查看完整版本: [-- ▲▲▲▲圣诗漫谈▲▲▲▲ --]

生之追寻 -> 诗班 -> ▲▲▲▲圣诗漫谈▲▲▲▲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   1   2  >>  Pages: ( 2 total )

robine 2008-01-22 21:18
[推荐]▲▲▲▲中国基督教《赞美诗》圣诗漫谈▲▲▲▲[转帖]
2    恩友歌              奇异恩典              坚固保障                荣耀归于真神            奇妙十架   
3  与主相亲            更爱我主              数算主恩                平安夜                  天父必看顾你   
4  我心灵得安宁        祷告良辰              引人归主                主是盘石                信靠顺服 
5  我要耶稣            天父领我              灵友歌                  在花园中                古旧十架   
6  祢真伟大            主若是                我宁愿有耶稣            祢若不压橄榄成渣        伟大的爱             
                                                                    (又名 炼我愈精)
7  主爱改变我          三一颂                凭祢意行                靠主膀臂                慈光导行 
8  你的光当照耀        我知谁掌管明天              你可知道                  藉我赐恩福              快乐日 
9    归家                因祂活着              主耶稣,,我曾应许      洁净我                  亲近,更亲近 
10 主复活              主,我愿像祢          生命运河                灵里生活                亲爱主, 牵我手   
11万古盘石            擘开生命之饼            真神之爱              圣哉!圣哉!圣哉!        守信歌 
12 青年向上          救主全舍            恩爱永偕求主容我与祢同行  这是天父世界            主必保守我
                                            (又名完全的爱)       
13神未曾应许          主曾亏欠你吗?        母亲的爱                主耶和华,求祢引领        我爱宣传主福音   
14安居主怀            今要主自己            已负十架                信徒如同精兵              我今永远属祂
15求主拣选我道路      我灵镇静              靠近神的怀中            任主差遣                活着为耶稣 
16主, 我愿更亲近祢    耶稣奇妙的救恩        来就上主羔羊(又名照我本相)  若这不是爱          荣耀十架   
17不住的歌唱          愿我家基督化          教友联合                要遍传福音              我知所信的是谁 
18恩雨大降            快乐歌                感谢神                  以马内利乐境            主活着 
19开我的眼            谷中百合花            上主之灵                赎罪之泉                事奉祂愈久愈甘甜   
20兴起为耶稣          信心仰望              我愿做主俘虏            有平安在我心            野地的花 
21神带领我们          如果我能唱            祢认识我                祂为我开路              蜡烛   
22万福恩源            靠主有福              我心献曲                与主同在                解忧歌 
23清晨歌              我心之乐,我主耶稣    亚伯拉罕的神            与主耶稣交谈            耶稣珍宝 
24求主充满我杯        万代之神              跟随我                  有福的确据              祂使我喜乐 
25祂既看顾麻雀        永恒君王              耶友                    欢欣感谢                救主明白 
26没有难成的事        只要信祂              求主教导我祈祷          后必知清                面对面   
27安然过              我听耶稣柔声说        当转眼仰望耶稣          到各山岭去传扬          我心得满足 
28靠主耶稣得胜        救主在等待            信靠耶稣真是甜美        成为我异象              现在我知   
29为你祈求            大哉,圣哉,耶稣尊名  如鹿渴慕                让我爱而不受感戴        主啊!我情愿 
30每想到祢            是否困倦              我已经决定要跟随耶稣    全无隔膜                收禾捆回家 
31每一天所渡过的每一刻  恳求圣灵充满我      若没有祂                主恩典够我用          “你是否肯?”救主问道    32日落之那边        一切献上              更近家庭歌              愿主旨意成全            神极爱世人   
33成圣须用工夫      献己于主              那双看不见的手          在主里的时刻            稳当根基 
34机遇              祂救我                当点名时                荣耀大君王              在我心里常吟赞美歌 
35耶稣大爱深不可测  母亲祷告要我归家      宝架清影                华美天宫                主耶稣,我爱祢   
36主永活在我心      坚固盘石              祂爱我到底              洁心爱主                慈爱的救主   
37平安歌            奇妙平安由神而来      晨曦破晓                我乃属耶稣              将你的重担卸给主 
38我的眼睛已经看见  坚守阵地              一轮明月                明星灿烂                求主教我如何祷告 
39收成乐歌          求主扶持              交托祂                  福音遍传中华            普世欢腾   
40同聚美地          主名至宝              何处若有圣灵同在          橄榄山头                信徒奋兴   
41感谢主恩歌        心泉歌                事主蒙福                  耶稣的宝血和公义        莫把我弃掉 
42我不敢稍微失败    我灵之光              祂悄悄踏过                合神心意                赞父奇爱   
43宣教的中国        祂名称为奇妙          神掌权                    都归耶稣                爱使我们合一   
44小山上的居所      听主微声              万口欢唱                  敬畏耶和华              主啊!我愿住祢里面   
45我已找到快乐的途径 爱的转变              再相会歌   

robine 2008-01-22 21:27
恩友歌What a Friend We Have in Jesus

何等恩友慈仁救主,负我罪愆担我忧;何等权利能将万事,来到耶稣座前求!多少平安我们坐失,多少痛苦冤枉受,都是因为未将万事,来到耶稣座前求。我们有无试探引诱?有无难过苦关头?决不应当因此灰心;仍当到主座前求!何处能寻这般良友,同尝一切苦与愁?我们弱点主都知道,放心到主座前求!我们是否软弱多愁,千斤重担压肩头?主仍做我避难处所,奔向耶稣座前求!你若正逢友叛亲离,快向耶稣座前求!到祂怀中祂必保护,有祂安慰便无忧。这首家喻户晓的圣诗,不知安慰了多少人! 你可知道作者在什么情况下写下了这首感人肺腑的诗?
'''''作者史克文(Joseph Scriven 1819-1886),生于爱尔兰,父亲是皇家海军上校。早年他一心想当军人,曾进军官学校,但因健康欠佳而辍。1842年,他毕业于都柏林大学。 在他结婚前夕,他的未婚妻意外堕水溺毙,当时他痛不欲生,但恩友耶稣安慰了他。 他在廿五岁时,伤心地离开了这翠绿的故乡,前往加拿大执教。 数年后,他再次恋爱,可是就在筹备婚礼时,未婚妻突然病故。 自此他孤独一生,将自己的生命、财产,光阴完全奉献给主,让主引导前程,惟有主才是他最亲密的良友。 他生性豪爽,乐于助人,经常帮助贫病和孤寡,时常带了一把锯子,在街头为贫民,残障者或寡妇义务作工。在严冬时,他将衣服和食物与穷苦的人分享,自己过着简朴的生活。1855年,他从最痛苦忧伤的经验中,写下了这首诗。 1857年他母亲在英国病重,他不克前往探望,就把这首诗寄去安慰她。 后来有一次他自己病了,友人来探望他,从他床旁看到这首诗的草稿,阅后好奇地问他可是作者? 他说:「这首诗是主与我共同写的」。 1886年,他不慎灭顶于安大略湖,真是不幸的巧合。这首诗在1865年被编入英国的圣诗集中。 1875年,孙基(Ira D. Sankey, 见p. 13)将它编入美国的「福音圣诗集」中。 虽然史克文祇写了一首圣诗,但百余年来一直是基督徒的至爱。这首诗的作曲者是孔文士(Charles C. Converse 1832-1918)。他是美国人,早年赴欧就读,回美后专攻法律,但对音乐与哲学有更广泛的兴趣。他作有许多乐曲,但最脍炙人口的,却是1870年作的这首简单的圣曲。世间友情虽可贵,但经不起时间与空间的考验。 人的志趣与观念时常随境遇而变迁,惟独主是我们永恒不变的良友,我们可以随时随地向祂倾吐心声而蒙垂听。



奇异恩典Amazing Grace

奇异恩典,何等甘甜,我罪巳得赦免;前我失丧,今被寻回,瞎眼今得看见。如此恩典,使我敬畏,使我心得安慰;初信之时,即蒙恩惠,真是何等宝贵!许多危险,试炼网罗,我巳安然经过;靠主恩典,安全不怕,更引导我归家。将来禧年,圣徒欢聚,恩光爱谊千年;喜乐颂赞,在父座前,深望那日快现。
'''''作者约翰牛顿(John Newton 1725-1807)生于英国伦敦。父亲是西班牙人,从事航业;母亲是英国人,是一位虔诚的基督徒,渴望儿子能受良好教育,并为牧师,她时常为此心愿祈祷。约翰自幼随母熟诵经文及圣诗。不幸在他七岁时,母亲病逝,而她的祷告在三十年后才蒙应允。母亲去世后,约翰上了两年学,因寄宿生活严谨而辍。十一岁时随父亲上船过着航海的生活,继而被征兵,逃役又被捕回。退伍后,在贩卖奴隶船上工作,经常在非洲一带贩卖黑奴。他足迹遍四海,道德日益堕落,不久染上了水手们放荡的生活习惯,吃喝嫖赌,*诈欺骗,无所不为。日后因闹事,反在非洲作奴隶之仆,过了几年非人的生活,幸而他在英伦的父亲听到这消息后,就差人前往营救。1748年春,从非洲返英的途中,遇到强烈风暴,船险沉没,他在怒涛中,向 神呼求:「神啊!求祢救我安抵港口,我将永作祢的奴仆。」船长是一位虔诚的基督徒,使他对基督徒的生活产生爱慕之心。在漫长的航程中,他读到肯培斯(Thomas Kempis)的「遵主圣范」(The Imitation of Christ),心受感动,矢志悔改。1754年,他与妻子定居利物浦,作观潮员为生,并随卫斯理兄弟研读拉丁文及希伯来文圣经,偶而也证道。 1764年他由圣公会按立为牧师。 他在余生中竭力反对蓄奴。 这首「奇异恩典」是他重生的经验。 他一直为 神工作,到八十二岁才退休,当时他说“我记忆力衰退,但我记得二件事,即我是大罪人,基督是大救主。”在他离世前,他为自己写下了墓志铭:“约翰牛顿牧师,从前是位犯罪作恶不信上帝的人,曾在非洲作奴隶之仆,但借着救主耶稣基督的丰盛怜悯,得蒙保守、复建并赦免,指派宣传福音的事工。”牛顿与顾柏(William Cowper)合编了一本圣诗集,其中他写了二百八十首。他诗歌的特色是简单、清楚、诚恳。 其它我们所熟悉的圣诗如 「郇城歌」(Glorious Things of Thee Are Spoken),「甜美圣名」(How Sweet the Name of Jesus Sounds),都是他的作品。本诗的曲调引用美国古调改编而成。



坚固保障A Mighty Fortress Is Our God

上主是我坚固保障,庄严雄峻永坚强;上主使我安稳前航,助我乘风破骇浪。恶魔盘踞世上,仍谋兴波作浪,猖狂狡猾异常,狰狞残暴非常,阴险绝世恶无双。我若但凭自已力量,自知断难相对抗,幸有一人挺身先登,率领着我往前方。如问此人为谁?乃是基督我王,统管宇宙万方,自古万民共仰,定能将群魔扫荡!群魔虽然环绕我身,向我尽量施侵凌,我不惧怕,因神有旨,真理必使我得胜。幽暗之君虽猛,不足令我心惊,他怒我能容忍,日后胜负必分,主言必使他败奔。主言权力伟大非常,远胜世上众君王,圣灵恩典为我所有,因主耶稣在我方。亲戚,货财可舍,渺小浮生可丧,人或残杀我身,主道依然兴旺,上主国度永久长。
'''''早期的圣诗(400–1500 A.D.),是用希腊文或拉丁文写的,作者都是天主教神父与修士。 马丁路得宗教革命后,才开始有基督教的圣诗;最初作者大多数是德国人,继而兴起许多英国圣诗作者,直到廿世纪美国作者才迎头赶上。马丁路得(Martin Luther 1483–1546)生于德国一个贫苦的矿工家,但父母极重视教育,竭尽全力使他受到良好的教育。 马丁自幼有音乐禀赋,不但有卓越的歌喉,也能弹奏七弦琴。 1505年,他大学毕业后,进修道院研读圣经,三年后成为修士,在大学教授哲学和神学。 1517年马丁因当时教会的腐败,他列出九十五条弊端与教皇及教会领袖争辩长达三年之久,1520年被罗马天主教会逐出。 当时有许多人随从他的宗教改革。马丁路得认为人应当用普通文字读 神的话(圣经),用通俗易懂的诗歌向 神讲话。 第一本圣诗集在1524年问世,这本诗集只有八首圣诗,其中四首是马丁路得写的,但传咏欧洲,到处可听到有人在唱。 后来他又写了多首,当时他被称为「威登堡的夜莺」。这首「坚固保障」作于1529年,取材于诗篇46:1-3「 神是我们的避难所,是我们的力量,是我们在患难中随时的帮助。 所以地虽改变,山虽摇动到海心,其中的水虽匉訇翻腾,山虽因海涨而战抖,我们也不害怕。」歌曲也是他作的,他自己从这首诗中得到很大的鼓励。 全德国人人都会唱这首圣诗,兵士们在前线时更不停地唱着,人们称这首诗为「宗教改革的马赛曲」,在纳粹统治前的真正「德国的国歌」。 这首诗有六十五种英译,英国人认为卡莱尔 (Thomas Carlyle)的译文最完善,美国圣诗集则是海琦(Frederick H. Hedge)的译文最通用。马丁路得一共作了三十一首圣诗,其中有一首「马槽歌」(Away in a Manger)是在1530年圣诞节时写给他小儿子约翰,迄今儿童们都爱在圣诞节时唱这一首圣诗。


荣耀归于真神To God Be the Glory

荣耀归于真神,祂成就大事,为爱世人甚至赐下独生子,献上祂生命为人赎罪受害,永生门巳大开,人人可进来。赎罪完全救恩,主宝血功勋,凡信者得永生神应许世人:只要我众罪人真心接纳主,一经信靠耶稣,必蒙祂饶恕。荣耀归于真神,祂成就大事,藉圣子耶稣我们得大欢喜:  至圣至尊荣我主耶稣基督,将来得见主面何等大恩福。    副歌赞美主,赞美主,全地听主声音!赞美主,赞美主,万民快乐高兴!  请来,藉主耶稣进入父家中,荣耀归主,祂巳成就大事工。
'''''芬妮、克罗斯比(Fanny J. Crosby 1823-1915)美国人,在出生六个月时,因感冒被误诊而失明。她八岁时开始写诗,十五岁时就读于纽约盲童学校,在校中,她的诗曾多次获奖。毕业后任教该校达十一年之久。 1858年她嫁给盲乐师梵阿斯丁(Alexander Van Alstyne),两人以大半时间
服务盲童。芬妮在四十一岁时写下第一首圣诗,到四十四岁时决定以此为其终生工作。 她一共写了八千四百多首圣诗,她的诗歌洋溢着坚定信心和喜乐,许多著名的奋兴家及圣乐家都喜爱在大会中唱她的圣诗,或特约她写圣诗,她真不愧是圣诗作者中的桂冠诗人。 这首「荣耀归于真神」写于1875年,1952年葛理翰布道会中选唱这首诗后,深受信徒喜爱。 本诗稍异与她一贯以见证作诗的风格,全诗以赞美 神为主题。 芬妮所写的诗歌,有两大类:一类是说到她和主的交通及对主的倚靠,如「有福确据 」(Blessed Assurance),「 一路引导 」(All the Way My Saviour Leads Me),「靠恩得救」(Saved by Grace)等。 另一类是述说救赎的大爱和罪人得赦,如「莫把我弃掉」(Pass Me Not),「今呼召你」(Jesus Is Tenderly Calling),「你的罪虽像朱红」(Though Your Sins Be As Scarlet)等等。芬妮从未埋怨令她失明的庸医,反而说:「我相信仁慈的主与祂奇妙的旨意,他用这种方法,将我分别为圣,使我有机会作祂指派我的事工。」「我若不瞎眼,就绝不会得到这样好的教育,也不会训练成如此强的记忆,更不能使这许多人得到益处。」 在她九十岁的庆生宴上,她说:「在这广大的世界上,没有比讲主的故事给我更大的快乐,因为这是我的信息……我对 神的爱和圣经的真理,在九十岁时比十九岁更宝贵、更坚定。」 她深觉 神的恩典是足够她用的,因为在基督里的信心,是足以战胜人生旅途中任何不测的变化。 她的诗歌,安慰和激励了许许多多的人,当人们唱她诗歌,或知道她的身世时,便能从她的身上看到 神的慈爱,信实,大能,奇妙和荣耀!


奇妙十架When I Survey the Wondrous Cross

每逢思想奇妙十架,荣耀之主在上悬挂,万般尊贵顿看有损,从前所夸今觉鄙下。求主禁我别有所夸,但夸我主代赎十架,从前所慕虚荣假乐,今因主血甘尽丢下。试看其头其足其手,慈爱忧愁和血并流,如此爱忧自古焉有?荆棘反成荣耀冕旒。宇宙万物若归我管,奉献仍难偿主恩眷,主爱如此超奇深厚,图报必将身心全献。
'''''作者华兹(Isaac Watts, 1674-1748)被尊为英国『圣诗之父』,也是十八世纪教会圣诗运动领袖之一。 他父母都是虔诚的基督徒,在他出生时,父亲因是清教徒被当时国教所逼,尚在狱中。 华兹的父母办一所寄宿学校,奖励学生们课余闲时作诗,因此他在八岁时已学会作打油诗。 华兹在早年时曾负笈伦敦,谙希腊文、法文、希伯来文。 在他十八岁时,批评当时教会祗能唱古板、阴沉的旧约诗篇,而认为教会亦应有新的赞美诗。 当时他父亲是教会执事,叱他道:「你写些好的给我们看看!」于是他接受挑战,开始写圣诗,每周一首,深受会众喜爱,到他二十二岁时,已写有二百多首。 他的诗简洁有韵,题材多数取自圣经。 他将旧约的诗篇译成圣诗,如「千古保障」(O God, Our Help In Ages Past)是根据诗篇九十篇改译而成,当时正值英女王驾崩,全国骚乱不安,这首诗说明 神是人类的千古保障, 在祂里面,便能得安稳。 「救主权能」(Jesus Shall Reign Where’er the Sun)是根据诗篇七十二篇第八、十一、十三节改译而成的。华兹在二十四岁时任教会牧师,十年后因体弱多病而辞,之后他在一个贵族家任家教,并从事有关神学,哲学和圣诗的文字工作。 「奇妙十架」写于1707年,根据保罗的话「我断不以别的夸口,只夸我们主耶稣的十字架。」(加6:14)。 当年英国大复兴时,几乎各处聚会中都可听到这首歌,今日更常为圣餐圣诗。华兹终身未婚,但他很喜欢小孩,写了许多儿童诗歌,曾出版一本儿童歌集。 在他最后的三十六年,缠绵病榻,几近半瘫痪,但他只要身体稍适,仍登台讲道,他虽体态不扬,但讲章有力,扣人心弦。 他多病,却不灰心丧志,悲观消极;他全心全意信赖 神,所以能安享天年。 他一共写了六百多首圣诗,他写诗的用意不在于荣耀自己,他说:「我并不希望我会列入诗人之群,不过我愿做教会的一个仆人,做使信徒们快乐的助手。」在法国有一位寡居的公爵夫人,含辛茹苦地抚育了三个品学兼优的儿子长大成人。 她听了友人的建议,让三个孩子去新大陆淘金。 他们抵达美洲后,在荒山中迷路,死于红蕃的毒箭下。 噩耗传来,她闭门谢客,拒绝友人的安慰。 当她极度忧伤时,就独自静坐房中,唱这首歌,想到主在十架所受的痛苦,就超然忘我。 基督的爱转移了她丧子的哀恸。

robine 2008-01-22 21:37
与主相亲Nearer, My God, to Thee

愿与我主相亲,与主相近,虽然境遇困难,十架苦辛,我仍将诗唱吟,愿与我主相亲,愿与我主相亲,与主相近。我虽举目无亲,日已西坠,四面黑暗笼罩,枕石而睡,梦中依然追寻,愿与我主相亲,愿与我主相亲,与主相近。梦中如行天路,从梯上升,所遇一切之事,由主引领,如闻天使声音,招我与主相亲,招我与主相亲,与主相近。睡醒满得安慰,感激不已,将我枕首之石,竖起作记,路中所历艰辛,使我与主相亲,使我与主相亲,与主相近。我快乐如生翼,向天飞起,游遍日月星辰,翱翔不息,我仍将诗唱吟,愿与我主相亲,愿与我主相亲,与主相近。
''''艾撒拉(Sarah F.Adams 1805-1848)的父亲是一位刚毅卓越的新闻记者,年轻时,因写激烈的政治论文,被捕入狱。 许多同情者经常探狱,艾撒拉的母亲也是其中之一,日久生情,等他出狱后二人便结婚。 艾撒拉秉承父亲的天份与个性, 早年醉心戏剧,曾在伦敦歌剧院担演莎士比亚剧的女主角,后因体弱多病而不得不辍。 起初她很失望沮丧,随后便专心写作诗歌。 她的姊姊依莉莎是著名的作曲家,经常为她谱曲。在1841年,有一次牧师请艾撒拉作一首诗,以配合他的讲章 – 雅各的故事。 她花了许多时间研读创世记廿八章10-22节,以雅各在伯特利的梦为题,写成了「与主相亲」,也说明了「背负十架越重,主越亲近」。 许多人推祟这是女诗人所作的圣诗中最好的一首。基督教与天主教都将它编入了他们的诗集。1901年九月美国总统麦金莱(W. McKinley)被刺,临终时轻唱此诗,以后在他的葬礼及全国追悼会时都选唱这诗。 英王爱德华七世也酷爱此诗,称它真正能感人肺腑。 1913年四月十日,傲称不沉的世界最大游轮「铁达尼Titanic」,载了一千五百名乘客,自英国南安普敦开出,触冰山而沉,船身下沉时,乐队奏此诗歌,不克逃生的千余旅客同声齐唱,心灵乃得安慰,悲壮从容就难。这首诗的曲调有二,在英国是用戴克(John B. Dykes)的谱,在美国则用梅逊的谱,中文圣诗集都选用后者。 梅逊(Lowell Mason 1792-1872)是美国人,是一位银行的出纳员。 他谙多种乐器,在教会指挥诗班,业余作曲。 成名后,曾为波士顿公立学校编审音乐教材并出版音乐杂志。 1832年他创办「波士顿音乐学院」,他是第一位获得「荣誉音乐博士」的美国人。


更爱我主More Love to Thee

更爱我主耶稣,更爱我主;屈膝向主祈祷,恳求垂顾;此乃真心实言:更爱我主耶稣,更爱我主,更爱我主。主已将此仁爱,赐与我心,故我不得不传此宝贝信,快来与我同唱:更爱我主耶稣,更爱我主,更爱我主。主在十字架上,显祂大爱,我愿一生一世,随主不改;主若与我同在:我必不怕遭害,愿更爱主,更爱我主。苦难之中叫我更爱我主,因主为我众罪,受死受苦,主啊我今情愿,更加爱主耶稣,更爱我主,更爱我主。许多感人的诗歌,背后都有一个悲伤的故事。 诗人要走出自怜、自谴、怨天尤人的境地,才能战胜试炼,以感恩的心来颂扬 神的大爱。
'''''本诗的作者依利沙白潘迪士(Elizabeth P. Prentiss 1818-1878)的父亲是一位有名的牧师,她有一个美好的童年,从小有良好的文学训练,并有写作的恩赐。 她在十六岁时,已为当时美国著名的书报杂志写稿,且颇负盛名。1845年依利沙白与长老会牧师及神学院的教授George Prentiss结婚后,定居纽约,虽身体孱弱,但生活美满。 这段时期,她从事教育工作,她的热诚和幽默,深获学生爱戴,他们受她的影响很大;但是没有多久,她的两个儿子在短时间内相继夭折,这个接踵而来的打击,使她心碎欲绝,几乎崩溃。 一晚当她与丈夫自墓地回家,经过两个孩子空荡寂静的卧室时,她触景生情,不禁悲由衷来,哭嚷着说:「我们的家破碎了,生活被毁了,希望落空,美梦幻灭,我觉得真的活不下去了!」她的丈夫回答说:「但正是这样的时刻,更显得 神爱我们更深!正像我们爱我们的孩子一样。 当他们在痛苦,疾病,患难中时,我们不是更爱他们,更关怀他们吗?」等他离去后,她拿起圣经来研读,又拿起圣诗翻阅。 当她看到「与主相亲」这首诗时,深被感动,知道不应只看环境,应该仰望 神,心中就涌出这首「更爱我主」的诗;写成后,心中乃充满安慰和喜乐。 因此有人说:“如果没有「与主相亲」这首诗,也许就没有「更爱我主」这首诗。”这首诗歌由杜恩(William H. Doane, 见 p.62)谱曲。自痛苦中所得的灵性经验,使她成功地写了一本轰动一时的畅销灵修书「迈向天国」(Stepping Heavenward)。 她这样说:「我现在体会到为 神而活,乃是一件伟大的事情,不论你有没有恩赐,甚至当 神让苦难临到你身上时,仍是 神奇妙的怜悯,为的要荣耀 神!」这是何等大的信心! 此外她的「宗教诗」(Religious Poem)共132首抒情诗,每一首都洋溢着爱主的心声。


数算主恩Count Your Blessings

有时遇见苦难如同大波浪,有时忧愁丧胆几乎要绝望,若把主的恩典从头数一数,必能叫你惊讶立时乐欢呼。有时挂念世事如同挑重担,有时背着十架觉得苦难堪,若数主的恩典疑惑即消除,必能叫你快乐立时赞美主。每逢遭遇战争不论大或小,不要丧胆因主早已得胜了,深知主有恩典必甘愿辅助,安慰引导我们一直见天父。副歌主的恩典样样都要数,主的恩典都要记清楚,主的恩典样样都要数,必能叫你惊讶立时乐欢呼。有人说,这是一首英国人最挚爱的美国圣诗,在威尔斯大复兴时期,英国大街小巷,到处扬溢着「数算主恩」的歌。
'''''作者欧德曼(Johnson Oatman, Jr. 1856-1922)出生于新泽西州,他的父亲常在教会献诗,因此他从小就熟谙圣诗。 十九岁时受卫理公会按牧,但牧会经验不多。 早年他随父经营家业,父亲去世后,他从事保险业而不断晋升。 1892年,他开始写福音诗歌,「数算主恩」写于1897年,他发觉许多人疏忽了 神的恩典,因此提醒信徒们,要将主恩细数并记清楚,这样在奔走天路时,就能如鹰展翼飞翔高空。 他一共写了五千多首圣诗,在十九世纪末廿世纪初的福音诗写作上,占重要一席。 他的作品,我们常唱的有「那有朋友像耶稣」(No, Not One),「向高处行」(Higher Ground ),「无朋友待我像耶稣」(There’s No Friend Like Jesus)等。本曲的作者艾克赛(Edwin O. Excell 1851-1921)出生于贫穷的家庭,年轻时是一个泥水工,时常一边唱,一边做工,使自已觉得工作轻省些,闲时常带领朋友歌唱;稍后他从名师专攻音乐,并奉献自己为主所用。 起初他作了许多儿童圣诗,后来加入了慕迪布道团,担任歌唱。 有人说他唱起歌来,好象是一位天使,在向人类述说 神无比的慈爱与恩典,使听者都深受感动。 他一共作曲二千多首圣诗,出版了五十多本圣诗集。笔者的双亲都深爱这首圣诗,在我孩提时就教导我要数算主恩,使我一生受用不尽。 成年后,我们兄弟姊妹散居香港、台湾、美国,每当我们全家团聚时,一定唱「数算主恩」。 在人生的旅途中,不论遇祸遇福,或顺或逆,我都藉此歌而感恩,也因此歌的激励而重新得力克服困难。 父亲在晚年得了老人失忆症,记忆尽失,亲友难辨,但是他却能背诵诗篇廿三篇及歌唱「数算主恩」,闻者莫不引以为奇。弟兄姊妹们,你我能数尽一生中的主恩吗?!

平安夜Silent Night

平安夜,圣善夜,万暗中,光华射,照着圣母也照着圣婴,多少慈祥也多少天真,静享天赐安眠,静享天赐安眠。平安夜,圣善夜,牧羊人,在旷野,忽然看见了天上光华,听见天军唱哈利路亚,救主今夜降生,救主今夜降生。平安夜,圣善夜,神子爱,光皎洁,救赎宏恩的黎明来到,圣容发出来荣光普照, 耶稣我主降生,耶稣我主降生。
'''''圣诞诗歌很多,但有二首是每年必唱的,否则缺少喜乐、和平、恬静的气氛。这二首歌是「平安夜」与「乐哉主临 」(Joy to the World!)。莫尔(Joseph Mohr, 1792-1848)出生奥地利萨尔斯堡,童年时是一个活泼的儿童合唱团的团员,1815年受封为罗马天主教神父。1818年圣诞节前夕,在奥地利的阿尔卑斯山谷中,有一座新建的小教堂。 新到任的莫尔独坐在教堂内,想到圣诞节来临,教堂的风琴却坏了,不能在午夜弥撒时,演奏原定的圣诞音乐,因此他必需写下合适的诗歌作庆典之用。 那天下午,他跋踄山谷探访一个工人家庭,他们新生一婴孩,看到他们贫穷的家境,使他联想到救主的诞生。 深夜他疲惫地独坐在教堂,远眺窗外,白雪皑皑晖映山壁,从悠静的夜景中,他似乎看到当年救主降世的情景,于是他振笔疾书写下了「平安夜」。 翌晨,莫尔就兴冲冲地去找他的好友格罗伯(Franz X. Gruber 1787-1863)。他是当地小学的校长,也是教堂的风琴师。 格罗伯看了诗后,不禁欢呼:「这正是我们一直想要的圣诞诗,愿我们的 神受赞美!」 立刻他脑中涌出了一个美妙的旋律来配合这诗,他们兴奋地练习着,格罗伯用吉他来伴奏,当晚他们的合唱深深地感动了会众。数月后,邻村的乐师前来修理风琴,修毕请格罗伯试音,格罗伯就奏「平安夜」,乐师为美妙的音乐感动,央求格罗伯给他一份抄本。 他带回家乡后,把它当作民谣教孩童们唱。 在那村中有一个做手套的商人,他有四个女儿都具有优美的歌喉,常随她们父亲销售手套四处演唱,渐成名为史氏四重唱(Strasser Quartet)。 有一次她们被邀请至德王御前献唱,德王腓烈第四听到「平安夜」后,大受感动,他命令全国,今后庆祝圣诞时,都要把「平安夜」放在第一首;他又想找作者,但无人知晓,于是他派宫廷诗班长查访。 诗班长到各地图书馆查考,并向音乐家探询,经年累月都不得要领。 多年后,有一天诗班长路过萨尔斯堡时,听到一只鹦鹉在唱「平安夜」,觉得奇怪,后来想到附近有一座小教堂,鹦鹉该是从那儿听到学会的,于是追踪而去,找到了格罗伯,但此时莫尔业已逝世。天父必看顾你God Will Take Care of You任遭何事不要惊怕,天父必看顾你;必将你藏祂恩翅下,天父必看顾你。有时劳苦心中失望,天父必看顾你;危险临到无处躲藏,天父必看顾你。凡你所需,祂必供应,天父必看顾你;凡祢所求,祂必垂听,天父必看顾你。无论经过何等试炼,天父必看顾你;软弱困顿,靠祂胸前,天父必看顾你。副歌天父必看顾你,时时看顾,处处看顾;祂必要看顾你,天父必看顾你。这是廿世纪最受喜爱之一首圣诗。因一个孩子对神单纯的信心油然而产生。1904年史蒂门马丁牧师(W. Stillman Martin 1862-1935)带了妻子马姗薇(Civilla D. Martin, 1869-1948)和九岁的儿子去纽约的一所圣经学院作为期数周的访客,同时协助院长编一歌集。 他答应了邻城教会的邀请,在主日讲道。 到了主日,师母突然得了急病,牧师十分担忧,拟取消赴会,正拿起电话时,他儿子对他说:「爸爸,如果 神要你今天去讲道,难道祂就不能在你不在家时照顾妈妈吗?」马丁牧师听了,内心深受谴责,于是遵约前往,那天他的讲坛特别受祝福,引领多人决志归主。傍晚,马丁牧师抵家时,他的儿子在门口拿给他一个旧信封,上面是马丁师母因儿子的信心而得灵感写下的「天父必看顾你」。 马丁牧师阅后立刻走到琴旁,数分钟内就配好了曲谱。 当晚马丁师母的病情也大有进步。史蒂门马丁毕业于哈佛大学,由浸信会按立为牧师。 他是一位被 神重用的布道家,他的圣经讲座闻名全国。马珊薇婚前是教师并研习音乐,婚后随马丁牧师到处旅行布道,是他的好帮手。 他们二人合写许多圣诗。 这首歌安慰振奋了许多人,使无数的信徒在遭遇困境,缠绵病榻,心灵疲乏时得安慰和帮助。 教会在欢送会中,也常唱此歌。有一个众所熟知的故事:有一个基督徒梦见自己与 神同行,在平坦的沙滩上显出二行脚印,渐渐地他发现,当他走在崎岖的险径上,祗见一行足迹。 因此他问 神道:「你应允我,我若跟随你,你必与我同行。 为什么在我最艰难时,你由我独行?」天父回答他说:「孩子,我从未离弃你,在你遇危难时,我怀抱着你而行,因此你祗见一行脚印。」我们虽有时会自忖孤单无依,但 神的允许永不落空,祂随时随地看顾我们。笔者在事奉及生活中也有许多类同的经历:当我们甘愿让主居首位时,祂必看顾,并赐出人意外的平安与喜乐。 正如彼得前书五章七节所记:「你们要将一切忧虑卸给 神,因为他顾念你们。」

robine 2008-01-22 22:05
[pre]我心灵得安宁
It Is Well with My Soul
有时享平安,如江河又平稳,有时忧伤来似浪滚,
不论何环境,我已蒙主引领,我心灵得安宁。得安宁。
撒但虽来侵,众试炼虽来临,但有主美证在我心,
基督已看清我乏助之困境,甘流血救赎我。赐安宁。
回看我众罪,全钉在十架上,每念此,衷心极欢畅,
主担我重担,何奇妙大恩情, 赞美主!我心灵。得安宁。
求主快再来,使信心得亲见,云彩将卷起在主前,
号筒声吹响,主再临掌权柄,愿主来!我心灵。必安宁。
副歌
我心灵,得安宁,我心灵,得安宁,得安宁。

施彼福(Horatio G. Spafford 1828-1888)出生于纽约,居住在芝加哥,是位年青成功、善于理财的律师。 他是长老会的信徒,平时热心参与福音事工,和布道家慕迪是至交。
在1871年芝加哥大火前数月,他在密西根湖畔大量投资房地产,一场大火使他的资金损失殆尽,而不久前他的独子又猝死。 为了舒展疲惫的身心,他决定带妻子和四个女儿赴英国渡假,并拟协助他的好友慕迪在英的布道大会。 临行前,有紧急的业务要他处理,于是他令妻女按照原定的旅程搭船先去,他随后即行。 谁知那法国邮船在威尔斯近海,被一英轮撞沉。 施彼福接到他妻子「仅我生还」的电报后,即刻搭船前往,当船临近他四个女儿葬身的海峡时,椎心的哀痛如滚滚波涛汹涌而来,但 神安慰他,使他心灵得安宁。 这首诗的前二节,即当时的情景,末节是仰望主的再来。 常人在经历这么多变故后,很难声称「心灵得安宁」。惟有基督徒信靠仰望主,才能得力,在苦难中,屹立不移。
1881年施彼福多年的宿愿终于得偿,他和妻子带了二个幼女与一伙朋友,离开芝加哥,迁居耶路撒冷圣地。 他们设立了「美侨会馆」,照顾贫困的人和病者,又创办「施彼福儿童医院」。 八年后他去世,但这些慈善工作一直有人继续。 多年后他的外孙女继承祖志,在耶路撒冷成立「施彼福儿童中心」。
白利士(Philip P. Bliss 1838-1876)是奋兴诗歌的先驱者,在他短促的生命中,写作了许多感性的福音圣诗,诸如「救主全舍」(I Gave My Life for Thee),「你的光当照耀」(Let the Lower Lights Be Burning),「你孤单么」(Are You Lonely),「生命之道极奇」(Wonderful Words of Life)等。 白利士知晓施彼福的经历和诗后,深受感动,旋即为这诗谱曲,我们唱此诗时,也可感受到他丰富的属灵情怀。
 
祷告良辰
Sweet Hour of Prayer
祷告良辰!祷告良辰!召我离开世事操心,引我到父施恩宝座,
将我心愿向主说明。每逢痛苦忧愁时节,我灵得遇安慰救拯,
未落试探所张罗网,全亏有此祷告良辰。
祷告良辰!祷告良辰!何等快乐!何等欢欣!世界多少火热之心,
盼望良辰时刻再临!我向救主显示之处,与众信者努力前奔,
奔到主前,虔诚侍立,静侯再逢祷告良辰。
祷告良辰!祷告良辰!如有双翼向主飞升,携我衷曲宛转敷陈,
主爱永恒有求必应。主既诏我时常入觐,赖主宏恩,仰主威信,
我便卸去肩头重担,静侯再逢祷告良辰。

本诗的作者有二个传说,迄今无人能真正释疑,但这首圣诗几乎被收集在每一本圣诗集中,也是每一个基督徒最喜爱唱的圣诗之一。
1842年,萨尔文牧师(Thomas Salmon)在英国Coleshill的一个小乡村,遇到一位瞎眼的传道人,名华福特William Walford。 他有一小店,出售手雕象牙及木刻等小玩意儿,偶而也写一二诗词。 有一天萨尔文牧师去他店时,他请牧师写下他脑中的诗句。 三年后,牧师去美国,把这首诗投寄给「纽约观望者」编辑刊登。
另一传说是这首诗写于1842年,作者是一位英国基督教公理会的牧师华福特(William Walford 1772-1850)。 华福特虽眼巳失明,但仍牧会和写作,并在神学院教授古典文学。 后人根据他的著作「祷告典范」(The Manner of Prayer,1836年出版),认为他是这首诗的原始作者。 因二者内容如出一辙,亦有人认为二者实为一人。
祷告是神人之间最亲密的交通。 自一个基督徒的祷告,可窥知其灵命。 人逢绝境时,祷告是惟一的出路,也祇有藉祷告才能卸下千斤重负。
本曲作者白德瑞(William B. Bradbury,1816-1868),美国人,是福音诗歌的名作曲家。 他父亲曾参加美国独立革命,是教会诗班的班长。 白德瑞毕业于波士顿音乐学院,是一位出色的风琴家和诗班指挥,他是梅逊(Lowell Mason)的高足。 白德瑞婚后赴德国继续深造,与孟德尔颂(Felix Mendelssohn)为紧邻,时而向其请益。白德瑞返美后举办音学讲座,又和其兄弟开了二家钢琴行。 他的圣曲风行迄今,我们熟知的有「天父领我」(He Leadeth Me),「坚固盘石」(The Solid Rock),「耶稣爱我」(Jesus Loves Me),「我罪极重」(Just As I Am)等。

[/pre]

robine 2008-01-22 22:08
NO
引人归主  主是盘石  信靠顺服    我要耶稣

robine 2008-01-22 22:12
天父领我
He Leadeth Me
天父领我,我深喜欢!蒙主引导心中平安!
无论日夜动静起坐,有主圣手时常领我。
有时遭遇困苦忧伤,有时大得喜乐安康;
似海翻腾,如山稳妥,或危或安天父领我。
我愿紧握恩主圣手,甘心乐意随主行走;
遇祸遇福两般皆可,因主我父圣手领我。
到时行完一世路程,靠托主恩完全得胜;
死如冷河我不怕过,独赖天父至终领我。
副歌
天父领我,日日领我,天上慈父亲手领我!
惟愿跟随不离右左,因蒙主恩亲手领我。

纪而摩(Joseph H. Gilmore, 1834-1918),出生于波士顿,父亲是新罕布什尔州州长。他在良好的环境中成长,读大学及神学院时,都成绩优异。 他是浸信会一位杰出的牧师,也是教授和作家。
1862年初正值美国南北战争,人心惶惶,当时纪而摩是即将毕业的神学生,他被费城浸信会邀请,带领周三的祈祷会,那天他讲论诗篇廿三篇:「耶和华是我的牧者……领我到可安歇的水边……。」特别强调「天父领我」。 以他的聪明、学识、家世、环境,他尽可作一领导者,无需他人引领,但在实际生活体验中,他深觉人的能力有限,必需依靠 神的带领才能经过一切忧患。 会后他客宿在一执事家,大家继续讨论刚才的信息, 神是如此的慈爱,在日常生活中奇妙地带领信徒们。 纪而摩随即提笔写下这首圣诗。回家后,把草稿交给他妻子。 她读后就悄悄地把它投寄波士顿教会的报纸。 事隔三年,纪而摩去罗彻斯特城讲道,会前他随手翻阅一本新编的圣诗,赫然发现这一首诗,当时他惊喜难喻。
纪而摩终生在浸信会牧会。 在他父亲出任州长时,曾是他私人秘书,复在大学及神学院教希伯来文、逻辑学、修辞学及英国文学,并出版相关的教课书,也写有其它圣诗,但最获赞誉的却是这首他在廿八岁时写的圣诗。 几乎各国的圣诗集都选有此诗。 1926年美国协和煤气公司为景仰作者,在费城该公司大楼中设一美丽铜牌,纪念这首不朽名歌及作者。本诗歌中文版有的译为「耶稣领我」。
「祷告良辰」的作曲者白德瑞(William B. Bradbury,见p.12)读到这首诗时,十分喜爱,便谱上乐曲,编入主日学课本中,遂使它迅速广传。 白瑞德极力推展主日学事工,并为教会主日学课本作曲,故他被誉为「主日学音乐之父」。

灵友歌
Jesus, Lover of My Soul
耶稣我灵好友朋,容我奔投主怀中;洪涛暴雨冲我身,狂风激浪高千寻;
当此大难临头时,恳求拯救勿延迟;直到风静浪亦平,助我依旧向前行。
疲乏灵魂得寄托,主外别无避难所;切莫令我落孤独,求主安慰亲扶助;
因我专心仰望主,专心向主求援助;身世孤单愁苦多,救主慈荫容我躲。
我所需求惟恩主,主内意外有丰富;医病明瞽肉白骨,起衰兴弱扶失足,
我乃不洁又不义,主乃全义洁无比;我乃罪人满罪污,惟主施恩能救赎。
救主恩惠最浩瀚,能赦万罪救众难;但愿恩如大江流,洗净私欲涤忧愁;
更望永远生命源,在我心中成活泉,灌溉我灵消痛苦,万古千秋永丰富。

查理卫斯理(Charles Wesley, 1707-1788)出生传道人家,在十九位弟兄中,他是第十八位。 初生时,身体衰弱,反应迟钝,直到五岁才一鸣惊人、他有超人的智能和记忆力。 他虽然生长在物质贫乏的家庭,但他母亲管教严厉,从小就教导他们祷告及背诵圣经,并训练孩子们自治,八岁时随长兄赴伦敦就学,名列全校第一,自此他的学业全在奖学金下完成。在他就读牛津大学时,一度曾远离主,偏行己路。 他的哥哥约翰(John Wesley)当时已是属灵的基督徒,前来规劝,两人发生冲突,不欢而散。 事后他再三省思,并在 神前寻求,终于澈底改变。 他与一群友伴在校中成立「卫理」团契,是为卫理公会的前身。
十八世纪初叶,英国教会失去了宗教改革时的热忱,当时教会腐化,人心冷淡,卫斯理兄弟奋起,到处布道,但也饱受逼害和拦阻。 关于这首诗,有三个传说。第一个是说当他和约翰在爱尔兰布道时,曾被人追杀,他们逃到森林里,歹徒擦身而过,竟未发现他们。事后为感主恩,写了这首诗。 第二个传说是,一个暴风雨天他在屋中,有一被老鹰追捕的小鸟飞入,他为小鸟疗伤后,再放它走。 第三个传说是,1740年他自美国布道归来,途经大西洋,遇暴风雨,船几沉没,这首诗乃当时的情境及经历。
美国内战后,1881年的一个夏夜,有一群旅客在一游艇上赏月。 大家歌唱以娱, 有位旅客唱「灵友歌」,唱毕有一人前来问他,可曾从过军? 他告诉那人他曾为北军。 那人说:「我曾为南军,记得在十八年前的一个星月之夜,我奉命去射击对方的哨兵,当我瞄准要发射时,空中飘来你的歌声:
“身世孤单愁苦多,救主慈荫容我躲”
我不忍开枪,因你的祷告已蒙应允,我也因有违军令而逃离军营。」
本诗有许多曲谱,但以管风琴家马修(Simeon B.Marsh,1798-1875)的曲谱最适宜。 查理其它著名的圣诗有「新生王歌」(Hark!the Herald Angels Sing),「基督今复活」(Christ the Lord Is Risen Today)等。

在花园中
In the Garden
我独自来到花园里,玫瑰花尚有晶莹露珠,
忽然我耳中听见温柔声,原来是我主耶稣。
祂甘甜优美的声音,使善唱的雀鸟也镇静,
祂所赐给我那美好佳音,使我心快快苏醒。
虽黑暗已笼罩满天,我仍舍不得离祂慈面,
当祂请我走,诚恳底微声,在我心不住响应。
副歌
祂和我同在又和我谈心,并对我说我属于祂,
我们同在时情景真甘美,没有别人能领会。

麦尔斯(C.Austin Miles,1868-1946)在十六岁时原想接受教牧的训练,但是为环境所逼,不得已攻读药剂师,毕业后在药房工作。 业余他勤读圣经,并在教会领唱。 他也爱好摄影,自设暗房冲洗底片。 在1892年他写了第一首圣诗,带去奋兴会试唱,获得众人赞赏。 他意识到这是 神要他以诗歌来为主作见证,于是他努力编写圣诗。 1898年他受聘于一家宗教音乐的出版公司为全职编辑,编写并推广福音圣诗事工。
1912年春麦尔斯的雇主,促他作一首圣诗,指定曲调的旋律要优美柔和,能引人入胜。 词句要振奋人心,使沮丧者有盼望,疲劳者得安宁。 有一天,他坐在冲洗底片的暗房中沉思,想到黑白底片,并非真实的画面,在那黑影的丛叶中,隐藏着美丽的花朵,顿悟许多时我们不能单自表面看到事实的真相,正如底片需要花时间去冲洗,才成真实的照片。人生又何尝不如此呢? 这时,圣经正好打开在他所喜爱的约翰福音廿章,他读到马利亚,约翰和彼得先后前往墓园,发现耶稣已复活的故事,霎时间他彷佛身历其境,看到耶稣和马利亚的对谈,一时灵感触发,写下了这首诗,当晚就谱上了曲调。
「在花园中」付印后,为帐幕布道会选用,许多人听了,被感动泪下。 收音机也不断播放,在当时被誉为仅次于「古旧十架」的流行圣诗。 他著名的圣诗尚有「更加甘甜」(Still Sweeter Everyday),「主耶稣若同行」(If Jesus Goes with Me),「住在佳美圣城」(Dwelling in Beulah Land)等   
中国大陆文革时期,有一位爱主的信徒,每日清晨上班前,必须负责清扫街道。冬晨苦寒,朔风凛冽,曙色朦胧,四顾沉寂无人,倍觉凄楚,于是他一面扫街,一面唱诗。 有一天当他唱「在花园中」时,瞬间感到 神的同在,他并不孤单,似乎他在花园中与 神同行。 自此他天天唱「在花园中」。 这几小时的劳役,是 神和他最亲密交通的时刻,使他感到有主同行的甘甜,骯脏街道犹如花丽的花园。 这首圣诗伴他渡过漫长又艰辛的岁月,使苦难成为祝福。
古旧十架
The Old Rugged Cross
各各他山岭上,孤立古旧十架,这乃是羞辱痛苦记号;
神爱子主耶稣,为世人被钉死,这十架为我最爱最宝。
主宝贵十字架,乃世人所轻视,我却认为是神爱可夸;
神爱子主耶稣,离弃天堂荣华,背此苦架走向各各他。
各各他之十架,虽然满有血迹,我仍然以此架为美圣;
因在此宝架上,救主为我舍命,担我众罪使我蒙恩拯。
故我乐意背负,此奇妙的宝架,甘愿受世人轻视辱骂;
不日救主再临,迎接我同升天,永远分享荣福在天家。
副歌
故我爱高举十字宝架,直到在主台前见主面,
我一生要背负十字架,此十架可换公义冠冕。

许多时候诗歌和艺术作品,都在作者去世后才获人赏识,本圣诗却在流传后即享盛誉。 美国好几家广播电台曾数次邀请听众票选十首本世纪最心爱的圣诗,在千万张选票中它始终遥居首位,即使监狱中囚犯也称它是「狱中之歌」。
贝纳(George Bennard, 1873-1958)的父亲是煤矿的矿工。 贝纳出生后不久随父母自俄亥俄州迁居爱荷华州,在那里长大。 十五岁时父亲去世,他去矿场工作负起扶养寡母和四个幼妹的重任。 信主后,他进入救世军服务。 多年后,他和他妻子都在救世军中担任要职。 贝纳离开救世军后,一度是无宗派的传道人,后来被美以美会按牧。 他一心以主的话语为念,勤奋传道,足迹遍美国中西部,北美及加拿大各地,有一段时期完全致力于奋兴布道会。有一次他从外地布道回来,经历了一场严峻的考验,因此他诚慎地思考十字架的重大意义,而真正地认清到保罗所说和基督「……一同受苦,效法他的死。」(腓3:10) 本圣诗作于1913年,他先作了谱,数次配上了歌词,都不满意,直到最后才诠释了他自己的心声。 同年六月,芝加哥的一个培灵大会介绍这圣诗,就不胫而走,流传全国了。贝纳和妻子哈拿一共作了三百多首诗曲。
有一位宣教士曾在中国广州明心盲童学校工作。 她见证说,该校有一个患精神分裂症的女童,经常无故发怒。 有一次她发病时,刚巧她的唱机中播放着「古旧十架」,那盲童听了,竟安静下来,以后屡试不爽。 想不到这首圣诗竟具有对人心灵治疗抚慰的超然力量。
贝纳晚年住密西根州理德市,当地商会在他家附近竖立一个十二尺高的十字架,上书「古旧十架作者–贝纳之家」,晚上更有灯光照射在十字架上,远处可见,迄今仍旧存在。

robine 2008-01-22 22:33
祢真伟大
How Great Thou Art!
主阿,我神! 我每逢举目观看祢手所造一切奇妙大工,
看见星宿,又听到隆隆雷声,祢的大能遍满了宇宙中。
当我想到,神竟愿差祂儿子,降世舍命,我几乎不领会;
主在十架,甘愿背我的重担,流血舍身,为要赦免我罪。
当主再来,欢呼声响彻天空,何等喜乐,主接我回天家;
我要跪下,谦恭的崇拜敬奉,并要颂扬,神阿,祢真伟大。
副歌
我灵歌唱,赞美救主我神,祢真伟大!何等伟大!
我灵歌唱,赞美救主我神,祢真伟大!何等伟大!

这首诗的原作者是一位年轻的瑞典牧师包博(Carl Boberg, 1859-1940),诗的原名是“O Store Gud”。 包博的父亲是船坞的木匠。 包博曾在他的家乡牧会并编辑基督徒周报,他在瑞典的国会,任上议员达十二年之久。
1880年夏,有一天包博郊游时,突遇雷雨,不及躲避。 一时雷声隆隆,电光闪闪,暴雨倾盆而下。 然而瞬间雨霁天晴,阳光普照,大地苏醒,清澈宁静,花草上满缀着晶莹水珠,枝头小鸟飞回轻唱。 他震惊于宇宙主宰创造的伟大和奇妙,屈膝赞美 神的大能,他的心灵如沐而更新,于是写下了九段诗章;随着雨后的彩虹,踏上归途。 回家后他将诗分成二节,配上瑞典古老民谣的曲调。 其后他在讲道时,与信徒分享这一段经历和诗歌,一时大受欢迎。 1886年这首诗经付印后,传咏瑞典全国各教会。 1907年被译成德文。
1927年,有一位俄人将这首圣诗自德文译成俄文。 同年有一位英国卫理公会的宣教士韩恩(Stuart K.Hine, 1899-1989)到乌克兰传道,听到这首歌后,十分喜欢,经常在传福音时,与妻子合唱此圣诗。 数年后他返国,遍走欧洲各国传道,当他在捷克一个小山庄工作时,就把它译成英文,但并未付印。 二次世界大战后,韩恩在英国居住了十年。 1948年,他去探望一个难民营,那里有数百名反对苏联共产主义的流亡俄人,他带领了多人信主,他们虽在寄居之地有较多的自由与安全,但内心无时不在思念「何日才能归故乡?」有感于这些难民的情操,他写下了第三节,颂扬主再来时的喜乐,而交给一个小出版商付印。
1954年葛理翰布道大会时,有人递给谢伯伟(George Beverly Shea)这首圣诗。 翌年他在加拿大多伦多布道大会时,由数百人联合的诗班,将这首圣诗唱得气势磅礡,接着又在伦敦的布道大会选唱。 不久它就流传全球,成为布道会最有效的工具。 1974年基督教论坛报称「祢真伟大」和「奇异恩典」是现代最热门的二首圣诗。

主若是
If The Lord Is
主若是玫瑰一朵,我就是绿叶一片,主与我心心相印,紧紧地以爱结连;
任凭是风狂雨暴,同甘苦朝夕相见,主若是玫瑰一朵,我就是绿叶一片。
主若是一首诗词,我就是爱的音乐,跳跃着高声欢唱,像一只晨鸟清歌;
主与我此唱彼和,心灵间默契配合,主若是一首诗词,我就是爱的音乐。
我若是冷若冰霜,主就是冬日太阳,祂热情十架大爱,感动我铁石心肠;
但愿我溶为溪水,直流到主爱海洋,我若是冷若冰霜,主就是冬日太阳。
我若是一片荒地,主就是及时甘霖,祂的爱沛然下降,滋润我干渴的心;
我不再白占土地,开花结果扎根深,我若是一片荒地,主就是及时甘霖。

赵君影牧师(Calvin Chao,1906-1996)出生于湖北省汉川县。 他在年青时曾胸怀大志,爱读名人传记,想创伟业。 在他未奉献前,宗教祇是他整个生活的附属条件,而不是生活的动力。 他曾说过:「三十六行,敲锣卖糖,行行都行,就是牧师不当。」
1930年,他在计志文牧师布道会中接受主,四年后决志奉献,从事向大专学生传福音的工作。 1942 年,他在中国开始推动「中国布道十字军」,抗战时在大后方带领两万余大专学生归主;1945年发起全国基督徒大学生联合会,即今日台湾校园团契的前身;1949-1959年间,先后在东南亚创立香港培灵书院,新加坡神学院。
1956年赵牧师举家迁美定居洛杉矶,为留学生举行查经班;1959年成立中华归主协会,向中国知识分子传福音,以期培养教会领袖,协助留学生解决种种生活困难。赵师母在不同的教会煮饭烧菜招待留学生约有十年之久。 1982年,他在洛杉矶创立中华归主神学院,旨在训练神国领袖人才,向海外华人传福音。
赵牧师写了将近廿首诗歌,如「现在我知」,「主啊!我心爱祢」,「尽忠为主」等,其中最脍炙人口的是「主若是」。 1951年他在新加坡,有一天独自在灵修、沉思、揣摩属灵的本质如何在实际的生活中表现出来?于是他写了这首诗,用四个比喻,玫瑰与绿叶,诗词与音乐,冰霜与太阳,荒地与甘霖。 这诗表明基督是他生命,他属主,天人在他里面合一了。
赵牧师认为情操是属灵生活的主要一部份,而诗歌就是情操的表达。 在他灵性追求的过程中,有时达到情绪的高潮,而写下了诗章。正如以弗所书五章十九节:「当用诗章、颂词、灵歌、彼此对说,口唱心和的赞美主。」赵牧师的诗有五首都是由苏佐扬牧师谱曲,「主若是」是其中之一。

我宁愿有耶稣
I’d Rather Have Jesus
我宁愿有耶稣,胜得金钱,
我宁属耶稣,胜得财富无边;
我宁愿有耶稣,胜得华宇,
愿主钉痕手,引导我前途。
我宁愿有耶稣,胜得称颂,
我宁忠于主,成全祂的事工;
我宁愿有耶稣,胜得名声,
愿向主圣名,永赤胆忠诚。
恩主比百合花,更加美艳,
远比蜂房蜜,更加可口甘甜;
惟主能满足我饥渴心灵,
我宁愿有主,跟随祂引领。
副歌
胜过做君王,虽统治万方,却仍受罪恶捆绑;
我宁愿有耶稣,胜得世界荣华,富贵,声望。
本诗作者密勒夫人(Rhea F. Miller, 1894-1966)生平不详,但作曲者谢伯伟却是现代著名的福音圣诗歌唱家。
谢伯伟(George Beverly Shea, 1909-)出生在加拿大,少年时举家迁居纽约。 他父亲是卫理公会的牧师,母亲虔诚爱主,他虽生长在基督化家庭,且常在教会献诗,却不肯接受耶稣为救主。 大学毕业后,在一保险公司工作。 他有一副嘹亮的歌喉,经常被邀在电台及银幕上演唱,颇享盛名。 他的母亲不住地为他祷告,有一天她将密勒夫人的这首诗,悄悄地放在他的钢琴上。 当谢伯伟回家练琴时,看见那首诗便拿起来诵读。 他念完后心受感动,就在琴上记写曲调,这时他母亲在隔室跪着为他祷告。 他一面弹,一面唱,内心深处自问:「我终日忙碌,到底是为了什么?我若赚得全世界,赔上自己的生命有什么益处呢?」那一剎那,是他人生的转折点,就此决心将自己奉献。他坚辞了高薪的广播歌唱工作,放弃了属世欲望,成为一位福音使者。 1940-1950年间他随「青年归主运动」驰奔美加各地。 二次大战结束后,葛理翰布道团兴起,他加入该团担任独唱。 他那雄厚低沉的歌声感人心弦,三十多年来,他这首最早的创作「我宁愿有耶稣」改变了无数人的生命和抉择。 当年罗斯福总统宴请英皇时,曾请一位著名的印第安基督徒演唱,他在唱了几首英国歌后,唱「我宁愿有耶稣」,在副歌余音未了时,英皇大声说:「我也宁愿有耶稣」。
让我们不要消灭圣灵的感动,因祂稍纵即逝,切勿为体恤自己而犹豫。 我们若不实时把握,就会失去了蒙福的机遇!
有一位年长的牧师在他退休时,教友汇集一笔巨款赠他作养老金。 他感谢他们的厚爱,但悉数捐赠了一宗教机构用作福音事工;当他唱「我宁愿有耶稣」时,在场者无不为之动容。 他没有属于他自己的房屋和汽车,但神 总是供应;他常与达官显要同席,终身却以事主为荣。

祢若不压橄榄成渣(又名 炼我愈精)
Olives That Have Known No Pressure
祢若不压橄榄成渣,它就不能成油;祢若不投葡萄入醡,它就不能变成酒;
祢若不炼哪哒成膏,它就不流芬芳;主,我这人是否也要受祢许可的创伤?
祢是否要鼓我心弦,发出祢的音乐?是否要使音乐甘甜,须有祢爱来苦虐?
是否当我下倒之时,纔能识爱的心?我是不怕任何损失,若祢让我来相亲。
主,我惭愧,因我感觉总是保留自己,虽我也曾受祢雕削,我却感觉受强逼。
主,祢能不照祢喜乐,没有顾忌去行,不顾我的感觉如何,只是要求祢欢欣?
如果祢我所有苦乐,不能完全相同,要祢喜乐,须我负轭,我就愿意多苦痛;
主,我全心求祢喜悦,不惜任何代价;祢若喜悦并得荣耀,我背任何十字架。
我要赞美,再要赞美,赞美何等甘甜;虽我边赞美边流泪,甘甜比前更加添;
能有甚么比祢更好?比祢喜悦可宝?主我只有一个祷告:祢能加增我减少。
副歌
每次的打击,都是真利益,如果祢收去的东西,祢以自己来代替。

每逢基督徒在遭受试炼时,都喜欢唱这首诗,以得安慰与激励。 当我们失去最亲爱的人时,想到「主以自己来代替」,填平这失落的空间,内心的创痛就得抚慰。
倪柝声弟兄(Watchman Nee, 1903-1972)原籍福州,生于广东汕头,在福州长大并受教育。 十七岁时蒙恩得救,追随英国传教士和受恩(Margaret Barber)多年。 和教士是一位诗人,她写了很多圣诗,倪弟兄羡慕她的才华,背了一千多首唐诗后,写了三十多首诗,很得意地呈与和教士。 和教土没有看,祇对他说:「你还是拿回去,免得有一日为此汗颜。」事隔多年,他才领悟到必须有圣灵的感动,才能写出感人的诗篇。
倪柝声弟兄在1930-1970年间,影向中国信徒属灵生命的复兴至钜。 他的诗分成两个时期,青年时代和壮年时代。 壮年之后,有廿年是在狱中渡过。青年时代的代表作如「主爱长阔高深」。 这首诗的故事是倪弟兄有位青梅竹马女友,长大后就读燕京大学,成为燕大校花。 倪弟兄在高中时得救,就开始传福音,他一直为他的女友祷告,结果却令他失望。 他在主里挣扎,爱谁较多? 有一天他被圣灵灌浇,毅然焚毁过去彼此往来的书信,并告诉她「基督是我的爱人」。 自此他白天在街上提灯笼传福音,千百人因他得救。 在他完全顺服主后,他女友不久也蒙恩得救,主还是将他为主所放弃的,再赐给他。    他壮年时代的诗歌,代表他属灵生命的经历。 「祢若不压橄榄成渣」是这时期的代表作。 他主张背负我们生活中的十字架, 神安排各样环境来拆毁原来的老我,然后建立栽植(耶1:10)。
本诗歌的谱引用美国民歌作家福斯德(Stephen Foster,1826-1864)所作的Massa’s in de Cold, Cold Ground。

伟大的爱
O Love That Wilt Not Let Me Go
永不离我伟大的爱,我灵疲倦,安息主内,
属祢生命现在献上,愿它在祢恩典海洋,
更加壮阔浩荡。
照我道路生命之光,求祢将我残灯剔亮,
使我心中再现光芒,生命藉祢荣美恩光,
更觉美丽辉煌。
痛苦时安慰我之乐,我心怎能将祢拒绝!
我在雨中瞻望彩虹,知道应许不会落空,
天明泪痕无踪。
使我抬头的十字架,不归依祢我复何往?
属世荣华今愿埋葬,朵朵红花开遍地上,
生命永远久长。

这首圣诗是长老会最有名的盲人牧师马德胜(George Matheson, 1842-1906)所作。 他出生于苏格兰的格拉斯哥,父亲是当地有名的商人。 他自幼患眼疾,当他进入大学后,视力迅速衰退,到十八岁时双目完全失明,但他凭着聪明的天资与坚毅的意志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哲学系。
关于写这首诗有一讹传:「马德胜在未盲前曾订有婚约,失明后他自动提出解除婚约,而接到未婚妻同意的信后,心碎欲绝,乃写此诗寄情。」 但这祇是后人附会之说。 事实上他作此诗是在1882年,当时他已是四十不惑之年。 据作者自述:「这一天是我妹妹的结婚日,全家赴他城参加喜宴,骤然间我心灵上有极端的孤独、沮丧、痛苦与挣扎。这首诗是痛苦的果实,这也是我写得最快的一首诗,在五分钟内便写成,我仿佛只是一个速记员,把话记下。 关于最后一节所提的红花开遍,红花乃代表为爱牺牲的精神。」
马德胜在廿四岁任传道,二年后按牧。 1886年他升任拥有二千余信徒的圣伯纳教区主任牧师。 他睁眼讲道时,与常人无异。 他虽双目失明,但有超人的记忆。 他的妹妹是他最得力的助手,她记下他的讲章,读二遍给他听,他就熟记无误,诗歌经文亦然。 他的讲章有力,是当代有名的布道家。他好学不倦,在牧会之余,还写了许多灵修书籍及研究神学的著作。
这是十九世纪末最受欢迎的圣诗之一。 这首诗的曲调是苏格兰著名的风琴演奏家皮斯(Albert L. Peace, 1844-1912)所谱。 皮斯系当代音乐神童,九岁就任英国一大教堂的琴师,后入牛津大学攻读音乐,获音乐博土学位;历任数大教堂风琴师,英皇家风琴学院教授。

robine 2008-01-22 22:39
主爱改变我
His Love Changed Me
主爱改变我,前后两人,祂在我身上,彰显奇恩,
圣灵感动我,苏醒自新,像浪子回头,亲近父神。
主爱改变我。今作新人,钉死老自我,灵程直奔,
温柔且谦逊,步主后尘。过圣洁生活,作完全人。
主爱改变我,主在眼前,时常亲近主,信心益坚,
赞美又感谢,主恩万千,苦难算什么,我心在天,
主爱改变我。今作新人,钉死老自我,灵程直奔,
温柔且谦逊,步主后尘。过圣洁生活,作完全人。
主爱改变我,是我良朋,我与主同行,朝夕安宁,
祂既为我死,我为祂生,赐我千颗心,爱祂至诚,
主爱改变我。今作新人,钉死老自我,灵程直奔,
温柔且谦逊,步主后尘。过圣洁生活,作完全人。
主爱改变我,为祂尽忠,世上名利权,捉影捕风,
多人待拯救,主心伤痛,赐我千条命,全作主工,
主爱改变我。今作新人,我愿用主爱,改变他人,
完成祂旨意,彰显主恩,我全心爱主,与主日亲。

这首圣诗的词谱都是苏佐扬牧师所作。 苏佐扬牧师(John Su, 1916-1991)原藉广东,出生在香港。 他十一岁开始学口琴,十二岁学弹风琴,两年之内熟背二百多首圣诗曲谱后,开始学作曲,其后又学会了十余种中西乐器。当年宋尚节,赵君影等名牧布道会时,常请他司琴或领唱。 他用圣经经文谱写了许多短歌,约有五百首,其中最著名的是:
压伤的芦苇,祂不折断,
将残的灯火,祂不吹灭;
耶稣肯体恤,祂是恩主,
祂爱我到底,创始成终。
(太12:20,赛42:3,来4:15,约13:1,来12:2)
他立志要将音乐的恩赐为主所用,除短歌外,尚作有天人圣诗二百二十首。
苏牧师于1937年毕业于山东华北神学院,自1937-1948年间在中国十九省奔驰为主作工,经历许多困难,但从不灰心。 1948年终返香港,先后在香港、澳门两地牧会、教学四年。 1953年春,他辞去了受薪的职务,开始过信心的生活,准备去海外为主作工,当时他亲友都为他担心「一家七口何以养生」? 神赐给他两句话:【红海面前自有路,约但河边不需桥】, 神的话永远有效。 自1953-1961年间,他足迹遍日本、菲律宾、新几内亚、澳州、星马、泰国、越南、印尼等地。 1962-1976年间,他在欧美四十六国家及地区向华人布道。 他有语言天份,能用英文、国语、广东话,闽南语、潮州话、客语及沪语讲道。此外他也懂十多种欧亚语言。 他的座右铭是「祇对主忠心,不问人褒贬」。

三一颂
Doxology
赞美真神万福之根,
地上生灵当赞主恩,
天上万军颂赞主名,
赞美圣父,圣子,圣灵。
阿们。

三百多年来,千万信徒在每周祟拜时唱这首诗。 它祇有短短四句的诗,节录自诗篇一百四十八篇和马太福音廿八章十九节。 诗的含意深邃,庄严,将三位一体表达无遗。
本诗作者甘多马(Thomas Ken, 1637-1711)生于英国,自幼就是孤儿,由他长姐和姐夫抚养长大。 他姐夫是当代名人,他的道德学识才智,深深地熏陶多马,养成他刚毅耿直的个性。
多马毕业自牛津大学,1662年被按牧。 他的牧会生涯可说多姿多彩,他常指责社会的腐败和不公。 1679年他奉派赴荷兰海牙,出任宫廷牧师,翌年因他直言当朝的糜烂生活而被遣返国。
甘多马返英后,英皇查利二世封他为皇家牧师,可是他还是一本初衷,时常谴责皇家失德之处。 查利二世虽常被他的谏言指责,却赏识和尊敬他的胆识。 每当崇拜时刻,他总是说:「我要去听多马数说我的过错。」 在甘多马出任威尔斯主教后十二天,查利二世去世,詹姆士继位。 甘多马因拒绝宣读皇家特赦文告,和其它六位圣公会主教被囚于伦敦塔,最后被迫辞职。 晚年他隐居乡间,写诗作书。 他曾为曼彻斯特大学生写了一本「祷告手册」,内有歌尾都以「三一颂」为结束早晚灵修的圣诗,。
有一天约翰卫斯理在一所古旧的大房子内讲道,当时听众有数百人。 突然间整个屋顶塌下,把全体会众埋在土中。 卫斯理从土中爬出,看到人上压人,但没有一人丧命,于是他大喊:「 神与我们同在,让我们来唱三一颂来赞美祂。」群众有的抚着伤口有的热泪盈眶,同声齐唱,与主日祟拜时欢唱时的感受回然不同。
本诗歌的曲调有多种,最常用的,是取自包杰士(Louis Bourgeois, 1510-1561)的「旧一百篇」。 包杰士是法国人,1541年他迁居瑞士日内瓦,当时日内瓦是改革宗教会的中心。 1545年他任教会诗班的指挥,教会请他特别为押韵的诗篇作曲,当时崇尚圣诗韵律要齐声,他却重视美妙的和声。 他特别关心圣乐教育,对基督教的圣乐贡献很大。
[pre]凭祢意行
Have Thine Own Way, Lord
凭祢意行,主!凭祢意行!
因主是陶人,我是泥土。
陶我与造我,照主旨意,
我在此等待,虔恭候主。
凭祢意行,主!凭祢意行!
鉴察试验我,就在今天!
求将我洗净,洁白如雪,
今谦卑跪下,在主脚前。
凭祢意行,主!凭祢意行!
悲伤与疲倦,求主帮助,
权柄众权柄,全属我主,
抚摩并医治,皆赖救主。
凭祢意行,主!凭祢意行!
管理我动作,凭主指引,
圣灵充满我,显明主恩,
惟望主耶稣,常住我心。

包爱德(Adelaide A. Pollard, 1862-1934)出生在爱阿华州,十八岁时迁居芝加哥,曾受过演讲口才训练,任教于数所女校,后成为知名的圣经教师。
1902年包爱德拟去非洲传道,但募款无着,十分沮丧与灰心,灵性陷入低潮。 一晚她参加一祈祷会,听到一位年长的姊妹祷告说:「主阿!不论祢如何安排我的一切,但求祢的旨意在我身上成全。」 她听了大受感动,回家后,依据以赛亚书64:8「耶和华啊,……我们是泥,祢是窑匠,我们都是祢手的工作。」写下了这首诗。
这首祷告的诗,对基督徒有莫大的帮助,特别是年青人。 它表明个人与基督的关系,将自己生命的主权,交托主,顺服听凭主旨,真是坚强激励。 许多时,我们愿意跟随主,但不愿服从主;愿意事奉主,而不肯认清主的旨意。
包爱德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曾赴非洲短宣。 战争爆发后,辗转欧陆,生活无定;战后返美,在纽约宣道会传道训练班任教。 有一次她去一家基督教书房购书,听到年轻的售货员在唱「凭祢意行」, 她告诉包爱德,是这首诗使她重生;她虽虔诚祷告,但无法放弃心中的悖逆;这首诗感动了她,使她顺服,遵行主旨。 包爱德听了她的见证,赞美主说:「我从未想到,这首小诗能改变他人的生命!」
包爱德作过许多诗,但她为人谦逊,不爱炫耀自己,不用真名发表;她只有一个目的,就是高举基督,不希望受人注目。 她为主工作至死,在她七十二岁时,有一次出外为主作工,在车站,心脏病发作而逝。
本圣诗由福音诗歌作曲家史涤平(George C. Stebbins, 见 p. 13)谱曲。

靠主膀臂
Leaning on the Everlasting Arms
何等的深交,何等的欢喜,倚靠主耶稣永远膀臂,
何等的平安,何等的福气,倚靠主耶稣永远膀臂。
何等的甜美,行走这天路,倚靠主耶稣永远膀臂,
何等大荣光,照亮我旅途,倚靠主耶稣永远膀臂。
我何用畏惧,我何用惊慌,倚靠主耶稣永远膀臂,
主在我身旁,我满有平安,倚靠主耶稣永远膀臂。
副歌
依靠,依靠,平安稳妥,恐惧平息,
依靠,依靠,倚靠主耶稣永远膀臂。

通常的圣诗都是先有词后谱曲,本诗是先有谱而后填词。 作曲者萧华德(Anthony J. Showalter, 1858-1924),原藉维吉尼亚州。 他自幼随父学音乐,嗣后从数字名师学习歌唱。 1980年开始在音乐学校教授声乐,继而自办出版事业,出版六十多种圣乐诗集,销售逾二百万册。 三十七岁赴英、法、德三国进修圣乐一年。 他在美国南部十二州,经常举办歌唱训练班。 他是长老会的长老。
1988年他在阿拉巴马州举办音乐活动时,接到南卡罗来纳州两个学生的来信,他们都最近丧妻,向他倾吐失去亲人的痛苦。 他不知如何执笔安慰他们,祷告后,申命记33:27:「永生的 神是祢的居所,他永久的膀臂在你以下。」涌现心头,就在信上告诉他们 神的膀臂能扶持我们,伤心的人可投靠祂。寄信后,想起何不将这经文作一诗歌? 他作了曲,根据那节圣经写下了副歌的歌词,就寄给他的好友霍夫曼,请他完成歌词。
这首圣诗是特为在受试炼,心中伤痛的人而作的。 唱这首诗时,想到 神永远的膀臂,虽灾难临身,心有痛楚难忍,但有 神的膀臂扶持,可免跌倒。
霍夫曼(Elisa A. Hoffman, 1839-1929)生于美国宾州,父亲是牧师。 他毕业于协和神学院,没有受过正式的音乐训练,但 神给他藉诗歌表达救恩的恩赐,十八岁开始作诗,总计有二千多首福音诗歌,许多时也兼作曲。 他是长老会的牧师,也在基督教的出版社事奉十一年。
霍夫曼著名的圣诗有「要告诉耶稣」(I Must Tell Jesus),「是否将一切献上」(Is Your All on the Altar),「荣耀归主名」(Glory to His Name)等。

慈光导行
Lead, Kindly Light
恳求慈光导引脱离黑障,导我前行!
黑夜漫漫,我又远离家乡,导我前行!
我不求主指引遥远路程,
我只恳求,一步一步带领。
向来未曾如此虚心求主,导我前行;
我好自专,随意自定程途,直到如今!
从前我爱沉迷繁华梦里,
骄痴无忌,旧事乞莫重提!
久蒙引导,如今必仍眷顾,导我前行!
经过洪涛,经过荒山空谷,夜尽天明;
夜尽天明,晨曦光里重逢,
多年契阔,我心所爱笑容。

纽曼(John Henry Newman, 1801-1890)是银行家之子,生于英国伦敦,十五岁信主,十九岁毕业于牛津大学。 父母要他当律师,他则喜欢教会工作,四年后被圣公会按牧,1828-1843年间任牛津大学校牧达十五年之久。1833年他因当时国会违反「政教分立」的传统,联合教会及学术界有力人士提出抗议,发起「牛津运动」,编写警世小册九十本,旨在振奋信徒灵性,加强教会意识,提高教会地位,领圣餐培养灵性。他认为天主教比当时的新教更正统,他的立场有违英国教会及牛津大学,因此辞职而去。 1845年,他加入天主教,前往罗马受按立,由于他的经历和背境不被梵蒂冈教廷信任,未获重用,直到1879年,他78岁时,才擢升为红衣主教。
「慈光导引」写于1833年,他大病初愈,自罗马返英的途中,船在地中海遇飓风,在海湾停滞了一周,他在船上咏诗读经。 当他读到出埃及记十三章21-22节:「日间耶和华在云柱中领他们的路,夜间在火柱中光照他们,使他们日夜都可以行走。日间云柱,夜间火柱,总不离开百姓的面前。」 他至诚地祷告,求 神导引。 因为当时他正因教会的分裂而彷徨,对天主教和新教不知何取何舍?心中没有光明和希望,身体的虚弱,旅途的劳顿,使他疲惫不堪。 这首诗是他当时的心声,第一节,求神导引脱离黑暗;第二节,自悟过去的高傲自专,如今虚心求主步步导引;第三节,表达信心,不论前途多困难,最后在光明中,得见安息主怀故人的笑容。 这首诗被文学家评论为十九世纪最优美的抒情诗。
故总统蒋公中正最爱这首诗,他逝世后,台湾大街小巷,学校商店到处播放「慈光导引」,无人不晓,但被称为「慈光歌」。
这首圣诗有几个曲调,常用的有潘但(Charles H. Purday, 1799-1885)及戴克(John B. Dykes, 1823-1876,见 p. 49)的谱,但后者更为普遍。 纽曼曾说:「这首歌的流行,其实不在乎诗词,而是戴克所作的乐曲优美。」其实两者是相得益彰。
我天父发慈悲恩光,像灯塔由天普照,
祂命令我们当发光,去照亮沿岸暗礁。
全世界在黑暗罪中,浮沉在狂波怒浪,
千万人迫切在等待,急望能见岸边光。
弟兄们,把残灯剔亮,风雨中有人迷航;
快引领到安全海港,黑暗中可能丧亡。
副歌
你的光当照耀明亮,横越过苦海波浪,
世上人罪海中浮沉,等候你速救他们。

这首诗的词曲都是白利士(Philip P. Bliss, 1838-1876)作的,他是美国教会圣诗史上不可泯没的功臣之一。 他所作的福音诗歌,文字简洁,音乐单纯,韵律轻松,和以前的呆滞刻板的教会圣诗截然不同。
白利士出生于美国宾斯凡尼州的山林地区,家境贫寒,幼时曾用芦苇制成粗糙的笛子,吹出悦耳的音乐来。 十九岁时,听到白德瑞(William B. Bradbury)的演讲,决心献身写作圣诗。 廿五岁时他试作一首,寄给当时著名的音乐家卢德(George F. Root)请他指正,附言他的作品如蒙采用,请赠一笛子为酬,因他无力购买。 卢德赏识他的天份,寄赠笛子以示鼓励。
1869年白利士在芝加哥遇到慕迪(D. L. Moody),使他的生命起了大转变。 白利士身壮英俊,歌喉洪亮,音域广阔,表情深刻,吐字清晰。 慕迪为白利士低沉有力的歌声所吸引。 倾谈后,彼此都深信讲章固能引人归主,圣乐也能激励人心。 不久他遇到了另一位布道家韦德(Maj. D. W. Whittle),便结伴到处巡回布道。
白利士的圣诗多数是在听道,与人交谈,游览古迹时,灵感触发而写。 这首「你的光当照耀」是听慕迪讲道所说的一个故事:「在一星月无光的风暴之夜,有一巨轮在波涛汹涌中前行,舵手要靠灯塔上的光及两岸低处的两盏灯,才能找到港口的航道,可是低处的灯熄灭了,船因而触礁而沉,伤亡惨重。 主的光如大灯塔,让我们的光照亮低处。」
许多人,被 神的大光照亮,悔改信主,但不久又因四周无光的基督徒而跌倒。 让我们做一个在低处导人前行的小光,不要因我们的无光使他人沦亡。
1876年圣诞节,白利士与家人欢渡佳节后,与妻同搭火车返芝加哥,中途火车撞到桥梁,焚烧坠河,白利士已逃出;但折回营救其妻时,却一同葬身火窟中。 他的生命如一颗流星,虽短促,却有强烈的光芒。


[/pre]

robine 2008-01-22 22:43
[pre]你的光当照耀
Let the Lower Lights Be Burning
我天父发慈悲恩光,像灯塔由天普照,
祂命令我们当发光,去照亮沿岸暗礁。
全世界在黑暗罪中,浮沉在狂波怒浪,
千万人迫切在等待,急望能见岸边光。
弟兄们,把残灯剔亮,风雨中有人迷航;
快引领到安全海港,黑暗中可能丧亡。
副歌
你的光当照耀明亮,横越过苦海波浪,
世上人罪海中浮沉,等候你速救他们。

这首诗的词曲都是白利士(Philip P. Bliss, 1838-1876)作的,他是美国教会圣诗史上不可泯没的功臣之一。 他所作的福音诗歌,文字简洁,音乐单纯,韵律轻松,和以前的呆滞刻板的教会圣诗截然不同。
白利士出生于美国宾斯凡尼州的山林地区,家境贫寒,幼时曾用芦苇制成粗糙的笛子,吹出悦耳的音乐来。 十九岁时,听到白德瑞(William B. Bradbury)的演讲,决心献身写作圣诗。 廿五岁时他试作一首,寄给当时著名的音乐家卢德(George F. Root)请他指正,附言他的作品如蒙采用,请赠一笛子为酬,因他无力购买。 卢德赏识他的天份,寄赠笛子以示鼓励。
1869年白利士在芝加哥遇到慕迪(D. L. Moody),使他的生命起了大转变。 白利士身壮英俊,歌喉洪亮,音域广阔,表情深刻,吐字清晰。 慕迪为白利士低沉有力的歌声所吸引。 倾谈后,彼此都深信讲章固能引人归主,圣乐也能激励人心。 不久他遇到了另一位布道家韦德(Maj. D. W. Whittle),便结伴到处巡回布道。
白利士的圣诗多数是在听道,与人交谈,游览古迹时,灵感触发而写。 这首「你的光当照耀」是听慕迪讲道所说的一个故事:「在一星月无光的风暴之夜,有一巨轮在波涛汹涌中前行,舵手要靠灯塔上的光及两岸低处的两盏灯,才能找到港口的航道,可是低处的灯熄灭了,船因而触礁而沉,伤亡惨重。 主的光如大灯塔,让我们的光照亮低处。」
许多人,被 神的大光照亮,悔改信主,但不久又因四周无光的基督徒而跌倒。 让我们做一个在低处导人前行的小光,不要因我们的无光使他人沦亡。
1876年圣诞节,白利士与家人欢渡佳节后,与妻同搭火车返芝加哥,中途火车撞到桥梁,焚烧坠河,白利士已逃出;但折回营救其妻时,却一同葬身火窟中。 他的生命如一颗流星,虽短促,却有强烈的光芒。

我知谁掌管明天
I Know Who Holds Tomorrow
我不知明天将如何,每一天只为主活,我不借明天的阳光,因明天或不晴朗,
我不要为将来忧虑,因我信主的应许,我今天要与主同行,因祂知前面路程。
每一步越走越光明,像攀登黄金阶梯,每重担越挑越轻省,每朵云披上银衣,
在那里阳光常普照,不再有流泪满面,在美丽彩虹的尽头,众山岭与天相连。
我不知明天将如何,或遭遇贫苦饥饿,但那位看顾麻雀者,祂必然也看顾我,
祂是我旅途的良伴,纵遭遇各样灾害,我救主必与我同在,祂宝血把我遮盖。
副歌
有许多未来的事情,我现在不能识透,
但我知谁掌管明天,我也知谁牵我手。

这首圣诗的曲和词都是史丹斐(Ira F. Stanphill, 1914-1994)所作。 他是廿世纪著名的福音诗歌作家,共写六百首圣诗,如「十架有地方」(Room at the Cross for You),「小山上的居所」(Mansion over the Hilltop),「跟随我」(Follow Me)等都是现代流行的圣诗。
史丹斐生于新墨西哥州,父母都爱好音乐,热心教会圣乐事工。 他在十二岁在神召会决志奉献事主。 他学了一年钢琴,就能弹风琴,四弦琴,及拉手风琴。 十七岁时为教会的青年团契作了第一首诗歌。 他随同布道家巡回布道,负责圣乐事工。 廿二岁开始讲道,先后在德州,宾州及佛州神召会牧会;他也是歌唱布道家,足迹遍及美国及四十多国家。
一个蒙恩得救的基督徒,不能确保人生是坦途,甚至要面临人间的残酷。史丹斐的圣诗在半世纪内激励了千万人,但当年他却无法解脱。 他曾试图把自已切身的痛苦、心意及需要,放在 神前。 他的妻子移情别恋,携独子离他而去; 二人离婚后,他到处受人指责,流言蜚语,使他无辜受害,十分难堪,也有人认为他离婚的身份不配为 神工作,他默然无语,不为自已申辩。 他不愿毁婚誓,再三地宽恕他妻子,愿与她和好未果。
史丹斐年近五十时,在德州南部一大教会事奉,并执教于当地著名的音乐学校。 他在教会中与一位年轻爱主的姊妹相恋。 他知道自已不能再婚,劝她另择他人,自己则专心音乐事工。 但思念之情日深,许多次他想放弃事奉而再婚。 此时他前妻不检的行为已众所周知,大家对他深表同情和谅解,但他自己无法释怀。 有一日他在驾车途中,内心又大起挣扎,他为自己的不幸而悲哀,深陷沮丧绝望中,他哼曲感叹未来,倏忽感到 神与他步步同行,抵家后他即刻在钢琴上奏出「我知谁掌管明天」,心中遂得释放。 数月后,他前妻车祸丧生,他终于得与所爱的人,建立美满的新生活。[/pre][pre]你可知道
Do You Know?
没有经过流泪的双目,永远看不到人间疾苦;
没有经过流汗的耕作,永远不懂收获的快乐;
没有试炼,没有重担,你不知生命潜力有多深;
没有痛苦,没有缺憾,你不知生命耐力有多大。
没有夏日炎阳的烤灼,永远不知树荫的清凉;
没有漫漫长夜的等待,永远不见曙光的重现;
没有试炼,没有重担,你不知生命韧力有多强;
没有痛苦,没有缺憾,你不知生命内涵有多美。
没有狂风暴雨的肆虐,就显不出彩虹的美丽;
溪流没有礁石的阻挡,就激不起浪花的飞舞;
你可知道?你可明白?万事效力,爱神的人得益。
噢,主,求祢叫我明白,教导我顺服、遵行祢旨意。

作者杏林子,本名刘侠(Liu Shia, 1942 - )陕西人。 在她小学将毕业时,忽然左手足酸痛,经医生详细检查,诊断她得了罕见的不治之症–类风湿关节炎,她的关节在这几十年中已有百分之九十以上损坏了。 她腿不能行,手不能弯,头不能转,不能多穿衣或盖棉被,行动起居全靠母亲扶助。 这些年来,她已不知「不痛」的感觉。 她试遍中西各种医疗都无效。 笔名「杏林子」是纪念她的故乡杏林县,及感谢罹病生涯中关爱她的医生们。
从活泼好动前途似锦,到疼痛绝望肢体面貌变形,从自尊降到自卑,她一家因她的自闭而生活在愁云惨雾中。 十六岁那年是她生命的转折点,她母亲听到福音,带领她信主。 自信仰她肯定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领悟到对付苦难最好的方法是面对它,击败它,而且必须亲自去面对这生命的挑战。 于是她开放了自已的心灵,也开拓了新的人生领域。 她藉阅读书籍忘掉病痛,从爱读书变成写书人,忍着关节的酸痛,在腿上放块小木板,把笔夹在掌心,低头弓肩,一笔一划费力地写出了四十多出剧本及散文集等。 她曾当选第八届十大杰出女青年,并获国家文艺奖。
近年来,她呼吁社会重视伤残福利,成立伊甸残障基金会,帮助残障,鼓励他们在逆境中奋斗不懈。 她说:「爱和友谊是最珍贵的良药」。 是 神的大爱,使一个绝望病痛的弱女子,成为达观坚强、荣神益人的生命勇士。
这首诗歌是杨伯伦谱曲,他是一位爱主的信徒,业余从事圣乐事奉。 当他读到这首诗后,深受感动,觉得自己有时稍遇困难便怨天尤人,看不见远景,但明白主的旨意后,才知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只有困难和重担,才能鍜炼自己成为刚强明理的人,并知道自己尚有许多未发挥的潜力。

藉我赐恩福
Make Me a Blessing
在尘世生命崎岖道路中,多少人困倦悲伤,
黑暗满布,快把真光照亮,使忧伤者变欢畅。
述说耶稣基督慈爱故事,述说祂赦罪大能,
别人信主要藉祢去见证,生活时刻像明灯。
白白得来,故要白白施与;爱人要像主爱你,
搀扶软弱者务要尽心力,忠于主始终如一。
副歌
藉我赐恩福,藉我赐恩福,藉我生命荣耀主名;
藉我赐恩福,救主,听我求,藉我赐恩福,使他人得救。

这首圣诗的歌谱是舒勒(George S. Schuler, 1882-1973)在1924年所作,据他说诗词是威尔逊在1909年所作,可是威尔逊却否认。 原稿送给出版公司时,曾被退回,舒勒斥资制版,印了一千份,当时几乎亏损。 直到名布道家狄伯(George Dibble)在俄亥俄州克里夫兰国际主日学会议时介绍本诗,才不胫而走。 舒勒出生于纽约,就读于芝加哥音乐学院及慕迪圣经学院,并在该校执教四十年。退休后在出版公司任编辑,作了许多福音诗歌,并编印钢琴和风琴乐谱。
威尔逊(Ira B. Wilson,1881-1950)生于美国爱荷华州,曾随他姊姊学小提琴,风琴与和声学。 1902年进慕迪圣经学院,接受布道音乐的训练。他有许多笔名,1905年,任出版公司编辑,编印合唱歌曲及数本圣乐杂志。
每当笔者选写一则圣诗故事时,都先祈求圣灵带领,通常有曲调浮现脑海。 「藉我赐恩福」是我心爱圣诗之一,也是我写「古今圣诗漫谈」的目的。 如果其中某一篇对某一弟兄姊妹有所帮助,就是我最大的欣慰。 当这首圣诗不时萦回在我脑海时,我搜遍了廿多本参考书,却找不到有关的资料,几度想放弃撰写这首圣诗。 最后我找到了以上简单的资料。 当我祈求圣灵光照时,霍然忆起不久前译过的一首麦爱玛(Alma H. McNatt)的祷文(Daily Prayer)与本诗含意雷同,特在此分享。
慈悲的天父,当
有人需要教导时,请教我晓谕;
有人需要福音时,请藉我传扬;
有人需要关爱时,请遣我抚慰;
有人需要音乐时,请容我歌唱;
有人需要倾诉时,请使我聆听;
有人需要辅导时,请差我指引;
有人需要礼物时,请命我送赠;
有人需要代祷时,请允我祈求;
有人需要援助时,请促我伸手。
阿们!
 
快乐日
O Happy Day
前有一日,我意立定,靠托救主救我灵魂;
那时心中,实在高兴,四方周围,扬开主恩。
救主爱我,无尽无穷,我要全心,尊敬主名;
但愿归服,听主慈声,一生这样,充满圣灵。
救赎大恩,今已完成,主为我主,我为主民;
无数罪愆得蒙赦清,行走天路有祂指引。
如今离开世俗忧闷,救主教我出死入生;
天国荣耀,我有一分,这样好处谁能讲明!
副歌
快乐日,快乐日,救主洗净我众罪孽然!
心里清亮,极大欢喜,这日永远不能忘记;
快乐日,快乐日,救主洗净我众罪孽!

每一位浸信会的信徒该都记得受浸时会众唱的这首圣诗。 诗的作者陶德瑞(Philip Doddridge, 1702-1751)生于英国伦敦,祖父及外祖父都是虔诚的传道人,父亲是油商。 他是家中第廿个孩子,也是惟一存活者。他母亲在他幼年时,用彩色磁砖在墙上砌了圣经故事为他讲述,孩童的他就有献身为主的心愿。
在他十三岁时父母双亡,当时有一位女公爵见他天资聪颖,拟栽培他成圣公会牧师。 十八世纪初叶,英国政纲不振,社会混乱,英国国教辖制人民灵性,因此他宁愿就读一间非国教的小神学院。 毕业后在贫民区牧会并在神学院兼理校务达廿一年之久。 陶德瑞好学不倦,经常手不释卷,他和约翰卫斯理等都是当代属灵的领袖。 他自幼体弱多病,最后积劳得肺疾而殁。他的诗歌在他生前并未付梓,直到他去世四年后,才由他的好友出版。
「快乐日」是根据历代志下十五章十五节而作,原名是「与神盟约而喜乐」(Rejoicing in Our Covenant Engagements to God),原诗没有副歌。 他的诗通常是他讲章的摘要,讲完道后,藉诗歌使会众重温他的信息。 他写了363首诗歌,有175首是根据旧约写的,188首是根据新约,最著名的是这一首。 英国安娜女王最爱这首圣诗,她的儿女受坚振礼时,都选唱此圣诗。
这首诗的曲调是林伯特(Edward F. Rimbault, 1816-1876)所作,副歌是引用他所作的「快乐地」(Happy Land)。 他生于伦敦,父亲是音乐家,他随父亲学习,十六岁时就在教会司琴,嗣后任数大教堂管风琴师。 他是享有盛名的多产作家,编写了许多民谣、牧歌及圣乐。

[/pre]

robine 2008-01-23 12:55
归家
Softly and Tenderly
耶稣温柔慈声恳切在呼唤,祂呼唤你,呼唤我。
祂耐心在你心门外等候你,祂等候你,等候我。
耶稣恳切请求,为何还耽延? 祂恳请你,恳请我。
为何迟延不顾救主的慈怜? 祂怜悯你,怜悯我。
光阴飞逝奔流,一刻不停留,它不等你,不等我。
阴暗死亡笼罩,黑夜快来临,快临近你,临近我。
耶稣应许赐下奇妙大慈爱,应许爱你,也爱我。
罪过虽多,主有怜悯肯赦免,祂赦免你,赦免我。
副歌
归家,归家,
忧伤困倦者归家,
耶稣温柔慈声恳切在呼唤,
呼唤罪人快归家。

葛理翰布道团在世界各地举行布道大会时,证道后邀请决志归主者走向台前,接受代祷和陪谈。 每当会众俯首默祷,诗班柔声地唱着「归家」,千百伤心悔改的男女老少自广大会场的四面八方涌向讲台,接受救恩,场面是多么地感人!
汤慕圣(Will L. Thompson, 1847-1909)出生于美国俄亥俄州,父亲是位成功的商人,曾任两届州议员。 全家酷爱音乐,他在十六岁开始作曲,毕业于波士顿音乐学院,继赴德国深造。 廿八岁时他将所作的流行歌曲四首想以一百元美金售予出版商,但因对方只肯出廿五元而未果,后来他父亲的朋友助他自己付梓,想不到其中一首「海滨集贝」(Gathering Shells by the Seashore)成为当时最畅销的歌曲,一时供不应求,印刷厂日夜加班赶印。 不久他自已开设乐器行及音乐出版社,数年后,他名利双收,成了当地名流,乐界巨擘。
汤慕圣在四十岁时,受了 神的感召,放下如日中天的事业,决心把自己音乐的天赋奉献给主,专心从事教会圣乐工作。 本圣诗词曲都是汤慕圣在1882年所作,当时慕迪是 神重用的布道家,他和孙基常用这首圣诗作呼召。 1899年十二月慕迪病危,医生禁止见客,当他知道汤慕圣前来,一定要见他。 他握着老友的手,诚恳地说:『汤慕圣,我宁愿是「归家」这首圣诗的作者,它远胜过我一生的工作』。
当年风靡一时,令汤慕圣成名致富的那些流行歌曲,如今早已被人遗忘,但他所作的圣诗如「耶稣是全世界于我」(Jesus Is All the World to Me),「带领我归家,父阿」(Lead Me Gently Home, Father)等,至今仍为全世界基督徒吟唱,百年不衰。

因祂活着
Because He Lives
神子耶稣,降生到世界,医治拯救世上罪人;
为赎我罪主钉死十架,空的坟墓却证明救主仍活着。
新生婴孩,被抱在怀里,何等安祥令你欣喜;
但你确信这幼小生命,却能面对着明天因救主活着。
当我走完,人生的路程,面对死亡痛苦争战;
救主为我战胜了死权,在荣光中我见救主祂是活着。
副歌
因祂活着,我能面对明天,
因祂活着,不再惧怕;
我深知道祂掌握明天,
生命充满了希望,只因祂活着。

这首「因祂活着」曾被福音诗歌协会及ASCAP评选为「1974年最佳福音诗歌」。
比尔盖瑟(William J. Gaither,1936- )和葛蕾亚(Gloria Gaither, 1942- )同在家乡印第安纳州亚历山大镇的一所高中教书,经常一同在各教会献诗,1962年结为夫妇,育有二女一子。 1967年他们辞去教职,全时间奉献于圣乐事工,除了写福音诗歌,灌制唱片外,每年有三十至五十场音乐演唱会。
1960年代末,美国社会混乱,充斥「上帝死了」的谬论,又逢越战激烈,人民意志消沉;这时葛蕾亚发觉怀孕,而亲友们认为不合时宜。 1970年他们合写了这首诗歌,深信幼儿的诞生虽前程难测,但因主活着,不用惧怕,生命充满希望。 那年秋天,比尔帮助他父亲在办公的后院铺设一停车场,用了无数车的大小卵石,沙土,一层层地滚压,最后铺上沥青和碎石。 翌年春天的一个早晨,比尔的父亲呼他们去停车场观看,他们看到在停车场的正中,有一枝翠绿的小草在阳光中迎风飘摇,它虽纤细,但有生命。 这给了他们「生命战胜了死亡的权势」的确据。 这首圣诗成了他们生活的准则,它安慰鼓励了许多对未来心存恐惧的彷徨者,也有许多葬礼用它安慰丧者的家属。1976年笔者来美,在好多教会听到诗班献唱此诗,唱完末句后,同声欢呼「祂活着」。 街上也到处可看到基督徒的车后贴有「祂活着」的标语。
在过去廿多年中,盖瑟夫妇合写了四百多首福音诗歌,最著名的有「祂救我」(He Touched Me),「事奉祂愈久愈甘甜」(The Longer I Serve Him),「生命多美好」(Something Beautiful),「让我们来赞美主」(Let’s Just Praise the Lord),等。
盖瑟夫妇思想开放,接受新潮的福音诗歌,认为兄弟姊妹都属神家,不可因崇拜方式不同而相互排斥。 他们与博克(Fred Bock)合编了一本非常受欢迎的「教会圣诗」(Hymns for the Family of God)。

主耶稣,,我曾应许
O Jesus, I Have Promised
主耶稣我曾应许,永远服事我主;
我救主我的朋友,恳求与我相聚,
主若时常在我旁,我将奋斗不惧;
主若时常引我路,我便随从无虑。
我既生存在世间,容我与主相近;
我见迷乱的景物,听见诱惑声音;
今生身外和心内,常有仇敌相侵;
但望耶稣和我亲,将我灵魂保存。
求主常发慈悲声,容我灵耳听清;
不顾情欲的狂浪,不闻悖逆之音;
请用圣言印证我,使我进退遵循;
护庇我灵的主啊,出言使我听闻。
主耶稣对众门徒,曾有应许相告;
主得荣耀的处所,主仆必能得到;
耶稣啊我曾许愿,永远服事殷勤;
我救主我的朋友,赐我恩惠依循。

这首圣诗又名「许愿歌」,是包德牧师为他的女儿和两个儿子行坚振礼时所写,今日有些教会在行洗礼时也唱此诗。 原诗共有六节,现今诗集用三或四节。 他编着圣歌,出版诗词三册,但流传不朽的仅此一首。 这首诗清晰地表明信徒灵程,诚恳的祷告,无论生命中有任何变动,但愿自已能事主至终。 第一节是与主同行,恪守正道;第二节抵挡世间引诱和内心的悖逆;第三节求主护庇心灵清醒;第四节与主相互的许诺(约12:26)。 这是对青少年基督徒充满挑战的诗歌,全诗对基督有仰慕亲近的祈求。
人对 神的许诺,时常食言或半途而废, 神对人的应许永不落空。 让我们常唱这首圣诗,提醒自已的许愿,而事主至死忠心。 「你向 神许愿,偿还不可迟延。 因他不喜悦愚昧人。所以你许的愿应当偿还。你许愿不还,不如不许。」(传5:4,5)
包德(John E. Bode, 1816-1874),英国人,父亲是英国邮政总局局长。 他毕业于牛津大学,获文学硕士学位,是赫德福奖学金(Hertford Scholarship)的第一位得主;1841年被按牧,历任牛津及剑桥大学校牧数十年;1855年被牛津大学聘为班东讲座(Bampton Lecturer),这是他一生中最高的荣誉。
这首诗最初引用「天使的故事」(Angel’s Story)的曲调。曲调简单易唱,较能表达诗词的原意。 原作曲者是著名的管风琴家马安博士(Arthur H. Mann,1850-1930),他是研究韩德尔作品和训练儿童诗班的权威。国语诗集都采用此调。
本诗的另一个曲调是采用伊乐德(James William Elliott,1833-1915 )所作的「平安佳日歌」(O Day of Rest and Gladness)。 曲调与前者截然不同,较为艰深而多变化,适于诗班演唱。 闽南语诗集则采用此调。

洁净我
Cleanse Me
恳求救主,鉴察,知我心思,求主今试验,知道我意念;
若在我心,隐藏罪恶念头,求主洗去不义,使我自由。
赞美我主,将我罪过洗清,愿主的真道,使我心洁净;
求主以火焚尽以往羞情,我今所求所望荣耀主名。
恳求我主,使我完全归祢,愿在我心里,充满祢爱意;
管理我心不再骄傲自私,我今奉献所有,永居主里。
恳求圣灵,赐下真正复兴,首先复兴我,洁净我心灵;
主已应许使我灵性丰足,我今谦卑恳求赐下恩福。

这首圣诗又名「求主察看」(Search Me, O God)根据诗篇139:23,24「 神啊,求祢鉴察我,知道我的心思;试炼我,知道我的意念;看在我里面有甚么恶行没有,引导我走永生的道路。」而作。
本诗作者奥爱文(J. Edwin Orr, 1912 - 1988),父亲是美国人,母亲是英国人,他出生在爱尔兰。 他获牛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和欧、美,亚、非洲等大学博士学位,是著名的布道家及史学家。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曾在太平洋空军基地任军中牧师,战后他足迹遍一百五十个国家,六百多个重要城市,举办宣教讲座;自1967年起在加州福乐神学院(Fuller Theological Seminary)宣教系任教多年。 他有许多著作被译成多国文字,而销售逾百万册。
「洁净我」写于1936年,当时他在纽西兰主领复活节的奋兴布道大会。 因基督徒迫切的祷告,圣灵大大运行,信徒纷纷认罪痛悔,造成纽西兰空前的大复兴。复活节崇拜时,帐幕中人潮汹涌,大会加添午夜崇拜,决志者难以计算。 当奥爱文离开纽西兰时,有四个土著毛利女孩前来送行,为他献上毛利语再会歌,他深受感动,回家后就用这美丽的旋律,写下了这首「洁净我」。
这首波里尼西亚曲调在二次大战时至1950年代,曾因谱为军人出征时的「情侣骊歌」(Now Is the Hour)而无人不晓。 在「洁净我」编入圣诗集时,曲调经由庄逊(Norman E. Johnson, 1928-1983)重编。 庄逊在歌唱出版公司工作,编写无数圣诗及乐谱。
在领圣餐前,我们常唱这首圣诗,省察自已,内心是否有隐而未现的罪及不义之处,求 神洁净,以免吃喝自己的罪(林前11:28,29)。 在事奉上也必须手洁心清,才能做一个合 神心意的器皿。

亲近,更亲近
Nearer, Still Nearer
亲近,更亲近,亲近我主,
恳求荣耀救主引领我路,在主怀抱中得享安抚,
主保护我永住在安身处,主保护我永住在安身处。
亲近,更亲近,一无所有,
空手赤拳如何去见耶稣,奉献我全心痛悔罪过,
众罪得赦主宝血洗清洁,众罪得赦主宝血洗清洁。
亲近,更亲近,奉献全身,
罪恶权势不再打扰我心,世上众虚华放弃丢去,
救主赐我十字架赎罪恶,救主赐我十字架赎罪恶。
亲近,更亲近,今生将毕,
归回基督荣耀中享安息,与主同居住永无尽期,
亲近救主更要亲近救主,亲近救主更要亲近救主。

莫莉亚(Lelia Naylor Morris, 1862-1929)出生在俄亥俄州,一生都住在该州的一个小镇马尔他(Malta)。 她的教会和她家隔河相对。 她的世界虽小,但她诗中 神的世界,是何其广大!
莫莉亚的父亲是美国南北战争中的军人,解甲归田后不久去世,留下寡妇和七个幼儿。莫莉亚的童年生活十分清苦,幸而她的老师因她聪颖伶俐,刻意栽培。 她的邻居发现她有音乐天赋,特许莫莉亚去她家练琴,因此她在十三岁时,就在教会司琴。 莫莉亚的母亲非常注意儿女的灵性,以圣经的原则管教他们。 莫莉亚在十岁时就经历了重生。 十九岁时她和同镇爱主的青年莫理士结婚。 他们同在教会热心事奉。当时美以美会主张追求圣洁,因此莫莉亚也不断地清心追求主,蕴藏的圣诗恩赐也渐茁长。
1892年莫莉亚参加马里兰州山湖园的夏令会,这是她灵命上的一个转折点,她决心让圣灵在她心中居首位。 回家后,在她母亲店中踩缝衣机时,忽然心中涌出诗句和曲调,就赶快写下。 她母亲听了,提醒她这是圣灵的感动,鼓励她继续写下去。 在往后的三十七年中,她一共写了一千多首圣诗及曲谱。 通常一个诗人或作曲家常有他独特的风格,但莫莉亚的作品很少如出一辙。
莫莉亚说:「一位作者不是工厂便是管道,我不是工厂而是管道,我只是敞开我的心,让从某处来的故事流过。」 她就这样地作 神的流通管道,甚至在1913年失明后,还继续藉友人的协助而写作。 她从未学过和声学与作曲,但出版家却难得改她的稿件。
莫莉亚的名圣诗有「让耶稣进入你心」(Let Jesus Come into Your Heart),「神的美旨」(Sweet Will of God),「主的爱越久越深」(Sweater as the Years Go By),「若今日来如何?」(What If It Were Today?),「那加利利人耶稣」(The Stranger of Galilee)等等。

robine 2008-01-23 12:59
主复活
Christ Arose
主在坟墓安睡,耶稣,我救主!
等待复活日来,耶稣,我主!
兵丁守墓无用,耶稣,我救主!
封石也归虚空,耶稣,我主!
死权不能困主,耶稣,我救主!
因巳被主得胜,耶稣,我主!
副歌
主从坟墓里复活,
得胜一切仇敌与罪恶,
主耶稣复活,得胜黑暗君王,
从此永远与圣徒一同做王;
主复活!主复活!
哈利路亚!主复活!

基督教与其它宗教最大的不同,是主从死里复活的真理。 耶稣是我们的救主而非教主, 祂为众人的罪受难钉死,并且胜过了死亡而复活,我们因祂的救赎而有永生的盼望。
「主复活」的诗和曲,是浸信会的牧师劳瑞在1874年复活节时所作。有一晚,他在灵修时,读到路加24:6-7记载耶稣复活的情景,深受感动,即刻在他的小风琴上奏出了曲调,而歌词也在圣灵导引下浮现脑海。
在复活圣诗中,这首诗最能激奋会众的情绪。 它简扼地把主复活的景象,在短短的三节中阐明。 当我们唱副歌时,却与前面的词句有强烈的对比,旋律豁然开朗,充满了活跃、喜乐的气氛,节拍加速而强劲高昂。
劳瑞(Robert Lowry, 1826-1899)出生于美国宾州费城。 十七岁时信主,大学毕业后,开始传道,终生在浸信会牧会。 他不但讲道精练感人,且善理教会行政,一度曾兼任大学文学教授。
劳瑞自幼爱好音乐,但未专修,在四十岁前,他没有写过诗歌。 当他与杜恩(W. H.. Doane)合编主日学诗歌时,就开始在音乐上下苦工,收集与音乐有关的书籍,博览群籍,自置一间音乐图书室。 通常他作曲,是先在琴上奏出曲调,再记下乐谱。 他编有十八种不同的圣诗集,名作有「我时刻需要祢」(I Need Thee Every Hour),「同往锡安」(We’re Marching to Zion),「救世主凡事引导我」(All the Way My Savior Leads Me),「惟靠主耶稣的宝血」(Nothing But the Blood)等。
劳瑞说:「我宁愿写圣诗胜于讲道,因圣诗可长久流传,影向很多人,但一篇道听过后,不久就被遗忘」。

[pre]主,我愿像祢
O, To Be Like Thee
荣耀的救主,我深愿像祢,这是我祷告,我的盼望;
我甘愿舍弃世上的财宝,披戴主基督完美形像。
主,我愿像祢,有怜悯心肠,温柔和宽恕,慈爱善良;
帮助孤苦者,鼓励灰心者,领人归基督,寻找亡羊。
主,我愿像祢,谦逊俯就人,忍耐且勇敢,圣洁柔顺;
遇苦待辱骂,能逆来顺受,宁自受痛苦,使人得救。
主,我愿像祢,听我恳求声,以爱与圣灵充满我心;
使我作圣殿,合乎祢居住,更使我生命配居天府。
副歌
主,我愿像祢!主,我愿像祢!
荣耀的救主,像祢纯洁;
愿祢的甘甜,愿祢的丰盛,
愿祢的圣形深印我灵。

诗的作者戚晓睦(Thomas O. Chisholm, 1866-1960),出生于美国肯塔基州一个贫瘠乡间的小木屋。 十六岁在他毕业的小学当老师,廿一岁出任当地新闻周刊副编辑。 三十六岁时由卫理公会按立为牧师,一年后因健康欠佳而辞职。 随后他迁居印第安纳州一湖畔农场休养,从事人寿保险经纪及写诗。 他作诗一千二百多首,「主,我愿像祢」是他第一首被采用的圣诗。 神照着自已的形像造人(创1:27),人因罪行而失去了 神的荣形,基督徒在蒙恩得救后,要在灵里重生,让主的荣美,彰显在自己身上。
戚晓睦另有二首非常有名的圣诗,「为主而活」(Living for Jesus)和「祢信实何广大」(Great Is Thy Faithfulness)。 「为主而活」是作曲者陆敦(Harold C. Lowden, 1883-1963)先作了曲,经祷告求 神指示后,请戚晓睦配词。 这首诗被译成十五种以上的语文。 许多青年在决志奉献时都唱:
奉献我身心,为主作工作,
听从主命令,得我主喜悦。
甘愿背苦架,跟随我救主,
我一生一世,是为主而活,
「祢信实何广大」是戚晓睦每晨灵修生活的体验,日月星辰时序运转, 神的大爱和信实日益更新。 慕迪圣经学院的师生都谙此诗,因它是故院长贺敦博士的至爱,经常在晨会或崇拜时唱这首圣诗。 1954年这首圣诗在葛理翰布道团推介下,大为流行,也常有人在婚礼中演唱。
「主,我愿像祢」的作曲者是寇伯克(William J. Kirkpatrick,1838-1921)。 他在音乐的环境中长大,父亲是音乐老师,他能弹奏多种乐器,他常用小提琴在教会与风琴伴奏,他也从名师学和声和作曲。 1878年他决心放下家俱厂工作而专心写作,教风琴、钢琴及和声学,编印一百多种福音诗歌集。

生命运河
Channels of Living Water
今到救恩泉源欢然汲灵水,解我灵性干渴心神极快慰;
灵泉自心涌起长流永不息,一直流到永生里。
我心流出泉源愈流愈汹涌,主恩借我运输表显于无穷;
多少困惫心灵因我而苏醒,同得丰盛之生命。
时或因有罪欲将灵源堵塞,生命日益枯萎将运河阻隔;
望主赐我清洁正直的心灵,始不亏欠主荣名。
幸我已就恩主尽量饮活泉,腹中流出江河灵恩日彰显;
主在我身显大生命极美善,欣颂主恩乐无边。
副歌
生命活水永远长流,生命活水自长流;
生命活水永远长流,生命活水永远自长流。

中国信徒创作圣诗最多、最有力的作者,该是贾玉铭(Chia Yu-Ming,1880-1964)牧师。 他出生在山东省。 中学毕业时信主,继入「文会馆」就读,又进培训传道人的「教工馆」,毕业后开始传道。 1930年在山东华北神学院教书时,每天写一首圣诗。 嗣后,任南京金陵神学院长。 1936年,他创办「中国基督教灵修学院」,抗战时期迁往内地。 他因院务繁忙,有一段时间无暇创作。 贾牧师一生总计写了一千多首圣诗及许多其它著作,都编印在「灵交诗歌」及「圣徒心声」中。 1948 年,他被推选为世界福音会议的副会长之一。
「生命运河」写于1927年,他搭船去温州,那时正值南军北伐,教会遭受逼害,教堂被毁,信徒离散。 他根据约翰福音7:38 「信我的人…从他腹中要流出活水的江河来。」及以赛亚书12:3「你们必从救恩的泉源欢然取水。」道出了渴慕圣灵的心声。他说:「以活水喻灵恩,乃表明灵恩之丰富,可以涌流灌溉,将干枯不毛之地,成为乐土。 以河流喻灵恩,河流是有源头,流向低处,是永流不息,愈流愈涌,所经之处,百物滋生。 活水生命河流来自基督,使基督徒灵命得以增长。」他认为基督徒要有经验的信仰和对信仰的经验;要有丰盛的生和对生命的丰盛;要发现真理和对真理的发现。
贾牧师的圣诗许多都以「圣灵充满」为主题。 有好多首是由苏佐扬牧师谱曲,诸如「奇妙拣选」(His Election),「我今静默主前」(Keep Silence Before Him),「我主与我」(My Lord and I),「主前灵修」(Spirituals Training)及「超世乐园」(A Garden Inclosed)等。 他曾应基督徒学生团契之请,写了一首「兄弟相爱」(Brotherly Love),该诗叙述主内肢体以灵相通,以爱相系的情谊,为许多圣诗集采用,后来教会在举行圣餐时,也常唱此圣诗,后人称这首诗可与福赛特(John Fawcett)的「教友联合」(Blest Be the Tie That Binds)媲美。

灵里生活
Spiritual Life
十字架上与主同死、同葬且同复活,
如今一同升到天上,活着不再是我。主住里面占领一切,
看主所看,说主所说,求主所求,作主所作,祂是我主。
不是自己努力挣扎,是主里面动工,
不是自己模仿基督,是主里面长大。主住里面变化一切,
爱主所爱,乐主所乐,忧主所忧,负主所负,主心我心。
不是自己想作甚么,只愿主旨成就,
不是自己奢望何事,只愿主话成全。主住里面实现一切,
听主所许,信主所许,爱主所许,望主所许,主话必成。
不与世人同负一轭,乐在主内同工,
不是自己单独追求,也爱彼此建立。主住里面联络一切,
同心合意,恒切祷告,灵里合一,爱里同工,主内一家。

这首圣诗是二十世纪初叶,中国著名的奋兴布道家–宋尚节博士所写,「灵里生活」是他感人的心声。
宋尚节(John Sung, 1901-1944)生于福建兴化县,父亲是收入菲薄的传道人,少年时常随父亲四出布道。 他学业成绩卓越,负笈美国获理化博士学位。 嗣后,他进协和神学院就读,但觉得新神学派过份推崇理性主义,他虽潜心研究各宗教,仍感人生虚空。 1927年春,他得救重生后,因行径大有改变,被送往精神病院住了半年。 1927年十月,他在返国途中,将多年辛勤所获的博士文凭及美国科学会颁他的荣誉徽章–金钥匙一起拋入太平洋,以表老我与主同葬,矢志传福音。 回国后,他组巡回布道团在全国及东南亚各地布道,复兴之火燃遍国内及东南亚。 他在四十三岁时因肺癌而安息主怀,在他为主作工的十五年中,千万人因他的信息而得救。 宋牧师强调传道人要充满圣灵,他对罪的指责毫不留情,因此每次聚会圣灵都大大动工,悔改信主者难以计算。
这首圣诗是由菲律宾华侨黄桢茂配曲。 黄桢茂(Huang Chen-Mou, 见p.188)原藉福建鼓浪屿。 鼓浪屿是个音乐岛屿,岛上家家户户飘扬乐声,是培育音乐家的温床。 黄桢茂的父亲是当地名医,他的姊姊嫁给蔡信彰牧师,全家都是虔诚的长老会信徒,有多人在诗班事奉。
1934年黄桢茂就读于菲律宾国立大学音乐院,主修作曲,毕业后历任数华侨合唱团指挥。 1963年,他与华裔基督徒成立「雅歌团契」推动圣乐事工,屡次举办圣乐大合唱,东南亚圣乐会议,提升圣乐水准和促进交流。 他也常为宋尚节、赵君影、石新我、计志文等的诗词配曲,他的圣曲,旋律柔美动人。 数十年来,他所作的艺术歌曲,爱国歌曲,灵歌圣乐有三百余首。 1943年日军南侵,菲岛沦陷,人心恐慌,他作了一首圣诞清唱剧(Christmas Cantata)「以马内利」以慰基督徒。 这一超水准的作品,全曲十二首,主题是「上帝与我们同在」。[/pre][pre]亲爱主, 牵我手
Precious Lord, Take My Hand
亲爱主,牵我手,
建立我,领我走;
我疲倦,我软弱,我苦愁;
经风暴,过黑夜,
求领我,进光明;
亲爱主,牵我手,到天庭。
我道路,虽凄凉,
主临近,慰忧伤;
我在世快打完美好仗;
听我求,听我祷,
拉我手,防跌倒;
亲爱主,牵我手,常引导。

多少基督徒在心力交瘁下,含泪唱此诗,以泄悲戚,呼求主,牵手扶导前路。 本诗的作者也在这情境下,写了这首曲调柔和撼人心弦的圣诗。
陶赛(Thomas A. Dorsey, 1899-1993)出生在美国乔治亚州,父亲是牧师,母亲是教会的司琴。 他体会到黑人在南方是很少有进展的机会,所以在十多岁时,只身离家去芝加哥音乐界谋生,曾在餐厅弹奏钢琴娱客。
1920年,他进入芝加哥作曲学校,不久他的黑人悲歌(Negro Blues,又名蓝调或勃鲁斯)大受欢迎,这是一种表现黑人自怜忧悒的曲调。 1921年秋,他因体弱多病,情绪坠入谷底,他的伯父带他去全国黑人浸信会大会,他被感动而加入诗班。 他写了些悲吟的福音诗歌,却没有人愿出版。 一年后,陶赛又重操旧业,演奏他的爵士歌曲。
在1920年代中,他已是著名的黑人作曲家,但名利使他远离了 神。 1926年他因病萌生自杀的念头,幸获哈利会督及时指破迷津,并助他重拾信心。 可是因他的福音诗歌远不如他的爵士歌曲那么畅销,不久他又走回了娱乐圈。 直到他的版权收入足以养生时,才全时间奉献于圣乐事工。
1931年,他任芝加哥浸信会音乐主任,在各地黑人教会,迅速地推广黑人福音诗歌。1932年,他在密苏里州圣路易市参加一盛大的奋兴会时,收到他父亲电报,传来妻子难产而亡的噩秏。 他即刻回家,抱着初生的儿子感谢 神,赐给他爱妻遗留的珍宝。 然而数日后婴儿亦夭折了,这双重的打击令他心碎欲绝,数日来他不食不眠,他无法想象失去了家人后,孑然一身,自己如何存活? 他抱怨 神为何让他深陷痛苦中! 葬礼后,他回到空寂的家,坐在琴旁,随手弹出了这首「亲爱主,牵我手」。 下一个主日,他亲自伴奏诗班,在教会中献唱此诗。 陶赛是最具影响力的美国黑人福音诗歌作家。 他一共作有二百五十多首诗歌。
这首圣诗英文原名是Take My Hand, Blessed Lord,他与牧师再三祷告后,将Blessed Lord改为 Precious Lord。 这首诗被译成三十二种语文。
[/pre]

robine 2008-01-23 13:33
万古盘石
Rock of Ages
万古盘石为我开,容我藏身在主怀;愿因主流水和血,
洗我一生诸罪孽,洗我内外全清洁,罪恶污秽尽除灭。
勤劳直到临终时,一生流泪永不止,依旧不能赎罪过,
惟有耶稣能救我;两手空空无代价,靠主舍命在十架。
我乃空手就主前,十字架下求哀怜,赤身望主赐衣裳,
懦弱靠主变刚强,污秽进到活水旁,恳求洗我免沦亡。
当我呼吸余一息,当我临终目垂闭,当我上升到天堂,
觐见主在宝座上,万古盘石为我开,容我藏身在主怀。

每当时代到了黑暗顶点,就有宗教家兴起。 十八世纪中叶,涂来德和卫斯理兄弟曾经在教义上对立过;涂来德主张「神祇拯救选民」,卫斯理兄弟相信「人人可以白白获得救恩」。
涂来德(Augustus M. Toplady, 1740-1778)是英国人,父亲是军官,在涂来德不到一岁时,战死沙场。 十六岁时,有一天他在乡间麦场散步,听到一位平信徒的讲道,深受感动而决志奉献,廿二岁毕业于爱尔兰圣三一大学后,在圣公会牧会十四年,转牧伦敦长老会。 辛勤的事奉,缩短了他在世的旅程,年仅三十八,就逝世安息。
「万古盘石」作于1776年,被圣诗典考称为「英文四大杰作之一」。 故事的背景有二个传说。 有一次涂来德在旅途遇到狂风,无法前行,就躲入一大石穴内,洞外狂风呼啸,洞内却安稳无虑。 他想到主耶稣是普世万人的拯救盘石,就在洞内写下了这首旷世名诗。 另一个传说是,有一天他在郊野散步,看到三只雏鸟,藏身在盘石穴中,触发了他的灵感,遂写此诗。
许多年前,有一游轮在海上焚毁沉没时,船上有一位歌唱家,他和妻子套了救生圈跳入海中,但他妻子的救生圈被人夺去。 她在波涛中漂浮,抓住了他的背,不久力竭,对他丈夫说:「我无力再抓住你了。」他鼓励她再坚持片刻,同唱「万古盘石」;这时其它快沉没的人,也都得着力量,同声高唱,不久远处有船闻声前来,救起了他们。
「万古盘石」在许多圣诗集中都同时刊有二个曲调。 一个曲调是英国人芮德海(Richard Redhead, 1820-1901)所作, 他是一位出色的伴奏者,能凭信心即席演奏。1861年他将所作的「客西马尼园」的曲调配上此诗。 另一曲调是美国宗教音乐的先驱海斯丁(Thomas Hastings,1784-1872)在1832所作,他也是教会音乐的改革者,一共写了六百多首圣诗,一千多首圣乐,及五十本歌集。

擘开生命之饼
Break Thou the Bread of Life
擘开生命之饼,充我灵饥,正如海滨当年,引众归依;
我愿努力查经,见主圣颜,寸心迫切思慕,生命之言。
明示永生真理,使我遵循,正似当年祝饼,加利利滨;
从兹锁链脱身,束缚无存,真理赐我自由,安乐永恒。
主乃生命之饼,使我存活,主圣言及真理能拯救我;
求主常赐灵食,时时同在,教我爱主真理,因主是爱。
求主差遣圣灵,感我内心,开我心灵眼睛,使我看清;
指示我诸真理,在主圣书,因此明白启示,得见恩主。

自1873年起,每年夏季在纽约西邻的巧得魁(Chautauqua)湖畔,有许多夏令营及学术讲座在此举行。 1877年营地的主任–卫理公会范森会督(Bishop J. H. Vincent)请他的秘书赖柏丽为圣经研讨大会的主题歌作一首诗,并请萧文谱曲,因他们刚合作了一首广受欢迎的圣诗–「黄昏敬拜」(Day Is Dying in the West)。
一个晴朗的夏日,赖柏丽独自在风景秀丽的湖边读经,读到耶稣分饼使五千人吃饱的故事,联想到耶稣是生命之粮,就执笔写了这首诗。 因首句「擘开生命之饼」,后人常在圣餐时用它作擘饼诗歌,其实这是一首夏令会的经文圣诗。 赖柏丽也因这首诗,被称为「巧得魁的桂冠诗人」。
赖柏丽(Mary A. Lathbury, 1841-1913)出生于纽约,父亲及两个兄弟都是卫理公会的牧师。 她是一位职业的艺术家,曾执教于艺术学校,并在市立图书馆及教会的文艺事工上服务。 1875年起,她有六个夏天,都参加巧得魁营地的工作。 1885年,她发起「青年向上运动」(Look-Up Legion),定下四规条:「看上不看下,看前不看后,看外不看内,助他人一臂」,后来又加上一条「奉主的圣名」。
1875年格兰特总统(President Grant)访问营地时,她作「欢迎歌」。 1876年庆祝美国建国一百周年纪念时,她作了一首「当扬声,扬声歌唱」(Lift up, Lift up Thy Voice with Singing)。 她曾担任卫理公会联合主日学会刊物的编辑。
萧文(William F. Sherwin, 1826-1888)是浸信会会友,十五岁时就读于梅逊的波士顿音乐学院,1874年起任巧得魁会堂合唱团指挥,达十四年之久,并编辑音乐杂志及主日学刊物。

[pre]真神之爱
The Love of God
真神之爱,伟大无穷,口舌笔墨,难以形容,
高超诸星,深达地狱,长阔高深,世无相同。
始祖犯罪,堕入引诱,神遣爱子拯救;
使我罪人与神和好,赦免一切罪尤。
虽当将来世界改换,帝位王权,过眼云烟,
冥顽世人,不靠真神,末日苦难,呼石、求山;
神大慈爱终不改变,广大、坚定、纯全;
向人所显救赎恩典,天使圣徒同赞。
纵使诸天当为纸张,地上万茎,当为笔杆,
世上海洋,当为墨水,全球文人,集合苦干,
耗尽智力描写神爱,海洋墨水为干;
案卷虽长,如天连天,岂能描述完全!
副歌
阿!神之爱,何等丰富!伟大无限无量,
永远坚定,主远不变,天使圣徒颂扬。

这首第一、二节的词及曲是李曼(Frederick M. Lehman, 1868-1953)所作。 第三节的词,传说是发现在疯人院的墙上,但多数人质疑,一个精神失常的人,如何能写出这么美丽的诗句?
1945年潘拉曼兄弟查考这第三节的由来,最后在一本犹太古诗上发现。这首名为Hadamut的古诗,是一位旅居德国的犹太拉比倪何拉(Mayer Nehoria),在1096年所作的长诗。 倪何拉是诗班的领唱 ,这首用阿拉伯文写的诗有九十对句,分成两部分。 第一段赞美 神是创造宇宙的主宰。 第二段是各国对上帝选民的争议,因当时犹太教徒正遭受非犹太教的多数民众的逼害。 本诗所用的第三节乃其中的一小段,说明 神对祂子民的关爱是永恒的。
李曼是拿撒勒教会的牧师,这首诗写于1917年,那时他的家庭发生变故,他失去一切,以做苦工来维持一家生计,每天要搬运装满三十吨重的柠檬木箱,他的身体受不住这粗重的工作,心灵也受到很大的考验;在这极度痛苦和失意时, 神赐了他灵感写这首诗。 他深知顺境时 神是爱,逆境时 神也是爱,因为 神是永存不变的,我们是属 祂的,所经的苦楚也是短暂的,因 神必有祂美意在其中。
李曼写作无数圣诗,这首曲作成后,由他女儿克绿蒂(Claudia)配上和声。 她曾在拿撒勒会的出版部任秘书多年。

圣哉!圣哉!圣哉!
Holy, Holy, Holy
圣哉,圣哉,圣哉,全能大主宰!
清晨欢悦歌咏,高声颂主圣恩,
圣哉,圣哉,圣哉,恩慈永无更改,
荣耀与赞美,归三一真神。
圣哉,圣哉,圣哉,群圣虔拜俯,
各以华丽金冠呈奉宝座之前,
千万天军,天使,虔敬崇拜上主,
昔在而今在,永在万万年。
圣哉,圣哉,圣哉,主藏黑云里,
罪人焉得瞻望真主威赫荣光,
耶和华惟圣哉,谁与上主堪比,
权能至完备,大哉天地皇。
圣哉,圣哉,圣哉,全能大主宰!
天上地下海中万物颂主尊称,
圣哉,圣哉,圣哉,恩慈永无更改,
荣耀与赞美,归三一真神。

许多圣诗集将这首庄严赞美三一真神的圣诗排列在第一首。 诗名是根据启示录4:8及以赛亚6:3的经文。 这首诗是专为复活节后第八周的圣三一主日崇拜而作。 第一节举出三种神性:圣洁、慈悲、与全能。 第二节指出 神是昔在、今在、与永在。 第三节是「三一」的全权、全爱、全善、与全能。第四节,天、地、海、万物都称颂祂。 英国皇家桂冠诗人丁尼生(Alfred Tennyson)称它是「最佳的英文圣诗」。
此诗歌词的作者希伯(Reginald Heber, 1783-1826)出身于英国贵族世家。 他的长兄收集珍本,藏书十五万本,童年时他就在家博览群书,并多次在学校得写作奖,十七岁进牛津大学。 1807年被圣公会按牧,在他家乡牧会十六年。 其圣诗多数完成于此时期,且有诗稿被珍藏在伦敦博物院。 他另一名诗是「要遍传福音」(From Greenland’s Icy Mountains)。
1822年他被调职至伦敦,翌年晋升为加尔各答会督,统管全印度、澳大利亚和锡兰的教务。 他工作繁忙,又不堪印度的炎暑,一主日他在户外向广大群众证道,继而为四十二人行坚振礼,回家后,在池塘沐浴时,息劳归主。 英皇爱德华七世在该池塘置碑以兹纪念。
本曲作者戴克(John B. Dykes, 1823-1876)也是圣公会牧师,他的祖父是布道家,父亲是银行家。 他十岁时就在他祖父的教堂司琴,毕业于剑桥大学,在音乐界颇有声望,一共作曲三百首。
主后325年,教会在小亚细亚的尼西亚城(Nicaea)召开有名的「大公会议」(Ecumenical Council),会中订下对「三位一体」真神的教义。 这首曲调因此以「尼西亚」(Nicaea)为名。

守信歌
Faith of Our Fathers
先贤之信万世永存,火中不灭刀下犹生;
我众思念先贤圣迹,心中亦觉踊跃奋兴。
先贤守信虽进牢狱,不减快乐自由精神;
后人若能因信舍身,从容就义立地永生。
先贤守信前驱引领,我众继续劝导万民,
同上真理光明路程,达到快乐自由之境。
先贤守信为爱献牲,我愿兼爱仇敌友人,
专用温柔善良生活,梯山航海广宣此信。
副歌
先贤之信,圣洁坚贞,我愿到死坚守此信。
费柏(Frederick William Faber, 1814-1863)是十九世纪英国天主教中最有名的诗人。费柏家族是法国的更正教徒,逃亡到英国。他祖父及父亲都是牧师,笃信加尔文教义(Calvinism),反对天主教。童年时,因他两个哥哥的夭折,使他父母特别宠爱他,从而养成了他日后独立、决断、热情又任性的性格。他毕业于牛津大学后,曾在一小乡村,担任圣公会牧师。1833-1850年牛津运动时,英国国教的传道人中,有许多人回归天主教,费柏也是其中之一,而后成为有名的韦尔法神父(Father Wilfrid)。「守信歌」作于1849年,为纪念十六世纪许多殉道的先贤。 主题是根据希伯来书十一章,称颂先贤的信心,及主的名言「要爱你们的仇敌,为那逼迫你们的祷告」(太5:44)。
费柏一共写了一百五十首圣诗,被列入天主教圣诗集,许多首也被基督教诗本采用,如「真神慈悲宽如海洋」(There’s a Wideness in God’s Mercy),「主钉十架」(O Come and Mourn with Me Awhile)。 而每当我们唱那首「耶稣,耶稣,我的性命」(O Jesus, Dearest Lord)时,心灵都会油然火热。
这首诗的原谱是天主教的作曲家及风琴师海弥(Henri F. Hemy, 1818-1888)所作。 他是生于英国的德国人。 曲名为St. Catherine,以纪念十四世纪殉道者Catherine of Alexander。 原诗是只有十六小节的歌谱,后经华顿(James George Walton, 1821-1905)将它改编,增加八小节及副歌。另有一首潘敦(A. B. Patten)写的「慈母之信」(Faith of Our Mothers)也引用此曲调,歌词如下:
慈母之信,永存之信,怀我生我茹苦含辛,
床侧祈祷诵读圣经,萱恩难忘记忆犹新。
慈母之信,挚爱之信,养我育我给我信心,
不休不眠舐犊情深,萱恩难忘记忆犹新。
慈母之信,教导之信,排难释疑指我迷津,
春风化雨善诱谆谆,萱恩难忘记忆犹新。
慈母之信,基督之信,领我归主教我虔诚,
忠于基督终生奉行,萱信坚定记忆犹新。
副歌 慈母之信,万世永存,我愿一世,虔守此信。
[/pre]

robine 2008-01-23 13:42
[pre]青年向上
I Would Be True
我要真诚,莫负人家信任深;我要洁净,因为有人关心;我要刚强,
人间痛苦才能当;我要胆壮,奋斗才能得胜,我要胆壮,奋斗才能得胜。
我要爱人,爱敌也爱沦落人;我要施赠,心诚、义重、财轻;我要虚怀,
不忘我身多弱点;我要向上,学主榜样助人,我要向上,学主榜样助人。
我要祈祷,繁忙更要多祷告;我要恒心,不断亲近父神;我要谛听,
父神慈爱微小声;我要笃信,紧步基督后尘,我要笃信,紧步基督后尘。

这是一首青年励志的诗,作者写时并未想到它会成为圣诗而留传后世。 作者华尔德(Howard Arnold Walter, 1883-1918)生于美国康乃狄克州。 廿二岁时,他以优异成绩毕业于普林斯顿大学,翌年他只身赴日本,在东京早稻田大学教授英文一年。
1907年春某日,他向学生讲解使徒信经,提到每一个人生活中,必需有他自己的信念和标准。 回家后接读母亲来信,劝勉他要学主榜样,拒绝试探引诱,于是他即刻写了这首诗,表明心志,名它为「我的信条」(My Creed),寄给他母亲。 他母亲读后,深感欣慰,盼望其它的青年也萌此志,使天下父母都得安慰。 她把这首诗稿寄投Harpers 杂志,被刊登在1907年五月份的期刊中。
华尔德自日本返美后,入神学院攻读四年,继赴欧洲深造。 1910年,他任公理会助理牧师,三年后出任世界青年会干事,被分派到印度,从事回教青年工作。 当他最后一次前往印度时,医生曾劝阻他早日休养,因他有心脏病,最多再活五年,他却一笑置之,坚决地说:「如果我只能再活五年,更该回印度努力工作」。 1918年印度时疫流行,他不幸染病而逝,年仅三十五岁。 他家乡的公理教会在1926年为他竖立一纪念碑,碑上刻着这首诗的前两节诗词。
这首诗被刊载后,深获年轻人喜爱。 1909年卫理公会的信徒皮克(Joseph Yates Peek,1843-1911),在一次聚会上遇见华尔德,两人相谈甚洽,临别时,华尔德送给皮克一张卡,上面印有「我的信条」,皮克阅后深受感动,相信配上音乐必能流传更广,但他不会作曲。 后来皮克告诉他的好友,名作曲家杜拉(Grant Colfax Tullar, 1869-1950),他用口哨哼出脑海中的旋律,杜拉配上和声及曲谱,即今日常唱的曲调。 这首诗歌另一曲调是杰法瑞(John A. Jeffery, 1855-1929)所作,但不常用。
有些诗本上,这首诗有四节。 一、二两节,是最初的「我的信条」,第三节是出自以后华尔德给他表兄葛林牧师(Theodore A. Greene)的书信,第四节则是文海(J. T. Wenham)所写。

救主全舍
I Gave My Life for Thee
我曾舍命为你,我血为你流出,
救你从死复起,使你多罪得赎,
为你、为你,我命曾舍,你舍何事为我?
为你、为你,我命曾舍,你舍何事为我?
我曾离别天庭,我父光明宝座,
撇弃华冕荣形,并受贫苦难过,
为你、为你,天庭曾舍,你舍何福为我?
为你、为你,天庭曾舍,你舍何福为我?
我曾多受艰难,口舌莫名其苦,
使你大得平安,免受上主震怒,
为你、为你,我身曾舍,你忍何辱为我?
为你、为你,我身曾舍,你忍何辱为我?
我今广赐天恩,已往之罪涂抹,
救你至宝灵魂,免死转能永活,
向你、向你,大恩广施,你将何物献我?
向你、向你,大恩广施,你将何物献我?
海雯格(Frances Ridley Havergal, 1836-1879)的父亲是英国圣公会的牧师,也是作曲家及诗人。 海雯格是家中最小的孩子,体弱多病,倍受父母宠爱。 她十一岁丧母,由父亲抚育长大。 她自幼聪慧过人,四岁就能读圣经,七岁作诗,谙英、法、德等六国语文。 音乐上受父亲熏陶,她有甜美的歌喉,且能演奏名曲。 十四岁时献身于主,她终生保持一颗童心,专心仰望 神。 她写了许多都是内心省思的诗和散文。 她说:「写作对我是祷告,我从不自己作一节诗,不论是构思或灵感,我求 神给我每一句、每一字。    当主向我低语时,我就存喜乐感谢的心记下。 我所有的诗,都是这样写成的。」
1958年海雯格去德国进修,有一次参观杜塞道夫画廊(Dusseldorf Art Gallery),看到史敦堡(Sternberg)的名画“Ecce Homo”。 画面是耶稣头戴荆棘冠,站在彼拉多及犹太群众前。 画下有一行字写着「我为你舍生命,你为我作甚么?」海雯格深受感动,就写下这首诗,回家后再读,又感不满,随手丢入火炉,但未完全焚毁。 事后她将这首诗给她父亲看,他劝她留下并为它谱曲,1859年印成单张,在教会诵唱,大受会众赞赏。
海雯格对贫穷人特别关心,时常去贫民区传福音、作见证。 她常对诗班成员说:「我劝你们彻底熟练一首诗,使它成为你自己的一部份,然后求 神使它成为信息。」 她清楚地认定,应当谨慎地使每一分钟,都用在 神要我们作的事工上。 她依靠 神的话和祷告而生活,临终时要求将约翰一书1:7「祂儿子耶稣的血也洗净我们一切的罪。」镌刻在她的墓碑上。
她自己最喜爱的作品是「我主耶稣,我依靠祢」(I Am Trusting Thee, Lord Jesus),「献己于主」(Take My Life and Let It Be)。本诗的另一曲调是白利士(Phillip Bliss见p.31)所谱,也是今日各教会常用之调。

恩爱永偕(又名完全的爱)
O Perfect Love
完全的爱,超过人间的思想,
虔诚信众,向主屈膝颂扬,
为此佳偶,求主厚赐恩无量,
主作之合,恩爱地久天长。
完全生命,恳求为他们保证,
温柔相爱,信心永久坚定,
有恒的望,壮胆平心的坚贞,
纯洁天真,艰难痛苦不惊。
求使他俩,欢心消尽了愁情,
求赐他俩,平安宁息世争,
百年偕老,又加灿烂的前程,
重见黎明,恩爱生命永恒。

几乎在每一个婚礼中,都可听到这首祝颂。 这首诗是英国女诗人葛妮为她姊姊的婚礼而作的。 她出版了两本畅销的诗集,但被选为圣诗的,仅此一首。
葛妮(Dorothy Bloomfield Gurney, 1858-1932)出身于虔诚的圣公会世家,祖父是伦敦教区的会督,父亲是牧师。 1883年,一个主日的晚上,葛妮与即将结婚的姊姊及友人在家中唱圣诗,刚唱完她姊姊最喜爱的「奋力坚守」(O Strength and Stay),有人嚷道:「多可惜!它的词句不适合用于婚礼」。 她姊姊则抱怨,枉有妹妹是诗人,却无佳诗颂婚礼。葛妮听了,拿起圣诗集说:「好吧,如果你们给我片刻宁静,让我到图书室静思,也许我能完成」,十五分钟内,她用「奋力坚守」的曲调,以爱和生命为主题,写成了这首「完全的爱」。 事后葛妮告诉大家说,这首诗是 神助她完成的。
1889年英王乔治五世的妹妹威尔斯公主结婚时,采用这首诗,曲调由名音乐家班比改谱,旋即被选入圣诗集,自此就采用此调。
葛妮在1897年与葛杰理(Gerald Gurney)结婚。 他也是牧师的儿子,一度曾是演员,后被圣公会按牧,但在1919年他俩脱离圣公会而加入天主教。
班比(Joseph Barnby, 1838-1896)是十九世纪英国著名的圣乐作曲家,七岁即任教会诗班的主唱,十岁当教师,十二岁任司琴,十四岁任音乐学校教师,十六岁进伦敦皇家音乐院深造。 他历任许多大教堂管风琴师及诗班指挥,他所训练的诗班,都成为伦敦最好的诗班。 为了使英国人能欣赏巴哈的音乐,自1871年起,每年他指挥诗班及管弦乐队,演唱巴哈的受难圣曲。
班比在1875-1892年间,出任音乐学院教授及院长,并主办多次出色的音乐节。 1892年,他获英国维多利亚女王颁赐爵士衔。 除圣诗,圣曲外,他编纂了五部圣诗集及圣诗史考。
[/pre][pre]求主容我与祢同行
O Master, Let Me Walk with Thee
求主容我与祢同行,甘愿自卑服事他人;
求主示我治事秘诀,教我忍耐克服艰辛。
求主助我善用爱心,常以良言感化邻人;
随时随地引人离恶,归依救主行走天程。
求主教我学祢忍耐,与主相亲与主同在;
工作之时加我信心,使我刚强将敌战败。
求主助我盼望常存,展望前途远大光明;
无上平安惟主能赐,主啊,容我与祢同行。

十八世纪末叶,美国内战结束后,进入工业革命,个人追求功利。 许多自由派的传道人推动社会公义,主张以福音来关怀社会、政治、经济的生活。 本诗的作者葛莱敦是社会福音运动的领导人之一。
葛莱敦(Washington Gladden, 1836-1918)出身于宾州农村,早年在印刷厂当学徒,靠半工半读修完大学。 1860年被公理会按牧,在美国东部牧会十一年,兼编宗教刊物。
葛莱敦认为宗教是 神与人,和人与人之间的友谊。 基督徒美好的生活不是与人隔离,乃是和他们打成一片,以服事人的行为,引人归主。 他同情工人,曾二次参加罢工活动,一度被捕入狱。 主日上午,他传讲圣经真理;晚上,他专题演讲劳资问题,因此引起商界及政界的反对;他们认为「牧师的职责是救人灵魂,而不是干涉企业管理」。 他感到孤立无助,就写了这首诗,表达他的愿望。
第一节:他因妻子常年卧病,而求 神助他克服艰辛,赐他忍耐以战胜烦躁。
第二节:是传道人的祈求,能更有效地领人归主。
第三节:祈求恒心与信心,「信心若没有行为就是死的。」(雅2:17),要有恒地使信心与行为并驾齐驱。
第四节:惟有基督作伴同行,才有平安与盼望。
自1882年起,葛莱敦在俄亥俄州哥伦布第一公理会牧会,达三十二年之久。他的讲道及著作,引起全国注意,许多大学赠他荣誉博士学位,晚年,出任哈佛大学校牧。
迈入廿一世纪,科技进步神速,政治变化莫测,前途是未知数,但基督徒若能日日与主同行,就无困扰和疑惧了。
本诗的曲调,是英国圣公会牧师史密士(Henry Percy Smith, 1825-1898)所谱。

这是天父世界
This Is My Father’s World
这是天父世界:我要侧耳倾听,
宇宙唱歌,四围应和,星辰作乐同声。
这是天父世界:我心满有安宁;
树茂花开,苍天碧海,述说天父全能。
这是天父世界:小鸟长翅飞鸣;
晨光映晖,好花丽蔚,颂扬造物尊名。
这是天父世界:祂爱普及万千,
风吹之草,显主奥妙,天父充满世间。
这是天父世界:求主叫我不忘,
罪势凶狠,好象得胜,天父却仍作王。
这是天父世界:战争还没有完;
受死基督,得胜满足,天地归主掌权。

贝葆柯(Maltbie Davenport Babcock, 1858-1901)是位罕有的人才,集音乐家、运动员、学者、诗人与传道人于一身。 他出身于纽约显赫的世家,自童年就活力充沛。 他大学毕业后,继入神学院深造。 他个性随和活泼,是学校捧球队的投手及游泳选手,善奏风琴、钢琴及小提琴,在学校的社团活动中,是一位出色的领导者。
贝葆柯酷爱大自然,神学院毕业后,在乐堡(Lockport)长老教会牧会。 他经常在清晨到附近山上漫步,在那里可远眺安大略湖的湖光景色,自晨曦中他欣赏完美的天父世界。 有时他也徒步林间,聆听百鸟和鸣,风拂林梢的天籁。 这首诗就是在他某次散步归来后写的。
这首诗在他逝世后才发表,原诗共有十六节 ,摘录成三节。 主题在表明 神是「父」的身份,因在旧约中,神有十六种尊称,「父」是其中之一。 旧约中虽很少引用「父」字,但在新约中,耶稣不断以「父」来称呼 神。 贝葆柯除了述说天父世界的美景,万物颂扬外,他也看到 神的同在和大能,如第三节所言:「求主叫我不忘,罪恶虽然好象得胜,天父却仍掌管」。
1886-1899年间,他出任著名的布朗纪念堂(Brown Memorial Church)牧师,他的讲道生动活泼,达观有力,深获各界的爱戴。 附近霍布金斯大学(Hopkins University)的师生,对他更是十分仰慕,特为他在校院内设一办公室,以便他与学生能经常交通。十四年来,无数学生受益于他的辅导。
1901年夏他在旅欧途中,在意大利逝世。 他的妻子搜集了他的讲章和诗词,出版了一本「每日省思」(Thoughts for Everyday Living),这首诗也包括在内。
这首圣诗的曲调,是贝葆柯的好友,商人谢柏德(Franklin L. Sheppard, 1852-1930)根据童年时,自母亲学得的英国儿童民歌,改编而成。

主必保守我
He Will Hold Me Fast
每当我怕信心失丧,主能保守我;
每当诱惑甚难抵挡,主能保守我。
单靠自己不能稳健,主必保守我;
我的爱心时常泠淡,主必保守我。
救主看我珍宝一般,主要保守我;
蒙救赎者主甚喜欢,主要保守我。
主不愿我灵魂丧失,主必保守我;
主付重价为我受死,主必保守我。
副歌
主必保守我,主必保守我,因我救主深深爱我,主必保守我。
这首诗是廿世纪初,英国最负盛名的福音圣诗女作家哈琵晓(Ada R. Habershon, 1861-1918)所作。 她的父母都是虔诚的基督徒,她自幼深明主爱,愿献身为主作工。
哈琵晓文笔流利,她宣传福音的稿,被汇集成册而付印。 1884年慕迪布道团抵英时,她被邀相助。 她和孙基合唱二重唱,并抄编曲谱,兴起了她自己作圣诗的意愿。 自1901年,她开始写圣诗,每次在布道会时,她全神贯注倾听,会后把她的感动写成诗歌。
「主必保守我」是她亲身经历的信仰生活。 第一、二节提到自己信心软弱、难抵诱惑、爱心冷淡。 第三、四节想到主爱广大,自己被重价救赎。 副歌是总结,因主大爱,必蒙保守。
本诗的作曲者哈克斯(Robert Harkness,1880-1961)是澳大利亚人,他被公认为最佳福音钢琴家。 他所作及改编的福音圣诗约有二千首。 他曾多年随二个布道团各地献唱和司琴。
有一首「主居首位」(Christ Preeminent)也引用此曲调。 虽然作词者匿名,笔者十分喜爱其歌词,不时以此诗歌警惕自己。 男人常以事业和名利为首要,女人则以爱情和儿女为至宝。 歌罗西书1:18:「他也是教会全体之首。 他是元始,是从死里首先复生的,使他可以在凡事上居首位。」要成为合 神心意的教会或基督徒,就必须让主居首位,愿在此与兄弟姊妹共勉。 歌词如下:
我心属主,我灵属主,让主居首位,在主脚前谦卑顺服,让主居首位。
让主居首位,让主居首位,甚愿在我心灵之内,让主居首位。
我家属主,有主同住,让主居首位,时常为我一家之主,让主居首位。
让主居首位,让主居首位,诸事皆以主为依归,让主居首位。
教会属主,蒙主拯救,让主居首位,我为肢体主为元首,让主居首位。
让主居首位,让主居首位,会内事工由主支配,让主居首位。
一生属主,随主任用,让主居首位,在凡事上显主尊荣,让主居首位。
让主居首位,让主居首位,终身从主永不违背,让主居首位。[/pre]

robine 2008-01-23 13:48
神未曾应许
God Hath Not Promised
神未曾应许,天色常蓝,人生的路途,花香常漫,
神未曾应许,常晴无雨,常乐无痛苦,常安无虞。
神未曾应许,我们不遇苦难和试探,懊恼忧虑,
神未曾应许,我们不负许多的重担,许多事务。
神未曾应许,前途顺利,平坦的大路,任意驱驰,
没有深水处汪洋一片,没有大山阻,高薄云天。
副歌
神却曾应许,生活有力,行路有亮光,作工得息,
试炼得恩助,危难有赖,无限的体谅,不朽的爱。

世人追求宗教,多数是求福泽和平安,然而基督徒的生活中,经常遇到试炼且与灵命成正比。 这首诗的正歌叙述实情,副歌则告诉我们有 神相助的真谛。
本诗的作者傅安妮(Annie Johnson Flint, 1866-1932)一生坎坷,三岁丧母,遭寄养家庭苛待,经邻居告发后,被傅氏夫妇领养。安妮在八岁时信主,九岁时开始写诗,少女时曾作曲、演奏钢琴。 廿岁时养父母双亡,不久她因关节炎发作而不能教书,陷于贫病交迫、无人照顾之困境。 以后四十年,她一直生活在痛苦中,肢体变形,手指关节毁损,艰辛地握笔在打字机上打下诗句。 安妮的基督徒朋友力劝她凭信心求 神医治。 经专心的读经祷告后,她的结论是「神可以医治,但祂对每一个人有不同的旨意,而 神要以她的软弱来荣耀祂,并确信 神的恩典是够她用的。」 因此她顺服。 安妮的诗引用 神的真理加上她切身的体验,因此广受读者的欢迎;她的诗常被印在贺卡和墙饰上。
本诗的曲调有三,这三个曲调都优美动听,但各予人不同的感受。 常用的是任英(William M. Runyan, 1870-1957)的曲调。任英是慕迪圣经学院的音乐教师。 他在1891年由卫理公会按牧,牧会十多年后,因听力日渐失聪而辞,继在出版社编写宗教杂志与诗集,他的作曲中最有名的是「祢的信实广大」(Great Is Thy Faithfulness)。
另一曲调(圣诗第315首)的作者是史亚瑟(Alfred B. Smith),他就读于茱丽亚音乐学校及慕迪圣经学院。 他在惠敦学院(Wheaton College)读书时,曾和葛理翰博士同寝室,是葛理翰布道团的第一位领唱者。 1941年史亚瑟开始他的音乐出版事业。 1954年他被彼得生(John W. Peterson)聘为音乐编审,他和彼得生曾合作「必有恩惠与慈爱」(Surely Goodness and Mercy)的词曲。
在香港及东南亚常用的曲调是杨伯伦所作,歌名改为「神的应许」, 他因作此曲,广受赞赏而开始了他业余写作圣诗的生涯。

主曾亏欠你吗?
Did the Lord Owe You?
主曾亏欠你吗?何时亏欠你啊!他曾舍命为你忍受苦痛,你却冷漠无动于衷。
主曾亏欠你吗?何时亏欠你啊?他曾领你到迦南美地,你总是推辞逃避。
你冷淡时他仍爱你,等待着你的悔改。你不认主他饶恕你,等你回到主前来。
主曾亏欠你吗?何时亏欠你啊?求主开恩让你明白主爱,不要让主再等待。
你曾亏欠主吗?为何亏欠主啊?你贪恋着世上名利金钱,可曾记得我主恩典。
你曾亏欠主吗?为何亏欠主啊?你的生活完全为你自己,可记得主仍爱你?
你为自己一掷万千,可为主化一分钱?你曾向主许下诺言,到底你可曾实践?
你曾亏欠主吗?为何亏欠主啊?不要忘记主还在等待,等待着你的归来。
我曾亏欠我主,时常亏欠我主,羞觉自己混在圣徒中间,无颜抬头仰望主面。
我不再亏欠主。我仍然爱我主。求主赐我智能添我力量,使我能唯主是向。
我未为主流过血汗,未为主受过苦难,愿将一生余下时间,完全向我主奉献。
我不再亏欠主。我要起来爱主。我定要实践我的诺言,跟随主永不改变。
这首诗的词曲都是杨伯伦所作。 杨伯伦(David P.L. Yeung, 1931 - )广东新会人,出生在上海,毕业于圣约翰大学化学系。 自幼学习小提琴,后随马革顺教授学习作曲。 1950年他受洗加入教会后,热心从事圣乐工作。 他现任香港某大公司的董事长,奉献大部份时间推展圣乐事工。 他是一位企业家,诗人及作曲家。
有一次杨伯伦离开香港到远方出席一个商务会议,讨论了十多天而无结论,他因为无法完成任务而埋怨 神,觉得 神亏欠了他。 数日后,圣灵光照他,使他回顾信主以来,多少次 神带领他化险为夷,渡过重重难关,他没有常存感恩的心,反而觉得 神亏欠他!顿时如大梦初醒,悟到一直活在 神的恩典中,而自己又多么亏欠 神! 于是他写下了这首诗,返港后,就谱此曲。
数年后,世界华人基督教圣乐促进会在台湾台南市举行圣乐训练营。 在音乐会时,台南合唱团在管弦乐队伴奏下和全体会众合唱这首歌。 许多人响应,受到激励,彼此互勉,多思主恩,不因小事跌倒或埋怨。
杨伯伦认为:「圣乐应负起赞美、激励、安慰、劝勉的使命」。 哥林多前书14:15:「我要用灵歌唱,也要用悟性歌唱」, 所以唱圣诗时,必须以心灵和悟性歌唱,务期传达 神对人的慈爱,天父的圣洁公义,以及对信徒的安慰、鼓励和奋兴的作用。 他赞成以母语来颂赞 神,使唱者与听者更能领会,更得帮助。 他的作品平易近人,出版有三本诗歌集。 「愿那灵火复兴我」是他名作之一。

母亲的爱
A Mother’s Love
人生如浮云,一瞬间就消失,留下极微小的痕迹;
所夸耀的美景,在无限宇宙中好象一朵花全淍谢!
追想在童年,不知世上邪恶,睡在母亲的慈怀中;
今日我的母亲离开我到天上,但是我仍然要坚强。
母亲的信仰,我永远不忘记,是我软弱时的安慰;
当那日主再来领我到天城门,那时要看见我母亲。
当趁有今日,当孝顺你父母,或者有一天无机会;
使父母在今世不为你心忧伤,不要仍然放荡犯罪。
副歌
惟有母亲所流眼泪,在我一生中最可贵,
每日为我罣心,每夜为我祈祷,使我痛苦中得安慰。

多少诗人颂扬母爱仅次于 神的大爱!也祗有身为母亲者,才能真正体会此爱。 不论儿女年幼或年长,母亲的挂虑和眼泪,永不止息。
  这首诗的作者匿名,作曲者是吉而模(Henry L. Gilmour, 1836-1920),出生于爱尔兰,十多岁时随父母移居美国。 他是一位虔诚的卫理公会信徒,从事牙医。 他每年工作八个月,暑期四个月在夏令营,负责音乐事工。 他有独唱的恩赐,也是一位受人爱戴的诗班指挥家。
他在最后的廿五年中,专心写作福音诗歌。 他和寇伯克(William J. Kirkpatrick)合编了许多福音诗歌集。 「安稳港口」(The Haven of Rest)是他著名的圣诗。
三十多年前,有一首儿童诗班很爱唱魏廉士(M. B. Williams)所作的「母亲的圣经」(My Mother’s Bible),目前似乎已失传,笔者尚有一份底稿,歌词如下:
这是一本宝贝书,纵然残旧又褪色,唤起我童年欢乐的回溯,
我依偎母亲膝下,享受她温柔爱抚,谛听甜密慈祥音韵低诉。
然而母亲告诉我,耶稣生平爱孩童,祂受苦流血钉十架被折磨,
母亲吻干我眼泪,悲恸轻声对我说,救主背负重担受死全为我。
昔日岁月纵消逝,美丽回忆实难忘,宝贝圣经时刻带领帮助我,
记得母亲教导我,顺服遵从主旨意,主的话语常在我心牢记着。
副歌
蒙福书,宝贝书,
你这印满泪痕残页我爱读,
当我走在窄路里,日与相依倍甜密,
一步复一步,带领我见天父。

主耶和华,求祢引领
Guide Me, O Thou Great Jehovah
主耶和华求祢引领,走过今世旷野路;
我本软弱主有全能,愿主圣手常保护;
天上吗哪,天上吗哪,
求主时常赐给我,求主时常赐给我。
求主开通永生泉源,使我路中不干渴;
求主做我云柱火柱,引导我路不走错;
全能救主,全能救主,
做我盾牌保护我,做我盾牌保护我。
当我走到约旦河畔,除我忧惧赐平安;
带领我渡汹涌波澜,使我欢然进迦南;
赞美歌声,赞美歌声,
永远归救主我神,永远归救主我神。

威尔斯人,素被公认是世上最爱歌唱的民族,迄今仍定期举行歌唱节庆。 工人们常边走边唱到矿场去工作;牧师讲道时,有时也被会众的歌声打断,但传道人不以为忤,因为圣灵常藉歌唱使人悔改。
十八世纪初叶,一位年轻的传道人海理士(Howell Harris)藉诗歌布道,掀起了威尔斯大复兴。 本诗的作者魏理斯(William Williams, 1717-1791)是富农之子,原拟从医,却在海理士的布道会上决志奉献。 最初他是圣公会牧师,但因强调布道而不容于圣公会。
魏理斯任卫理公会巡回宣教士有四十三年之久,步行或骑马逾十万英哩,饱受风霜雨雪的侵袭。 所经之地,多数是峡谷溪涧,陡坡峭壁,使他缅想到当年以色列人在旷野飘泊的情景,也正是基督徒地上生活的写照。 他写这首诗时,年仅廿七岁,诗名是「荒原行旅歌」(Strength to Pass Through the Wilderness)。 原诗是五节六行诗,译成英文时,选用第一、三、五节,后又加上第四节,但多数圣集祇采用三节。
他和妻子都有歌唱的恩赐,被称为「威尔斯甜美的歌唱家」。    魏理斯用威尔斯文作了约八百首圣诗,但仅此诗被译成七十五种语文。
这首诗有好几个曲调,最常用的是威尔斯名作曲家休斯(John Hughes, 1873-1932)的谱。 这是一个壮丽的威尔斯曲调,曲名是CWM Rhondda意思是「朗达小溪谷」。 休斯十二岁时曾在朗达的煤矿当看门小童,而煤矿旁有大小两个溪谷。 这首曲是为1905年浸信会在朗达举行歌唱年会所作,威尔斯运动会开幕时,也常唱此诗。 休斯另作许多主日学进行曲及圣诗。
另外二个常用的曲调是海斯汀(Thomas Hastings, 1784-1872)的「锡安曲」(Zion)和范纳(W. L. Viner,1790-1867)的「散会曲」(Dismissal)。
我爱宣传主福音
I Love to Tell the Story
我爱宣传主福音,讲说耶稣救主,如何自天上降临,如何在世受苦;
我爱宣传主福音,因为福音实在,远胜财宝与金银,使我满心欢爱。
我爱宣传主福音,心中甚觉稀罕,更觉此言日清新,胜过一切梦幻;
我爱宣传主福音,其中恩惠很多,因此乐传主福音,使人受惠如我。
我爱宣传主福音,常讲耶稣至道,重复述说给亲邻,倍觉馨香美好;
我爱宣传主福音,还有多处未闻,我应普遍告众民,使人蒙神指引。
我爱宣传主福音,人曾得此大福,必生饥渴慕道心,多听才能满足;
我到天城华美境,高唱新歌欢喜,仍是旧日之福音,我所爱慕多时。
副歌
我爱宣传主福音,称颂主耶稣慈爱,
传扬耶稣之福音,喜乐充满我心。

传扬主福音是基督徒的本分,对腼腆木讷的人来讲,则是万分艰难,尤其是对方怀有辩才。 但是经验告诉我们,越是反驳,辩论者,越有希望带领他归主。 传福音最怕遇到冷漠沉默的人。
本诗作者韩凯玲(A. Katherine Hankey, 1834-1911)出身于富有的家庭,父亲是英国的银行家,关注布道事工。 韩凯玲受她父亲影响,也热心传福音,她特别关怀贫苦的人。十八岁时,在伦敦,为工厂的女工及商店的店员们开设查经班。 五十年后,在她的丧礼时,有五个从前查经班的学生前来悼念。 一度她曾赴非洲,看护她瘫痪的兄弟。在她搭牛车旅经乡野时,深感海外宣教的重要,于是她从事写作,将稿酬奉献宣教事工。她写了许多主日学教材、慕道友手册及诗歌。
1866年韩凯玲得重病,在她卧榻疗养期间,她写了耶稣生平的长诗,自正月开始写,直到同年十一月才完成。 这首诗分成两部份,各有五十节。 前部是「告诉我那古老的故事」(Tell Me the Old, Old Story), 后部是「我爱宣传主福音」。 日后成为两首有名的圣诗。
1867年世界青年会在加拿大举行国际大会。 来自英国的罗素将军(General Russell)在结束他的演讲时,用这首诗的其中两节,向会众挑战。 在座的福音诗歌作曲家杜恩(William H. Doane)深受感动,把这两首诗带回美国。 同年某一夏日,杜恩乘公共马车赴教会途中,获得灵感,先想到副歌的曲调,当晚完成两首歌曲。
1869年费城的一个钢琴零售商费雪(William G. Fisher, 1835-1912),也是指挥家,曾指挥千人大合唱。 他为「我爱宣传主福音」另谱一曲,即今日我们常用之调。

robine 2008-01-23 13:50
安居主怀
Safe in the Arms of Jesus
安稳在耶稣手中,安稳在主怀内;
因主慈爱常覆翼,我灵在此得慰。
无论遇何等危险,惟在主怀藏躲;
有主圣臂常护庇,患难焉能害我。
安稳在耶稣手中,心平安无挂碍;
在此不怕世诱惑,在此不被罪害。
能脱离疑惑迷雾,脱离各般忧戚;
世上惟余几患难,眼泪惟余几滴。
安稳在耶稣手中,耶稣曾为我死,
主乃永生大盘石,我必永远靠此。
现今当忍耐等候,等过今世黑暗,
等到见清晨曙光,照在荣华金岸。
副歌
安稳在耶稣手中,安稳在主怀内,
因主慈爱常覆翼,我灵在此得慰。
杜恩(William Howard Doane, 1832-1915)是美国的一位工业家、发明家和慈善家。 他在十四岁时就任学校诗班的指挥。 早年与父亲在康州及芝加哥经营纺织厂,嗣后与友人合作,制造锯木机器,在当地是颇具声望的社会与宗教领袖。 他是一位虔诚的浸信会会友,曾任主日学主任达二十五年之久。 他捐大笔金钱于慈善事业,并捐建浸信会大学的图书馆,奉献管风琴给青年会会堂。 他自己家中也设有图书室及音乐室。
杜恩在工作之暇,以作曲及编印诗歌集为乐,一生作曲约2200首。 他经常为芬妮克罗斯比(Fanny J. Crosby见 p.4)的圣诗谱曲,他们合作的著名圣诗有「莫把我弃掉」(Pass Me Not),「我乃属耶稣」(I Am Thine, O Lord),「爱主更深」(More Love to Thee, O Christ),「荣耀归于真神」(To God Be the Glory)等等。
1868年夏,某日下午杜恩去芬妮克罗斯比家,告诉她他要赶搭四十分钟后的火车赴辛辛那提市参加全州的主日学大会,他想介绍一首新歌给与会的青年和儿童,苦于无恰当的歌词。 芬妮说:「谅必你已有了曲调,不妨弹来听听。」杜恩兴奋地弹奏他的新曲。奏毕,芬妮说:「有一节经文在我心中亮起,就是申33:27祂永久的膀臂在你以下。」杜恩焦急地问:「歌词呢?只剩下三十分钟了。」芬妮叫他继续弹几遍,而她在短短的数分钟内完成了歌词。 芬妮自称这是她所作的八千多首圣诗中,她偏爱的一首。
有一次,一艘船在途中遇到大风浪,旅客惊慌,有一妇人唱这首诗,众人响应,安抵港口时,有一青年对她说:「我原以为我们都将葬身海中,这首诗歌使我心得平静与安慰。」
这首圣诗像母亲怀抱着孩子,坐在炉边摇椅上,轻唱的安眠曲,予人无限的安祥与恬静。许多葬礼中也唱这首诗安慰丧家。 是的,对失去亲爱的人来讲,没有比知道他们已安稳在主怀中,脱离今世的一切忧患,更叫人得安慰。

今要主自己
Himself
前所要是祝福,今所要是主;前所凭是感觉,今靠主言语;
前所要是恩赐,今要赐恩主;前我寻求医治,今要主自己。
前用己力苦试,今完全信靠;前要一半救恩,今要全得救;
前常用手拉主,今主手牵我;前常漂流无定,今锚已拋妥。
前我忙于计划,今专心祈求;前我非常挂虑,今有主眷佑;
前我随己所欲,今听主训语;前我不住求问,今常赞美主。
前是自己作工,今靠主工作;前我欲利用主,今让主用我;
前我寻求能力,今要全能主;前为自己劳碌,今为主而活。
前我盼望属主,今知主属我;前我灯将熄灭,今照耀辉煌;
前我等待死亡,今候主再来;我一切的盼望,安妥主幔内。
副歌
永远高举耶稣,赞美主不歇,
一切在耶稣里,惟祂是我一切。

本诗歌的作者宣信(Albert B. Simpson, 1843-1919)出生于英属小岛。 他的父亲是牧师,对儿女管教严格。 宣信自幼体弱多病,对每晨要读经祷告,感到枯燥乏味。在他十四岁时,因长期受压力又勤学过度,神经系统受损,有生命之虞。 他知道自己尚未得救,因此十分害怕。有一天他在父亲的书房看「圣洁的福音奥秘」,其中有一段话为他开启了永生之门:「凡你们能作的第一件最好的事,就是相信主耶稣基督。不然,你所有的行为、祷告、眼泪以及一切的立志都是徒然的。相信主耶稣,就是信祂、照祂的话而行。 此时此地,祂说收留你、拯救你,因祂曾说过『到我这里来的,我必不丢弃他。』」于是他跪下接受主,并且他的病也得医治。自此他确定蒙呼召,幼年所受的属灵教育,在他灵里茁长。 十七岁时开始讲道,以后他完全凭信心,靠奖学金读毕神学院。
1874年,在一个黑夜,宣信感到十分孤单和痛苦,他再次把自己毫无保留地完全奉献,这是他生命中第二个转机,这首诗就是他在那时写下的心声。这次的转机使他体会到什么才是真正的事奉,他的信念使他与许多人隔绝,也因而使他更孤单寂寞。1881年夏,宣信参加慕迪的同工退修会,听到一位兄弟见证说:「我本想得着慕迪先生的帮助,但昨夜,我见到主耶稣,我定睛仰望祂,我感到今后一生,除主之外,别无他求。」这些话深深感动他。 回家后,他跪在主前,直到主充满他心,他感谢地说:「我已经看见主了,我心得喜乐平安满足,一切得供应,主是我一切。」这是他生命中第三个转机。 他辞去优薪的教会牧师之职,成立宣道会(Christian and Missionary Alliance),在美国、加拿大平民中传福音。 1897年,他策动北美洲的宣教士往普天下传主福音。 宣信写有九千多首诗,但未全部谱曲。我们熟悉的有「惟独耶稣」(Jesus Only),「到遥远地方」(The Regions Beyond),「耶稣不改变」(Yesterday, Today, Forever)等。

已负十架
Jesus, I My Cross Have Taken
耶稣我已负起十架,撇下一切随主行;愿受饥寒困贫遗弃,爱主贯彻到终身:
舍了从前诸般奢望,凡所寻求凡所欲;主与天堂仍为我有,我的境遇何富足!
万一有人给我忧愁,便是驱我到主前;万一境遇使我艰难,天堂安乐更加添。
有了主的慈悲恩爱,艰难痛苦都无妨;喜乐若非主所赐给,不能使我心欢畅。
我灵应当接受救恩,脱离罪恶免忧惊;无论处于何等境遇,欣然从主向前行;
当思圣灵将你感化,天父向你显慈容,救主牺牲将你救赎,何可抱怨在心中?
当从恩典奔向光荣,祈祷为翼信为盾;永生光明照你面前,上主亲手引你行。
转眼完了世间本分,过了旅客苦时光,望变欢欣祷变颂扬,信变见主爱永长。

本诗的作者赖特(Henry Francis Lyte, 1793-1847)出生在苏格兰。 他父亲是海军上校,不幸早逝。 赖特靠半工半读,完成都柏林三一学院的课程。 他原拟攻医,但因体弱多病而改读文学,在校时曾三次获最佳英文诗奖,毕业后在穷苦的信徒中事奉。 1815年他在爱尔兰一教会任副牧师,两年后,有一位同工病危,他前去探望,他们同读保罗书信,这时圣灵大大地作工,开启了他属灵的眼睛,改变了他整个生命。 在教会中,他特别关怀帮助贫苦的儿童,他生活清苦,但心中充满属天的喜乐。
1823年赖特自愿去一个偏僻的渔村事奉,他在那里事奉了二十四年,粗鲁无知的渔夫似乎不能欣赏他,他经常写诗表达心灵的感受。 本诗作于1824年,以纪念他得救的经历和蒙召的见证。 海边潮湿的气候,对他的气喘和肺病不利,亲友劝他迁居无效,他还是勤劳地为主作工,他常说:「锈坏不如磨坏」。
1847年夏赖特的身体已无法支撑,医生嘱他必须即刻易地疗养。 动身前夕,他主持圣餐并作最后一次证道,劝勉信徒及时认识、感谢和依靠主。 临别依依,黄昏时他走到海边,远眺西沉的夕阳,在暮色中如火球沉入大海,正如他生命的残照,于是他写下了不朽的名诗「夕阳西沉」(Abide with Me)。
夕阳西沉,求主与我同居,黑暗渐深,求主与我同居…
阴翳飞逝,欣看天光破曙,无论天上人间,恳求同居。
数日后,赖特在赴意大利途中,安息主怀。
关于本诗有一个感人的故事,在美国有一个非常富有的犹太人,他的独生爱女信了基督教。 按照犹太人的风俗,是要赶出家门。 在她廿岁生日那一天,她父亲广宴亲友,席间宣布,这是给她最后一次机会,如她再不放弃基督教的信仰,她将失去所有财富,被逐出家门,断绝父女关系。 女儿听了,从容地走到琴旁,边弹边唱「已负十架」,唱毕,她和父母亲友告别,祗带一本圣经离家。 此后她一生在贫民中传扬福音。
本歌曲调是梅恩(Hubert Main)改自奥国音乐神童莫扎特(Wolfgang A. Mozont, 1756- 1791)名曲中的一段。

信徒如同精兵
Onward, Christian Soldiers
信徒如同精兵,争战向前行,十字架为旗号,先路导我程!
基督乃是统帅,领我攻敌往;故当仰望麾旗,前行入战场。
赖主胜利旗号,撒但军逃遁;基督精兵奋进,直趋凯旋门。
信众高唱颂歌,地狱基震动;弟兄皆当欢呼,赞美声须洪。
教会在此寰宇,行动如大军;弟兄奋勇前进,步先贤后尘;
我众原非分裂,我众是一体;希望、信仰无二,爱心亦合一。
惟愿主民前进,欢然联步行;大家同声高唱,凯歌共申庆!
但愿荣耀、赞美,归基督我王;天使、世人一致,永远齐颂扬。
副歌
信徒如同精兵,争战向前行,十字架为旗号,先路导我程!

巴林古(Sabine Baring-Gould, 1834-1924)是英国维多利亚女王时代最有文字恩赐的传道人。 他祖父是海军上将,父亲是乡绅,拥有三千英亩庄园。 巴林古早年曾遍游欧陆,在法、德居留多年,返英后在剑桥攻读,以荣誉成绩,获硕士学位,1865年受圣公会封牧。 巴林古虽身为贵族,却极其平民化,他曾在矿场及纺织工厂地区,牧会多年,并为工人们开办夜校,自任教师。
1867年在一次洪水泛滥时,他奋不顾身营救灾民。 被他救起的一名少女愿以身相许,但因双方学识程度相差甚巨,他先送她入学,俟她学成后,二人才结婚,他们育有十五个子女。 1881年巴林古继承他父亲的爵位,隐居在其庄园,从事写作。 他共出版了八十五本书,包括宗教、历史、诗歌、传记、游记、小说等。但流传迄今的却是这首「信徒如同精兵」。他也尽量利用他的财富和地位,来推广传福音的事工。
1865年,复活节后的第七个主日是圣灵降临节,巴林古要带领他主日学的学生步行数里,到邻村参加主日学联会。 临行前夕,他想找一首圣诗进行曲助阵,遍找无着。 最后他根据提摩太后书2:3「你要和我同受苦难,好象基督耶稣的精兵」作了这首诗,并将海顿D调交响乐第十五号慢板改变成谱。 次晨,他带领学生持旗列队前行,边走边唱,秩序井然,精神抖擞,学生们兴奋地唱着,忘了旅途的辛劳和遥远。
六年后,英国著名的作曲家沙利文(Arthur S. Sullivan, 1842-1900)在作客时,应女主人之请,为此诗按当时最流行的绚丽体式谱成进行曲,被誉为「无法取代的配曲」,自此引用迄今。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军队最爱唱这首圣诗。 1912年,罗斯福在社会改进运动时,以此诗为战歌。 冯玉祥将军也以此诗歌作为他军队的军歌。

我今永远属祂
Now I Belong to Jesus
耶稣我主爱我永不止息,
无权势能叫我与主分离,
祂救赎我舍命于十架,我今永远属祂。
从前我在罪中迷醉浮沉,
耶稣降世给我带来救恩,
不再有羞耻忧伤惧怕,我今永远属祂。
我心快乐因我已得拯救,
前为罪奴今主赐我自由,
为救赎我,祂宝血流下,我今永远属祂。
副歌
我今属于主耶稣,主耶稣属于我,
并非暂时与祂连结,乃是直到永远。

本诗歌的作者克来敦(Norman J. Clayton, 1903 - )是现代福音诗歌的健将。 他出生在纽约,是十个孩子中的第九个。 克来敦的母亲是虔诚的基督徒,热心参与教会事工。她带领儿女自幼信主,克来敦在六岁时就决志,十二岁时开始在教会司琴,自此终身在教会弹风琴及伴奏。
克来敦从事建筑业及音乐出版业。他担任「生命之道」广播节目的风琴师有十五年之久。 他自己成立出版社,印行福音诗歌,后来他的出版社和另一大出版公司合并,他就写作诗歌,并任编辑。
克来敦坚信每一首诗歌,应以圣经为依据。 因此他熟练背诵经文,随时得灵感而写作。 经常他先作曲,然后填词。 他大部份的诗歌是应邀为某一主题或特别聚会而作。他著名的圣诗有「每天的每一刻」(Every Moment of Every Day),「祂握住我手」(He Holds My Hand),「基督是我盼望」(My Hope Is in the Lord)等等。
关于本诗,克来敦曾讲过一个感人的故事。 有一次他参加一个为残障和弱智者举办的福音营,他听到一个十岁耳聋的女孩在唱「我今永远属祂」。他说:「这是我一生最受感动的时刻」。
许多时,我们喜爱一首圣诗是因它美妙的曲调,或感人的歌词,很少把它实际地应用在我们的生命中,时常在歌后,把歌中的信息忘得一乾二净。 如本圣诗的副歌所言:「我今属于主耶稣,主耶稣属于我,并非暂时与祂连结,乃是直到永远。」有多少信徒能真正地做到这一点?!我们真的能不属世界或我们所爱的人吗?让我们省思,彼此互勉。

robine 2008-01-23 13:55
求主拣选我道路
Thy Way Not Mine, O Lord
主拣选我道路,我主为我拣选,我无自己的羡慕,我要祢的意念,
祢所命定的前途,无论何等困难,我要甘心的顺服,来寻祢的喜欢。
不问平坦与崎岖,只要是祢拣选,就是我所最心许,别的不合意愿;
我是不敢自作主,祢许我也不要,求主拣选我道路,我要听祢遣调。
我的时候在祢手,不论或快或慢,照祢喜悦来画筹,我无自己喜欢;
祢若定我须忍耐,许多日日年年,我就不愿早无碍,一切就早改变。
主,我余生的小杯,求祢随意倾注,或是喜乐或伤悲,求祢随意作主;
一切痛苦都甘甜,若知是祢意思,一切享受成可厌,若非祢所恩赐。
求祢为我做拣选,健康或是疾病,或是笑容或眼泪,美名或是恶名,
不论事情大或小,拣选?我是不要,不要自己的感觉,只要祢的荣耀。
副歌
求主握着我的手,祢知我的软弱,否则我只能忧愁,不知如何生活,
祢若握住我的手,不问祢所拣选是何道路与时候,我心都觉甘甜。

如果要我选十首最心爱的圣诗,这将是其中的一首。 自我写『古今圣诗漫谈』以来,这首诗一直萦回在我心中,苦于不知作者是谁;直到最近阅读一篇传记时,才发现这首圣诗是十九世纪, 神所重用的仆人波纳所作。
波纳(Horatius Bonar, 1808-1889)出生于爱丁堡。 他的家族在十八世纪时,就对苏格兰国教有钜大的贡献和影响力。 波纳在爱丁堡神学院读书时,是当代神学家查玛斯(Thomas Chalmers)的高足,他对波纳的一生事工,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力。 波纳毕业后,被派到一个无人愿去的穷乡僻壤,当地居民粗野不驯。 波纳在艰难的环境中,鍜炼了他的属灵生命,使他以后成为神手中的一个锋利兵器,来扭转整个苏格兰教会可怕的光景。 1843年苏格兰国教受政府控制,扼杀了教会属灵的增长和基本的信仰。 查玛斯和波纳带领四百多位传道人脱离国教,他们被迫放弃一切财产和亲友,经过了一段艰苦的日子,他们建立了新的教会。 波纳在凯而塞(Kelso)教会事奉时,带来了当地的大复兴。 在 神的工作稳定后,波纳不记旧恨,和原来逼迫他们国教修好,和睦相处,终于他成为众教会所爱戴、所敬重的神仆。
波纳随身带一笔记本,随时记下灵感和诗句。 他的诗不拘韵文、结构和词藻,也很少修正。 另一特点是,他不在诗中表达自己的经历和感受,而只注意把人带到主前,信心和盼望中。 他一共写了六百多首诗。本诗是他的代表作,其它著名的圣诗有「荣耀三一神」(Glory Be to God),「哈利路亚归十架」(Hallelujah for the Cross),「我听耶稣柔声说」(I Heard the Voice of Jesus Say)等。

我灵镇静
Be Still, My Soul
我灵镇静!上主今在你旁;忧痛十架,你要忍耐担当;
信靠天父,为你安排主张;万变之中,惟主信实永长;
我灵镇静!天友最是善良,经过荆棘,引到欢乐地方。
我灵镇静!一切主必担当;未来引导,仍像过去一样;
莫让何事动摇信心,希望; 目前奥秘,日后必成光明;
我灵镇静!风浪仍听主命,正如当年,遵主吩咐平静。
我灵镇静!光阴如飞过去;那日与主永远同在一处;
失望,忧惊,那日都要消散;重享纯爱,忘记一切愁烦;
我灵镇静!那日眼泪抹干,我们欢聚,永享恩眷平安。

这首庄严、肃穆、稳重、宁静的圣诗,在抗战时期,使许多基督徒得安慰与力量。 这首诗的作者是一位德国的女作家许兰格(Katharina von Schlegel, 1697-1765)。 她在德国复兴运动时期是一位很活跃的妇女领袖,有人说她是信义会女宣部的负责人,与当代的作家及宫廷贵冑都有往来。这首诗载于她在1752年出版的诗歌集,但大部份诗歌都未被译成英文。
「我灵镇静」原诗有六节,以诗篇46:10「你们要休息,要知道我是 神…」;以赛亚书30:15「…你们得力在乎平静安稳。」以及帖撒罗尼迦前书4:17「以后我们这活着还存留的人,必和他们一同被提到云里,在空中与主相遇。 这样,我们就要和主永远同在。」为依据。主题是「我们的力量,来自安静的信靠 神的引领。」
第一节;称上主为「天友」,要信靠 祂的安排。
第二节;提到主与门徒风雨同舟,平静风浪,一切风暴终必过去。
第三节;人生短暂,遥望最后的永息。
约在一百年后,苏格兰的自由教会,有一位热心宣教的会友卜薇(Jane L. Borthwick, 1813-1897)将这首圣诗自德文译成英文。   
本圣诗曲调,取自被誉为「芬兰国宝」,著名的作曲家西贝流士(Jean Sibelius, 1865-1957)在1899年所作的交响乐「芬兰颂」(Finlandia)的主题。 西贝流士是说瑞典语的芬兰人,父亲是外科医生。 他幼年在俄军占领下生活,自幼他酷爱音乐,五岁学钢琴,十四岁学提琴,后赴柏林及维也纳,随名师学习音乐。 他在1893年回国执教,被强烈的国家意识所感动,因此他的作品中洋溢着爱国情操,充满了民族音乐的色彩。1917年芬兰正式独立,「芬兰颂」在推动独立革命运动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靠近神的怀中
Near to the Heart of God
有一安息恬静之处,靠近神的怀中;
罪恶不能侵扰之处,靠近神的怀中。
有一安慰温暖之处,靠近神的怀中;
我们与主相会之处,靠近神的怀中。
有一完全释放之处,靠近神的怀中;
平安喜乐充满之处,靠近神的怀中。
副歌
慈爱的救主耶稣,降世自父怀中,
求主使我蒙保守,靠近神的怀中。

这首词和曲都是长老会的牧师麦卡菲(Cleland B. McAfee, 1866-1944)所作。 他生于密苏里州的艾许里,毕业于派克大学后,继续就读于协和神学院。 毕业后,他返回派克大学担任校牧及教授,有廿年之久。
嗣后他在芝加哥及纽约两间大的长老会牧会,并在芝加哥的麦考密神学院教系统神学,同时他是长老会海外布道会的干事。 他是一位知名的神学家,出色的讲员,著作许多宗教书籍和讲义,并被选为长老会总议会的议长,但最令人纪念的却是这首简单,真挚的圣诗。
一首感人的圣诗,必需是出自诗人内心深处的心灵感触,才能感动其它人的心扉。 这首诗歌就是在这情景下产生。 1901年,麦卡菲在芝加哥牧会时,有一天接到噩耗,他两个心爱的侄女感染流行病白喉而死。 他在伤心震惊之余,写下这首诗,安慰自己和他的家人。 在他两个侄女的葬礼中,他哽咽地献唱此诗,安慰他的兄长。
麦卡菲有一个习惯,就是在每次圣餐礼拜时,他要唱一首新的圣诗。 在他侄女丧礼后的主日,正是圣餐礼拜,他教会的诗班就在领圣餐时,献唱这首「靠近神的怀中」,会众深受感动。
麦卡菲的弟弟也是牧师,他听到这首圣诗后,被诗中简单的信息,深深感动,将这首圣诗带回加州柏克莱长老会。 1903年,这首诗被刊载在「诗班领导者」(The Choir Leader)杂志上,自此,这首圣诗流传到各地,使许多人得安慰。
麦卡菲的外孙女何柏琴(Jane Parker Huber)也是一位有名的现代圣诗作家。
[pre]无一朋友像主耶稣
No One Understands Like Jesus
无一朋友像主耶稣,祂比众友更可靠;
快来到主施恩座前,祂正在向祢呼召。
无一朋友像主耶稣,你有痛苦祂同情;
祂用慈爱温柔话语,安慰医治破碎心。
无一朋友像主耶稣,若遇到敌人攻击;
你切莫要失去勇气,主必保佑你到底。
无一朋友像主耶稣,一生道路祂引领;
我们纵然向祂失信,主有怜悯赦罪恩。
副歌
无一朋友像主耶稣,当你有艰难困苦;
无人如此可靠像主耶稣,事事都有祂看顾。

每一个圣乐的爱好者,大概都熟悉彼得生(John W. Peterson, 1912 - )这个名字,他是现代最伟大的圣乐作曲家,毕业芝加哥音乐院。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他被称为「现代福音诗歌作家之王」,他作的圣诗逾一千二百多首,清唱剧有廿五本,每年有数不清的诗班,在复活节和圣诞节时演唱他的清唱剧。 诸如「无比的爱」(No Greater Love),「你看你的王」(Behold Your King),「超越的爱」(Love Transcending)等等。他作品的特色是顺口易唱,灵力充沛,字间行里经常引用圣经词句。 他著名的圣诗有「必有恩惠慈爱」(Surely Goodness and Mercy),「主必再来」(Jesus Is Coming Again)等。
这首圣诗是他受现实社会压力排挤下,看到人情的冷酷,朋友背信,假面具后丑陋的人性,有感而发的作品。
他是一位为耶稣放弃百万财富的圣诗作家。 彼得生出身于堪萨斯的一个瑞典音乐世家,自小就有音乐禀赋,曾屡次获音乐比赛奖。他在十八岁时就和他的两个兄弟在电台上,从事福音广播的工作。「日落西山」(Over the Sunset Mountain)是他开始崭露头角的作品,当他请出版商印刷发行时,出版商对他说:「你这首歌,词和曲都好极了,就是宗教味太浓,如能把「耶稣」两字去掉,我保证你很快可成百万富翁。」彼得生坚决地回答说:「我写这首诗就是为了这个名字,去了祂,这首诗也就没有存在的价值了。」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他曾参加美国空军,服役于亚洲战区,许多作品的灵感酝酿于该时。 战后复员,他就读于慕迪圣经书院。 他在广播电台,每周主持廿多个节目。1967年,他获美国福音影片基金会「圣乐奖」。 他的三个女儿经常在电台上,合唱他的作品。 他是美国最大圣乐出版商之一「灵歌社」(Singspiration Inc.)的社长兼总编辑。

任主差遣
I’ll Go Where You Want Me to Go
上主要我前往之处,未必是隔重洋,未必是在荒山曲路,艰难危险战场;
但若救主微声呼唤,要我走何路径,我拉主手欣然回答:‘命我何往必听’。
现在或有慈爱恩言,耶稣愿我去传,或者有人行走岐路,要我领他回转;
有主前引一路训诲,不怕幽暗危险,我口必传佳美信息,命我何言必言。
我知有我作工之处,在世广大禾田,一生时日不敢私用,惟传救赎恩典;
今将所有全交我主,知主莫大恩情,我愿忠心遵主美旨,派我何事必行。
副歌
差我前往,我必前往,命我何言必言,
派我何事,我都乐作,身心甘献主前。

1895年,美国女布道家罗诗斐(Carrie E. Rounsefell, 1861 - 1930)在波士顿领会,有一位姊妹包玛丽(Mary Brown)交给她一张纸,纸上写着一首诗。 这首诗的第一节是包玛丽所写,第二、三节是潘芮而(C. E. Pryor, 1856 – 1927)所写。 他们两人有个共同的思想,就是要响应主的呼召,如同先知以赛亚在圣殿前所听见的主声音:「我可以差遣谁呢?谁肯为我们去呢?」他便答应说「我在这里,请差遣我!」(以赛亚6:8)
罗诗斐读了这首诗,深受感动,即刻为这首诗作曲。 这曲和词配合得如此和谐,立刻有很多人喜欢唱它。 这首圣诗也感动了许多人决志奉献为主作工,曾经有人查问一批奉献的宣教士,问他们因何决志奉献,其中有好几位说是因唱这首诗而受感动。
这是一首奉主差遣而热诚献身的歌。 孙基在他的自传中曾提到,在美国某一大医院附设的护士学校,有一个班级曾以这首诗歌为班歌。每主日下午同唱这首诗,并规定毕业后无论在何处工作,都必须在主日下午唱一遍,以资纪念并鞭策自己。
这首圣诗被视为差传的诗歌,任主差遣,虽远洋僻壤而不辞;任主差遣,必须先付出撇下一切的代价。正如马太福音28:19-20「所以你们要去,使万民作我的门徒,奉父子圣灵的名,给他们施洗。凡我所吩咐你们的,都教训他们遵守。 我就常与你们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
虽然我们不一定能被差传或参加短宣,但在我们日常的生活中,也有许多机会可为主作工。 用 神的话语,安慰一颗受创的心灵;藉 神的救恩,领人走出歧途;因 神的大爱,伸手援助一个跌倒的弟兄姊妹等等。 我们的四周都是禾场,但愿我们能儆醒,不时听到圣灵在我们心中发出叹息,不再踌躇,甘心乐意地任主差遣。

活着为耶稣
Living for Jesus
活着为耶稣,真平安,喜乐之江河永不干,
试炼虽来临,我不慌,活着为耶稣,祂在旁。
活着为耶稣,得安息,讨我主喜悦,福满溢,
单为主生活,听主命,直到我走完世路程。
活着在何处,都为主,我一切重担,主背负,
友纵背弃我,主忠诚,只要信靠主,祂引领。
活着为耶稣,有盼望,将来必得见荣耀王,
见主在宝座,心欢喜,听主说:“忠仆,得赏赐。”
副歌
求主助我多事奉祢,求主助我多赞美祢,
使我活在主慈爱里,永远跟随主不转离。
这是笔者最心爱的诗歌之一。 第一节告诉我们,活着为耶稣,有平安和喜乐,虽有试炼,因主在旁而不慌。 副歌更是令人百唱不厌,优美的旋律,使人深感与主密契,活着为耶稣真是美好无比。这首圣诗的曲和词都是韦格而(Charles F. Weigle, 1871 – 1966)所作。 他是一位布道家,长年在外巡回布道。 有一次,他在布道会结朿回家时,发现妻子留条出走,她说她已受够了做一个布道家的妻子。 妻子的离去令他十分沮丧,一度他觉得生无乐趣,无人能领会他被弃的感受、和生活上的孤独,甚至意图自杀。 他数年挣扎在灵命的低潮中,最后他靠主,从孤单、忧郁、悲哀中走出来;灵命复苏,重新得力,为主而活。 韦格而一生大部份时间从事巡回布道及写作福音诗歌。他写了「无人像耶稣这样爱顾我」(No One Ever Care for Me Like Jesus),叙述当年心灵破碎的情景。 笔者在四十年前,第一次听到一位牧师,用他浑厚的男低音,含着泪光深情地唱「无人像耶稣这样爱顾我」,许多会众也深受感动泪下,留下了不灭的印象。   
另有一圣诗「奉献身心为主」英文歌名也是Living for Jesus是戚晓睦(Thomas O. Chisholm 见 p. 42)作词,陆敦 (Harold C. Lowdon)谱曲。其歌词如下:
奉献我身心为主作工作,听从主命令,得我主喜悦,
甘愿背苦架,跟随我救主,我一生一世是为主而活。
无论何境遇,总为主作工,尽各样本分,使主名得荣,
倘或有苦难,我情愿忍受,为主名尽忠,得永远生命。
副歌
基督耶稣我救主,我心奉献给祢,因祢在十架上,为赎我罪钉死,
我要祢做我救主,来住在我心里,我一生一世到永远,要忠心服事祢。
这二首诗歌的含意略有不同。后者是根据罗马书14:8「我们若活着,是为主而活。若死了,是为主而死。」,表明决志献身事主。前者则是基督徒生活的写照。
[/pre]

robine 2008-01-23 13:59
[pre]主, 我愿更亲近祢
Just a Closer Walk with Thee
我本软弱主刚强,求主保守离罪网;
心灵满足无忧伤,当我走,求领我近祢旁。
经劳苦罪网世界,若我跌倒谁关怀?
若有重担谁分负? 亲爱主,惟有祢,我救主。
当我脆弱的生命,不久即消逝离去;
恩主求祢来引领,到天家,永远与主同居。
副歌
主,我愿更亲近祢,与主相亲乐无比,
每日同行更亲密,亲爱主,求祢,恳求祢。

近半世纪来,这首圣诗被数百位歌唱家灌成唱碟,无论在宗教音乐或流行歌曲中,它都是一首热门的诗歌。 几十年来不断有人在查考它的典故,迄今无法查得准确的资料。 一度有人以为这是陶赛(Thomas A. Dorsey见 p.45)的作品,因其风格与「亲爱主,牵我手」类似,但是这首诗歌在陶赛写作福音诗歌以前早已存在,祗因未付印,未被人知晓。
这是一首黑人灵歌(Negro Spiritual),原调取自传统民谣,后由班笙(John T. Benson)改编。 这首圣诗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才崛起,但根据非裔美人的历史记载,这首歌在十九世纪美国南北战争前已有,南方的黑奴经常在田间工作时唱此歌。 事实上有许多福音诗歌,追溯其历史背景,都出自非裔。
这首圣诗在黑人教会世代相传,几乎是黑人教会的会歌。 直到 1940年,福音诗歌的先驱毛理斯(Kenneth Morris)将它加上副歌付印,于是有许多男声四重唱在电台播唱。二次大战结朿时,这首歌在白人教会也风靡一时,成为本世纪最流行的歌曲之一。
这是一首祈求与诉愿的诗歌,代表黑奴们被压迫的呼吁,使徒在耶稣被钉十字架后的诉求,基督徒遭遇到苦难时的心声。 作者知道我们会有疑难与痛苦,但他在诗中也充满了信心。
一般西方的音乐重音调,但黑人灵歌则重节拍,且具摇摆感(Swing),而歌词多叠句或重复呼应,如「主啊,我要做个信徒」(Lord, I Want to Be a Christian),「你在那里?」(Were You There?),「这世界非我家」(This World Is Not My Home),「有人在你心外叩门」(Somebody’s Knocking at Your Door),「基列的乳香」(Balm in Gilead)等等。 多数黑人灵歌的作者都已失传,但它们在圣诗史上却占重要的一席。 黑人灵歌如以男声四重奏清唱,尤撼人心弦。

耶稣奇妙的救恩
Wonderful Grace of Jesus
耶稣奇妙的救恩,超过我众过犯,我口舌怎能述说,更将从何颂赞?
祂除我罪担忧愁,使我得着自由,耶稣奇妙的救恩,使我得拯救。
耶稣奇妙的救恩,临到失丧之人,藉救恩我罪得赦,并拯救我灵魂;
主为我解脱捆绑,使我得着释放,耶稣奇妙的救恩,使我得拯救。
耶稣奇妙的救恩,施与罪恶之人,靠主的大能救助,使我顺服归神;
蒙主赐平安满足,得享天堂永福,耶稣奇妙的救恩,使我得拯救。
副歌
主耶稣奇妙无比的救恩,深过波涛滚滚大海洋;
高过最高山岭,美过最美泉源,奇妙救恩足够我需用;
阔过我一生所行的过犯,大过我一切罪污邪情;
我要称扬主圣名,我要赞美主圣名!

本诗的词曲都是李理纳(Haldor Lillenas,1885 –1959)所作。 他出生在挪威,童年随父母移民来美,定居在俄勒根州。 在他4-14岁间,他们全家住在离城十三里的森林区,家中早晚有灵修。 星期天,偶而有牧师前来领会,但多数时,邻居们聚集一起,唱诗、读经、祷告、然后有一人读一篇讲章。李理纳总是仰首以待末页速速来到。 他没有上过主日学,但父亲经常以问答的方式教他们圣经。 十五岁时,他在信义会受坚振礼。 母亲过世后,家中失去了温暖,他离家去一农场工作。 海滨垂钓,林间拾残枝都不能消除他内心的悲伤和空虚。1906年,有一天他在街头,听到一个年轻的女孩唱一首母亲期待她浪子归家的圣诗,深受感动,知道自己必须重生。两周后,他在一次的布道会中决志奉献,他的生命经历了惊人的改变。 他开始在各街头布道的工作中事奉。 1909年,他深感自己学识不够,决心去加州洛杉矶读神学。 教会赠他一张单程的火车票,师母给了他数天的干粮,于是他身怀九元美金,踏上了火车。 他备受艰辛地半工半读。 有一天他在洛杉矶一条冷静的街上看到一个男人在殴打妻子,他前往劝阻,反被打伤了手,以致数周都不能练琴,这使他更感到街头传道的重要性。 他与女作曲家韦柏梅(Bertha Mae Wilson)结婚后,在拿撒勒人教会十分活跃,他们巡回布道并从事圣乐事工。    1917年,他们在伊利诺州的一小镇,首次自建一小屋,竣工时,已无余款添置家俱。 可是他们急需一架钢琴和若干乐器,最后在附近的邻居家,以五元美金购到了一台杂音重重的旧钢琴,而许多圣诗都藉此琴完成,「耶稣奇妙的救恩」是其中之一,在1922年付梓。 虽然它是一首轻快活泼的圣诗,但李理纳时常不满会众将此诗唱得过于快速,以至咬字不清。 他说:「唱圣诗必须字义清晰,从容不迫。」
1924年李理纳在印第安州成立了李氏音乐公司,六年后与拿撒勒人出版社合并,他担任音乐主编有廿年之久。 他一共写了四千首圣诗,他是本世纪重要的圣诗作家之一。 1959年夏,拿撒勒人大学授予荣誉音乐博士学位,以表扬他对教会音乐的贡献。

来就上主羔羊(又名照我本相)
Just As I Am
像我这样,无善可陈,主竟为我流血舍身,
得蒙选召,与祢亲近,真神羔羊,我来,我来。
像我这样,罪恶贯盈,不再妄想自我洁净,
惟祢宝血使我成圣,真神羔羊,我来,我来。
像我这样,忧虑不安,许多矛盾,冲击,疑难,
我心内外恐惧争战,真神羔羊,我来,我来。
像我这样,贫困盲目,求祢医治心灵疾苦,
凡我所需祢能满足,真神羔羊,我来,我来。
像我这样,祢仍恩待,洁净,释放,赦我罪债,
因我真心信祢应许,真神羔羊,我来,我来。

这首被誉为「世上争取灵魂最伟大的圣诗」,作者是英国女诗人伊洛蒂(Charlotte Elliott, 1789 –1871)。 伊洛蒂出身在牧师世家,她的父亲,两个叔叔及两个哥哥都是牧师;她外祖父也是牧师,且是当时宗教醒觉运动的领袖。 伊洛蒂虽自幼就认识 神,但热衷世俗;她优雅的风度,敏锐机智的谈吐,成为社交场上的名媛,但灵命则每况愈下。
伊洛蒂在三十二岁时得重病,自此终生瘫痪在床。 她在病床上感到世事无常,虚荣繁华似过眼烟云,瞬息即逝,而她对救恩又认识得不够清楚,因此内心十分痛苦,时常埋怨 神。 1822年,她在父亲日内瓦的家中,遇到瑞士名布道家马伦(Cesar Malan),在一段激烈的辩论后,伊洛蒂说:「我不知怎样才可来到主前。」马伦对她说:「就照你现在这样即可。」这句话使她茅塞顿开,她即刻接受主,定该日为她属灵的生日。 伊洛蒂就此决志从事宗教与慈善工作,虽然她身体残废,但 神照样可以用她。 她一共写了一百五十首圣诗。 这首圣诗是由白德瑞(William B. Bradbury,见p.12,17)谱曲。
1834年,有一天,她家人为帮助贫穷的传道人子女,筹款建校,举行义卖会,全家出动,她一人在家,觉得自己卧病在床,毫无贡献,倍感不安。 在静寂中,她想到 神的大爱,自己的重生,于是她写下了这首诗。 全诗原有七节,她交出版社发表,作为义卖捐款;出人意外,远近争购。 以后这首诗又在筹建教堂时义卖,获得不少捐款。 多年后,伊洛蒂在医生诊所看病时,医生给了她一张传单安慰她,上面居然是这首诗,原来,热心的基督徒把它印成传单分发。
笔者也是「世传」的基督徒,虽自幼蒙恩认识主,但真正的得救和重生必须亲身经历和体验。 宗教不是我们的装饰品,信仰与生活要协调一致,否则很容易成为他人信主的绊脚石。

若这不是爱
If That Isn’t Love
祂离弃天上的荣耀,竟甘心来到地上;
祂孤单的在各各他山,为我舍命在十架上。
当祂临死仍在关怀,那与祂同挂的贼;
祂用慈爱同情宽恕他,天堂乐园为他预备。
副歌
若这不是爱,海洋水会干,
天空星不再闪,雀鸟无翼可展!
若这不是爱,天堂不存在,
人间何处有爱,若这不是爱。

这首诗歌是福音诗歌之后芮葩(Dottie Rambo, 1934 - )所作。 她一共作了2500首多诗歌,她的灵命和对福音诗歌的供献,堪为福音诗歌作家的典范。
芮葩的音乐天赋得自她的外祖父,他是一位有音乐恩赐的浸信会牧师。 童年时,芮葩的家在乡野。 在她八岁时,有一天,独自坐在小溪边,不知不觉地唱起歌来,越唱越大声,而词曲源源涌出,令她震惊,她急速地奔回家去,告诉母亲。 母亲详询经过后,不禁失声而泣。 她告诉芮葩她获得了外祖父的真传,同时她也知道这个天赋将会带给她幸与不幸。 她对芮葩说:「孩子,你将为神所赐的恩赐付上很大的代价,你要善为主用。」 自此母亲鼓励芮葩作诗歌,并教导她圣诗是一篇用音乐叙述的讲章。 可是芮葩的父亲则严禁她去教堂献唱,许多时,她必须靠母亲相助,自后窗出入,才能去教会献诗。 若干年后,她父亲在经历了一次严重的车祸后,由她带领信主;自此以后,他出席她每一次的演唱。
芮葩在十二岁就离家,随一群年青的基督徒在各地教会及奋兴会献唱。 她十六岁时结婚,十八岁就为人母。 她的女儿在三岁时,就随父母合唱。 女儿和她分享她失去的童年生活。 当芮葩夫妇决定全职事奉时,他们放弃了经济安定、舒适的家居,而过居无定所、巡回奔波的生活。 但芮葩从未后悔,她深信这是神给她的使命。 当芮葩的声望到达巅峰时,她不幸背部受伤,十年中,经历了十次手术,其中一次失败的手术使她左侧瘫痪,几度挣扎在生死之间。 她形容背部之痛,犹如有人在她背上浇了汽油,点火燃烧。 在这痛苦的时刻,她的信心越加坚定。 许多人的代祷,来信,他们的爱心激励她,直到有一天神迹出现,她感觉到左肢开始可以活动。
芮葩的哥哥埃迪是她幼年的良伴,当芮葩热心为主作工时,他却过着放荡不羁的生活,甚至入狱,芮葩不住地为他祷告。 他虽常去听芮葩献唱,但每当她邀请他决志,力劝他悔改信主时,埃迪总是自认罪孽深重,不配进天国。 任凭芮葩再三苦劝,他还是像十字架上那个顽固的强盗,不肯悔改。 最后她写了一首诗歌「祂看到我的需要」(He Looked Beyond My Fault and Saw My Need)带去医院,当她唱到「恩典使我得自由,祂看到我的需要超越我的过错。」他终于被感化了。 数周后埃迪去世。每当芮葩唱此歌时,她脑海中映出的是埃迪得救的笑容,而不是流落街头的罪犯。
[/pre][pre]荣耀十架
In the Cross of Christ I Glory
岁月悠悠百物衰朽,十架巍然独存留,
为我荣耀直到永久,圣迹光辉照千秋。
或当人间忧患侵凌,希望幻减多惊恐,
十架偕我永无变更,常赐欢欣与安宁。
当我道路安稳平康,周围布满慈爱光,
十架恩泽愈显辉煌,常使感激乐颂扬。
吉凶荣辱福乐危难,藉主十架终美满,
欢欣不改平安无限,十架功效到永远。

本诗的作者鲍宁(John Bowring, 1792 – 1872)是一位杰出的人才,集财经学家,语言学家,自然学家,传记作家于一身。 他曾出任英国下议院议员,香港总督,代表暹罗及夏威夷群岛驻欧全权公使,并获维多利亚皇封为爵士 。鲍宁的父亲是一位羊毛制品商人,常赴他国经商。 为继承父业,鲍宁在十六岁时已精通西班牙文、葡萄牙文、法文和德文,终其一生共晓二百多种语文和方言,能讲的也超过一百余种,他曾将多种外国文字翻译成英文,诚属罕见。
据传明未清初,基督教传入日本,部份教友被逐而迁居澳门。 他们建造了一座教堂,名「圣保罗堂」,后因地震及火灾,教堂全部被毁,祗余前壁及墙顶的十字架,巍然而立(笔者曾在四十年前亲睹此遗迹)。 1849-1853年间,鲍宁任香港总督,有一次乘船至澳门,看到圣保罗堂的残垣断壁,零乱荒凉,惟独十架屹立不移。 他内心深受感动,灵感所至,就写下了这首「荣耀十架」。 鲍宁根据加拉太书6:14「但我断不以别的夸口,只夸我们主耶稣基督的十字架,因这十字架,就我而论,世界已经钉在十字架上;就世界而论,我已经钉在十字架上。」 这首圣诗最早的中文译文出自宣教士伯鲁格牧师(H. Blodgett)手笔,歌名是「宝架荣尊」,歌词古色古香,令人激赏:
年代久矣百物坏兮,十字宝架独留存!
先圣后圣赞其超奇,我也以此为荣尊。
生之颠危时来侵我,常多忧惧,多失望,
主之宝架永不弃我,常赐喜乐,赐安康。
灾难,荣华痛苦,欢愉,皆因宝架成幸福,
此中平安何可言喻,欢乐永勿能消磨。
基督宝架我所夸耀,巍然永立宇宙间;
一切圣迹光华普照,庄严灿烂亿万年。
这首圣诗有几个不同的曲调,但今日似乎都已采用孔基(Ithamar Conkey,1815 -1867)的谱曲。 孔基是浸信会的司琴兼诗班指挥,有一个主日,因雨,诗班祗有一人出席,孔基十分失望,弹完琴后就离开教会在雨中漫步。当天牧师的信息是「十架宝训」,孔基想到了这首诗,就抓住灵感,为它谱上了新的曲调。
[/pre]

robine 2008-01-23 14:03
不住的歌唱
He Keeps Me Singing
在我心里有美妙乐音,是主温和细语声,
‘安心勿惧怕,有我同在,度过那生命路程。’
罪恶使我生命弦折断,曲不和谐何痛心,
幸得耶稣调声续断弦,再发悠扬美妙音。
主赐我丰厚恩典筵席,在主翅膀下安息,
瞻望主笑容我心欢乐,故我要歌唱不已。
有时主领我涉过深水,试炼满布在前途,
有时经历崎岖险路径,仍愿跟随主脚步。
副歌
耶稣,耶稣,耶稣,最甜美之名,
满足我心渴慕,使我歌唱往前行。

这是一首活泼轻快的圣诗,很难令人推测作者写作时的境遇。 罗马书8:35-39「谁能使我们与基督的爱隔绝呢?难道是患难么,是困苦么,…靠着爱我们的主,在这一切的事上,已经得胜有余了。 因为我深信无论是死,是生…是现在的事,是将来的事,是高处的,是低处的…都不能叫我们与 神的爱隔绝,这爱是在我们的主基督耶稣里的。」
本诗的作者卜理杰(Luther B. Bridgers, 1884-1948)生于美国北卡罗来纳州,他是卫理公会的牧师及布道家,十七岁时就开始讲道。他知道他的决志奉献将使他与名利绝缘,且要不断的走访各地,和不停地面对各样的挑战与困境。 他甘愿接受这样的一个人生。 婚后,他和妻子经常过着拮据的生活,但伉俪情深,以基督为一家之主,同心事奉。 他们有三个可爱的孩子,是一个令人羡慕的快乐家庭。
1910年卜理杰应他城的邀请主领为期两周的奋兴会,他将妻儿安置在岳父母家。这是一次成功的奋兴会,他也在会中时常提到妻儿的故事。 大会结束后,他急于与妻儿相聚,但不幸接获噩耗,他岳父家失火,全家无一幸免。 当他赶回家时,他的亲友都担忧他如何面对这毁家之痛,有人担心他会精神崩溃,有人想他会埋怨 神。 但他的信心没有因这悲剧而动摇,反而安慰向他慰问的人。 葬礼后,在寂静的寒夜里,惟主相伴,他含泪写下了这首生命中黑夜的诗歌,并谱上了优美动人的曲调。 虽然他不明白为什么他会如此悲惨地失去他家人,但他并不责问 神。 神给他足够的信心和力量,承受这一切,成为神仆的楷模。
1914年卜理杰续弦,妻子是一位音乐教师。 从此他专心布道,在第一次大战期间,曾赴苏联、比利时、捷克海外宣道。

愿我家基督化
God, Give Us Christian Homes
愿我家基督化,全家都爱读经学真理,
追求能明白救主旨意,让主爱作冠冕美无比,
愿我家基督化,愿我家基督化。
愿我家基督化,有父亲心真诚又健康,
我全家不让罪恶捆绑,有喜乐相亲爱常歌唱,
愿我家基督化,愿我家基督化。
愿我家基督化,有母亲既贤慧又爱神,
常教人明真道负责任,有耶稣在我家作主人,
愿我家基督化,愿我家基督化。
愿我家基督化,有儿女在主里蒙教导,
得知主真、美、善、真奇妙,愿我家像祭坛常祷告,
愿我家基督化,愿我家基督化。

每逢「基督化家庭」周,教会就会选唱这首圣诗。 这首圣诗的词曲都是麦坚尼(B. B. McKinney, 1886 - 1952)所写,他是浸信会的牧师,1941年他出任浸信会主日学教会圣乐部主任,培训音乐领导人才,并推展美南浸信会音乐事工直到1952年他因车祸身亡。 麦坚尼用十多个不同的笔名,撰写了四百多首圣诗。
在他著名的圣诗中,有一首「主领我何往必去」(Wherever He Leads I’ll Go)。 1936年一月中旬,麦坚尼和他多年的老友琼司牧师在旅馆的餐厅用膳。琼司原是在巴西的传教士,因健康欠佳,不得不放弃宣教的事工而返美。 餐时麦坚尼关怀地问琼司,今后何去何从? 琼司回答说:「我也不知道,但主领我何往必去。」饭后,他们各自回房休息准备当晚的聚会。 麦坚尼回房后,受感动写下了「主领我何往必去」的词句。 那天晚上的的聚会,由麦坚尼领唱,琼司讲道。 在琼司传讲信息时,麦坚尼完成了词曲。 当呼召的时候,麦坚尼向会众说出他们在餐厅的故事,并把简谱递给司琴,他就开始唱:
“背起十架来跟从我”我听见主慈声;
我舍生命赎你罪过,当将你所有献呈”。
主牵我紧靠祂身旁,寻明主旨、法矩;
使能行在主旨意中,主领我何往必去。
或要经过幽暗道路,或渡风暴海洋;
背我十架跟随恩主,无论主领我何往。
我命我心、所有一切,献与爱我基督;
无论领我何往必去,因祂是我王、我主。
副歌
主领我何往必去,主领我何往必去,
主这样爱我,我必跟从,主领我何往必去。
数月后,在一次数千人参加的浸信会夏令营中,麦坚尼领唱「主领我何往必去」广受欢迎,流传迄今。

教友联合
Blest Be the Tie
兄弟相爱相亲,可知天福已临,
彼此联合,同意同心,真如天上良民。
在父宝座之下,尽心尽力祈求,
一样盼望,一样害怕,一样安慰忧愁。
我也将你体谅,你也代我担当,
倘或见人愁苦非常,大家怜惜心伤。
在地不免分离,互觉中心难受,
然想在天复遇之期,足可盼望等候。

本诗的作者福赛特(John Fawcett, 1740 - 1817)出生在英国约克郡的一个小镇,童年家贫失学,作学徒,每天工作十四小时,晚上睡在一小阁楼上,秉烛夜读「天路历程」。 十六岁时信主,奉献后,入神学院受造,廿六岁被浸信会按立为牧师。
福赛特被派在一个贫穷的乡村教会,薪水菲薄,但他热心事奉,深受教友们爱戴。 七年后随着儿女的增加,他的薪俸已不敷一家六口之需。 1972年,伦敦一间有名的大教会拟聘请他,待遇优厚。 他考虑再三,为一家人生活所需,他终于接受了聘约,他在当地的教会作最后讲道惜别。 次日当他们把行李搬上马车,正拟离去时,教会的弟兄姊妹纷纷前来送别,有人哭着求他们留下,有人紧拥他们不放,临别依依,众人围车而泣。 最后福赛特师母忍不住大哭,对她丈夫说:「约翰,我实在不忍离开他们……」牧师说:「我也是。」终于他大声宣布:「我们决定留下。」一时欢声雷动,大家争着把他们的行李卸下。 福赛特在这穷乡僻壤的乡村工作了五十一年,直到他安息主怀。
为了纪念这件难忘的事,福赛特用路加福音12:15「你们要谨慎自守,免去一切的贪心;因为人的生命,不在乎家道丰富。」写下了这首诗。 原名是「兄弟友爱」(Brotherly Love)。 十年后这首诗才刊印在他的圣诗集中。 这是表达教会兄弟姊妹情深友爱、主内团契的一首好诗,因此多数的圣诗集都刊有此诗。
福赛特因自己学识浅薄,发奋自修。 除了编写圣诗,他还写了几本「圣经灵修注释」及一些宗教论文。 1811年美国布朗大学赠他荣誉神学博士学位。
福赛特虽未去伦敦那大教堂任职,但他在小乡悉心自学。 他的著作及圣诗,使他的影响远超过做大教堂的牧师。 英皇乔治三世在阅读他的一本着作后,深受感动,曾拟资助他,但福赛特婉谢了,他说:「我与教会的弟兄姊妹同住,享受他们的爱, 神又赐我工作,此外我别无所求。」
这首诗的曲调是瑞士人倪格理(H. G. Nageli, 1773 –1836)所谱。 他是瑞士音乐协会的主席,也是乐圣贝多芬的至友。 后来梅逊(见 p.6)又为它配上和声。
要遍传福音
From Greenland’s Icy Mountains
从格陵兰冰雪山,到印度珊瑚岸,从赤道南广洋处,肥美海岛千万;
许多城市和农庄,无数茂林花壤,都闻有人声呼唤,求解罪恶锁链。
到处花木飘阵香,暖风滋花终年,风光秀丽堪夸美,惟人邪恶不堪!
天父丰盛的恩德,纵然广施人间,世人仍旧是蒙昧,反去敬拜偶像。
我等既得真智能,福音光亮心眼,应将生命的恩光,照亮昏暗人间!
‘救恩!救恩快来享!’遍传这快乐声,真到普天下万民,认识基督尊名。
随风飘扬主福音,藉水四方流通,直到救恩似海深,充满两极之中;
但愿赎罪圣羔羊,救主创世君王,再降临施行圣治,国权恩威无疆。

这首圣诗几乎被收集在每一本圣诗集中,并被认为是最佳的差传诗歌。 作者是希伯(Reginald Heber, 1783-1826,见p.49)。
希伯在牧会时,就十分关注海外宣传的事工。 1819年在圣灵降临节的前夕,希伯在他岳父施普莱牧师的书房,讨论施牧师次日要传的信息。 施牧师告诉希伯,下周他们教区有海外宣教募捐,希伯问他要传甚么信息。施牧师说:「当然是大使命啦,马可16:15『你们往普天下去,传福音给万民听。』 讲章我已就绪,但缺一首诗作为结束。 嗨!我有你这个诗人女婿,岂能不帮我忙?」于是希伯执笔静思,不久就写了三节,施牧师看了十分满意;但是希伯说:「不完全,尚缺得胜的音符,让我试作第四节。」经过片刻沉思,他挥笔写下了:
随风飘扬主福音,藉水四方流通,直到救恩似海深,充满两极之中;
但愿赎罪圣羔羊,救主创世君王,再降临施行圣治,国权恩威无疆。
希伯欢呼道:「这一节把全诗的诗意发挥到顶点。」
这首十九世纪最伟大的宣道诗歌,1819年圣灵降临节首次在北威尔斯一古城的大教堂唱出,当时用的曲调是歌剧的 ’Twas When the Sea Was Roaring。 作者没有想到他在四年后也成宣教士,远赴印度,锡兰,且死于海外。
这首诗的原稿,被一位牧师在一个铁匠的废纸堆中发现。 他复印后赠送给首相,保存在圣点诺图书馆中。
1823年,一位英国女士将诗歌寄给她的美国朋友。 她看了很受感动,但苦于无谱,后来听到她的邻居中,有一位银行的出纳员会作曲,就差她儿子拿这首诗前去请他谱曲。 一个半小时后,他带回来了这首今日我们所熟唱的曲调,这位银行的出纳员是梅逊(Lowell Mason,见p.6)。

我知所信的是谁
I Know Whom I Have Believed
不知何以上主恩惠,待我如此丰饶,
不堪如我亦蒙选召,主恩何等奇妙。
不知何以因信得救,此恩向我成就,
不知何以一信主话,满心平安无忧。
不知如何圣灵感动,使人自觉罪污,
由圣经中显明耶稣,引人信靠救主。
不知明日将遇何事,前途或顺或逆,
但主慈爱永不更易,主必抚养到底。
不知我主何时再临,如何与主相逢?
或将经过死荫幽谷,或遇主于空中。
副歌
惟我深知,所信的是谁,
并且也深信,祂必定能够,
保守我所交付祂的,都全备直到那日。
本诗的作者韦特(Daniel W. Whittle, 1840-1901)生于美国麻省,廿一岁时参加南北战争,在步兵营任少尉,后晋升到陆军少校。 1862年夏,在他结婚的翌日,他随沙曼将军(General Sherman)进军海滩,在维克斯堡(Vicksburg)一役受伤,失去右手,被虏。 在俘虏营中,他开始读离家前母亲送他的新约圣经,不久决意信主。
战后他退役回家,在芝加哥一家有名的钟表公司担任司库。 不久他遇见名布道家慕迪。 他们的相遇相知,改变了韦特的一生。 1873年,韦特辞去了高薪的工作,加入了慕迪布道团。 最初,他与白利士(见p.31)搭配事奉音乐圣工。 白利士意外身亡后,他便与作曲家麦格翰(James McGranahan)同工。 他写了二百多首圣诗,多数是麦格翰谱曲。他们两人曾多次同赴英国布道。他们合作的名诗,尚有「主活在我心」(Christ Liveth in Me),「高举主旗」(The Banner of the Cross)等。 另有一首我们常唱的韦特的圣诗「时刻蒙恩」(Moment by Moment),是由他女儿慕韦玫(May Whittle Moody)谱曲。 她是慕迪的儿媳妇。
这首圣诗作于1883年,副歌是根据提摩太后书1:12「…因为知道我所信的是谁,也深信他能保全我所交付他的,直到那日。」
第一节:个人蒙恩得救的奇妙。
第二节:因信称义,平安充满心怀的经历。
第三节:圣灵感动,认罪悔改,信耶稣救主。
第四节:前途莫测,主爱不变,主必抚养到底。
第五节:不知何时、如何与主相逢。
涤然女士在「永不止息」一书中,曾提到她和史祈生牧师,在订婚时合唱这首圣诗,作为他们的定情诗歌;以后家中有庆典时也唱此诗。

robine 2008-01-23 14:10
恩雨大降
Showers of Blessing
心地枯干软弱可怜,非藉圣灵难复兴;
主大慈爱已经应许,必赐灵恩如大雨。
必赐灵恩有如大雨,教会又得大复兴,
高山低谷都得恩雨,各处闻恩雨大声。
必赐灵恩有如大雨,愿主成就主应许,
切求圣灵使我复兴,一生荣耀主圣名。
必赐灵恩有如大雨,圣灵已经大降临,
今将我罪尽都承认,到主足前献我心。
副歌
恩雨,降恩雨,愿主圣灵充满我,
虽已蒙恩略为滋润,还渴望大赐恩雨。

这首圣诗也是韦特和麦格翰合作的作品。 麦格翰(James McGranahan, 1840-1907)出生美国宾州,他的祖先是苏格兰,爱尔兰人,父亲务农。麦格翰自幼有嘹喨的歌喉,他父亲送他进音乐学校就读。
麦格翰在十九岁时,已是当地知名的音乐教师,并组织了他第一个合唱团。 1861-62年间,他继续在音乐师范学校深造,随数字名师学习。 以后数年,他在纽约,宾州各地举办音乐会,又访名师不断进修。
有人向麦格翰建议,以他的禀赋,若再加以歌剧训练,势必名利双收;而他的挚友白利士(Philip Bliss,见p.31)则不断的劝他,将他美妙的歌声为主使用。 白利士在遇难前一周,还写信劝他考虑此事。 白利士夫妇遇难后,麦格翰旋即赶去料理他们后事。 在那出事地点,他首次和韦特相遇,而韦特直觉地感到,「这是白利士所拣选的继承人」。 他们在同返芝加哥途中,一起讨论,同心祷告。 最后麦格翰决定,终身以诗歌事奉 神。
他是第一位组织完全是男声的唱诗班。 除了和韦特合作外,他也和孙基等人合编许多福音诗歌集。 他自己也写歌词,如「永远生命」(O What a Saviour)等。
这首诗是根据以西结书34:26「……我也必叫时雨落下,必有福如甘霖而降。」 它的重点在于「主必赐福如雨大降」,恩雨是指信徒要得到圣灵充满。 在中国,这首圣诗,最早由王载牧师在他的布道会中介绍,后来变成灵恩派教会特别喜爱的一首圣诗。

快乐歌
Joyful, Joyful, We Adore Thee
快乐,快乐,我们崇拜,荣耀慈爱大主宰;
奉献心灵在主面前,如同花朵向日开。
愁雾、疑云、罪恶、忧惊,恳求救主消除尽,
万福之源,永乐之主,赐下光明满我心。
环绕主座万物同欢,天地反映主荣光;
天使、星宿、绕主歌唱,不住崇拜永颂扬;
田野、森林、低谷、高山,青翠草原及海洋,
清歌小鸟,轻注流泉,唤人拜主同欢畅。
主好给与,主喜赦罪,永远祝福施恩惠;
主是生命,喜乐源头,赐人安息最佳美;
神是父亲,基督是兄,爱中生活皆主民;
求教我们,相爱相亲,同享属 神大欢欣。
晨星引起伟大歌声,奉劝万民都响应;
天父慈爱统治我们,弟兄友爱系人群;
一同前进,歌唱不停,奋斗之中见忠勇;
凯歌高唱,欢声震天,迎接光明作新民。

这首被称为最快乐的圣诗的作者是范戴克(Henry van Dyke, 1852-1933)。 他出生在美国宾州的德国城,是一位卓越的长老会的牧师,也是大学教授。威尔逊总统曾派他出任荷兰及卢森堡大使。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他曾任美国海军军中牧师。他著作众多且畅销,如「第四博土」(The Other Wise Man),「伤心的牧人」(The Sad Shepherd),散文,诗集及灵修书籍等。
1907年,他应邀在威廉斯大学演讲,当地的青翠山峦,引起了他的遐思而写了这首诗,赠送给威廉斯大学校长,并说必须要谱以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1827)第九交响曲主题,最后乐章的大合唱「欢乐颂」(Hymn of Joy)来唱。第九交响曲是贝多芬最后的一首交响曲,也被认为他最伟大的创作,他前后花了六年时间,完成于1823年。 1824年公开演出时,他已全聋,但仍亲自指挥乐队,演毕时他听不到如雷的掌声,直到一位队员扶他转身,他才看到成千的听众站立,挥手帕向他致敬。
戴克说他写这首诗是表达对 神的伟大创造的敬意。
第一节:以快乐的心来崇拜,驱散人间的愁苦烦恼。
第二节:诸天万物,述说祂的荣耀。
第三节:主内一家,信徒友爱相亲。
第四节:天父统治,信徒凯歌前行。
目前本诗歌所用的曲调,是取用英国作曲家贺爱德(Edward Hodges,1796-1867)的改编。

感谢神
Thanks to God
感谢神赐我救赎主,感谢神丰富预备,
感谢神过去的同在,感谢神主常荫庇,
感谢神赐温暖春天,感谢神萧索秋景,
感谢神抹干我眼泪,感谢神赐我安宁。
感谢神祷告蒙应允,感谢神未蒙垂听,
感谢神渡过了风暴,感谢神丰富供应,
感谢神赐我苦与乐,感谢神绝望得慰,
感谢神无比的慈爱,感谢神无限恩惠。
感谢神赐路旁玫瑰,感谢神玫瑰有刺,
感谢神赐家庭温暖,感谢神盼望福祉,
感谢神赐喜乐忧愁,感谢神属天安宁,
感谢神赐明天昐望,感谢神永远不停。

在所有的感恩的圣诗中,这首「感谢神」是笔者的至爱,因为它与我最心爱的圣经经文涵意相符。 帖撒罗尼迦前书5:16-19「16. 要常常喜乐;17.不住祷告;18.凡事谢恩,因为这是 神在基督耶稣里向你们所定的旨意。 19.不要销灭圣灵的感动。」
这是一首著名的瑞典圣诗,作者是瑞典人史笃慕(August Ludvig Storm, 1862-1914)。 瑞典原文共有四节,每句都以「感谢神」为起首,共有三十二个「感谢」, 作者凡事谢恩。 这首诗由裴史庄(Carl Ernest Backstrom)译成英文,他删除了第三节,也在译文中掺和了部份他的意念。
史笃慕在救世军的聚会中得救,后来成为瑞典救世军领导人之一。 这首诗是为救世军刊物而作。 史笃慕在三十七岁时,背部受重伤,以至终身残疾,不时疼痛不已,但他继续在救世军聚会中讲道,并为刊物写作。 在他去世前一年,他另写了一首感恩的诗歌,以感谢 神的眷顾与保守。
本诗歌的曲调由郝德门(John A. Hultman, 1861-1942)所谱。郝德门也是瑞典人,童年时随父母移民美国。 他有优美的歌声,六十多年中,他在瑞典与美国之间,举行福音演唱,因为个性爽朗、歌声欢愉,所以广受欢迎,他被称为「阳光歌者」。他一共作了五百多首歌。 这位阳光歌者,八十一岁时,在加州一教会演唱福音圣诗时,被主接去。 能在事奉时见主,真是美好无比!
以马内利乐境
In Emmanuel’s Land
时光漏沙将流尽,天堂破晓临近,
我久渴望的黎明,美丽明媚早晨,
夜半虽黑暗沉沉,很快春阳东升,
在以马内利乐境,满荣耀光明。
基督耶稣是泉源,爱井深而水甜,
此泉在世已预尝,天上更深更满,
那里主慈爱丰盛,怜悯似海充盈,
在以马内利乐境,满荣耀光明。
主以慈悲和圣智,织造时间之网,
连那忧伤的露珠,也因主爱闪光,
感谢祂恩手引领,慈心计划前程,
在以马内利乐境,满荣耀光明。
我曾奋力走天程,面对狂风怒涛,
我今似疲倦旅客,惟靠救主引导,
当黄昏黑影临近,世上路程告终,
在以马内利乐境,我欢呼黎明。

这首圣诗又名「玉漏沙残」(The Sands of Time Are Sinking)是十九世纪女诗人古沾安在1857年所作。 原诗共有十九节,今日圣诗乃采用其中四节。
古沾安(Anne Ross Cousin, 1824-1906)生于苏格兰,父亲是医生。 她嫁给一位长老会的牧师。 这首诗是根据十七世纪,基督徒殉道者路德福的书信和临终遗言而写。
路德福(Samuel Rutherford, 1600-1661),苏格兰人,是一位博学的神学教授和牧师,他坚守所信的道。1630年时,他因与当时的国教不能兼容,在最高权力法庭受审,被解职放逐,他的著作也被焚毁。 路德福被禁讲道后,就以书信勉励其教友和友人,一共写了二百二十多封劝勉的书信,其中一信有句:「玉漏沙尽,应即把握时间,及时寻求你的主。」即本诗第一节的主题。
八年后,克伦威尔(Oliver Cromwell)执政,独立教会获宗教自由。 路德福继续领导反英国国教的运动。 1660年,英国王政复辟后,国会以叛国罪传讯路德福,但此时他已病重垂危,无法应讯。 临终时,他说:「我即将去很少君王和显要们能去的地方,愿荣耀归与我的创造主与救赎主。荣耀在以马内利之地明亮照耀。」古沾安就将「在以马内利乐境,满荣耀光明。」作为每节诗的末句。
这首诗的曲调是一位法国的音乐家杜罕(Chretien Urhan, 1790-1845)所谱。
他的曲调完全配合诗的涵意,前三行庄严肃穆,末句则以喜乐的音符来表达在以马内利乐境,满有荣耀与光明。

主活着
He Lives
我事奉一复活主,祂今在世活着;
我知道祂确活着,不管人怎么说;
我见祂手施怜悯,我闻祂安慰声,
每次当我需求祂,总必答应。
在我所处环境中,主爱常在我旁,
虽然有时心烦恼,但却不会绝望,
我知救主引领我,冲破狂风怒潮,
不日我主必再来,大显荣耀。
欢乐!欢乐!众圣徒都当扬声歌唱,
当歌唱哈利路亚,永归基督君王,
祂是寻者的盼望,又是求者力量,
无一人像祂可爱,仁慈善良。
副歌
主活!主活!救主今天活着!
祂与我谈,祂伴我走,生命窄路同过;
主活!主活!赐人得救宏恩;
你问我怎知祂活着,因祂活在我心。
这首圣诗的词曲都是艾克理所作。 艾克理(Alfred Henry Ackley, 1887-1960)生在美国宾州,自幼随他父亲学习音乐,以后又在纽约和伦敦从名师学习声学及作曲,除了演奏钢琴,他也是享有盛名的大提琴家。 他一面演奏,一面攻读神学。 1914年受长老会按牧,先后在宾州和加州长老会牧会。 John Brown 大学为表扬其成就,赠予圣乐博士学位。
1933年艾克理在主领数日布道会后,有一个年轻的犹太学生对他说:「我为什么要崇拜一个死去的犹太人?」 艾克理随即回答 :「我信奉的不是一个死去的犹太人,而是一位永远活着的耶稣。 他比以前更实在,在我和千千万万人的生活经历中,我们有数不尽的见证。」 他继续为他读圣经中数段复活的信息。 最后心中涌出了音符,他就走到琴旁坐下,一面弹,一面唱,
主活!主活!救主今日活着!
祂与我谈,祂伴我走,生命窄路同过;
主活!主活!赐人得救宏恩;
你问我怎知祂活着,因祂活在我心。
这个年轻人终于接受主为救主,随后艾克理就写下了这首感人的圣诗。
许多教会在复活节时,颂唱这首圣诗。 其实祗要我们心中有空位,每一日,主都可以活在我们心中,而我们也可以借着主的同在,在生活中见证祂。
艾克理在牧会之余,写了一千余首圣诗。 他的长兄艾本敦(Bentley D. Ackley,1872-1858, 见 p.122),是钢琴演奏家,也写作圣诗。 他们两人合作,为出版公司合编了许多圣诗及福音诗歌。

robine 2008-01-23 14:12
开我的眼
Open My Eyes That I May See
开我眼睛使我看见,神的真理为我彰显;
求将奇妙秘钥交我手,解除捆锁使我自由。
开我耳朵使我听见,恩主所赐真理之言;
当此佳音荡漾我耳中,一切虚伪顿失影踪。
开我的口能尝主恩,见证真理满有热忱;
开我心窍好让我准备,与人分享主爱丰美。
副歌
我今安静专心等候,惟愿我主旨意成就;
恳求圣灵开我眼睛,光照引领。

1897年六月廿二日爱阿华州的晨报上刊载着一段震撼人心的新闻。 有三名妇女乘马车去参加她们同学的丧礼,途中有一匹马受惊脱缰失控,马车翻覆,两名乘客当场死亡,其中一人便是这首圣诗的作者史谷兰。
史谷兰(Clara H. Scott, 1841-1897)出生在芝加哥的近郊。 十五岁时开始作曲,后在芝加哥的第一音学院就读。 三年后,她在女子神学院教音乐,并在芝加哥的音乐界十分活跃。
1861年与Henry Scott结婚。 婚后不久,她认识了音乐出版家鲍茂(H. R. Palmer)。 在他的鼓励下,她创作许多诗歌、钢琴曲及其它乐谱,后来她专注写作圣诗。 1882年,她的Royal Anthem Book问世。 在圣诗史上,她是第一位女子出版圣诗集。 她先后共出版了三册。
这是一首史谷兰在1885年写的祈祷诗歌。 多少基督徒从未打开属灵的心眼,能看到 神在我们生命中奇妙的作为和计划。
第一节: 求 神启开属灵的眼睛,能清楚明白主真理。
第二节: 求 神开通属灵的耳朵,能听到圣灵的叹息。
第三节: 求 神张开传福音的口,与人分享主的慈爱。
副 歌: 安静等待主引领。
这首圣诗帮助了许多基督徒深思省察自己属灵的光景。 愿这首祈祷诗也不时提醒我们,不要因贪恋这世界,而紧闭我们属灵的心、眼、耳、口。

谷中百合花
The Lily of the Valley
.主耶稣是我良友,有主胜得万有,万人中救主是我最好灵友;
主是谷中百合花,我惟一需要祂,祂能洗净我使我圣洁无瑕。
悲伤时祂来解忧,患难时祂保佑,一切忧虑全放在主肩头;
.主把我忧伤担去,带走一切忧愁,当我受试探时祂是我力量;
我愿尽心来爱祂,毁掉一切偶像,祂有能力保守为祂而生活。
那日在天见主面,享受主爱甘甜,有快乐江河长流至永年;
.主永不把我舍弃;我主何等仁慈,我要忠诚信靠遵行主旨意;
有火焚烧我身旁,任遭何事不慌,主赐吗哪餧养我灵得健壮。
纵然世界弃绝我,撒旦来试探我。靠着耶稣能过得胜生活;
副歌
主是晨星灿烂光华,是谷中百合花,
万人中救主最美好我爱祂。

这首圣诗是根据雅歌二章一节:「我是沙仑的玫瑰花,是谷中的百合花。」和启示录廿二章十六节:「我是明亮的晨星。」而写的。
歌词的作者傅莱(Charles W. Fry, 1837-1882),英国人,十七岁时在卫理公会信主。 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是建筑商,傅莱继承祖业,他的三个儿子也随他工作。 他们都喜欢吹管乐器,父子四人组成了「傅氏乐团」。 1878年救世军在当地展开活动,不受居民欢迎。 傅氏父子建议在室外吹奏管乐吸引群众,至为成功,是为救世军铜管乐队的滥觞。 傅莱经迫切祷告后,终于放弃了祖业,专心为救世军工作。 他是救世军乐队的首任指挥。
1871年美国的名新闻记者海威尔写了一首诗「小木屋」(The Little Log Cabin Down the Lane),讲述拓荒者以草根拌泥造茅舍的精神,并配以西部民谣的曲调,一时大受欢迎,风行流传到英国。 传莱听到了,很喜欢它的曲调,就写了「谷中百合花」,配上它的曲调。 后经孙基(Ira D. Sankey)改编,曲调稍缓。
孙基在他自传中曾提到,有一个六岁的小女孩很爱这首圣诗,去做礼拜时,总是要她在教会司琴的阿姨弹这首诗歌。她自副歌学起,学会了全首。 她甜美的歌声感动了许多会众。 翌冬,美国苦寒,小女孩不幸感染了白喉,在病中,她不时吟哼「谷中百合花」。 临终时,她要求母亲为她唱这首歌,而她就在歌声中含笑回天家。她家人虽悲伤她的早逝,但自这首诗歌得安慰,珍惜由这首歌留给他们宝贵的回忆。

上主之灵
Spirit of God, Descend upon My Heart
上主之灵,恳求降临我心,在内运行,消除世俗邪情,
垂怜卑弱 ,显主大力大能;使我爱主,尽力, 尽心,尽性。
我不恳求异梦,先知乐境,也不恳求肉身生活忽停,
不望天开,不望天使降临,但求从我灵中降去幽荫。
教我知觉主常在我身旁,助我心灵,奋斗之苦担当,
能除疑端,能平无知反抗;有求未应,依然耐心盼望。
教我爱主能像天使一般,专一热诚充满全身躯干,
圣灵来临,如鸽降自天间,主爱之焰燃烧遍我心坛。

许多时候基督徒祗重视圣诞节和复活节,而疏忽了耶稣升天(主复活后的第四十天)和圣灵降临(升天后的第十天)。 圣灵是天父和我们之间的通渠,神藉圣灵感动或指引我们,我们必须手洁心清地求祂降临,更要静心倾听,以免祂稍纵即逝。
这首诗在许多人的考据下,认为是英国圣公会的牧师克罗理(George Croly, 1780-1860)所作。 克罗理出生在爱尔兰的都柏林,他父亲是一位名医。 克罗理在三一学院毕业后,在伦敦一小教区牧会,同时也勤于写作,成为一位有名专栏作家。 他写作除诗词外,尚有小说,传记,历史及经文题材。 1835年,克罗理应圣公会邀请重振圣司提反教堂,该教堂座落在伦敦贫民区,关闭已逾一百年。 他有力的证道吸引了大批的群众。 1854年,他应会众要求编了一本崇拜用的圣诗集;包括廿五首诗篇,五十首赞美诗及六首较长的经文诗,其中有十首是他的创作,本歌也是其中之一, 原名是「圣洁的愿望」(Holiness Desired)。 这本圣诗集只有初版,因被火烧,大部份已被焚毁。
作者根据加拉太书5:25「我们若是靠圣灵得生,就当靠圣灵行事。」写此诗,祈求居住心中的圣灵完全掌管他的身心。 这是一篇感性的祷告,我们可以自诗中看到作者灵性的高超和深邃。
第一节: 求圣灵潜移默化,改变属世的心成属灵爱神。
第二节: 不妄求异能奇迹,只求主除去心中阴影。
第三节: 消除心中疑惧、反抗,耐心等候盼望。
第四节: 圣灵充满,「主爱如火焰,烧我心坛上」。
这首歌的曲调系英国人艾京生(Frederick Cook Atkinson,1841-1896)在1870年所作。 艾京生毕业于剑桥大学的音乐系,历任数大教堂司琴及诗班指挥。 他作有许多崇拜乐曲、圣诗、钢琴曲及歌谱等。
赎罪之泉
There Is a Fountain
今有一处赎罪之泉,从救主身发源;
罪人只要在此一洗,能去全身罪愆。
亲爱救主宝血奇妙,永具除罪功效;
直到主民全被赎回,罪恶一概除掉。
因信见主伤口血泉,成为赎罪泉源;
赎罪妙恩我要传扬,从今直到永远。
到我去世口舌停声,静息在坟墓中;
待到天城还要歌唱,颂主救赎大功。
副歌
我真相信,我定相信,救主替我受害,
被钉十架,流血舍身,焚身难报主爱。

本诗的作者顾柏(William Cowper, 1731-1800)是英国人,父亲是圣公会的牧师,母亲出身皇家,不幸在他六岁时逝世。 顾柏体弱多病,生性敏感,又因其畏羞胆怯,在学校常遭同学欺凌,造成他孤僻寡言。 他的祖父是法官,叔祖是上议院议长,因此家人要他攻读法律。 顾柏在廿三岁时取得律师资格,但在投考上议院秘书时,患得患失之心,加上家人反对他和表妹结婚,他终于精神崩溃。屡想自杀,据传有一次,他在晨曦中驶车前往离家三里远的河自尽,在浓雾中迷失,最后他孤注一掷,往下一跳,谁知落脚处却是自己家门,进了屋,他感谢 神的旨意在暗中运行,写下了「主意暗中运行歌」(God Moves in a Mysterious Way)。
1767年,顾柏迁居奥而尼,他和约翰牛顿(John Newton,见p.2)成了知交,两人合编圣诗集,轮流主领聚会,约定每次主领时,写一首新诗歌。 这首诗是他在1771年主领一个祷告会时写的,根据撒迦利亚书13:1「那日必给大卫家….开一个泉源,洗除罪恶与污秽。」 顾柏热爱大自然,他是十八世纪英国诗坛的健将,虽然他一生多病,一度精神失常,但他的诗歌中并没有颓唐忧郁的气氛,而是赞美感谢 神,一次又一次地,把他从悲观消沉中拯救出来。 这首诗,原有七节,选用四节。 曲调是美国西部的露营民歌「洁泉」(Cleansing Fountain)。   
1882年,有一中年人在纽约水街行走,口袋中有一张他被控酗酒的美国海军免职令,这已经是第六次了。 他绝望地走向东河,决定投河自尽。 半途中,听到一阵歌声唱着「今有一处赎罪之泉」,他想到这是他年轻时,妈妈常唱的歌,因此他随着灯光前去观看,进了门,看到一群和他一样的人坐着,站着手持圣经的是他的朋友麦奥利。 麦奥利说:「各位朋友,基督能救河上的盗贼和酒鬼,你可以这样地被拯救脱离罪恶,因为祂救了我。」 他听了,心中生出一线希望,不由喊着说:「如果是真的,我到要试一试。」于是麦奥利和他一同跪下祷告,他即刻接受主作救主,当他站起来时,罪的锁炼脱落,他成了一个自由的人。 他就是海特理(Samuel H. Hadley),在以后的廿三年中,他从事「海员之友」的宣道事工,带领无数海员信主。

事奉祂愈久愈甘甜
The Longer I Serve Him
自我进入主的国度,生命由祂掌管,
自我献身心给耶稣,我感到事奉祂,
愈久愈甘甜。
祂赐我一切的需要,祂有丰富恩典,
每日赐我新的希望,我感到事奉祂,
愈久愈甘甜。
副歌
我感到事奉祂,愈久愈甘甜,
我愿更爱祂,因祂爱永不变;
心中充满喜乐,在地如在天,
我感到事奉祂,愈久愈甘甜。
这首诗歌词曲的作者都是比尔盖瑟(William J. Gaither, 1936- ),他是现代的福音诗歌作家。(见p. 37) 这首诗根据约翰福音12:26「若有人服事我,就当跟从我。 我在那里,服事我的人,也要在那里。 若有人服事我,我父 必尊重他。」 在圣诗史实上,很难找到现代作家的故事和背景,可是这首诗似乎是我心声,令我不得不分享自己在事奉上的感受。
笔者自参加儿童诗班迄今,在圣乐上的事奉已逾半世纪,退休以来,更感应鼓励年轻人来接棒,自己颇有倦勤之意。 年轻人的世界是忙碌的,能专心摆上,不按自已的心意来事奉实在不多。 那时圣灵不时在我心中发出叹息声:「你为什么祇劝别人,而不鞭策自己?在我未对你的事奉划下句点前,你岂可懈怠?」我还想偷懒地对 神说:「年轻时,我有体力和精力,现在一切都在衰退中,我还能做什么?」 神回答我说,「祇要你肯甘心乐意的顺服,将事奉的主权完全交给我,我仍可用你」。
当我完全降服时, 神开始祂的计划,首先祂利用我的弱点,因好胜心令我学会了中文计算机,继而 神给我安排为教会通讯打字的操练。 一年前,我绝未想到自己会写『古今圣诗漫谈』。 然而 神动工时,一切运转得迅速,若不随时儆醒待命,有时会措手不及。 我想不到这末后的事奉,比以前更忙,除了撰写圣诗漫谈外, 神又赐给我另一份文字上的事奉。 因此不但退而不休,时常还要「加班」。 虽然忙得不亦乐乎,但愈事奉愈甘甜。
在这完全顺服的事奉上,我学到了不少新功课:
一‧要手洁心清,不断地求 神保守自己的心怀意念,才能抵挡撒但的试探、攻击和拦阻。
二‧对自己的事奉,不必有患得患失的心情,因为我们祇要殷勤耕耘,收成在 神。
三‧祇要是出于 神的旨意,祂必预备。 许多次,我因参考资料欠缺,心灰意懒想辍笔,但 神赐我出人意外的预备,因此我体会到事奉最大的功课,是一颗「甘心乐意顺服的心」,正如亚伯拉罕将以撒献祭一样,耶和华以勒。

robine 2008-01-23 14:16
兴起为耶稣
Stand Up, Stand Up for Jesus
兴起兴起为耶稣,十架忠勇精兵,高举基督君王旗,莫损我主威名;
得胜不断的得胜,因主统领全军,直到仇敌皆消灭,惟主基督是君。
兴起兴起为耶稣,遵从号角军令,今天是主荣耀日,快向敌阵进攻;
同心服役主旗下,勇抗仇敌万千,危险时胆量更肚,力量必大增添。
兴起兴起为耶稣,只靠救主大能,血气之勇难倚靠,己力不能得胜;
穿上福音的盔甲,虔诚祷告儆醒,危险重任不畏惧,靠主必能得胜;
兴起兴起为耶稣,争战不会久长,今日虽有干戈声,明日凯歌高唱;
忠心奋勇得胜者,必得生命冠冕,并与荣耀大君王,掌权直到永远。

谁会想到这首活泼、雄壮、激昂的圣诗,却是邓斐德(George Duffield Jr., 1818-1888)为悼念他的挚友丁达礼(Dudley Tyng)而作的挽歌。
丁达礼的祖父是圣公会主教,父亲是圣公会牧师。 丁达礼十八岁时以荣誉生毕业于宾大,神学院毕业后,随父亲在费城牧会。他思想前进,坦率直言,以基督的精神,公开演讲反对黑奴制度,引起部份教友的反感,于是他辞职,与一群年青的信徒另组行道会,借用市中心青年会的会堂,吸引许多年青人来听道,造成费城1857-58年的大复兴,当时他只有廿九岁。 同年三月三十日,在五千余听众中,他引用出埃及记10:11「你们这壮年人去事奉耶和华」为讲章,在场有一千多人决志奉献。 两周后他去乡下探访,在参观打谷机操作时,不慎衣袖被机器挟住,把他连人卷入碾伤,因失血过多,数日后逝世。 临终前对他父亲说,「兴起为耶稣,告诉你所遇见的弟兄们,兴起为耶稣。」
丁达礼去世后的下一个主日,邓斐德用以弗所书六章「基督精兵」为题,讲述丁达礼的生平,最后以这首诗作结束。
邓斐德的祖父自爱尔兰移民来美,在费城长老会牧会。 邓斐德自耶鲁大学毕业后进协和神学院。毕业后,先后在纽约、新泽西、伊利诺、密西根州各地长老会牧会。 他的儿子撒母耳(Samuel Duffield)也是牧师,且是一位圣诗史学家。
本诗歌的曲调有二,常用的是韦浦(George Webb, 1803-1887)所作的「晨曦」(Morning Light)。 韦浦是英国人,早年在英国曾受良好的音乐训练;廿七岁移民来美,与梅逊(Lowell Mason)成为莫逆之交,合力创办波士顿音乐学院,他一生谱了许多圣诗乐谱。

信心仰望
My Faith Looks up to Thee
我以信心仰望十字架上羔羊,神圣救主!
求主听我祈求,除去我众罪尤,
使我从今以后,完全属主。
求主厚赐宏恩,壮我微弱之心,激发热忱!
主曾为我舍己,我愿深切爱祢,
爱心如火燃起,纯洁不熄。
行过人生迷阵,黑暗痛苦满布,求主引路!
为我化暗为明,将我眼泪擦净,
免我再入迷途,离主孤行。
人生如梦快过,死河涌起寒波,要淹没我;
到时求主恩领,消除疑惧忧惊。
施恩救我灵魂,安进天庭。

潘默(Ray Palmer, 1808-1887)曾写了许多圣诗,也翻译了不少名诗,但最脍灸人口的却是他在廿二岁时,所写的第一首诗「信心仰望」。 有一次他与几位知名人士被协和神学院应届毕业生邀请出席讲座,当他走上讲坛时,全体学生齐唱「信心仰望」,院长上前和他握手相拥,学生起立致敬,掌声历久不衰,至为感人。
潘默出生在罗得岛,父亲是当地的法官。在他十三岁时,因家庭经济拮据而辍学自修,并在一商店工作。 这时他加入公理会,不久决志奉献。 最后他获得耶鲁大学奖学金,主修神学,同时在一女校执教。 潘默在公理堂先后牧会三十年,1865年被奉派为公理会联合总部秘书,十三年中协助建立六百个教会。
潘默写这首诗时,刚从大学毕业,当时他贫病交迫,处于失望与困难中。有一天晚上,他读到一首德文的诗,叙述一罪人跪在十字架下,恳求赦免。 潘默深受感动,当即将该诗译成英文,随后他以信心仰望神,写下了这首诗,当他写到最后两句「施恩救我灵魂,安进天庭。」时,双泪不禁夺眶而出。 他把诗稿放入衣服的口袋中,数日后,他在街上遇见作曲家梅逊(Lowell Mason),他们曾在银行同事。 当时梅逊正在编印一本圣诗集,就问潘默可有佳作,潘默随手自口袋中取出了草稿,梅逊阅毕即刻抄下,回家后为它谱上曲调。 不久两人又在途中相遇,梅逊对潘默拍肩笑语:「潘默,也许将来你还会作许多事,令人景仰纪念,但我以为令你遐迩闻名留传百年的,却是这首诗。」
美国内战时,在一次剧烈战役的前夕,有一群年青的基督徒在他们的营帐中祷告,他们知道生还的希望渺茫。 有人建议把当时他们面对死亡的感受表达出来,作为阵前的见证。 于是他们决定抄写一份「信心仰望」,大家签名,好让他们的家人知道,他们以甚么样的精神牺牲生命。 这个故事由少数生还者流传出来。

我愿做主俘虏
Make Me a Captive, Lord
主,愿祢俘虏我,才可得真自由,
主命我放下手中剑,才可得胜凯旋。
当我刚愎自恃,我便下沉危急,
惟主圣臂将我拘限,我手反得强健。
我心未交主前,多么软弱可怜,
欠振作能力,无冲劲,随风摇摆不定。
若主未加锁炼,不能自由进前,
当主慈爱将我捆绑,才能永远作王。
前我未服事主,心灵衰微无力,
须靠我主灵火燃烧,柔风焕发生机。
不能推动世界,除非主加能力,
当主从天吹下灵气,才能展开旌旗
我无自由意志,直到归降于祢,
如要荣登宝座为王,先将冠冕舍弃。
面临危机争战,若要坚定不移,
必须紧靠我主怀中,从主获新生机。

这首圣诗的第一句,「主,愿祢俘虏我,才可得真自由」乍看起来,似乎矛盾,但是圣经中有多处用这一类的「似非而是的隽语」(Paradox)。 如路加9:48「你们中间最小的,他便为大」,哥林多后书12:10「因我甚么候软弱,甚么时候就刚强了。」马太16:25「凡要救自己生命的,必丧掉生命。」这些经文喻表属灵生命的另一面真理。
本诗的作者是马德胜(George Matheson, 1841-1906,见p. 25),他根据以弗所书3:1「因此,我保罗为你们外邦人作了基督耶稣被囚的。」这首诗在1890年发表,刊在他的「圣诗集」,题目是「基督徒的自由」。
有人比喻基督徒和 神的关系,宛如夫妇的婚约,二人成为一体,至死才分,几乎和奴隶一样,失去了自由。 约翰12:24「一粒麦子不落在地里死了,仍旧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结出许多子粒来。」这告诉我们,我们要向 神新生,就要先死去老我。
在这首诗中,马德胜一再提示我们,我们是软弱的人,祇有基督是我们的主人时,才能得力刚强;祇有我们成为主俘掳时,才能不受世界的引诱、私欲的侵占,而有真的自由。 对马德胜而言,「失明之日,才是真正看见之时。」
这首圣诗原用「朝圣歌」(Pilgrim Song)合唱的古调,后经沙利文(Arthur S. Sullivan)改编。 但沙利文则称马丁(George Martin)是原作曲者。
有平安在我心
Constantly Abiding
有平安在我心,非世界所能赐,无人能够夺这平安;
虽试炼与艰难,有如愁云环绕,这平安却永在我心间!
当这甜美平安,充满在我心中,宛似普世向主欢颂;
黑暗顿成光明,愁苦顿失影踪,万福主耶稣何等光荣!
主赐我这珍宝,藏在我心殿中,在世寄居平安融融;
将来荣耀大日,主必再来接我,回到天上荣美父家中!
副歌
永远在我心间,耶稣属我;
永远在我心间,无上快乐;
主总不把我撇弃,慈声对我说;
‘我总不离开你’,耶稣属我。

这首圣诗的词曲都是牟霏安在1908年所作。牟霏安(Anne S. Murphy, 18xx –1942)美国人,她丈夫牟威 Will L.Murphy, 在俄亥俄州经营陶瓷业,十分成功,经济宽裕。他们夫妇同心乐意以他们的钱财及地位来服事 神和帮助教会。
牟霏安是一位有天赋的音乐爱好者,也有优美的歌喉,而且是一位有名的演说家。她写这首圣诗是根据约翰福音14:27「我留下平安给你们,我将我的平安赐给你们。我所赐的,不像世人所赐的。你们心里不要忧愁,也不要胆怯。」
1928年美国经济不景气,百业凋零。他们的陶瓷业也因而关闭,不久牟威逝世。 牟霏安失去了地上的财富和丈夫,但她仍从 神那里得到平安,正如这首圣诗的首句「有平安在我心,非世界所能赐,无人能够夺这平安;」神的应许安慰了她寂寞孤单的心灵,因为主曾说,『我总不撇下你,也不丢弃你。』希伯来书13:5。
有一对恩爱的基督徒夫妇,他们热心教会事工,勤于事奉,不幸妻子突然患脑疾,脑功能日渐衰退,最后成了植物人,她丈夫细心照顾,从无怨言。 两年后妻子去世,当他第一次参加祷告会时,大家慰问他说:「弟兄,这两年来,你真不容易能熬过来。」他回答说:「不,在她病时,我们靠主心中得平安;有神同在,一样喜乐,我们时常唱诗赞美主。」
平安和喜乐是双生子,有了平安就有喜乐。 神赐祂儿女一张平安喜乐的无限额的信用卡,任我们取用,让我们常常使用它。

野地的花
Flowers of the Field
野地的花,穿著美丽的衣裳,
天空的鸟儿,从来不为生活忙;
慈爱的天父,天天都看顾,
祂更爱世上人,为他们预备永生的路。
一切需要,天父已经都知道,
若心中烦恼,让祂为你除掉;
慈爱的天父,天天都看顾,
祂是全能的主,信靠祂的人真是有福.

从一首诗歌中,可以看见一个世界。 「野地的花」所呈现的,是一个安详、温馨、有爱的天父世界。本诗歌是依据马太福音6:26-32「你们看那天上的飞鸟,也不种,也不收,也不积蓄在仓里,你们的天父尚且养活它。你们不比飞鸟贵重得多么。….何必为衣裳忧虑呢。你想野地里的百合花,怎么长起来,他也不劳苦,也不纺线;然而我告诉你们,就是所罗门极荣华的时候,他所穿戴的,还不如这花一朵呢。….野地里的草,今天还在,明天就丢在炉里, 神还给他这样的妆饰,何况你们呢。 所以不要忧虑,说,吃甚么,喝甚么,穿甚么。….你们需用的这一切东西,你们的天父是知道的。」
作者叶薇心姐妹(Linda Yeh, 1951- )原藉中国福州,生于台湾台北。 中学时在同学带领下,接受耶稣基督为救主。 她自台湾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即加入救世传播协会之天韵诗班。 在 神引领下,信仰由随意而变得认真,对 神的认识由形式而深入心灵;生活中点点滴滴的体验,渐渐化成了一首首的歌词,历年来,其创作已逾一百五十首。
「野地的花」可说是华人教会中流传最广、最受喜爱的诗歌之一,从中国大陆的地下教会、到旅居海外的留学生团契,都经常听到这首以上帝的爱抚慰人们心灵之歌。 本诗歌词饶富文学性,浅显中带出深刻的信仰真谛,孩童成人均容易琅琅上口,且旋律平易近人,该曲由吴文栋弟兄谱作。
七十年代,台湾教会的诗歌大多译自国外,相对的,台湾的歌坛却刮起了一阵民歌风。 校园民歌取代了当时的流行歌曲,蔚为歌坛的清流。 一日,天韵诗班赴台中演唱,团员们在街上,听到商店里不断地播放民歌,一首又一首。 因此有人思疑「教会的诗歌,如何能走出教会的围墙?」「圣诗可不可以更接近人群?」「为什么我们不自己写歌呢?」就在这样的理念下,天韵的团员开始尝试创作,以中国本色的曲调,配合浅显易懂的歌词:有时摘编圣经经文,有时尝试福音性的词作。不久,天韵第一张创作「野地的花」专辑推出,当时即刻受到许多的共鸣和响应,直接奠定了天韵创作的基础。

robine 2008-01-23 14:20
神带领我们
God Leads Us Along
绿荫青草地,何等丰富甜美,神带领祂儿女前进。
清凉的流水,把我疲倦洗去,神带领祂儿女前进。
有时在山上,欣享美丽阳光,神带领祂儿女前进。
有时在黑夜,经过死荫幽谷,神带领祂儿女前进。
我们的仇敌,有时凶悍攻击,神带领祂儿女前进。
藉赖主大恩,得胜一切仇敌,神带领祂儿女前进。
保守清洁心,远离世俗红尘,神带领祂儿女前进。
进入荣耀里,享受永远福份,神带领祂儿女前进。
副歌
多少神儿女,经过洪水,经过烈火,但都经过血,
有人受苦楚,神赐他诗歌,黑夜或白画,神一样保守。

不知有多少次,笔者唱这首圣诗时会情不自禁,热泪盈眶。 这首诗使我悲喜交集,尤其是副歌,令人酸楚、得安慰和感恩在内心交织成一片,我想许多基督徒都有此经历。
这首诗和曲作自十九世纪的一位无名传道人杨乔奇(George A. Young),他也是一个木匠,毕生默默地在一个偏僻的小乡村做 神的忠仆。 全家靠着微薄的薪俸过贫穷简朴的生活,但无碍于他和妻子对 神忠心耿耿的事奉。
杨乔奇夫妇经多年的辛勤和节储,终于拥有了一间自己盖成的小屋,全家欣喜万分,心满意足地迁入新居。 可是没多久,当杨乔奇应邀赴他乡传福音时,当地有一些对他传讲信息不满的人,趁机放火焚毁他的新屋。 等他回家祇见是一片灰烬,一切都失去了。 这个不幸的遭遇,使他写成了这首圣诗。 他引用约伯记35:10「…造我的 神….他使人夜间歌唱。」
古人云:「诗穷而后工」,诗人的境遇愈穷困、磨练愈艰苦,他的作品就愈精粹感人。 这首诗给无数 神的儿女在人生的黑夜,或经惊洪烈火时,无上的安慰和激励,不论安乐或灾难,神一样带领和保守祂儿女前进。

如果我能唱
If I Could Sing
如果我能完整唱一首歌,
那将是对祢的感恩和赞美,
苦难中祢给我安慰,彷徨时祢给我智能,
虽然我不能开口唱一首歌,
我却要对祢献上真诚敬拜。
每时刻祢的手牵引我,祢爱使我开怀,
天上的云雀啊!会唱的人们哪!
你们可愿代我歌颂上帝无比之美,
我愿用耳倾听,我愿用心共鸣,
这发自内心深处最美的声音。
我真爱祢,我真爱祢,我真爱祢,
爱祢,啊,我爱祢。

许多时候我们漠视了能歌唱也是 神的赏赐,有时更吝于把自己的歌喉献给 神。 「如果我能唱」的作者黄美廉是一个不能唱的脑性麻痹患者,她是多么地希望她能向 神唱出内心感恩之声!这首诗歌由王丽玲(Lillian Wang)谱曲。
黄美廉(May Huang, 1964 - )出生在台湾台南巿,因接生医生的疏忽,而脑神经麻痹,肢体无法随心所欲,父母带她四出就医而未果。 在她五岁时,医生宣判她终生残障。 她的父亲是牧师,深信上帝是慈爱的、全能的,出于 神,一切也都是美好的。 美廉是天父所赐的,也是美好的,帮助她站起来,教她独立是她父母的信念。 黄美廉因肌肉失控,初入学时,不能握笔写字,全靠母亲扶手相帮,一年后她克服这个困难。 二年级时,老师发现她有美术的天份,这改变了她的一生。 她心智正常,活力充沛,但因不能控制面部表情,且不能说话,陌人乍见,常疑她为精神病患者或白痴。 她曾责问上帝为什么不医治她? 当时 神未回答,但次日她在一家店的墙上看到一幅字「别强求生活顺利平易,应祈求成为一个坚强的人。」于是她走出了心灵的阴霾,不再视自己是残缺的人,因为真正的残缺人,是心理上的残缺,没有自信和信仰。
1978年,黄美廉随父母移民美国,她父亲训练她单独搭公车去各处,三年后她克服了语言文化上的障碍,进入加州州立大学洛杉矶分校攻读心理和美术,先后获学士、硕士、博士学位,成了一位出色的画家。 她用绘画来阐述生命的精髓,她的作品中有浪漫主义的空间、挥洒出她坚强的气质、对人性的认知,也间接道出她的信仰和对人类的希望,她用心灵和感受去捕捉自然界瑰丽景色瞬间之变化。 黄美廉说话艰难,需人传译,肌肉运动不协调,生活中有许多难题,但残障不能击倒她,她说:「让生活有趣、有意义是自己的责任,怨天尤人是浪费精力和时间。」 1993年她放弃了美国对残障人优厚的福利,只身离美返台湾,过独立的教学生涯,她在四所大学讲学,置有自己的房屋和办公室,经营艺术品,为不同的残障组织筹款,教小朋友们绘画,举办画展等。 在 神的带领下,黄美廉是一个残而不废的成功者。

祢认识我
You Know Me
祢认识我,鉴察我,我坐下起来,祢都晓得;
祢从远处知道我的意念,我行路躺卧,祢都察验。
祢创造我,覆庇我,我在母腹中,祢就看顾;
祢从起初看见我的形体,我一生的日子,祢都有数。
我到那里躲避祢的面?我到那里躲避祢的灵?
在我前后环绕我环绕,祢深知我一切所行。
神哪!这样的知识奇妙,神哪!是我难以测度,
这样的知识深奥,是我难以明了!
近半世纪来,兴起不少音乐布道家,像比尔盖瑟夫妇(Bill & Gloria Gaither),唐蒙恩(Don Moen,)等。 救世传播协会的「天韵歌声」在国际的音乐布道团中享有盛名。 祁少麟是一位现代音乐布道的牧师,他和祁师母王海黎都是天韵诗班的资深团员。他们有两个可爱的孩子,时常全家为「爱家」的活动献唱。
祁少麟牧师(David Chi, 1954 - )原籍河北,出生在台湾高雄市,他的父亲也是一位牧师。 他自1976年参加救世传播协会的天韵诗班,从事本文化及超文化的音乐布道事工,迄今已巡回三十多个国家,目前他也是救世传播协会洛杉矶分会主任。 祁牧师也主领敬拜赞美、音乐制作、音乐研习会教学、及指挥。 他的代表作有:「祢的话」,「我要颂扬」,「爱我们的家」等等。
1979年祁牧师开始随天韵诗班作曲,编曲,创作现代福音诗歌。 「祢认识我」作于1986年,是他最喜欢的一首,歌词由叶薇心姊妹以诗篇139篇编撰,愿我们能像大卫王一样的亲密敬拜神,认知祂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 祁牧师说:「感谢神给我机会将我最爱的音乐恩赐来奉献、服事、敬拜我的主,并借着音乐传扬耶稣基督的福音。」 他认为音乐是个沟通的媒体和语言,为达到沟通传达的果效,福音诗歌可以不同的形式来表达;但是诗歌中最重要的是歌词,那是信息,所以作曲的写作和歌曲的录制成功与否乃是要看听歌的人是否喜欢听,且又能听见上帝对他讲的话。
1993年,祁牧师和叶薇心姊妹一同为残障的画家黄美廉写了一首歌「活出生命的色彩」来鼓励世人突破任何困境,努力向上。 歌词如下:
走出心灵的阴霾,活出生命的色彩,
别让青春再期待,改造每一个现在。
不要,不要,不要再自怨自哀,
停止,停止,停止那消极无奈。
千万人中你是独一无二,
坚强地活出生命的色彩。
走出心灵的阴霾,活出生命的色彩,
展开向上的翅膀,迎向希望的未来。
黄美廉随天韵诗班在台湾环岛旅行布道,以她有限的肢体语言来表现上帝无限的能力与大爱,激励了许多人,而这首歌也遍传各校园,成为年轻人的至爱。 但愿每一个基督徒,都能在 神的爱中活出生命亮丽的色彩
祂为我开路
God Will Make a Way   
祂为我开路,当我走到路尽头,
祂的作为,虽难测度,祂必为我开路,
祂是我的主,领我走过死荫谷,
赐爱与能力 在每一天
祂必开道路,祂必开道路。
祂必领我经过旷野中的道路
我将看见沙漠中祂开江河
天地将要废去,祂的话却长存
祂今日要成就大事。

这首现代的圣诗是现代音乐布道家唐蒙恩(Don Moen, 1950 -  )所作。唐蒙恩出生在美国明尼苏达州,三年级时, 开始学小提琴,以后在大学也主修小提琴,他也能吹伸缩喇叭和弹吉他。 早年他以写商品广告曲糊口,但他在祷告中感到 神要他致力于诗歌写作及作一个制作人。有一天他拿了手提包正要去电台售稿,忽然想到:「我可以在未来的四十年如此度日,但我真正的愿望是作一个作家及制作人,我必需就此静下来。 虽然收入会减少,但慢慢地仍可付清一切帐单。」 于是他放下了手提包,上楼走入他的工作室,坐在琴旁写下了「在你面前」(Here In Your Presence)。 从此开始了他的新生活。
关于本诗,唐蒙恩曾见证:「有一天深夜,我接到岳母电话,告诉我,妻妹一家在旅途中发生严重车祸,他们九岁的长子当场死亡,其它三个孩子也受重伤。 我接此噩耗,十分难过,不知如何才能安慰他们,因他们都是主日学教师,熟悉圣经。 在我搭机前往的途中, 神给了我这首诗歌,以赛亚书43:2『你从水中经过,我必与你同在.你迈过江河,水必不漫过你.你从火中行过,必不被烧,火焰也不着在你身上。』 神开的路,非我们所能见,祂是昔在、今在、永在的 神,永不离弃我们。 这首诗歌原是为他们所作,我当时并未想到要发表,三年后,有一次我在主领同工们崇拜时, 神使我想起这首歌,便唱起来,那天几乎每一个人都需要这一句话,【 神开的路,非我们所能见】。 会后我的朋友催我把它付梓并制成唱片。」
在一次唐蒙恩的音乐布道会中,有一位女士作见证,她的儿子早产了七周,脑细胞受损,肌肉失控,当她发现他不正常时,一度陷入绝望,这首歌给了她希望,她儿子也在复健中,渐有进步。 经过这些苦难后,她才体会到 神会开路。 在我们遭遇困境时, 神仍同在,祂会为我们开路。

蜡烛
Candle
蜡烛使命在燃烧,燃烧蜡烛能放光;些许光辉照黑暗,燃烧到底照四方。
一根蜡烛两头烧,只要多放一些光;两头燃烧的蜡烛,黑暗世界多些光。
假如蜡烛分两段,两段蜡烛四头烧;如果世界能多些光,早些烧尽又何妨。
副歌
我愿做一根蜡烛,照亮黑暗四方;
一根耶稣的蜡烛,世界中的一线光。

这首歌是周联华牧师作词,江佳颖作曲。 在周牧师的回忆录中,他自称是一根两头燃烧的蜡烛,这首诗是他的事奉的心声。
周联华牧师(Chow Lien-Hwa 1920 - )祖藉浙江省慈溪县,出生在上海市。 父亲信道教,是纱布交易所的经纪人,周牧师初中时曾随父亲入道观拜师。 童年时家境富裕,倍受父母的呵护。 小学时就读于中西女塾附小,喜欢听老师讲圣经故事。 中学时开始醉心戏剧。 对日抗战时,进沪江大学攻读工商企管系;偶而参加查经班,为的是余兴和茶点。 课余因参加话剧而介入爱国活动,受伪政府注目而被侦讯。 1944年随学校疏迁后方,被委为领队,途中历尽艰辛,乃与一群基督徒学生藉唱诗、读经、祷告而得安慰和力量。
在重庆时他受洗,并在青年会工作。 抗战胜利后返上海,回沪江大学补修学分;在高乐民教士的带领下,获重生,矢志奉献一生做主忠仆。 大学毕业后他与一位牧师的女儿阮郇瑶小姐结婚,一同进上海浸信会神学院攻读。 1949年春获美国美南浸信会神学院奖学金,开始了五年在美苦学的生涯。 他三次放弃了做美国公民的机会,在1954年8月踏上了返国赴台湾的归道。
周牧师抵台后,有一段时期郁郁不得志,虽国外以优厚的条件,邀请他在神学院教书,但他还是婉谢了,因他希望自己能为同胞工作。 他最初在浸信会神学院教书,后任怀恩堂牧师,兼凯歌堂牧师、东海大学董事长、和浸联会主席。 他开始读中文书,勤练诸家书法。 由于他思想先进,主张宗教本色化,遭受教会保守人士的非议。 在教学上他主张日日进而不是一成不变,因此也被学术界批评。 八十岁时他宣布封口,不再讲道而从事写作。 然而他退而不休,经常奔波在美亚两洲之间,目前他仍任亚洲浸信会神学研究院院长及台湾世界展望会董事长等职。
周牧师曾任总统牧师长达四十年之久,经常接触达官显要,却更喜欢与学生为伍,因他始终保有着一颗赤子之心。 每年他都带领学生福音队去绿岛、山地布道。 七十年代他协助台湾影艺人员成立了「艺人之家」。 许多艺人在信主后,成了新造的人,如孙越,乔洪等。周牧师认为在他传道生涯中,做得最有意义的事,是主持「二二八平安礼拜」。他没有政党的色彩,也没有宗教派别的歧视,他是一位执着的传道人,不在乎人的攻击和批评,但严守对上帝负责的原则。 在地,他是常遭人争议的传道人;在天,愿 神称他为忠仆。

robine 2008-01-24 11:34
万福恩源
Come, Thou Fount of Every Blessing   
全能真主万福恩源,求使我心常赞美;主赐恩典涌流不断,应当颂扬主恩惠。
求主教我歌唱不停,如天使歌颂在天,主的恩典无穷无尽,永远稳定永不变。
我愿纪念救主宏恩,因祂赐福到如今;更求恩主引我前程,使我安然到天庭。
我曾漂流迷失正路,主用大爱寻找我,为救我命宝血流出,赐我平安与快乐。
今日主赐恩典无限,负主恩债有万千;愿主恩典如炼牵连,系我心在主身边。
我深知道我心易变,常离主爱行己路,今将身心完全奉献,从今以后永属主。

这首诗的作者罗宾逊(Robert Robinson, 1735 - 1790)生于英国 Norfolk。 八岁时丧父,家贫无法入学。 十四岁时赴伦敦当理发店学徒,他好学不倦,常因勤读疏于工作而受责;后因交友不慎而生活不检,嗜酒作乐。 十七岁时,在一次露天布道会中他受了感动,经过二年多的挣扎,胜过了罪的捆绑,过重生再造的生活。 最初他加入了卫斯理布道团,不久转入公理会,最后受浸信会邀请在剑桥牧会。 他一生没有受过多少教育,一切靠自修,竟能在这举世闻名的高等学府之地,带领许多青年归主;著名的奋兴家司布真(Charles H. Spurgeon)即是其中之一。 他的著作颇多,各教会人士都以先睹为快。
罗宾逊是一位热情果断、执着能干、直言不讳的天才,有人称他是当代的约拿。他的信息坦率有力,表达方式新颖,能激发听众兴趣。 他勤习拉丁文及法文,成为一位真正的神学家,而深受大学生景仰。 牧会之余,他开垦一农场以贴补家用。
罗宾逊一共写了二首诗,另一首是圣诞节的诗。 这首诗是他归主三年后,自述他的属灵经历。 当年撒母耳战胜非利士人「撒母耳将一块石头,立在米斯巴和善的中间,给石头起名叫以便以谢,说,到如今耶和华都帮助我们。」(撒上7:12)
罗宾逊觉得他心中也要立一属灵的石头「以便以谢」来纪念感谢神三年前帮助他征服了撒但,来归向祂。
有一位八十四岁的老太太很喜欢这首诗,她读了这首诗的故事后,那年夏天她和家人在海滨渡假时,她嘱每人选一块石头带回她家。 以后有基督徒访客时,她也要他们带一块石头来,不久在她院中也建立了一个小小的「以便以谢」纪念碑。
有一次罗宾逊在火车上,对座有一位女士介绍他读一首好诗,并询问意见。 他一看是自己的作品,就叉开话题,那女士坚持夸说该诗的优点,罗宾逊含泪回答她:「几年前,我原是一个贫穷又卑微的人。 当我写这首诗时,愉快的心情是世上任何财宝都换不到的。」

靠主有福
Blessed Is He That Is Trusting the Lord
倚靠耶和华的人真有福,因他必随时蒙扶助;
若要承受所应许的赏赐,必紧紧跟随主脚步。
倚靠耶和华的人真有福,不离开主安排正路;
忍耐坚守所承认的指望,主也必保守他脚步。
蒙天父扶助的人真有福,主耶稣要与他为友;
他不惊慌也不灰心丧胆,因主时常保护拯救。
常遵行主道的人真有福,他日日向前又上升;
因信行走在恩主慈爱中,主供给他一切需用。
副歌
要倚靠主,专心靠主,
在一切事上要认定主,
祂必指引你的路。

依靠主容易,耐心等候却不易。 这首诗的第二节告诉我们要「忍耐坚守所承认的指望」。 副歌叫我们「专心靠主,在一切事上认定主,祂必指引你的路」。
这首诗的作者吕爱德(Ida L. Reed, 1865 - 1951)有个坎坷的童年,她出生在美国西维吉尼亚州一个穷僻山区。 她父亲因肺病早逝,幼小的她一面要照顾长年患病卧床的母亲,一面要耕耘荒瘠的农田;若不是 神的眷顾,真不知她如何能完成她的课业。 在她十五岁的那一年,该山区感染流行性白喉,当时真是生不如死,那些生还者都成半盲,且因复原缓慢,饱受痛苦,病后几成半废的人。
吕爱德也是生还者之一,在病痛中她全靠阅读「基督教先锋报」(Christian Herald),那些信息、诗章、故事深深地吸引了她。 有一篇连载「在加利哥的公主」(A Princess In Calico)故事生动,使她迫不及待地等读下期,其中有一章提到,有人问公主:「你怎么能在苦难和试炼中,仍有快乐的笑容?」公主回答说:「因为我属于国王。」这句话给了她灵感,在病榻上她写了「我属于王」(I Belong to the King),到她廿三岁时,不时有杂志向她索取诗稿,她渐渐成为一个有声望的福音诗歌作家。 她的晚年也颇凄凉,一人独居在离公路三哩之遥的陋室,饲有一头牛,数只鸡,一小片菜园维生。 记者报导她清苦的生活后,美国作家协会决议予以终生薪贴以酬其对圣乐的供献。
本曲作者是史涤平(George C. Stebbins,1846-1945, 见p.13)。
我心献曲
My Tribute
当如何诉说祢为我成就的事情?
我何等不配,但祢却用爱向我显明;
虽然有千万天使歌颂,仍难表达我的感恩。
我今愿意将一切所有的,完全都归于祢。
荣耀归于真神,荣耀归于真神,
荣耀归于真神,因祂成就大事。
祂流血,救我性命;祂能力,使我复兴;
荣耀归于真神,因祂成就大事。
愿我活着生命–讨主的喜悦,听主令;
一切荣耀和赞美,都归于加略山顶。

柯安祺(Andrae Crouch,1945 - )出生在美国加州洛杉矶。在幼童时,他要求父母买一架钢琴给他。他的音乐天份很快地展示出来,不久他就在教会司琴,高中时他指挥他父亲创立在圣谷教会的诗班。 他读了一年大学后,就进入RCA计算机公司工作,同时参加不良少年的辅导工作,并担任少年解毒中心的诗班指挥。 为了熟悉经文以便于写作圣诗,他也在圣经学院选修。
柯安祺在作辅导少年罪犯工作时,有一个墨西哥裔和白人的混血儿赖瑞,令他十分头痛。 赖瑞的举止粗鲁,态度恶劣,他憎恨他自己的身份,排斥宗教,但他热爱音乐,尤爱听柯安祺的演奏和歌唱。 柯安祺花了许多时间想带领他归主,总是无效;赖瑞始终不信有 神的存在,他来教会祇是为了听柯安祺的音乐。 有一天崇拜时,柯安祺唱「救主宝血」,他看到赖瑞在流泪,但旋即转首,不想让柯安祺看到他受感动。 隔不多久,赖瑞终于决志信主,并且毫无顾忌地,时常在听道时高呼「哈利路亚!」。    柯安祺忙于奔走各地献唱,很少居家,渐渐地和一些旧友失去连络,但赖瑞经常去听他的献唱。 有一天赖瑞打电话给柯安祺,叫他读路加福音五章,他保证那段信息可以感动柯安祺写一首他前所未有的伟大圣诗。 柯安祺读了一遍并无感动。 第二天早晨,他起身后走到琴旁,脑中涌起赖瑞给他的经文,他就自弹自唱不停,似乎是 神藉他在奏唱,他的眼泪不禁流下。 柯安祺即刻在他的音乐会上献唱这首「我心献曲」,获得前所未有的赞誉。 他录音后寄了一份给赖瑞。 一个月后,柯安祺在清晨四时接到俄勒冈医院电话,通知他赖瑞发生严重车祸,送抵院时,他仅说了柯安祺的名字和电话号码就昏迷。 赖瑞心胸受重伤,失去一眼,正在急救中。 柯安祺赶到医院时,护士告诉他,赖瑞昏迷不醒,是否能渡过这一晚,则渺茫难测。 柯安祺坚持要和赖瑞通话,护士无奈,把电话接到赖瑞病床。 在柯安祺的叫声中,他听到赖瑞微弱的回答:「我大概活不了啦。」柯安祺说:「你会活下去! 我已写了你要我作的歌。 你听着!这一句是对你说的『祂的能力,使你复苏。』」次日赖瑞脱离了危险,柯安祺就安心前往另一场的演唱。 十天后柯安祺在走入一餐室时,听到他熟悉的「哈利路亚」声。 他难以置信赖瑞已经出院,而且伤口已愈合。这首诗歌起因于一位辅导员和不良少年间的友谊。 最令柯安祺振奋的是这不良少年幡然悔改信主,而且以后成了一位成长中教会的牧师。

与主同在
Still, Still with Thee
小鸟啼明,白日初回黑障开,
晨光破曙,主仍与我同在;
美胜清晨,丽胜白昼的光彩,
即此寸心,长觉与主同在。
与主同在,玄妙神奇荫影中,
静对自然,体会造化之工;
与主同在,庄严虔诚契合中,
朝露晶莹,此中天趣无穷。
劳苦工完,灵魂疲乏睡意生,
双眼倦扬,还自仰望天庭;
在主恩中,宵眠甘美而安宁,
更甘美者,醒来主仍相亲。
最后一天,正当那荣耀清晨,
我灵初醒,不见尘世黑阴,
片刻之间,领略光明美万分,
我心乐悉,永远与主相亲。

在我们繁忙的生活中, 神要我们安静下来,忘掉世上的一切,与祂有片刻的同在,这时我们就可听到祂的声音;而清晨是最美好的时刻,把你一天的开始献上,尊主为首要。
「与主同在」的作者史海蕾(Harriet B. Stowe, 1811-1896),出生在美国康乃狄克州一个显赫的世家;她母亲是美国独立战争副总司令华德将军(General Artemas Ward)的孙女;她父亲是公理会有名的牧师,1832年出任雷恩神学院(Lane Theological Seminary)院长。 1836年她嫁给该院的圣经及语文教授史加文(Calvin Stowe)。
史海蕾喜欢在清晨早起,踏着晶莹朝露,走在山谷中听小鸟啼明,看朝阳初升。 1853年夏她去一友人家作客,清晨四时半邀主人起床,一同外出欣赏晨景,安静地在大自然的美景中与 神灵交。 回家后,她根据诗篇139:17-18写下了这首原名是「主内安歇」(Resting in God)的诗。
史海蕾全家都同情黑奴,经常收容潜逃的黑奴,并帮助他们逃到加拿大等地。 1850年「逃亡奴隶法案」通过后,她写了举世闻名的「黑奴吁天录」(Uncle Tom’s Cabin),被译成多国文字,逾五十种版本,销售达数百万册。 她共有四十多本着作,多数是小说,也写了不少圣诗。 1853年她前往欧洲,唤起妇女一同为废除奴隶制度而努力奔走。
这首歌的曲调取自德国名音乐家孟德尔颂(Felix Mendelssohn,1809-1847)钢琴曲「无言之歌」(Songs Without Words)中的「慰问曲」(Consolation)。

解忧歌
Come, Ye Disconsolate
忧愁烦闷的人,吞声而饮泣,
快到慈悲座下,虔诚屈膝:
呈示创伤的心,细诉你悲怀,
世上的忧愁,天上都能解。
南针指示迷途,欢欣慰无告,
痛悔者获盼望,光华辉耀,
请听保惠恩师,温柔的说道,
‘世上的忧愁,天上能治疗’。
请看生命的饼,丰富而甘芳,
请看生命活水,源远流长:
参加主备盛筵,心中常思想,
‘世上的忧愁,天上能消亡’。

我们如果不随时仰望 神,就会坠入世务的忧烦中。 这首「解忧歌」告诉我们世上的忧愁,天上都能解。 作者穆尔(Thomas Moore, 1779 – 1852)是爱尔兰人,父亲是都伯林的殷商,一家都是天主教徒。 穆尔就读于三一学院,继赴伦敦攻读法律。 学生时代,他的文学天才已被赏识;他也热衷于爱尔兰独立运动,被称为「爱尔兰之声」。 他曾被英国政府任命为百慕达(Bermuda)的海事注册官,他厌弃业务单调,找人代理,而自己到处旅游。 待他漫游美国和加拿大归来,发现他的代理人已席卷了一船的货款潜逃。 他须偿还损失,幸得友人资助,清偿了债务,但他不能再在伦敦居住,流亡在法国和意大利,直到该案了结。
穆尔是少数藉写作致富的诗人,曾为拜伦(Lord Byron)作传。 他是一位杰出的行吟诗人,用他的好歌喉,以动人的风度吟唱,受到妇女们的崇拜;他也是讽刺文学和短诗的能手。 他写了许多爱尔兰民歌,如「夏日最后一朵玫瑰」(The Last Rose of Summer)等。 他的版权收入甚丰,但因不善理财,以致晚景凄凉;又因一连失去了几个他心爱的儿女,而精神崩溃,幸有他妻子悉心照顾。
这首诗歌的第一、二节是穆尔所作,第三节由美国圣诗作者海斯汀(Thomas Hastings , 1784 – 1872)加写上去,并稍改前二节,以符教会之用。 海斯汀一生都患有眼疾,他对圣乐有很强的使命感,作有六百首圣诗,一千多首曲谱,及五十余册教会音乐。
本歌曲调的作者韦山慕(Samuel Webbe, Sr. 1740 – 1816),英国人,早年丧父,家境清寒,少年时在家具工厂作了七年的木工学徒。 二十岁时他决定作音乐家,为伦敦出版商抄写乐谱,同时学法文及拉丁文。 他的勤学感动了一位教堂司琴,授以音乐课程。 韦山慕作了许多赞美诗、弥撒曲、无伴奏三部以上重唱与轮唱曲,他被称为「英国重唱曲作者的王子」。

robine 2008-01-24 11:36
清晨歌
Golden Breaks the Dawn
清早起来看,红日出东方,雄壮像勇士,美好象新郎;
天高飞鸟过,地阔野花香;照我勤工作,天父有恩光。
恳求圣天父,将我妥保存,行为能良善,颜色会和温,
虚心教小辈,克己敬年尊,常常勤服务,表明天父恩。
但愿今天好,时刻靠耶稣,头上青天在,心中恶念无,
乐得布衣暖,不嫌麦饭粗,千千万万事,样样主帮扶。       

「清晨歌」是中国著名的神学家及诗人赵紫宸(Chao Tsu-chen, 1888-1979)所作,由燕京大学音乐系学生胡德爱谱曲,1931年刊印在他的「民众圣歌集」中。 1936年由范天祥(Bliss Wiant)配上和声,编印在「普天颂赞」中。 1946年范天祥夫人将它译成英文,发表在一本介绍中国圣诗创作小册中,引起广泛的注意。 1964年,被选入美国卫理公会新编的圣诗集中,它是美国圣诗集中,第一首入选的中国人创作的圣诗。
赵紫宸出生在浙江省新市镇的一个小商人家,1907年受洗加入监理会,东吴大学毕业后赴美留学,1917年获神学士学位。 归国后先在东吴大学教授社会学,1925-1951年间任燕京大学宗教学院院长,兼燕大校牧。1941年他转入圣公会,任中国华北教区会长,同年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时,他被日军逮捕。 出狱后他从事写作及向少数神学生授课。 赵紫宸对西方哲学,中国古典文学、诗词及戏剧,都有很深的造诣。 他曾讲授过中国哲学和陶渊明、杜甫诗集的研究,重点讲诗中的宗教思想。 他曾三次参加中国基督徒代表团出席国际基督教宣教会议。 1947年,美国普林士顿大学庆祝建校二百周年时,特授他荣誉博士学位。 赵紫宸一贯主张中国教会应由中国信徒自己主持,勿全依赖西方的思想,中国教会应该自养、自传、自立、自理。
他的著作有「基督教哲学」,「耶稣传」,「民众圣歌集」,「基督教进解」等;他的英文论着被登在的「中国基督教年鉴」,「国际宣教杂志」等书刊。他作诗歌有数原则:
一.圣诗必须是具体的,使会众唱时能心口合一。
二.要简洁明了,浅白易懂,老少咸宜,雅俗共赏。
三.要含有中国民族性,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环境打成一片。
四.要基于圣经,使歌者同时学习圣经。
五.要能表达真诚的宗教经验,并当赞美 神。
六.每一首诗应该是一篇讲章,领诗的人必须先使会众了解诗的含意。

我心之乐,我主耶稣
Jesus, Thou Joy of Loving Hearts
我心之乐,我主耶稣,生命泉源真理道路;
我愿撇下世间幸福,专求我主赐我真福。
真理不变主思依旧,凡求主名必蒙拯救;
寻求主者蒙主眷爱,从此属主永远同在。
生命的粮我曾亲尝,愿这灵粮饱我饥肠;
主是活水泉源涌流,止我干渴直到永久。
我的心灵紧随救主,无论何往跟主脚步;
每见主面欢乐难述,得蒙主恩信心坚固。
求主耶稣与我同住,使我时刻心满意足;
求主除去罪恶黑云,向我显现圣洁光明。

这是一首中古时代的诗歌,原作有192行。 1858年,由潘默牧师(Ray Palmer,见p.94)自拉丁文译成英文。
这首诗的作者是法国修士圣伯纳多(St.Bernard of Clairvaux, 1091-1153)。 他的父亲是贵族,有五个儿子、一个女儿,后来都进了天主教的修道院。 圣伯纳多自幼聪慧,在他母亲悉心的管教下,培育成单纯、殷勤、果敢的个性。 少年时,他曾随同伴追求逸乐;当他警觉到自己在走下坡时,就回到 神面前悔改,决志把自己完全献给主。
圣伯纳多在廿一岁时,带领了三十个青年走入法国北部山上的一个黑森林,在那里建造一个修道院,他任院长,其中有三个青年是他的兄弟。 这个山谷原名「苦谷」,在圣伯纳多的领导下,修道士增至二百多人,他们过着物质简朴,灵命丰富的属灵生活,成为欧州修道院的模范。 这个山谷被改名为 Clairvaux 「光明之谷」,当时的德王,法王,教皇,主教都不时前来请教,其声望遍及全欧。 马丁路得称圣伯纳多是「世界上最圣洁的修道士」。
圣伯纳多写了许多与教会管理、修道院制度有关的书,他的诗中,最有名的一首是「至圣之首受重创」(O Sacred Head, Now Wounded),原文是拉丁文,先译成德文,继译成英文。 译自英文的中文,共有五个译本。
「我心之乐,我主耶稣」的曲调是裴克(Henry Baker,1835-1910)在1854年所作,当时他还在牛津大学就读,用匿名来应征「我灵之光」(Sun of My Soul)的配曲。 到1871年,裴克才承认那是他的作曲。
亚伯拉罕的神
The God of Abraham Praise!
亚伯拉罕的神,祢名当得称颂;
昔在今在自始至终,永远相同!
永恒独一真神,自有永有清新;
是初是终莫测高深,永世无尽!
圣灵自由运行,如潮水之冲力;
昔日神藉先知预言,今仍启示,
亲自建立主道,永远不变长存,
主道遍满海洋大陆,更印我心。
祂有永远生命,白白赐给世人;
世世代代以爱相助,何等宏恩,
赞美永活真神!祢名当得称颂,
昔在今在自始至终,永远相同!

这是一首由希伯来文的「三一颂」(Doxology),经欧列伐译成英文,曲调也是由朗昂自希伯来古调改编而成的圣诗。
欧列伐(Thomas Olives, 1725-1799)出生在英国的威尔斯,四岁时父母双亡,由亲戚轮流抚养,没有受到家庭的温暖和教育;经常流浪街头,成为众所厌恶的顽童。 十八岁时随一鞋匠作学徒,但因行为不检而被开除。 三十年来他过着放荡流浪的生活。 有一天在一布道会中,他听到撒迦利亚书3:2 「… 这不是从火中抽出来的一根柴么。」讲到人的得救,如同火中取薪,需要立刻的果断和勇气。 欧列伐深受感动,他以实际的行动来悔改自新,他重作鞋匠,还清欠债,然后为福音奔走。
约翰卫斯理(John Wesley)发觉欧列伐有潜在的恩赐,就邀他加入其布道团为同工,他随卫斯理二十多年,骑马布道十万英里,遭遇到许多阻力。 嗣后,在神学的思想上他偏向加尔文(John Calvin)观点,否认罗马教会的权威,认为人的得救与否,贫穷富贵,由神预定。卫斯理兄弟则认为得救虽靠基督的恩典,但也取决各人的自由选择,视其接受救恩悔改重生与否。 他们神学的观点虽有分歧,但无损于他们真挚的友谊。
约在1770年,有一天欧列伐在伦敦的一个犹太人会堂,参加他们的节日崇拜,听到犹太人的拉比朗昂(Meyer Lyon,1751-1797)唱犹太教的信经。 这是犹太会堂每晨、节日及安息日前夕诵唱的传统古调;相传这曲调是1404年犹太拉比根据摩西十三经改编而成,诗韵优雅庄严。 欧列伐听了深受感动,向朗昂要了诗曲,他根据犹太人的信条,加上基督教的观点,写成了这首「亚伯拉罕的神」。
圣诗作家蒙哥马利(James Montgomery)对这首诗的评论说:「作者具有想象力、最好的听觉。 只有对音乐与诗兼备欣赏力的人,才能在本诗中看到它的和谐。」

与主耶稣交谈
Just a Little Talk with Jesus
前我陷溺罪中,幸耶稣施恩宠,
有天上荣耀光,填补我灵虚空;
主大爱沐我心,我名刻在天上,
与主耶稣交谈,使我痊愈安康。
虽有疑惧临头,虽有眼泪涌流,
有耶稣做朋友,昼夜祂必保守;
我在主前切祷,一切主全知道,
与主耶稣交谈,万事尽都美好。
副歌
请大家快来与主耶稣交谈,
大家快向主倾诉你困难。
主必垂听你呼求,
我主必一步步成就;
你觉得祷告的灵迫切激动,
觉得祷告的火烧在心中,
深知与主耶稣交谈万事皆顺通,
万事顺通 。
1977年一月,在田纳西州首府纳士维(Nashville),一个小音乐出版社的办公室中,秘书望着窗外思忖:这样寒冷的冬晨,该没有人来上门出售歌谱吧!她企望无人前来打断她堆积如山的工作。 就在此时,却有人推门而入,一个低沉的男声问她,他们公司出版那一类音乐。 秘书抬头望着这位访客,不禁诧异,通常,前来者都是年轻无知,满怀梦想的青年,而这个对她发问的人已届退休之年。 那黑人对她说:「我有些诗歌,想找一位出版商。」按照常例,秘书都是叫他们留下姓名、地址、诗歌或录音带了事,她正要告诉他时,他继续说:「我住在华盛顿,我想我的福音诗歌,出版商会有兴趣,有的已录制成唱片。」 秘书问道:「有我听到过的吗?」客人回答:「你听过『与主耶稣交谈』吗?我还有其它的圣诗。」「请问尊姓大名?」「我是德律克(Cleavant Derricks),但多数人叫我牧师。」秘书听了不禁肃然起敬,即刻电告在录音室的老板包亚伦(Aaron Brown)。 原来他们不知道他仍在人间,甚至怀疑有人冒名顶替。 老人也不以为意,乃开口歌唱,当他含泪以雄厚的低音唱到副歌时,他们深信不疑,他是德律克本人,也不禁潸然泪下。
德律克告诉他们他的故事,他写这首圣诗是鼓励他的朋友及那些贫穷的教友。 他曾把他的一些福音诗歌交给德州一家著名的音乐出版社出版,但他们仅付他二首歌的微薄版权。 包亚伦听了,义愤填膺,仗义为德律克追讨了过去六年的所有版税;他们二人成了莫逆至交。 德律克邀包亚伦会见他的家人,德律克和他妻子、女儿,双生子为他合唱一曲;包亚伦听了认为是天韵,当即与他们签约灌制唱片。 在录制『与主耶稣交谈』一曲时,他两眼仰望,手指天庭,泪水随歌声泉涌。 录音室的同工们在他的歌声和眼神中,认识了一个终身信靠事奉主的基督徒。 这张唱片录成不久后,德律克就与世长辞了。

耶稣珍宝
When He Cometh
当主回来,当主回来收聚祂的珍宝,
一切珍宝,贵重珍宝,祂心所喜爱。
祂要集合,祂要集合祂国里的珍宝,
明亮珍宝,纯洁珍宝,祂心所喜爱。
信主儿童,爱主儿童,就是主的珍宝,
祂的珍宝,贵重珍宝,祂心所喜爱。
副歌
好象晨星发光辉,装饰主荣耀冠冕,
珍宝夺目真辉煌,显出主光荣。

儿童主日学常唱这首圣诗。 主日学老师也告诉我们,耶稣说:「让小孩子到我这里来,不要禁止他们.因为在 神国的,正是这样的人。」路18:16。 主爱儿童,儿童是主的珍宝,他们是主荣耀冠冕的装饰。
一块石头必须经雕琢才能成宝石。愈贵重的宝石,经过愈多的切磋。 我们都是顽石,必需经主琢磨,除去杂质,雕刻成形,才能成为亮丽的瑰宝。
这首圣诗是古欣(William O. Cushing, 1823-1902)在1856年,根据玛拉基书3:17 「万军之耶和华说,在我所定的日子,他们必属我,特特归我。」为他主日学儿童所作的诗。
古欣出生于美国麻州,在基督徒门徒教会牧会廿年。 1870年他妻子去世,他也中风,病愈后不能再讲道,被迫退休。 他向 神祷告,求 神指示他如何事奉。 神垂听了他的呼求,赐他作诗的恩赐,一共写了三百多首福音诗歌,感动了许多人。 他的圣诗大多由孙基(Ira D. Sankey),劳瑞(Robert Lowry)及罗德(George F. Root, 1820-1895)谱曲。 这首诗歌是罗德谱曲。 古欣是个乐善好施的传道人,时常囊空如洗,但充满属灵的丰盛;他无家可归,处处有友人,到处是家。
关于这首诗歌有好多轶事,有一位牧师乘一英轮自欧返美,途中他经过三等舱时,见有不少各国移民,他建议举行一个诗歌的崇拜,就领大家唱这首「耶稣珍宝」。这首歌的曲调轻快和谐,歌词简易,一下子,这些移民都学会了,在以后的旅程中大家不断地唱着。 轮船抵埠后,移民们纷纷搭上火车,在各节车厢中都洋溢这首欢乐的圣诗。
有一位信心冷淡的青年,牧师认为已无可挽回,不料一天他复兴起来,变得非常热心。 牧师问他何以有此大改变,他说是因为听到他的小妹妹唱「当主回来,当主回来,收集祂的珍宝」深受感动所致。

robine 2008-01-24 11:39
求主充满我杯
Fill My Cup, Lord
像那井旁的妇人我在寻求,
却无一事能满足我;
那时我听救主对我说:
“我是活泉能使你永不渴。”
这世界有千万人正在追求:
世上的享受与欢乐;
但不能与一珍宝相比,
我在主里这珍宝已得着。
亲爱朋友,这世界所能给你,
不能除你饥渴难受;
但救主能施恩拯救你,
若你谦卑跪下向祂祈求。
副歌
求主充满,将我杯充满!
滋润我,除我心灵干渴;
天上灵粮,求主赐下喂养我,
充满我,使我能福杯满溢!

1925年,一对年轻的医疗宣教士夫妇在中国重庆喜获麟儿,他的名字是白莱卡(Richard Blanchard, 1925 - )。 白莱卡在五岁时,随父母返美,他们居住在中西部的印第安纳州。 少年的白莱卡对音乐兴趣浓厚,尤其是伸缩喇叭。 他的父母用五十元订金给他买了一个喇叭,余款由他自己打工分期偿还。
青年时,白莱卡投效海军未果。 大学毕业后,他在佛罗里达州卫理公会牧会。 不久他得了严重的肺疾,二次大手术后,祗存下三分之一的肺活量。 健康的衰退并未阻拦他的事奉,1953年他在电视台的「信仰的天地」(Horizons of Faith)节目中,工作了七年,同时也牧会。
有一次白莱卡为一对年轻人作婚前辅导,在上第二课时,他们迟迟未到,他很生气他们的不遵守时间,对他秘书说:「我再等三十分钟就要走了」。 于是他走到附近的主日学教室,坐下弹琴。 在这短短的三十分钟间, 神给他泉涌的灵感,谱曲写下了这首「求主充满我杯」。 事后他说:「当我无心被 神用时,祂却用了我。」
1962年,在佛罗里达州的一个奋兴会后,白莱卡奏「求主充满我杯」给孟俾尔(Bill Mann)听。 二年后孟俾尔将它灌制成唱片,销售逾百万张。 有一次孟俾尔在英国的一个大布道会中演唱。 会前有人递给他一纸条,首相夫人请他在会中唱「求主充满我杯」。
白莱卡回顾他的一生说:「虽然 神未给我健康,但祂仍充满我杯。」

万代之神
God of Our Fathers
万代之神,用祢全能圣手,美化穹苍,铺张锦锈宇宙;
灿烂辉煌,日月星光纷呈,敬向宝座,献上感恩歌声。
真神慈爱,历代引导眷顾,在此乐土,安享自由幸福;
愿主统领,引导护守安稳,祢言祢道,是我所法所遵。
愿祢圣臂,永作我众护卫,免遭灾祸,脱离战争,凶危;
愿祢圣道,在众心中滋长,祢的良善,使我众享安康。
道路艰难,求主苏祢百姓,从此黑暗,导进永远光明;
使我生活,蒙主恩爱充满,颂赞、荣耀归主直到永远。

这首圣诗是纪念美国独立宣言一百周年的作品。 1876年佛蒙特州布兰登市居民筹备庆祝独立一百周年纪念大会,拟将当年历史背景人物由孩童扮演,重温旧事。 居民发觉大家都不清楚「独立宣言」内容,想到当年多少人为维护宪法而牺牲生命,不禁惭愧;回家后纷纷翻开历史书重读一遍,爱国之心油然而生。
1876年六月中旬,筹备委员会主席拜访罗柏志(Daniel Crane Roberts,1841-1907),请他为大会作一首新诗,大会希望由牧师来创作一首有宗教性的爱国诗歌,来配合这庆典。 罗柏志在圣诗集中找出了一首俄国圣诗「全能的神」(God the Omnipotent)的曲调,写了这首四行各有十音节的诗,描绘 神是宇宙的创造者,祂的权能可维护,引导这国家。这首诗的
第一节:强调 神的权威。
第二节:祈求 神引导国家的未来。
第三节:求主庇护,众民安康。
第四节:在主爱中,永享光明。
大会的主席听了这首诗后,建议以吹号为前奏,使之更为雄壮。 这首原本祗是为独立一百周年庆典所用的歌,后被许多教会引用。 有的作诗班列队进入教堂之歌,有的作礼拜开始之歌,也有大音乐家独唱等;因此对讲员有喧宾夺主之感。 十六年后,圣公会圣诗重编时,请纽约圣多马教堂的司琴华伦(George William Warren, 1828-1902)另配一曲以号角声为开始。 华伦的曲谱更受欢迎,歌词和旋律中,充满了爱国的情操。   
罗柏志出生在纽约长岛,美国内战时曾参加俄亥俄志愿兵团。 1866年,他被圣公会按牧,初在佛蒙特州布兰登市牧会,后来在新罕布什尔州圣保罗教堂牧会将近十年。 他担任新罕布什尔
跟随我
Follow Me
我在孤寂的路上走,无人对我关心,
沉重的担子压肩头,使我失望难受;
我常埋怨对主说:为何如此待我,
我就听见主慈声对我说:
“当我走加略山路,双脚亦感疲乏;
这十架如此沉重,我被压至仆倒。
天路客阿,要忠心,黎明就快来临,
你只要背起十架,靠近我。”
“我殷勤为耶稣作工”我常这样夸口,
“我已牺牲很多事物,为要行走窄路;
我舍弃金钱名誉,我配作祢门徒,”
我就听见主慈声对我说:
“我舍弃荣耀宝座,我以此为有损,
恶人把我双手,钉在冷酷十架,
今我们同走旅程,安稳牵着你手,
故要背起你十架,靠近我。”

在德州宣教士大会时,有一对自非洲回美的年轻夫妇作见证。 数年前,新婚的葛乃伟夫妇(Charles and Mary Greenaway)赴非洲参加医疗教士的工作。 乍抵非洲的数个月,他们面临极大的挣扎与试炼:葛医生在家中的起居室,为当地的土著拔牙,治溃疡,医病。 日复一日,他对土著们无穷尽的需求,感到疲于奔命,除了医疗上的照顾,他也向他们传福音,却没有一人信主,令他十分沮丧。 更令他烦燥的,是他的妻子整日卧病在他们简陋的小木屋中。 他们完全失去了欢乐,他承受不了这压力,向 神求告:「主啊,救我脱离此地,让我回国,我会一样忠心地在一个小教会事奉祢。我在此地是一个失败的宣教士,整天拔牙治病,救不了人的灵魂。 我希望妻子能病愈,求你让我们回家。」
在祷告中,葛乃伟几乎清楚地看到了主那双带钉痕的手,而血自伤口流下。主对他说:「我在耶路撒冷及巴勒斯坦街上也传过同样的信息,他们也没有相信我。 你祇要跟随我,把结果交在我的手中。」
这个灰心年轻人的灵命大得振奋,不久他妻子也病愈;且逐渐也有人信主。这一缕阳光,驱逐了他们周遭的黑暗。 他们成为这一群差派的传教士中,最成功的一对。
在座的听众中,有一位有恩赐的音乐家史丹斐(Ira Stanphill, 见p.32),他被这个见证深深感动,彻夜难以成眠,清早他在泪光中,写下了这首「跟随我」。
神并不为我们预备宽舒的生活,但正如保罗所说;「祂的恩典是够我用的。」祂把我们磨炼成更合用的器皿。

有福的确据
Blessed Assurance, Jesus Is Mine
有福的确据,耶稣属我!我今得先尝主荣耀喜乐!
为神的后嗣,救赎功成,由圣灵重生,宝血洗净。
完全的顺服,快乐无比,天堂的荣耀显在我心里;
天使带信息,由天而来,报明主怜悯,述说主爱。
完全的顺服,完全安息,何等的欢欣我在基督里;
儆醒而祷告,等主回来,满有主恩赐,畅我心怀 。
副歌
这是我信息,我的诗歌,赞美我救主,画夜唱和;
这是我信息,我的诗歌,赞美我救主,画夜唱和。

这是一首信徒得胜的凯歌。 他心中有确据,知道耶稣属他,这是无比的福祉,使他在痛苦的环境中,得喜乐与安宁。
这首诗是芬妮克罗斯比(Fanny J. Crosby, 见p.4)在1873年所作。 芬妮的好友奈腓比(Phoebe P. Knapp, 1839-1908)是一位优秀的作曲家及歌唱家。 有一天,奈腓比去芬妮家,一连奏了几遍这首曲调,就问芬妮:「你可听到这音乐中的信息?」芬妮说:「这个曲子似乎在对我说『有福的确据,耶稣属我』。」于是她立刻写下了这首诗。 芬妮的诗多数是受 神的感动而得到信息。
孙基(Ira Sankey)常在慕迪的布道会中唱芬妮的诗歌,这首歌给他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次在明尼亚波利斯(Minneapolis)召开基督徒奋兴会时,这首歌最受欢迎,与会的人在火车上及街上列队游 行时,都高唱此歌,给群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900年特兰瓦(Transvaal)战争时,士兵们欢送受训者离营时,高呼「4 – 9 – 4!4 – 9 – 4!」;而离去的兵士则呼「加 6!加6!」为答礼。 这是根据他们在营中的圣诗而作的代号。 第494首是「再相会歌」(God Be with You Till We Meet Again,见p.222),「加6」是第500首「有福确据」(Blessed Assurance)。 葛理翰在苏格兰举行布道大会时曾以这首诗歌来代表他们布道的精神。
奈腓比是名布道家潘华德(Walter C. Palmer)的女儿,她的丈夫是大都会人寿保险公司(Metropolitan Life Insurance Co.)的创办人奈普(Joseph F. Knapp)。 他们都是卫理公会虔诚的会友。 奈普去世后,奈腓比将丈夫留给她的遗产,大部份捐赠给慈善事业。 她和芬妮合作另一首名诗是「打开殿门」(Open the Gate of the Temple)。

祂使我喜乐
He Has Made Me Glad
(or I Will Enter His Gates)
我要以感恩的心进祂的门,
用赞美进入祂的院,
我要说这是神所定意的日子,
我要欢呼因祂使我喜乐,
祂使我喜乐,祂使我喜乐,
我要欢呼因祂使我喜乐,

冯贝丝(Leona Von Brethorst, 1923 - )出生在美田纳西州东的斯摩基山脉(Smoky Mountains)一个赤贫如洗的家庭,但是她并不认为她家贫穷,因为周遭的邻居都如此。 她赤足上学,和她的姊妹轮穿三件衣服。 他们十个孩子常遭粗暴父亲的呵斥。
他们的母亲是十分虔诚的基督徒,经常在孩子病重时藉祷告求医治,因为最近的医生离家也有数里之遥。 许多次孩子频临死亡的边缘,都是母亲的祷告,使他们安然渡过。 严冬时,他们索居在家;仲夏时,举家步行三里多路去教会。 阿帕拉契山民由衷的赞美之声,给冯贝丝留下深不可泯的印象。 他们用吉他,五弦琴,和提琴演奏,使整个山谷充满了喜乐的音乐;有时他们乐不可支时,就欢舞起来。冯贝丝在幼年时,就祈求神使用她。 有一次她爬到山峰上,以为这样可以更与神接近。 她祷告后,俯视谷中的人群,她相信祇要她开口,他们都会听到她。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冯贝丝在一国防的机构工作,童年时的信心逐渐淡去。 战后,她结婚,有两个孩子。 有一次,她儿子患重病将死。 她向神呼求:「如果祢救活这孩子,我愿将余生献给祢。」神医治了她儿子。 医生说,这是神迹。
冯贝丝信心的重建,遭受她丈夫的竭力的反对。 最后他逼她在神和丈夫之间祇选一位。 她选择了神而不再婚。作一个单亲的母亲,她承受了无数的挫折和困境。 为了使孩子放学时,她能在家照顾他们,她祇能打零工。 她竭尽其力做一个好母亲,也带领孩子信主。 在艰辛的岁月中,她发觉自己有带领「敬拜赞美」的恩赐,她写了数十首赞美的诗歌,在团契中唱。 她声明:「神给我每一个合适歌词的音符,虽然我对音乐一无所知,也不会弹奏任何乐器。」
这首诗歌并不是在她被丈夫遗弃,贫穷,忧伤时写的,而是在孩子们长大自立后,她面对寂寞的空巢而作的。神教导她,感恩的心是开启主内喜乐之门的钥匙。当她把这首歌带去团契时,大家欢唱了好一阵子,不久教会的年轻人把这首诗带去夏令营而流传到世界各地。多年来,这首歌排行赞美诗歌前五名,它的版权供应了冯贝丝的生活所需。她认为领唱者在崇拜中占重要的一席,他们必需经常和圣灵同工,从而可在牧师讲道之前,使会众将心门敞开。

robine 2008-01-24 11:40
祂既看顾麻雀
His Eye Is on the Sparrow
为何灰心常怨叹?为何黑影弥漫?为何心灵觉孤单?甚至欲脱尘寰?
耶稣是我的福杯,祂是我的良友,祂既看顾小麻雀,深知我必蒙眷顾。
我听救主温柔声,除去你心忧情,安息主怀多恬静,毫无疑惧战惊;
有主引领在前头,步步跟随祂走,祂既看顾小麻雀,深知我必蒙眷顾。
当我每次遇试探,黑云遮盖迷漫,喜乐诗歌变哀叹,盼望转为暗淡;
我就要更亲近主,祂必除我忧愁,祂既看顾小麻雀,深知我必蒙眷顾。
副歌
我唱因我有喜乐,我唱因我自由;
我救主既看顾麻雀,深知我必蒙眷佑。         

1904年,马姗薇(Mrs. Civilla D. Martin, 1869-1948,见p.10)在纽约的爱梦蕾(Elmira)随她丈夫马丁牧师主领一个奋兴会。 有人告诉她,有一对曾任教会执事老年的夫妇,如今妻子得绝症卧病在床,希望她能去探访他们。她听到他们过去在教会、社区热心事奉,如今他们面临病痛死亡,不知如何去安慰鼓励他们,因此一再拖延。她又听到他们也经常为她和马丁牧师的事工代祷,最后她觉得不得不去探访。 马姗薇以为她去的是一个昏暗充满死亡气息的家。 令她出乎意外,她进入了一个漾溢着欢乐生命的屋子。 女主人躺在起居室窗旁的小床上,窗和窗帘都打开着,鲜花的芬芳随着一缕阳光潜入室内。她虽被病魔蹂躏,脸色苍白,但眼神并无怨尤之色,从她的微笑中,马姗薇嗅到了生命。 两人在床旁交通,马姗薇发觉她旺盛的灵命使她忘却了肉身的痛苦。 马姗薇问她:「你怎能在痛苦中,有这欢愉的心情?」她以颤抖的手,指向窗外。 马姗薇环视窗外,祗见树木、草地,野花和三、二只麻雀,因此面露困惑之色。 那妇人对她说:「孩子,是麻雀。 当我想到祂看顾小麻雀也看顾我时,我就得安慰和振奋。」 马姗薇离去时,身心都受到激励。 她不再感到繁忙工作的压力,她感到从未如此地被释放过。 她去爱梦蕾领奋兴会,自己却得到复兴。 她自路加12:6和马太10:29经文中,写下了这首「祂既看顾小麻雀」寄给作曲家盖博尔(Charles H. Gabriel,见 p.16)谱曲。
由于旋律的特色与一般圣诗不同,这首诗歌并不适合会众齐唱,或诗班献唱。 这是一首独唱曲。 四十年代名歌星华伊漱(Ethel Waters)时常在教会,夜总会唱福音诗歌。 有一次年轻的布道家葛理翰听到她唱此歌,深受感动,邀她为布道团献唱。 1971年,年迈的华伊漱应邀白宫演唱,尼克森总统特请她唱这首歌。一如往昔,她对这首歌的诠释,使听众流下感人肺腑的眼泪。
笔者的女儿在六岁时,曾被掉下的日光灯击中头部,双眼尽是玻璃碎片,在不能麻醉的情况下,接受手术。 当她躺在手术台上时,她反复地唱着:「祂既看顾小麻雀,深知我必蒙眷佑!」 神珍贵孩童的信心,使她双眼安然无恙,这个飞来横祸却奠定了一个六岁小孩的信心基础。
永恒君王
Lead On, O King Eternal
永恒君王求前导,出征之时已到,
战地营幕为我家,惟祢是我倚靠;
准备时日已久长,靠恩我成刚强,
永恒君王在前导,欢唱战歌声高。
永恒君王求前导,直到战争终了,
圣善之灵低声唱,阿门平安临到;
阵前不闻战鼓声,攻击不用枪刀,
仁义兵器胜仇敌,天国荣光普照。
永恒君王求前导,我愿勇敢跟从,
喜乐涌出如晨光,因见我主圣容;
十架高举光照耀,指引艰险路程,
冠冕留给得胜者,哦,主导我前行。

萧得福(Ernest W. Shurtleff,1862-1917)出生在美国波士顿。 他曾就读哈佛大学,后转读神学院。 他生性随和,有美好的歌喉;学生时,常为儿童们弹奏风琴,到处受人欢迎。
1887年6月,他是安道神学院(Andover Theological Seminary)的应届毕业生。 他和同学们商讨毕业典礼的事宜,有人建议当时已有二本诗集问世的萧得福,为大家作一首毕业歌,但歌词不要有伤感、惜别或贺词的俗套。 他们要一首具有战斗性的进行曲,他们在神学院作多年的准备,现在要随主出发,在祂前导下,不用战鼓和刀鎗,而以主爱和仁义征服世界。 他们一致决定用司马忒在1835年所作的一首庆祝英国宗教改革三百周年的曲调。 萧得福哼着曲调回到宿舍,作下了此诗;在毕业典礼时,毕业生同声齐唱,勉励彼此各奔战区,随 神出征,激昂感人。
萧得福毕业后,先后在加州、麻省及米里苏达州的公理教会牧会。 1905年,他举家迁居欧洲,在德国的法兰克福成立了一间美国教会,翌年在法国巴黎拉丁区从事学生及贫民的福音工作。 他的一生就是这首毕业歌的写照。
司马忒(Henry Smart, 1813-1879)是英国著名的风琴家、卓越的作曲家、也是风琴设计师。 最初他作这曲调是为「要遍传福音」(From Greenland’s Icy Mountains)配曲,后用在庆祝英国宗教改革三百周年的音乐庆典上。 他想不到在五十二年后,这曲调远渡重洋到美国,配成了这首有名的圣诗。 司马忒编辑了两本圣诗集,其中一本 Chorale Book被认为是圣诗曲调及和声的标准作品。 他在世最后的十五年,双目失明,但仍在教会司琴。

耶稣我良友
I’ve Found a Friend
我得一友,真是良友,未认识,祂已爱我,
祂用慈绳爱索牵我,使我与祂相连合;
这爱紧紧环抱我心,这结无人能解开,
我属于祂,祂属于我,永永远远不更改。
我得一友,真是良友,流血舍命拯救我,
不但赐我永远生命,更将自己也给我;
今我所有不再保留,甘愿献在主恩手,
我心、我力,我身一切完全归主到永久。
我得一友,真是良友,祂有一切的权柄,
一路引导护我前行,领我平安到天庭;
永恒荣光远远闪耀,使我有勇气活力,
今当儆醒,战争,作工,天家永远享安息。
我得一友,真是良友,慈爱真诚又温柔,
作我向导,是我策士,又以大能来护佑;
如此良友,如此恩主,谁能使我离主爱?
或生或死,今生来世,我只属祂至万代。

这首诗是苏格兰长老会的牧师史慕尔(James G. Small, 1817 - 1888)在1866年所作。 当苏格兰取消长老会为国教时,他退出国教而加入不属国教的自由长老会。 因他声音特殊,不适合讲道,总会派他负责行政及文书的工作。 他酷爱文学,暇时执笔写圣诗。 「耶稣我良友」是最受人欢迎的一首。
孙基(Ira D. Sankey)常常在奋兴会中独唱此诗。 有一次他去英国北部领会,会众中有许多位是贵格会的会员,按照他们的规矩是礼拜中不唱诗。 其中有一位女士特别喜爱听孙基唱这首诗,因此就地送上一张纸条,请他特别歌唱。
有一位牧师讲到:有一次他在英国乡间举行露天布道会,有一青年以嬉耍的态度进入会场。 祈祷,读经后有人领唱。 这青年突然起身说:「可不可以唱耶稣我良友?」唱完第一节时,青年已泪流满面,大家为他受感动而高兴,因他次日即将远去他乡。 翌晨,牧师收到这青年人的一封信,信上说:「昨天我请你们唱的这首歌,是我姊姊最爱的圣诗。 她现在天国的门口等我,我也答应她,在天家相会。 如果我们在地上没有机会再见的话,求 神助我,能与你们在天上再见。 今后当你们唱这首诗时,请记念我!」
本曲作者是史涤平(George C. Stebbins ,1846-1945, 见p.13)

欢欣感谢
Rejoice, Ye Pure in Heart
心中清洁的人,应当感谢欢唱;
基督十架是你圣旗,高举随风飘扬:
奔走人生道路,一路歌唱不停,
自幼至老画夜颂赞,歌声优美清盈:
心中清洁的人,应当感谢欢唱;
十架是你荣耀圣旗,高举欢呼同唱:
副歌
欢欣,欢欣,欢欣,感谢歌唱。

这首诗是英国圣公会的牧师卜伦坡(Edward H. Plumptre, 1821 – 1891)在 1865年5月 Peterboroth 大教堂庆祝诗班节时,为来自各地区的诗班列队进堂时所作的一首进行曲。 全诗共有十节,最后一节是三一颂。 后人觉得太长,取其中的三节。 歌词是以诗篇20:5「我们要因你的救恩夸胜,要奉我们 神的名竖立旌旗,愿耶和华成就你一切所求的。」及腓立比书4:4「你们要靠主常常喜乐。 我再说,你们要喜乐。」为依据。 这首诗在1868年被刊印在「古今圣诗」(Hymns Ancient and Modern)中。
卜伦坡出生于伦敦,毕业于牛津大学。 1846年担任圣职,并兼任英皇学院院牧及牛津大学教授。 他是一位名牧,神学家,作家及教育家。 他的著作包括古典文学,历史,神学,圣经批注,传记,生物学及诗,并翻译了许多拉丁圣诗。 他也是旧约专家,曾参与旧约修订委员会,修订英译本圣经。
这首诗歌的曲调是梅西特(Arthur H. Messiter, 1834 – 1916)所谱。 他出生在英国,自幼喜欢唱歌和弹琴,十七岁时从名师学习声学和钢琴。 1863年前往美国,参加纽约市三一堂的诗班,后赴费城一教堂任风琴师。 三年后三一堂正式聘他为诗班指挥兼管风琴师。 他在该教会服事了三十一年,使该堂的诗班保持英国大教堂传统的高水平,被誉为全国著名诗班之一。 他的男声和男童声组成的诗班,成为美国许多圣公会的模范。
笔者不敢奢望自己有颗圣洁的心,因为它时常被世俗的试探和引诱污染,被自私和小心眼儿而蒙尘;我但求圣洁的天父,不住地用圣灵来洗涤它,使我保有一颗清洁的心,使它因感恩于天父的大爱而充满爱心,信心,良善,怜悯,真诚,知足,宽容,平安和喜乐。阿们!

救主明白
God Understands
救主明白你忧伤,见你眼泪流下,
细说:“我与你同在,”不要失望惧怕。
救主明白你心伤,知你饱尝苦痛,
苦虽难当信靠主,他不使你落空。
副歌
救主明白你悲伤,与你共受痛苦,
主代肩负你重担,他必时常看顾。

没有经历过同样的伤痛,无法贴切地安慰他人。 二十多年前,笔者有一位同工因他新生的婴孩猝然死亡,而悲伤地把自己关闭在斗室,拒绝任何人的劝慰。 我的爱子也在不久前被主接去,当我前往敲门时,我对他说;「弟兄,我与你有同样的经历,请让我进来。」他终于开了门,我握着他的手,对他说:「天父看到我们的伤痛,有一天祂必向我们解明。」我们含泪同唱「救主明白」(God Understands),「那日主必向我解明」(Some Day He’ll Make It Plain)和「我不致动摇」(I Shall Not Be Moved)。 最后他走出了悲痛和绝望的荫翳,重拾了信心;数年后 神又赐给他两个可爱的孩子。 林后1:3-4「… 神是发慈悲的父,赐各样安慰的 神.我们在一切患难中,他就安慰我们,叫我们能用 神所赐的安慰,去安慰那遭各样患难的人。」
「救主明白」的作者史奥华牧师(Oswald J. Smith, 1890-1986)在加拿大的多伦多创立了「民众教会」(People’s Church)。 该教会着重海外宣教,共支持六十六国的宣教工作。 史奥华的著作有一千二百首圣诗及其它宗教书籍。
关于这首诗,史奥华在「我的圣诗故事」(The Story of My Hymns)中有下列的记载:「我的幼妹和她的丈夫Clifford Bicker在秘鲁宣教,在当地生了两个孩子,在他们首次预备回国休假登船的前夕,我妹夫突遭车祸丧生。年仅廿六岁的妹妹成了寡妇,她将丈夫的遗体留在南美,带着两个幼小的孤儿伤心地踏上了归途。 我为她写下了这首诗,我永远忘不了1935年的那一日,在她扺达多伦多下火车时,我给了她这首诗;这是一个黯然的回乡。 然而感谢 神,多年后,她的两个儿子都成了 神重用的仆人。」
这首感人心弦的曲调是艾本敦(Bentley D. Ackley, 1872-1958)所谱。他出生在美国宾州。 他父亲是卫理公会会友,有音乐恩赐。 艾本敦自幼随父学习钢琴及各种乐器,并在他父亲的十四人乐队中演奏。 1888年他赴纽约学速记,任孙培理(Billy Sunday)布道团的司琴兼秘书达八年之久。 1892年他第一首诗歌问世。 艾本敦一共作曲了三千五百多首福音诗歌,最著名的是「晨曦」(Sunrise)

robine 2008-01-24 11:42
没有难成的事
Nothing Is Impossible
我看见圣经中有神的应许,在祂没有难成的事;
祂应许成全大而难成的事,只要信靠祂的话语。
真神的道是安全可靠的锚,当遇见各样的狂风;
虽然人软弱会动摇和失败,但神的话不会落空。
这是神的话“在我凡事都能。”为你而写,你当接受;
相信祂的应许,神不会落空,凡祂所言祂必成就。
副歌
没有难成就的事,只要你信靠救主;
没有难成就的事,只要你信靠祂应许。
当听神声音对你说:“在我岂有难成的事吗?”
你当专心倚赖信靠,接受救主应许;
所有的事,所有的事,所有的事,在神必能成就。

柯友勤(Eugene L. Clark, 1925 -  )出生在美国内布拉斯加州,曾在广播电台任「真道之声」(Back to the Bible)节目的音乐主任及风琴师。 他那曾经飞舞在琴键上的手指,不幸因关节炎而成残疾,以前读谱一目十行,如今双目失明以致长年卧床,但他并不因此而停止事奉。 他依据腓立比书4:13 「我*着那加给我力量的,凡事都能作。」写下了这首著名的圣诗。
柯友勤在中学时就开始作曲,1958年毕业于慕迪圣经学院,1973年被当选为该院该年度的杰出校友,可惜他卧于病床,无法参加盛典。 当他最后不能再奏钢琴或风琴时,他要求在他床旁放一个电子录音机,继续用他敏锐的头脑,写作许多圣诗。 他对 神的忠心,足为后人的楷模。 「没有难成的事」在1964年发表,销售逾百万份。柯友勤作词曲时,十分谨慎,一丝不苟,一字一句,一音一符都斟酌推敲。 他很感激他妻子给他的支持,她忠诚的爱和忍耐是他诗歌的功臣。 另一首诗歌「要祷告交托耶稣」(Take It to Jesus in Prayer)也是他的心路历程,歌词如下:
当生命各种重担你无法担当,为何不祷告交托给主?
主要你将世上挂虑全交托祂,故当祷告交托耶稣。
当你道路崎岖不平难以行走,为何不祷告交托给主?
当你被困难压倒似毫无盼望,只要祷告交托耶稣。
当你遇见试探似乎无力抵挡,为何不祷告交托给主?
无论大小试探靠主总能得胜,故当祷告交托耶稣。
副歌
将一切重担卸给耶稣;来到救主前祈求,
祂应许要垂听你恳求;要祷告交托给耶稣。
但愿他残而不废的事奉,激励我们。 我们应该在任何境遇中,不停止我们对神的事奉。
只要信祂
Only Trust Him
被罪压伤众人快来,救主在此等待;
祂要救你安你心怀,只要你肯信赖。
耶稣为你被钉十架,舍身作你赎价;
救恩已成功效极大,只要你肯信祂。
主是道路真理生命,领你天家安息;
不再耽延今日相信,主赐你大福气 。
副歌
只要信祂,只要信祂,现在信靠祂;
祂必救你,祂必救你,现在拯救你。

信心的准则是「你只要相信 神已作工了,事情就成了。」许多时候,我们求 神后,还要自己或央求别人设法帮祂成就。 真的信心是经我们的「阿门」和 神的「我肯」就释手,让 神独自完成。 我们既能因信得救,难道比得救琐碎的事,却信不过祂吗?
「只要信祂」的作者和谱曲者是史笃敦(John H. Stockton, 1813-1877),他生长在一个长老会的家庭中,1832年在一次卫理公会的布道会中决志归主。 1846年起他在卫理公会的巡回布道中开始讲道,初时颇感困难,随后他对主说:「我在这里,请差遣我。」后来他曾协助慕迪和孙基在费城的布道会。 这首诗歌是当时在英美布道会中最流行的福音诗歌。
这首诗的副歌原是「来就耶稣,来就耶稣,现在要来信。 祂能救你,祂能救你,现在要救你。」 1873年孙基和慕迪赴伦敦举行布道大会,途经大西洋时,孙基在整理他的诗歌时,翻阅到这首诗,觉得「来信耶稣」的词太陈旧,就把它改为「不过信祂」,而在领唱时常改唱为「我要信祂」。 事后有八个人见证因唱这首诗歌被感动而决志信主。
有一位宣教士说:「是这首诗歌开我的心门,让主完全进到我灵内。 当我在军中服役时,有一次在征战的前夕,我在暗中摸索,怔忡不安;听到这首歌「只要信祂」,心中忽然开朗,我从来没有这么快乐过。现在我在军中袍泽间作宣教士 。」   
走笔至此,心中响起了一首歌「信心不停」的副歌,歌词如下:
信心不停止,耶稣是近,
信心不停止,无事可畏惊,
信心不停止,此路最好,
信心在黑夜,如在白昼。

求主教导我祈祷
Fortress of God
求主教导我祈祷,虔诚感谢主恩典!
赏赐我信心坚定,听到祢命令声音。
助我明白祢旨意,尽使命传扬真理,
天国圣工我有分,见证福音谢主恩。
求祢坚固圣教会,做明灯导人转回,
使人认识主耶稣,有主引导行活路。
求祢圣灵常引导,使我与祢更亲近,
行事学主圣模样,显主荣光在地上。
副歌
求祢俯允听我祈祷,祢的子女谦卑求讨,
我若所求合祢旨意,愿祢应允,显祢慈悲。阿们。

这首圣诗的词和曲都是骆先春牧师(Loh Sian-Chhun1905-1984)所作。他是闽语圣诗的权威,被称为台湾教会的一部活音乐史。
骆牧师出生在台湾淡水。 自幼热爱音乐,中学时代参加男生四重唱往各地献唱,后又与陈泗治,吴清镒等组成男声八重唱远征日本。 当时他们年少热情,并无旅费,经借贷后,始能成行。骆牧师音域广阔,八部练唱时若有人缺席,多由他顶替,故他能贯通各部曲谱,对他日后作曲的和声,有莫大的帮助。
1927年台北神学院在淡水复校,骆牧师就读神学院,毕业后,远赴日本神户,进中央神学院为研究生。 两年后返台,先后在大甲、新竹、三峡、及台东山地等教会牧会,并兼任淡江中学及台湾神学院教职,并任长老会圣诗编辑部秘书、部长,及教会音乐委员会委员,达三十二年之久。 他对山地教会的开拓和闽语圣诗的贡献,无人可与比拟。
1936年春,宋尚节博士来台举行奋兴大会后,会友遂大复兴,每星期一上午七时三十分有查经及祈祷会。 当时的团契十分火热,喜读经,勤祷告,信心更坚定;甚至有人独往大屯山麓与圣灵交通。 此时骆牧师因「意大利水上飞艇」事件,从日本宪兵队释回,他有感于会友的热心和关怀,乃写下了这首诗。
1947年骆牧师辞去淡江中学教职,专心赴台湾东部山地工作,他不辞辛劳地协助山胞戒烟、酒,并赠药物;前后廿一年间,培育了一百余间山地教会。 他对平埔族的音乐特别感兴趣,曾深入各乡村,搜集「平埔调」资料,录为乐曲 。
骆牧师育有四女六男,三男维仁曾任职于美国圣经公会,负责中文圣经重译工作;四男维道先后任台南神学院音乐系主任及院长,他继父志,擅长填词作曲。 这首诗的数处和声,经骆维道牧师加以修改。

后必知清
Some Time We’ll Understand
救主子民还在世间,难免流泪,难免试炼;
虽然此刻不知何益,后来到家必要知悉。
天下万事互相效力,使主子民,随时获益;
我们应当一无挂虑,常常喜乐靠主应许。
今所遇见万般事情,多系奥秘,不易知清;
惟当深信主恩无穷,主既安排总可安心。
副歌
一生一世 只管靠主;
不用惧怕!主不误事;
虽有多事还不甚明,
可以安心,后必知清。

许多时我们都不明白为什么有此遭遇? 为什么 神不及早援手? 但有一天,我们会知道 神的时间永远恰当,不会过早或太迟。 我们一切的遭遇,也都是于我们有益的操练。 这首诗的副歌告诉我们:「一生一世只管靠主;不用惧怕!主不误事;虽有多事还不甚明,可以安心,后必知清。」
这首诗的正歌是柯尼利(Maxwell N. Cornelius, 1842-1893)所作。 他出生在美国宾州的农家,原是木匠,后成建筑营造商。 有一次在监工时不慎跌伤大腿,医生诊断必须截肢。 他在动手术前,要求家人取来他的提琴,让他奏出他生命中的最后一曲。 琴声凄宛动人,不但他和家人悲痛欲绝,周遭的医生和护士也为之黯然泪下。 手术成功,他不久恢复健康,但终身残废。
柯尼利深感主恩,决志献身,乃就读神学院。 1871年毕业,在宾州长老会牧会。 1885年赴加州帕沙迪拿(Pasadena),整顿一间管理不善,信徒泠淡的长老会。 柯尼利先从培养教友灵性着手,五年间,会友由一百人增加到一千人,教会财产由五千元增加到十万元,打破当时全国教会的记录。 教友因教堂陈旧狭窄,拟扩大重建,不意忽逢经济萧条,许多认捐奉献的教友无法交付,此时他妻子又罹重病,不久去世。 柯尼利在这时写下了这首他唯一的诗,他在主持妻子安息礼拜时,以此诗为结束,全诗共五节。
数月后本诗被刊于报上,名布道家韦特少校(Major Daniel W. Whittle,见p. 82)阅后深受感动,加上副歌寄给好友麦格翰(James McGranahan, 见p. 83)请他谱曲。 这首诗歌被刊印在孙基的「福音圣诗」(Gospel Hymns)歌名是「我所作的,你如今不知道,后来必明白。」(约13:7)

面对面
Face to Face
与救主基督面对面,何等荣耀的相见,
因祂曾为我罪钉死,我羡慕见祂慈面。
如今因有黑云遮掩,不能清晰见主面,
但那荣耀日必来临,我必要见主荣面。
主同在时何等快乐,忧伤痛苦全消除,
弯曲道路全都修直,隐密事都要显露。
面对面有福的良辰,面对面万事知清,
面对面见我救赎主,祂的爱何等丰盛。
副歌
面对面我与主相见,在那遥远的青天;
面对面在主荣耀中,我必亲见主荣面。

这首诗的作者白嘉丽(Carrie E. Breck, 1855 – 1934),出生在美国东部的佛蒙特州,但大部份时间都是与她丈夫和五个女儿住在西岸的俄勒冈州的波特兰市。 她是长老会会友,一共写了将近二千首诗,多数谱成圣诗。 她喜欢即兴作诗,有时在缝纫、有时怀抱着婴儿、有时在做家事,只要有灵感,即刻成诗。 这首「面对面」是根据哥林多前书13:12「我们如今彷佛对着镜子观看,模糊不清,到那时, 就要面对面了。」而作。
这首曲谱是名作曲家杜勒(Grant Colfax Tullar, 1869-1950)在1898年所作。 当时他在新泽西州协助卫理公会的一个布道会。 他住在当地牧师的家中。那天他和牧师夫妇外出探访,回家已经很迟,又须赶赴晚上的聚会。 师母不及准备甜点,知道杜勒爱吃果冻,就对杜勒说:「家中只有你中午吃剩的果冻,可否将就一下。」杜勒欣然接受,他说:「So, This is all for me。这全是给我的。」而「全为我」(All For Me)给了他灵感,他想到这可以作一首福音诗歌的歌名,于是走到琴旁,在数分钟内谱成了一曲,歌词首句是「救主受苦全然为我,流血死亡全为我。」主人听了很兴奋,请他当晚就唱,但杜勒觉得歌词尚需修饰,俟明天再说。 翌晨杜勒收到白嘉丽来信,内附数首她的近作,请他配曲。 其中一首「面对面」的韵律和「全为我」完全配合,于是他放弃了自己的歌词,采用她的词句。 杜勒想不到这首诗歌竟成为他最有名的一曲。 全世界千万人唱这首歌时,都心怀喜乐,希望能在主的荣光中和祂见面。
雅各精明过人,善于筹算,一切以自己的利益为前题,然而也因此失去温暖的家庭,母爱,飘泊流离他乡为他舅舅牧畜。 他欺骗了他父亲,他的儿子也欺骗了他,数十年,他生活在丧失爱子的哀痛中。 雅各在返家乡的途中与天使摔跤,要求祝福,给那地起名叫毘努伊勒,意思是「我面对面见了 神,我的性命仍得保全。」我们有一天也要见主荣面,愿那时刻是美好无比,而不是愧赧无颜见恩主

robine 2008-01-24 11:44
安然过
Through It All 
我曾有许多忧伤泪,有许多难题要面对,多少时候我不辨是非;
无论我在任何地位,神必定赐福与安慰,一切试炼,使我坚强完美。
我曾到过许多地方,我曾见过许多面孔,多少时候我感觉孤单;
在我孤单寂寞时刻,那时刻变得更宝贵,因我主让我知道我属祂。
感谢神领我攀高山,感谢神领我经幽谷,感谢神领我渡过风暴;
若我从未经过困难,就不知道神的大能,更不知在主里信心果效。
副歌
安然过,安然过,因我信靠主耶稣,因我信靠真神;
安然过,安然过, 因我相信神的话是真。

这首曲的作者柯安祺(Andrae Crouch,1945 - ,见 p.105)生性乐观积极,万事总往好处设想。 在失望中他能另觅途径而反败为胜,但是当他走过流泪谷,几近迷失时,幸有良友的劝导,他才回归 神。
柯安祺初出道时,曾领导一群年轻人组成「使徒合唱团」巡回在小教会献唱,靠着菲薄的爱捐奉献作为合唱团的开支,经常入不敷出,而遭团员的埋怨;他总是一笑置之,虽经济拮据,却精神愉快。 1971年「使徒合唱团」已稍具声名,他们开了一辆旅行车全时间往各地献唱。 这时他爱上了一位时常和他合唱的女团员,他认为她是 神为他预备的最佳伴侣,买了一枚戒指,拟在适当时机向她求婚。 那次他们在北加州有三天的演唱,她突然无故缺席了二天,第三天她容光焕发地出现了,她把大家叫在一起,当众宣布她要结婚了;前二天因与未婚夫筹划婚事而不克前来。 这时柯安祺摸着口袋中的戒指几乎崩溃,他悲痛欲绝,一向乐观的他,跌入黑暗的深渊。 那天演唱会后,他一言不发,独自不停的驶车五小时返抵洛杉矶家门。 他要孤独,不想再继续合唱团,拟取消一切行程。 当他走入起居室时,听到电话铃声,是他的好友,天使棒球队的球员艾皮打电话给他。 他对柯安祺说:「我有感动要为你祷告,虽然我不知道你有什么需要。」柯安祺将他的绝望告诉他。艾皮对柯安祺说:「 神会带你走过荒芜的阴谷到有清新绿草的山顶。」数分钟后,柯安祺坐在琴旁,想到好友的劝勉,流着泪边唱边弹地作了「安然过」的第一、二节;他求 神赐他第三节。 三星期后,1971年2月9日清晨五时,洛杉矶大地震,64人丧命,损失惨重,柯安祺家中一切平安,他在心怀感恩完成了第三节。 失恋之痛虽在他心上留下了难忘的烙印,但 神带领他安然过,继续走事奉的道路。
不久柯安祺和使徒合唱团获卡玛各(Ralph Carmichael)赏识,经他推荐进军好来坞,并在国内外著名的音乐
我听耶稣柔声说
I Heard the Voice of Jesus Said
我听耶稣柔声的说,“来就我得安息;
身心疲倦困乏的人,靠首在我怀里。”
我本劳苦疲倦忧愁,我既前来归主;
在主怀里我得安息,祂使我心欢欣。
我听耶稣柔声的说,“我有生命活泉;
干渴切慕滋润的人,我必赐祂活泉。”
我心干渴来就耶稣,祂赐生命活水;
心得滋润灵得苏醒,我今靠主而活。
我听耶稣柔声的说,“我是暗世之光;
来就我的得见晨光,全路程必照亮。”
我举目仰望主耶稣,祂是晨星朝阳;
在祂光中欣然前往,行完在世路程。

有一种安息是经历患难而获得的。 它不是无奈,也不是故作镇定,而是将身心疲倦困乏的自己投入主怀,享得的安憩。
这首圣诗告诉我们该怎么做。 这是波纳(Horatius Bonar, 1808-1889,见 p. 67)在1846年所作。 原作以「加利利之声」(The Vocie of Galilee)为名,他的后裔迄今还珍藏着原稿。 慕迪称波纳为「当代苏格兰最伟大的圣诗作者」。 波纳自己说,他的诗多数是在旅途舟车上,随手拿起铅笔,找一张纸,即兴而作,因此潦草、模糊。 虽然他作的六百多首诗,韵律常有错误,但将基督的生命反映入人心,而且文意清楚明确,因此深被信徒喜爱。
波纳的祷告生活是非常严谨的,他的仆人看他每天祷告,都是那么地殷切,受感动而说:「像他那样圣洁的人,尚且如此需要祷告,何况我呢?」自此那仆人便成为一个热心的信徒。
这首诗歌有两个曲谱,其一是用史博(Louis Spohr,1784-1859)所作的圣乐「救主最后的时刻」(The Last Hours of the Saviour)中的一段独唱改编而成。
多数诗集都选用戴克(John B. Dykes, 1823-1876)的曲谱。 每节的前四句用带有幽柔气氛的降B调,是主安慰困倦信徒的柔声;后四句则用欢愉的升G调,信徒的信心得激励,尤其在最后两小节达欢欣的高峰,实在是难得的配曲。
戴克是英国人,十岁时就在教会司琴,在大学时组织音乐协会,创作诙谐性的音乐。 1847年,就任圣职后,不再随便作曲,专心指挥教会诗班。 1861年Durham大学赠他音乐博士学位,一年后他被奉派为St. Osward’s 教区牧师,终身留守此职,所有的圣诗曲调也都是在此时完成,共计有276首;但流传下来的不多,因为有人认为他的曲调松弛、柔弱、削减了歌词的原有的含意。

当转眼仰望耶稣
Turn Your Eyes Upon Jesus
请问你是否困倦烦恼?全无光明黑暗满伂?
祇一仰望主就得光明,生命更自由丰富!
主已从死亡进入永生,我们当跟随主走去;
罪的权势不能再辖制,我们已得胜有余!
救主的应许永不变更,全心信靠万事安稳;
快去传扬祂全备救恩,使凡信的人免沉沦!
副歌
当转眼仰望耶稣,定睛在祂奇妙慈容,
在救主荣耀恩典大光中,世上事必然显为虚空。

含冤不辩是多么难的功课?可是天父告诉我们伸冤在祂。 神是公义的审判官,祂必会还我们公道,让我们转眼仰望祂,不要自己伸冤。许多时我们虽跟随主,却常被地上的事而模糊了心灵的眼,甚至有时在教会活动中,与弟兄姊妹之间产生争论与误会,无意中丧失了单独与 神相亲的福份。 让我们转眼仰望耶稣,定睛在祂慈容光照中,世上一切争端是非皆显为虚空。
这首圣诗的词曲都是李茉(Helen Howorth Lemmel. 1864-1961)所作。 李茉出生在英国,父亲是卫理公会牧师,十二岁时随父母移民美国,旅居美国中部数州,最后定居在西雅图。 李茉是卓越的女高音,年轻时她曾组织女声四重唱巡回演唱。 随后她前往德国攻读了四年声乐,返美后,在慕迪圣经学院执教,并经常在美国中西部各教会献唱。
李茉讲到写这首诗歌的情境:「1918年,一位宣教士朋友给了我一张单张,题目是「焦点」,讲到当专心注目仰望耶稣时,地上的一切就转为平淡虚空。 这一句话给了我很大的冲击,使我霎时间停顿下来,心灵旋即涌出副歌的旋律,继而在同周中圣灵默示了我正歌的歌词。」 四年后,这首歌被选在歌集中,在英国出版,同时在北英的圣经研讨会中盛行起来。 1924年在美国出版后,被译成多国文字广传各地。    李茉共写了五百首诗,她主领儿童崇拜,也著作了许多儿童读物及诗歌。
当我们转眼仰望耶稣时,对我们一切所求,不可操之过急,因为祂必不误事。有一首短歌,其歌词如下:
祂不误事,因祂是神,
祂不误事,应许必成,
祂不误事,知你最深,
祂不误事,听你祷祈。

到各山岭去传扬
Go, Tell It on the Mountains
副歌
到各山岭去传扬,越过山岗到各地方;
到各山岭去传扬,说基督已降生!
有牧羊人在野地,夜间看守群羊,
忽然自天上照耀,极圣洁的亮光。
到各山岭去传扬,越过山岗到各地方;
到各山岭去传扬,说基督已降生!
牧羊人心里战兢,但闻天使歌声,
欢呼赞美声嘹亮,救主今夜降生。
到各山岭去传扬,越过山岗到各地方;
到各山岭去传扬,说基督已降生!
卑微低*的马棚,救主基督降生,
带来救恩好福音,主降生人蒙恩。
到各山岭去传扬,越过山岗到各地方;
到各山岭去传扬,说基督已降生!

山上有宽畅的空间和地土,山上的声音可传得更广远。 让我们登山传扬这福音。
这是一首美国民歌,也是黑人灵歌,经常被列入圣诞歌选,最早出现在1907年出版的「美国黑人民歌」(Folk Songs of American Negro)。 黑人民歌和灵歌源自非洲黑奴。 在十八世纪末叶及十九世纪初,黑人在美国南方盛行露营布道会,许多他们的传统诗歌在1940年付梓,书名为「美国黑人灵歌和民谣」(American Negro Songs and Spirituals)。 内有「有人在你心外扣门」(Somebody’s Knocking at Your Door),「主啊,我愿做个信徒」(Lord, I Want to Be a Christian),「你在那里?」(Were You There?)等名诗歌。 书中提到黑人灵歌的几个特色:
保有他们固有的旋律和节奏。
将非洲启应式的民歌加入新的歌词。
各地黑奴因被交换,他们受基督教影响而结合成一团。
他们自然地扩展他们所听到的宗教诗歌,而不是仿效的。
本诗的歌词是华克绍(John W. Work Jr., 1871-1925)所写。 他和他弟弟华福德(Frederick J. Work)是早期推介黑人灵歌的促进者。 今日黑人灵歌在美国民谣和圣诗中均占重要的一席。
据华克绍儿子所忆,当年华克绍在Fisk大学执教时,该校有一传统:在圣诞节清晨五时,日出之前,学生们在校园中聚集一起,成群结队走向每一栋宿舍报唱「到各山岭去传扬,基督已降生!」「荣耀归于新生王」等圣诞歌曲。 最后大家在餐厅摇曳的烛光下,举行一个简短的圣诞晨更早餐。

我心得满足
Satisfied
我的生命渴望已久,能饮于清凉水泉,
除去我心如火忧情,解我干渴的心灵。
我心饮求丰盛生命,能使我心得充盈,
但我所得都如烟云,惟使我心更虚空。
活水泉源主流不息,生命灵粮靠主赐,
丰富恩典永远基业,都在救主基督里。
副歌
哈利路亚!我已寻见我心所渴慕的主!
靠祂宝血我得拯救;使我心灵得满足。

近二十年来,笔者的新年心愿都没有改变,「求 神给我一个健康的身体,一颗知足的心,和喜乐的灵。」这个心愿使我终年常乐,对我而言,它比世上一切的荣华富贵更珍贵。
魏珂蕾(Clara Tear Williams, 1858-1937)出生在美国俄亥俄州,一个世代是卫理公会的会友的家庭。 她在十三岁时就信主,但一直到十七岁才真正地决志奉献。她一度挣扎,是否能放弃她多年的梦想:做一个受人崇敬的教师,过舒适的生活,与学者为伍,或祇为主而活,与这邪恶的社会隔绝? 最后她终于把世界和自己钉死,满怀信心地走 神的道路。 于是她的生命有了大改变,过去她羞于启齿向人传扬救主,不敢在人前祷告,现在她可毫无畏惧地见证 神。 1883年起,她开始了二十年骑马奔走各地传道的生涯。
「我心得满足」是魏珂蕾应哈得逊之邀而作的。 1875年,魏珂蕾在俄亥俄州参加一个聚会并从中协助事工。 有一晚大会后,大会的领唱者哈得逊教授告诉魏珂蕾,他正要出版一本诗歌集,希望她能写一首诗。 当晚她就写了这首「我心得满足」,而次晨哈得逊就谱成了曲调。
著名的圣诗歌唱家谢伯伟(George Beverly Shea)在他Songs That Lift Heart一书中提到在他八岁时,有一天下午,他随他的牧师父亲在纽约过街时,看到一位高大年迈的老妇人缓缓地自对街走来。 当他们经过她身边时,谢牧师摘帽向她问安。 她驻足四望,报以微笑致意。过后谢牧师带着敬意地告诉小伯伟,这位女士是「我心得满足」的作者魏珂蕾。 回家后,伯伟告诉他母亲下午的巧遇,母亲就走到琴旁弹这首诗歌并教伯伟唱。 魏珂蕾端庄雍容,带有基督慈祥的微笑,一直深印他心,若干年后,伯伟开始独唱时就唱这一首诗歌。
谱曲的哈得逊(Ralph E. Hudson, 1843-1901)出生于俄亥俄州,美国内战时,服役于宾州志愿兵团,继在医院任护士。 战后退役,他在大学教了五年音乐,被圣公会按牧后,热心布道。 他是著名的作曲家、歌唱家及出版家。
厅献唱。 柯安祺是现代福音诗歌的先锋。 他荣获六次葛莱美奖(Grammy Award),三次圣鸽奖(Dove Award),并在1985年得奥斯卡最佳原作金像奖。

robine 2008-01-24 11:45
靠主耶稣得胜
Victory in Jesus
我曾听过一故事,救主如何由天降临,
祂曾舍命在加略山顶,为救我这罪人;
我听到祂在呻吟,流出宝血赎我罪刑,
我即刻悔改归向神,祂使我大得胜。
祂曾在世行奇事,显出祂的医治大能,
祂使瘸腿的跳跃行走,使瞎眼能看见;
我呼求祂:“主耶稣,来医治我破碎心灵”
主听我祈求前来救我,使我大得胜。
我深知主在天家,为我预备荣耀住处,
遥远望见那明亮彼岸,黄金街碧玉城;
好象听见众天使,仍旧高唱救恩故事,
到那日我必在那边,同唱得胜凯歌。
副歌
靠主耶稣我救主,能得胜到永远,
主慈爱寻找我,赐我赎罪之恩;
我深知道祂爱我,我愿全心爱我主,
主宝血已洁净我,使我永远得胜。

基督徒要经历许多试炼,我们必须战胜,使灵命茁长。 经上告诉我们,祗要靠主就可得胜有余。 约翰壹书 5:4 「凡从 神生的,就胜过世界.使我们胜了世界的,就是我们的信心。」罗8:37「靠着爱我们的主,在这一切的事上,已经得胜有余了。」
「靠主耶稣得胜」的词和曲都是巴拓岚(Eugene M. Bartlett, 1885 - 1941)所作, 他出生在米苏里州,他在慕迪学院毕业后,就开始写歌作曲,并在学校教唱。 他与众不同的音乐天份,使他成为一位广受欢迎的音乐老师。 他的诗歌也愈来愈风行。
这首诗歌作于1939年,是他个人蒙恩得救喜乐的见证,当他悔改归向 神时, 神使他大得胜。 这首歌在近年的布道会中经常被选用。
1918年他在阿肯色州成立了Hartford音乐公司,出版了许多他的诗歌及现代的诗歌。 他也作了一些幽默风趣的诗歌,有一首「等那残肴」(Take an Old, Cold Tatter and Wait)记述在他童年,每当主日晚上有牧师或教友来晚餐时,孩子们就得另坐一桌,眼巴巴地等他们吃剩,才有残菜冷羹可餐。
廿多年来,巴拓岚在阿肯色州、俄克拉荷马州、阿拉巴马州及得克萨斯州经办歌唱学校,其间有好多年又编审 Herald of Song 月刊,报导当地各种音乐活动,介绍新歌,及宣传其歌唱学校。

救主在等待
The Savior Is Waiting
主耶稣正等候进入你心门,
为何你不接受祂?
这世界无法将你与主分开,
你要如何回答祂 ?
哦,朋友,你若愿意接近耶稣,
祂会伸慈手欢迎;
脱离黑暗接受祂做你救主,
祂必永住在你心。
副歌
祂耐心的在你心外等待,
现在祂仍然在等待,
等待盼望你愿意打开心门,
祂渴望进入你心。
这首圣诗的词曲都是卡玛珂(Ralph Carmichael, 1927 -  )所作。 他出生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一个喜爱音乐的牧师家庭中,四岁时开始学小提琴,他的家境并不富裕,在那艰难的三十年代,全家缩衣节食地供他学了十三年的小提琴,在大雪纷飞的冬夜,他父亲带着六岁的他伫立街上,希望音乐会的守门者容他们在中场时进去听半场免费的音乐会。 大学时,他学会了鼓、钢琴、喇叭、指挥、作曲。 大学毕业后,他组织了一个十四人的管弦乐队,和十六人的男声诗班,巡回演唱。 1949年他首次上巴沙迪那( Pasadena)电视台,在「基督教校园时间」(The Campus Christian Hour)参加演唱及演奏器乐,该节目在他策划下持续了76周,荣获1951年艾美(Emmy)电视奖。同时他也在洛杉矶城中浸信会任音乐主任,组织管乐团及交响乐队,指挥二百人诗班献唱弥赛亚神曲。 翌年他为葛理翰的影片「德州先生」(Mr. Texas)及其它葛理翰所制的影片撰写乐谱。 他也为许多基督教的电视节目配乐。
「救主在等候」是卡玛珂最著名的圣诗。 这首圣诗原是应洛杉矶城中教会的牧师所请而写的一首「邀请决志」的诗歌。 他其它的作品有:「求告主耶稣」(Reach Out to Jesus),「救主是我一切」(He’s Everything to Me)。 卡玛珂对各种音乐的表达方式能兼容并蓄。他希望能打破典雅圣诗和轻快流行音乐间的鸿沟,这崭新的观念,在当时曾被排斥。
五十年代时,卡玛珂随世界展望会(World Vision, International)的创办人皮尔斯(Bob Pearce)赴日本为期一个月的巡回布道,他集训了六千人的诗班。 每晚的布道会,有一千人组成的诗班献唱,最后邀请决志时,就唱「救主在等候」。在场的美国陪谈员将这首诗歌带回各自教会,广受欢迎,就此流传全世界各地。
卡玛珂是教会、宗教团体和音乐界、影艺界之间的桥梁,他年高德劭,受各界敬重,他乐意推荐有潜力的年轻人;也能唤起成名的音乐家、艺术家来回馈社会。 卡玛珂说;「基督徒被劝诫,勿以自我为中心,如果我们肯衷心接受基督的信息,我们就有责任去帮助那些有需要的人。」
信靠耶稣真是甜美
‘Tis So Sweet to Trust in Jesus
信靠耶稣真是甜美,只要信靠主恩言,
只要站在主应许上,信靠主蒙福无边。
信靠耶稣真是甜美,只要信靠主宝血,
只要凭着纯一信心,能洗罪污白如雪。
信靠耶稣真是甜美,助我将罪恶离弃,
得着耶稣得着一切。生命喜乐和安息。
感谢主助我信靠祢,祢是我救主良友,
我深信祢与我同在,从今时直到永久。
副歌
耶稣,耶稣,何等可靠!
多少事上已证明!
耶稣,耶稣,宝贵耶稣!
愿我信心更坚定!

这首诗的作者史露意(Louisa M. R. Stead, 1850-1917)出生英国,少女时就有蒙召做宣教士的心愿,她期望能去中国传道,但因体弱不克成行。 她廿一岁时迁居美国俄亥俄州,四年后结婚,育有一女莉莉。 当莉莉四岁时,那年夏天他们全家去纽约长岛海滩野餐,露意看着丈夫和女儿挖沙戏水,其乐融融,不禁对自己说「我的福杯满溢,有一个虔诚的丈夫和一个可爱的女儿。」 正在此时她看到一个男孩在巨浪中挣扎呼救,她即刻告诉她丈夫。 他马上跳下去救那男孩,可是不幸一同被海浪卷去,露意抱了莉莉在海边嘶声呼喊,眼看着他们双双没顶。
这个骤然的打击,陷露意于痛苦深渊中,她贫病交逼,祗有靠圣经和圣诗得安慰,她想到「恩友歌」(What a Friend We Have in Jesus)的作者史克文(Joseph Scriven,见p.1)的未婚妻在结婚前夕溺毙;潘黛丝(Elizabeth Prentiss,见p.7)在失去两个儿子后写「更爱我主」(More Love to Thee)。 露意说:「我不需要为爱祷告, 神知道我爱祂,我也知道 神爱我。 我所需要的是更多的信心与依靠,深信祂的权能,祂的引导,带我行经那凄凉渺茫的未来。」
在那段凄楚孤单的日子里,母女相依为命,有一日家中已无隔宿之粮,露意以完全信靠的心向 神祷告。 次日早晨在门前发现一篮食物和一个装有钱信封。 露意对莉莉说:「我们依靠 神,祂没有叫我们失望。」于是她写下了这首诗「信靠耶稣真是甜美」。曲调是寇伯克(William Kirkpatrick, 见p.42)所谱。
1880年露意携莉莉赴南非做了十五年的宣教士,并和一位卫理公会的牧师结婚,稍后因健康关系返美。 1901年赴南罗得西亚卫理公会传道会工作,直到 1911年退休。 莉莉成年后也在同一传道会工作,事母至孝。 1917年露意安息后,被葬于非州她家附近的山麓中。

成为我异象
Be Thou My Vision
恳求心中王,成为我异象,
万事无所慕,惟主是希望!
愿祢居首位,日夜导思想,
工作或睡觉,慈容作我光。
成为我智能,成为我箴言,
我愿常跟祢,祢作我良伴。
祢是圣天父,我得后嗣权,
祢住我心殿,我与祢结连。
不挂意富裕,不羡慕虚荣,
主是我基业,一直到永恒。
惟有主基督,能居我心中,
祂是天上王,胜珍宝权能。
天上大君王,辉煌的太阳,
我赢得胜仗,天乐可分享。
境遇虽无常,但求心中王,
掌管万有者,永作我异象。

这首诗的原文是公元八世纪时,一位爱尔兰的信徒所写,作者姓名失传,但因原作是盖尔语文(Gaelic)使用古爱尔兰措辞,故后人知道作者是居住在一个爱尔兰绿草如茵,山巅烟雾弥漫的幽谷中。
1905年,柏妮(Mary E. Byrne, 1880-1931)将这首古爱尔兰诗英译成散文,发表在杂志上。 七年后,贺依理(Eleanor Henrietta Hull,1860-1935)知道它原是诗体,又将散文改写成诗。
柏妮出生在爱尔兰都柏林,大学毕业后,在其家乡从事中等教育研究的工作。她最重大的贡献是编纂「爱尔兰语大辞典」。贺依理出生在英国曼彻斯特,是爱尔兰教科书协会的创办人,也是伦敦爱尔兰文学协会的会长,着有数本有关爱尔兰历史与文学的书。
这是一首祷告的诗,求主使我们以基督为榜样,成为我们的异象。 诗中称 神为「心中王」、「希望」、「智能」、「箴言」,「良伴」等。 我们常有梦想,但却乏异象。事奉的道上若无异象,则一切都是徒劳。
这首诗歌最初引用爱尔兰民谣With My Love on the Road,1919年被收集在爱尔兰圣诗中,则以一小山名Slane为曲调名。 相传在公元五世纪时,国王有令,在复活节前夕,必须由他在山上点火,宣称春到人间,那年爱尔兰圣人圣柏爵克(St. Patrick)在Slane山上在国王之先,燃点火炬,国王有感于他的勇敢,准他在爱尔兰传道。 后人为纪念他,尊他为爱尔兰守护圣人。
其后有许多人改编曲调的和声,常用的是伊文思(David Evans,1874-1948)和庄逊(Norman E. Johnson,1928-1983)的和声。此歌以齐唱为宜。

现在我知
Now I Know
祢未应允我的呼求,祢未理睬我的蒙羞,
我受困逼祢未解救,现在我知祢是爱我!
祢的慈容变为厉色,祢的温柔变为严格,
祢的抚摸变为杖责,现在我知祢是爱我!
我向前时祢要我退,我求欢乐祢给眼泪,
向祢诉苦祢却责备,现在我知祢是爱我!
如今我要心口同吟,颂祢大爱赞祢用心,
衷诚体会祢的深情,现在我知祢是爱我!
副歌
现在我知祢是爱我,现在我知祢是爱我,
时间越久我越知道,越久越知祢是爱我。

1954年,赵君影牧师(Calvin Chao,1906-1996,见p.22)被邀请到菲律宾的碧瑶主领一个夏令会,有一位姊妹在学生时,因听赵牧师的讲道而决志信主。 在夏令会时,她的父亲突然去世,她不明白为何神如此苦待她?带走了她最亲爱的父亲。 赵牧师知道后,就安慰她,与她一起祷告;并对她说:「我愿意做你属灵的父亲。」 她欣然接受。 此后他们虽不常见面,但赵牧师经常勉励她:无论在何环境,天父的慈爱永不离开她。 赵牧师想到自己的一生中也有许多时候,神没有直接答应他的祷告,因而起怀疑,以为神不爱我们,日后才明白神要我们体会祂更大的爱;在此情景下,他写了这首诗,由黄桢茂(Huang Chen-mou, 见p.44, p.188)谱曲。
在赵牧师所作的十九首诗歌中,笔者对此诗特别偏爱。 我的独子在他十岁的那年,游泳时被主接去。 不久听到异地友人的幼儿跌落泳池,救起后昏迷不醒,数日后复苏,这个消息令我久久难以释怀,但「因我所遭遇的是出于祢,我就默然不语。」(诗39:9)。 廿多年后在美与友人重逢,得悉他们的幼儿因当年脑部缺氧过久而成弱智,这些年来一直是父母身心上的重担。 主啊!「现在我知,祢是爱我,时间越久,我越知道祢是爱我」。
赵牧师所作的「尽忠为主」一诗,是他和赵师母一生的写照。
我已撇下凡百事物,背起十架跟耶稣,
世上福乐名利富贵,本已对我如粪土,
主未亏我主未负我,有谁甘甜如我主?

robine 2008-01-24 11:47
为你祈求
I Am Praying for You
我有一救主,在天为你祈求,祂是亲爱救主,胜过众朋友;
祂时常关心我,对我极其温柔,但愿我救主,也成为你恩友。
我有一天父,赐我丰富恩典,有永远的盼望,福气真无限;
不久祂要召我,在天与祂相见,但愿你与我,能一同见父面!
我有一白衣,光明洁白美丽,是主为我预备,在荣耀日里;
那日我必穿上,极其荣美华丽,朋友我求主,也赐你这白衣!
主已拯救你,当向别人传述,让人因你认识亲爱的救主;
常为他们祈求,领他们走天路,主必听你求,使他们得恩福!
副歌
我今为你祈求,我今为你祈求,
我今为你祈求,常为你祈求。

这首诗的作者柯乐夫(Samuel O’Maley Cluff,1837-1910)出生于爱尔兰的都柏林。 他毕业于三一学院后,在爱尔兰教会牧会。本诗作于1860年。
1873年11月至1874年1月间,孙基(Ira D. Sankey, 见p. 13, 14)随慕迪赴英,在苏格兰及爱尔兰传道,他看到了这首诗的单张,想到不久前施彼福(Horatio G. Spafford,见 p.11)丧女之痛,就将此诗谱曲。 他们在伦敦的伦布道会中常唱此歌,后来成了许多教会祈祷会中最爱唱的诗歌。
在纽约有一对年青的夫妇参加一个奋兴会,妻子被这首诗歌感动,在回家的途中,「我有一位救主,在天为你祈求,」的歌声不断在她耳中萦回, 翌晨她又在这歌声中醒来。 那天晚上她接受了主,她的丈夫也随即信主。 他们先前已发出了一个盛大舞会的请束,临时将它变成了一个祷告会。
有一位瑞典的青年见证说:「我第一次听到这首歌是在二十多年前的一个寒冷的冬夜。 有两位宣教士来到附近,无法找到一聚会的场所,最后有一贫苦的妇人,愿将她的小木屋供他们使用。 当时我是一个小男孩,怀着好奇心去参加聚会,约有廿人在场,宣教士在粗制的烛光下祷告后,用吉他伴奏唱这首「为你祈求」。 此后,我在欧洲各国,祷告会、山居的迁徙者、千人的大教会中,经常听到这首甜美的圣诗。」
在美国有一位牧师见证说:「有人要我去探访一个垂危的巫术家,由于他对基督教满怀敌意,我不知从何着手。 我看到室内有一架小风琴,我问他可否为他唱奏一曲。 经他同意后,我开始奏唱 “我有一救主,在天为你祈求,”老人很高兴地听,他要求我再唱一遍。 我没有勇气启齿的救恩信息,却在歌中传达出来。」

大哉,圣哉,耶稣尊名
All Hail the Power of Jesus’ Name
大哉圣哉耶稣尊名!天上万军颂扬,
天上万军颂扬;奉献冠冕极其光荣,
真神选民蒙救赎恩,应当感谢敬拜,
应当感谢敬拜,靠主宏恩免我罪债,
天上地下闻主尊名,应当敬畏颂扬,
应当敬畏颂扬,万膝跪拜万口称颂,
尊贵荣耀智能能力,都归被杀羔羊,
都归被杀羔羊!圣徒天使赞美不息,
庆贺祂,贺祂,贺祂,贺祂,
庆贺祂为君王。,

这首诗的原作是柏洛纳(Edward Perronet, 1726-1792)。 他的父亲是法国的新教徒,逃亡至瑞士,以后移居英国,在圣公会牧会达五十年之久,极力支持卫斯理兄弟。 柏洛纳曾随从卫斯理约翰在英国北部布道八年,后因主张布道团团员可主持圣餐和应脱离英国国教两事,意见分歧而分道扬镳。 这首诗是他的不朽之作,分两次作成,刊载于1779年11月及1780年四月份的「福音月刊」上,共有八节。 1787年吕本(John Rippon, 1751-1836)将原诗的第二、三、六节删除,另作两节。 今日中文圣诗取自两者之诗。 吕本,英国人,是浸信会的牧师。
宣教士史各脱(E. P, Scott)有一次赴印度荒山一野蛮部落传福音。 他随身带着一把小提琴独往山区,被一群土人包围,他们高举长予要杀他,他心中默祷,拿起小提琴闭目奏此曲两遍后,睁眼观看,土人已放下长矛,他们为这新奇乐器所奏的美妙音乐所感,接受他为朋友并迎为上宾,史各脱把耶稣基督福音的真道介绍给他们。 二年半后,史各脱因健康需返美疗养,那些基督徒的土人列队为他送行四十英哩,在临别时,史各脱打消了归意,随他们回去,终身为他们服务。
本歌有三个曲谱。 英国和加拿大教友惯用施布索(William Shrubsole, 1760-1806)的曲调,调名是Miles Lane。 施布索是圣公会教堂的司琴,也是柏洛纳的好友,作此曲时年仅廿岁。
1792年美国的一位木匠作曲家霍登(Olive Holden,1765-1844),在他女儿出生的那一天,他在一台小管风琴上作了一曲,称之为「加冕」(Coronation)以志庆贺。翌年,霍登看到了这首诗,就将该曲配上。 美国教会普遍采用此谱。
1838年,英国一位平信徒艾勒(James Ellor, 1819-1899)另谱一曲,调名为Diadem,深受诗班喜爱。 艾勒年青时在制帽工厂工作,一周六天是制帽工,星期天在教会领唱。 十九岁时,为教会的主日学周年作此曲,他先将此曲带回帽子厂试唱,大受欢迎,嗣后。该地每逢有周年纪念时都唱此歌。 1960年浸信会世界联会在里约热内卢召开,闭幕典礼时,在体育场有二十万人用本调唱此歌。
如鹿渴慕
As the Deer
如同鹿切切渴慕溪水,我灵亦渴慕追求祢;
唯有祢是我心所爱,我渴望来敬拜祢。
祢是我好朋友是兄弟,又是我的大君王,
我爱祢超过爱任何人,更超过世上万物。
我要祢胜过世上金银,只有祢能满足我心。
唯有祢赐我真实喜乐,祢是我眼中瞳仁。
副歌
祢是我的盾牌力量,我身心灵唯降服于祢,
唯有祢是我心所爱,我渴望来敬拜祢。

这首歌是近廿年来很受人欢迎的赞美系列的短歌。神是我们的盾牌和力量、好友和兄弟,唯有祂能满足我们的身,心,灵。
1981年夏,纳斯君(Marty Nystrom, 1957- )是一个中学教师,他拟去德州达拉斯,参加万国归主学院为期六周的暑期进修班;没料到适逢航空公司员工罢工,于是他改搭火车。 自芝加哥到达拉斯,是三天漫长辛苦的旅途。大家到此就读,是搜寻灵命的提升,而纳斯君则注目在年轻的女孩身上,希望能邂逅到一个理想的对像,但未能如愿。 这陌生的环境令他意乱迷茫,且万国归主学院的严紧,使他觉得还不如在母校 Oral Roberts 大学。 他在大学时,曾参与事奉,但心灵上从未渴望过神,事奉的动机是赢人的赞许。 德州地域广大,夏日酷热,如果他手中有一张回程票,真想就此回家。 有一位室友力邀纳斯君参加他们三周的长期禁食,以俾眼目清新,清楚他们的远景。 禁食期间,厨房的水喉是他唯一的点饥。 纳斯君回忆说:「一开始禁食,我就整个被破碎,神开始逐件释放我。 我发觉自己对世上的情欲逐渐淡漠;而我的心灵渴望与神亲近,则与日俱增。 自我做基督徒以来,我第一次衷心地用诗篇42:1『神阿,我的心切慕祢,如鹿切慕溪水。』向神祷告。」禁食的第十九天,纳斯君坐在男生宿舍的一台音调不准的钢琴旁,奏唱不同的诗篇和赞美短歌。 就在那时,神赐给了他这首「如鹿渴慕」,那天他不断地唱这首诗歌。 有人问他:「为什么这首诗的前段用圣经旧译本文字,而后段则用现代的文字?」他回答说:「作为写作者,文句应该划一,但当时我先想到的是圣经经句,嗣后,不自觉地用我自己的文句来响应。」
纳斯君的友人鼓励他把这首诗与主领崇拜者分享。 今日,他的铅笔的手稿,被放在镜框中,悬于万国归主学院的厅廊。 1883年,纳斯君订婚后,任教于万国归主学院的纽约分校。 许多学生成了赞美短歌的作者。 1888年,纳斯君出任纯全音乐(Integrity Music)诗歌推广部的经理。 他己作了八十多首诗歌。
这首诗歌在基督教版权执照(Christian Copyright Licensing Inc.)中,被列为前廿五名最畅销的歌。

让我爱而不受感戴
Let Me Love and Not Be Respected
让我爱而不受感戴,
让我事而不受赏赐;
让我尽力而不被人记,
让我受苦而不被人睹。
只知倾酒,不知饮酒;只想擘饼,不想留饼。
倒出生命来使人得幸福,舍弃安宁而使他人得舒服。
不受体恤,不受眷顾,不受推崇,不受安抚;
宁可凄凉,宁可孤苦,宁可无告,宁可被负。
愿意以血泪作为冠冕的代价,
愿意受亏损来度旅客的生涯。
因为当祢活在这里时,祢也是如此过日子,
欣然忍受一切的损失好使近祢的人得安适。
我今不知道前途究有多远,
这条道路一去就不再还原;
所以让我学习祢那样的完全,
时常被人辜负心不生怨。
求祢在这惨淡时期之内,
擦干我一切暗中的眼泪;
学习知道祢是我的安慰,
并求别人喜悦以度此生。

这首歌的诗词是由倪柝声弟兄(见p. 24)根据圣法兰西斯(St. Francis of Assisi,1182-1226)的一首祷告所作,由林知微(Mimi Lam)在1976年谱曲。
圣法兰西斯出生在意大利Assisi山城, 故后人以此名之。 他父亲是一富商,圣法兰西斯少年时,放荡不羁,组帮滋事,曾因与人打斗而入狱。 在他廿五岁时,生命起了极大的转变。 他放弃了优裕繁华的生活,决心追随主,过简朴助人的生活,他赒济穷人,探访痲疯病院,与农民同工。 圣法兰西斯常在宁静的地方潜思默想、灵修祷告。 有一次在一破旧的教堂里祷告,听到有微声说:「法兰西斯:你看,我的居所毁坏了,我要你把它修好。」他毅然从命,变卖他所有,亲自动手修理该教堂。 他的父亲对他的剧变十分震怒,因而取消他的继承权。
有一天,圣法兰西斯在崇拜时,读到马太福音10:8-10:「….你们白白的得来,也要白白的舍去。 腰袋里,不要带金银铜钱。 行路不要带口袋,不要带两件褂子,也不要带鞋和拐杖.因为工人得饮食,是应当的。」当即起身,决心以此作他传道生活的准则,情愿受穷吃苦,按圣经所记,行走各地传福音,凡志愿加入者,都要矢誓守穷,拒绝荣华,恪守团规,两人一组出去传道,以劳力谋生。 这是法兰西斯会的开始。 元朝来华传教的,就是他们。    圣法兰西斯个性乐观开朗,酷爱自然,虽然他常受疾病侵袭,却从不忧愁或悲伤。 他一共写了六十多首诗。 最有名是「主手所造」(All Creatures of Our God and King ),写于1225年夏,当时他已病入膏肓,双目失明,仍能发出赞美的心声。

主啊!我情愿
O Lord!I Am Willing
主啊!我情愿献上一切所有,
拒绝妥协生活,为要得着祢。
主啊!我情愿背起十字架来,
撇下应得享受,甘心跟随祢。
主啊!我情愿顺服祢的旨意,
接受各样试炼,一生信靠祢。
主啊!我情愿拥有祢的爱情,
舍弃一切所爱,永远属于祢。
副歌
唯有祢是我所爱,唯有祢是我所求。
亲爱主,是祢,我就都情愿。阿们!

应秉德牧师(Yin, P. T.,1946-1978)出生在中国大陆,在台湾成长。 他生长在基督徒家庭,自幼认识主,在文化大学攻读建筑系时,与一群基督徒同学成立团契,他早有事奉心志,但因没有讲道的恩赐,所以只想带职事奉。 大学毕业后,他在金门服役。 感到在这孤独的岛上,缺少神的忠仆。 有一天,他聚会回来,发现在这短短的一个多小时内,一颗炮宣弹正击中了他的营房。 他看到了神对他的保守,事后又在崇拜和灵修时,一再感受到神的呼召。 最后他顺服神,进中华福音神学院就读,一年后赴美国圣约神学院进修。 这首诗是写在1972年十二月,中华民国退出联合国的那个隆冬。 在一个下雪天,他心存忧国忧民的情怀,当时他的家人都在美国定居,面对留美返台的抉择,他写下了这首超然忘我的诗篇。 他说:「神在地上要寻找的工人,不是热心于教会事工的基督徒,祂乃是要得着一批不妥协,肯绝对服从祂的基督徒,能“活”出祂的见证,成为祂的见证人。 救主耶稣更为我舍命,我舍何事为主?」于是他毅然在1973年夏回台湾,继续在华神接受造就。 1976年被按牧。 1977年应邀赴美国一华人教会牧会。 翌年蒙主恩召安息。
这首诗歌由萧泰然(Hsiao, T.R., 1938 - )谱上了优美的旋律,感人至深。萧泰然出生在台湾高雄市,父亲萧瑞安医生是长老会的长老,他允诺其长子攻读音乐,是希望他日后能在宗教音乐上有所贡献。 萧泰然毕业国立师范大学音乐系后,继在日本武藏野音乐大学专攻钢琴及理论作曲。 1967年,学成返台,先后在专科学校及大学执教。 1979年全家定居美国洛杉矶,1983年应聘任教加州大学音乐系。
萧泰然在求学时代,他父亲就开始编写神剧「耶稣基督」的歌词。 1971年春,萧泰然开始谱曲,于圣诞节时完成,全部分八章,其中若干部,刻意加入东方风味,使人听来倍感亲切。 萧泰然在自序中说:「这部神剧是我对家父永远的尊敬和思念;同时也是我对上帝的信仰告白,及感谢的礼物。」父子同心,敬虔事奉的精神,堪为楷模。 这首神剧经由许多诗班、合唱团演唱,都很成功。 除宗教音乐外,萧泰然尚作有合唱集、钢琴曲、轻歌剧、大提琴曲、小提琴曲,管弦乐曲及民谣等,并参与许多圣乐活动。

robine 2008-01-24 12:02
每想到祢
Thinking of Thee, O Lord Jesus
主耶稣啊,每想到祢,心中便觉甜蜜;
深愿我能早日见祢,与祢永在一起。
世上并无一个声音,能把祢恩唱尽;
人间也无一颗慧心,能道祢爱何殷!
最能满足我的心怀﹒尚非祢恩祢爱;
乃祢自己和祢神采,最能使我畅快。
祢爱多么长阔深高,没有人能知晓;
蒙爱的人只能说道:“哦,祢的爱奇妙!”
副歌
主!祢是园中的凤仙花,祢是谷中的百合花,
祢是沙仑的玫瑰花,我心岂能舍下?
这首诗是唐守临(Tang Shou-lin, 1906-1993)长老所作。    他毕业于东吴大学后,曾在教会学校执教。 在他灵性大复兴后,决志献身做传道。先在上海福音书房任编辑。 1936年起,他在浙江、江苏、上海等地各教会事奉。 1958年后,他在上海怀恩堂担任同工。 1982年,他担任中国基督徒圣诗委员会委员。
唐守临自幼爱唱赞美诗,他具有浑厚的男低音歌喉,及惊人的记忆。 在他年迈时,尚能把许多赞美诗一字不误地背咏。 这首诗是他最初的习作,写在1930年,曾被宋尚节,周志禹等牧师在奋兴会中采用。
歌曲是毛宗杰(Mao Zong-jie,1913 - )所谱。毛宗杰出生在上海,外祖父和父亲是传道人,自幼在教会环境长大,从小就在诗班唱诗。 日后他在各国立音乐院教任音乐教授。 当年毛宗杰就读于东吴大学附属第二中学,唐守临是他老师,因两人都喜欢音乐,就常在一起编唱诗歌。唐守临将这首歌词交给毛宗杰谱曲时,毛宗杰很受感动,他说:「这是所罗门王的雅歌,也是我们基督徒的希望和欢乐,它表达了信徒对主的爱。」
唐守临引用雅歌书4:16的经文又作一诗歌,歌名「满园芬芳」,歌词如下:
北风啊,求速兴起!南风啊,快吹来!
吹拂在我心园地,满园芬芳播开。
他像林中苹果树,我喜坐它荫下;
果实甘甜又成熟,心灵力量倍加。
愿我在祂的心上,如同印记铭刻;
祂爱比死更坚强,众水不能淹没。
我心所爱者,来啊,我属你,你属我,
我们同往田间吧,享受各样佳果。
副歌 主,我心所爱,到这里来,
与我永同在,赏我纯洁爱。

是否困倦
Art Thou Weary?
问你是否困倦疲乏,劳苦又愁烦?主声说道:“到我这里享平安。”
倘若祂来做我响导,凭何能识认?“祂的肋旁,手上,脚上,满伤痕。”
祂是否像荣耀君王,头上戴冠冕?“祂确戴着一顶冠冕,荆棘编。”
倘我寻祂,倘我跟祂,祂给何报酬?“许多苦楚,许多辛劳,许多愁。”
倘若我仍紧紧随祂,终久又何如?“渡过约但,愁苦消除,永安舒。”
我若归依求祂收留,祂是否接受?“天地虽废,祂不推辞,总收留。”
追寻,跟随,遵守,奋斗,我能否蒙恩?使徒,先知,烈士,圣徒都说“能”。

这是一首希腊教会著名的圣诗。 主后五百多年,有一群虔敬的修道士在耶路撒冷附近的山岩森林中,建造了一座马萨巴(Mar Saba)修道院,其中有一位是希腊教会的歌曲家柯斯麦(Cosmas the Melodist)。 有一次柯斯麦被回教徒掳去为奴,最后要将他处死,临刑前,柯斯麦悲叹自己的满腹经纶将就此埋于地下。 当时有一位富商在场,他要求回教总督,容他出资赎柯斯麦,将他带回家,做他儿子约翰的家庭教师。 柯斯麦和约翰情同父子,倾囊相授。 数年后,柯斯麦返回修道院。不久,约翰放弃财富地位,追随柯斯麦隐居修道院攻读神学。 约翰著作了一本伟大的神学论着「智能之源」,他引用希腊的思想家亚里斯多德(Aristotle)和柏拉图(Plato)的思想来论证神的存在。 在教会史上,他被称为大马士革的圣约翰(St. John of Damascus, 696-754),他是东正教的最后一位神父,也是希腊教会中最重要的神学家和诗人,他最著名的圣乐是「复活节大乐章」(Easter Canon)。 著名的圣诗「复活良辰」(The Day of Resurrection)即是其中之一章。
当约翰退隐修道院时,他带了一个十多岁的侄儿圣司提反(St. Stephen, the Sabaite,725-794)同行。司提反在叔父和柯斯麦的训练栽培下,作了许多感人的圣诗,本诗即是其名诗歌之一。 790年,他成为该修道院的主持人。
这首诗是灵程经过千锤百炼的记录,有主观的经历和客观的圣经根据。 当年希腊圣诗由会众和诗班对唱,诗班唱问句,会众唱答句。 本诗每一节都以经文为答句的依据:
第一节:马太福音11:28-30。
第二节:约翰福音20:24-28,多马摸主释疑。
第三节:约翰福音19:2-3,兵丁以荆棘冠冕戏弄耶稣。
第四节:路加福音9:58及约翰福音16;20,33。
第五节:约翰福音14:1-3,6。
第六节:马可福音13:31。
第七节:启示录7:14,16,17,希伯来书12:1-2。
这首诗的中文译自倪约翰(John M. Neale,1818-1866)的英译。 本诗共有四个曲调,最常用的是英国圣公会牧师薄林格(E. W. Bullinger, 1837-1913)的曲谱 。

我已经决定要跟随耶稣
I Have Decided to Follow Jesus
我已经决定,要跟随耶稣,
我已经决定,要跟随耶稣,
我已经决定,要跟随耶稣,
永不回头,永不回头!
虽无人同走,我仍要跟随,
虽无人同走,我仍要跟随,
虽无人同走,我仍要跟随,
永不回头,永不回头!
十架在前面,世界在背后,
十架在前面,世界在背后,
十架在前面,世界在背后,
永不回头,永不回头!

当我们决志信主时,就该忘记过去自己一切的不义思念和罪行;努力跟随主,奔跑前面的正道。
1958年,浸信会主日学音乐主任芮诺士(William J. Reynolds, 1920 - )在一本澳洲印行的福音诗歌小册上看到这首诗歌。 这是一首印度民谣,原自印度东北亚撒省(Assam)的格罗族(Garo tribe)。 亚撒省北邻喜马拉亚山脉,该省居民多数是山地原住民,其中三分之二居民信印度教,四分之一信回教。 格罗族中有许多人受宣教士感化成基督徒,但多数是信奉他们传统的宗教。
对格罗族民来讲,要跟随耶稣,许多人必须脱离家族亲人,放弃继承权,被社会摈弃,朋友鄙视。 要唱出:「我已经决定要跟随耶稣,永不回头。」走上这不归路,是需要无比的勇气。 1960年夏,浸信会全球大会时,一位来自亚撒省的代表,听到这首歌时,证实它是当地信徒决志时的宣告。 这也是一首按牧礼拜时常唱的诗歌。
这首歌原文仅两节,1959年刊印在圣诗集时,由柯拉克(John Clark)加上第三节,并由芮诺士配上和声。 嗣后,庄逊(Norman E. Johnson),汤默士(Eugene Thomas),及巴乐斯(Cliff Barrows)等各自将该曲调改编。
唱这首歌,需要无比的勇气和毅力。 笔者童年在主日学时,读到罗得的妻子离开所多玛城时因回头一看而变成盐柱,曾笑她愚蠢,因而立志万事绝不回头。 中年时,我移民来美,撇下了过去的一切成果,远离至亲好友。 每当遇到挫折困难时,不免想回头,那时才真正体会到罗得妻子的心情和处境,要永不回头,是多么的不易! 二千年来,多少基督徒为主殉道!他们用生命来诠释这首诗歌。

全无隔膜
Nothing Between
全无隔膜,我灵与主相亲,世界迷梦,靠主已看破;
我已离开,众罪恶的享乐,耶稣属我,完全无隔膜。
全无隔膜,世界享乐撇下,生活习惯,虽不为罪过,
我宁舍弃,免与我主分离,主为一切,完全无隔膜。
全无隔膜,虽然多受试练,纵全世界,都来攻击我,
儆醒祷告,舍己背负十架,终必得胜,完全无隔膜。
副歌
全无隔膜,我灵与主相亲,我见主面,心何等快乐;
无事能拦阻主所赐的恩宠,儆醒祷告完全无隔膜。       

作者丁德理(Charles Albert Tindley, 1851-1933 , 见p.191)的父母是奴隶,他四岁丧母,不久就被他父亲遗弃。 他决心要学会读写,少年时,白天在费城一小教堂做清洁工,晚上就读夜校。 当他修毕波士顿神学院的函授课后,他被按牧。 1902年他被当年做清洁工的小教堂聘为牧师。 因会众递增,不久扩建,到1924年重建一新的大教堂,会众命名为「丁德理卫理公会会堂」。 会友荟萃黑白及各国籍。 教会领袖除美国人外,尚有意大利人,犹太人,德国人,墨西哥人,及挪威人等。
丁德理每天在街上赒济乞丐,并向他们传福音,走入酒吧寻找失丧的灵魂,走访商号、家庭、学校,鼓励他所遇见的每一个人,去找他们心灵的良友。 1933年,丁德理安息时,费城举城哀悼,在这坐满五千人的教堂内,尚有三千多人站着参加这长达五小时的追思礼拜。 向他致敬的有达官,殷商,清道夫,洗衣工,天主教神父修士,也有犹太教徒。
丁德理有写诗作曲的恩赐,但他的诗歌多数是口传下来,因此词句也与原作有所改变。他著名的圣诗有「交托祂」(Leave It There),「为我后援」(Stand by Me)和「有一日我必胜」(I’ll Overcome Someday)等。
他在1901年所作的「有一日我必胜」,在60年代被选为美国民权运动主题歌,改歌名为「我们必得胜」(We Shall Overcome),盛行一时,也被全球的民权运动视为「马赛曲」。
丁德理出生时是奴隶,死时为自由人,并非单靠林肯解放黑奴,而是因耶稣基督将他释放。 他的善行和讲章虽已渐渐被淡忘,但他的诗歌仍是许多人的安慰和激励。

收禾捆回家
Bringing in the Sheaves
清早起来撒种,撒主慈爱善种,正午也勤撒种,到夕阳西下;
等到庄稼成熟,收割时刻来到,我们必要欢乐,收禾捆回家。
不论晴天阴天,殷勤努力撒种,虽遇风霜雨雪,总不要害怕。
等到收割来临,劳苦已经完毕,我们必要欢乐,收禾捆回家。
流泪出去撒种,为救主撒道种,有时忍受损失,痛苦又增加。
等到流泪过去,救主柔声欢迎,我们必要欢乐,收禾捆回家。
副歌
收禾捆回家,收禾捆回家,
我们必要欢乐,收禾捆回家。
收禾捆回家,收禾捆回家,
我们必要欢乐,收禾捆回家。

笔者童年时,家中有一幅米勒(J. F. Millet)的画「晚钟」,留给我很深刻的印象。 画面是一对夫妇在暮色笼罩下,站在农田中为一天辛劳,献上虔诚的祷告。 母亲也总是嘱咐我们不要剩下碗中的米饭,粒粒都是农夫的辛苦。 生长在都市的人,不知道撒种、耕耘的辛劳;也不能体会到收割禾捆时的喜悦。
这首富有乡村田园气息的圣诗在十九世纪十分流行,近年来则较少人唱它。 词的作者萧诺斯(Knowles Shaw,1834-1878)是美国南部农家子弟,熟悉田园生涯。 萧诺斯十二岁时父亲去世,临终前把萧诺斯叫到床前对他说:「我要走了,这把小提琴是我惟一留给你的家产,你要靠它谋生,照顾你的母亲和二个妹妹;更要把一切荣耀归给主,随时要有见主的心理准备。」
萧诺斯在父亲去世后,白天在田里耕作,晚上在各种宴会场合演奏小提琴。 不久他发现自音乐所得的收入超过农耕,就弃农从商。 他物质生活日渐丰富,但灵性生活却日趋衰弱。 有一天,他忽然想到了他父亲遗言的末二句,于是他开始求圣灵恩赐,以他的提琴和歌喉来引人归主。 他成了一位音乐布道家,誉满美国南部各州,在事奉廿五年中,引领了二万多人信主。 有一次萧诺斯和他的一位同工谈到传道的艰辛,但看到有人归主则又万分喜悦;于是他根据诗篇126:5-6「流泪撒种的,必欢呼收割。 那带种流泪出去的,必要欢欢乐乐的带禾捆回来。」写下了这首诗,也谱了曲;但原谱后来失传。 现在通用的曲调,是美国圣乐作曲家孟纳(George A. Minor,1845-1904)所谱,他并加上了副歌。
萧诺斯一共作了一百多首福音诗歌,十年内出版了五本歌集。 1878年夏,他在德州达拉斯市,主领五周奋兴会后,搭火车去另一城市领会,不幸在离该市仅两里时,火车出轨,萧诺斯当场被主接去,正如他父亲的遗言:「要随时准备见主。」

robine 2008-01-24 23:48
每一天所渡过的每一刻
Day by Day
每一天所渡过的每一刻,我得着能力胜过试探;
我依靠天父周详的供应,我不用再恐慌与挂念。
祂的心极仁慈无可测度,祂每天都有最好安排,
不论忧或喜祂慈爱显明,劳苦中祂赐平安。
每一天主自己与我相亲,每时刻赐下格外怜悯;
我挂虑主愿安慰与担当,祂的名是策士与权能。
祂保护祂的儿女与珍宝,祂热心必要成全这事;
‘你日子如何力量也如何’,这是祂向我应许。
每当遭遇患难求主搭救,全靠我主真诚的应许;
我确信主的体贴与安慰,深信圣经应许不落空。
恳求主,患难困苦中拯救,平稳与试炼皆由父旨,
我一生年日便如飞而去,直待进应许美地。

这首诗的作者是鲍丽娜(Lina Sandell Berg,1832-1903)。 丽娜年幼时体弱多病,她不爱与友伴游玩,常偎依在父亲旁,陪他在书房研读,父女舐犊情深。 在她廿六岁时,目睹父亲坠海溺毙的惨剧后,心碎之余,她写了这首诗,表达她对神的信赖和她的生命中有主同在,如孩童一般地单纯信靠主渡过每日每刻。 鲍丽娜被称为「瑞典的芬妮克罗斯比」。 这一类优美的圣诗,促成十九世纪末叶北欧基督教的复兴。
这首由史固格(Andrew L. Skoog, 1856-1934)译成英文。他出生在瑞典,十二岁时,随父母移民美国。史固格祗有六年小学的教育,但他好学不倦,学会了许多手艺和技术。 史固格编了七本圣诗集,写无数诗班歌曲,著作了许多神学课本。 他在明尼亚波利斯城的市政府工作时,出版了一本瑞典文的月刊。 他也是一个大教会的主日学校校长。
本诗的谱曲者是瑞典著名的抒情歌王安福达(Oscar Ahnfelt, 1813-1882)。 他背着自制的十弦吉他,在北欧各地以演唱民谣方式传讲福音。 鲍丽娜说:「他把我的诗歌刻印在听众的心扉上。」 当基督教复兴之火旺盛时,撒但也起而攻击。 国王卡尔十五世禁止安福达在北欧献唱和传福音,他传安福达前来问话。安福达心中仓皇不安,请鲍丽娜特别为此觐见作一诗。 数日后,鲍丽娜将一首新诗交给他。 安福达怀揣着新诗、手抱吉他、前赴皇宫,在国王面前唱着:
「是谁以和平在敲你心门?
是谁使伤痛痊愈,令馨香散发?
你的心仍难安宁,世上的欢乐中找不到平安。
你的灵还在渴慕,寻求释放以得天国的珍宝。」
国王听后,热泪盈眶,起身与安福达握手说:「从今以后,你可在我国内随意献唱。」

恳求圣灵充满我
Breathe on Me
恳求圣灵充满我,直到心洁如璧,
让主光辉照遍心底,使无黑云遮蔽。
恳求圣灵充满我,使顽固变柔顺,
教我生命光辉之道,惟主旨意是遵。
恳求圣灵充满我,神圣权能满溢,
燃起火热仁爱之情,深深烙印心里。
恳求圣灵充满我,直到我全属祢,
更愿专为上主而活,主旨作我心意。
副歌
充满我,充满我,恳求圣灵充满我,
求将我心洗涤洁净,恳求圣灵充满我。

这是一首描写圣灵的美丽圣诗,它引领我们回想到当年门徒在耶路撒冷小楼上祷告恳求圣灵充满的情景。
这首诗的作者海琦(Edwin Hatch, 1835-1889)是一位英国伟大的学者。 学生时代他便为杂志撰稿。 1857年,他以荣誉生毕业于牛津大学,1859年被圣公会伦敦教区按立为牧师,旋即赴加拿大三一学院教授古典文学,并任魁北克高等学院院牧。1867年回牛津大学,任圣马利亚学院副院长。 海琦是一位著名的教会史学家,常被各国邀请作专题演讲。 他的著作被译成德文;他博学、冷静分析的头脑、刻苦研究和坚强的性格,使他在欧陆和英国获有很高的声望;但他的宗教信仰,却像孩童一样地十分纯正。
这首诗是当初他在加拿大东部的一个小溪畔的祷告,在1878年刊登在他的一本小册「疑虑与祷告之间」(Between Doubt and Prayer)中。 嗣后,他又根据约翰福音20:22「说了这话,就向他们吹一口气,说你们受圣灵。」改写,收集在他的诗集「往光明之地」(Towards Fields of Light)中。
这首诗有两个常用的曲调, 1894年英国管风琴师贾克逊(Robert Jackson, 1842-1914)为「生命完全的爱」(O Perfect Life of Love)谱此曲调,后被引作本诗配曲。贾克逊和他父亲先后任奥德姆(Oldham)圣彼得堂的管风琴师共长达九十六年之久, 他父亲和他各事奉了四十八年,打破教会音乐史上的记录。
现代诗本上常用的是麦坚尼(B. B. Mckinney,1886-1952, 见p.79)在1937年的作曲。麦坚尼有一句名言:「要明白神的旨意是一门大学问;而遵行神的旨意则是一项最伟大的成就。」(To know the will of God is the great knowledge, and to do the will of God is the greatest achievement。)
若没有祂
Without Him
没有祂,我无事能成,没有祂,我必败倾;
没有祂,我流离失丧,没有祂,像孤舟海中飘荡。
没有祂,我沉沦灭亡,没有祂,我成死囚;
没有祂,我毫无盼望,但藉主我蒙拯救。
副歌
耶稣,主耶稣,你今认识祂么?机会不可错过;
最宝贵主耶稣,没有祂,损失何其多。

娄斐然(Mylon LeFevre, 1944 - )出身于福音诗歌的世家,他的父母,伯叔都是福音诗歌的功臣。 娄斐然自幼就展显他的音乐天赋,除了歌唱,他能演奏六种乐器。 十多岁时就在舞台灯光下崭露头角,上一代的声名,使他毫不费力地,更上一层楼。 他和三个年轻人组成了男声四重唱,参和了吉他、钢琴,低音提琴,大鼓等,变化无穷。 他是在掌声中长大的,演唱时,能和群众的情绪打成一片。 他在台上是那么地自如,和大家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福音的信息,但为取悦观众,甚至夸大其事,以致他藉宗教得荣誉,而灵命却没有成长。
这首诗歌是娄斐然在十七岁时,初次尝试的作品。 当时一鸣惊人,即使他父母的作品,也不如这首诗歌那么地感人。 数月后,普里斯莱(Elvis Presly)决定在他第二张福音诗歌的唱片中选用此歌,使一个十七岁的孩子一举成名致富。 不久他忘了这位赐他天赋,智能,权力,金钱的主宰,而渐渐地远离了神。 娄斐然组织了几个乐队,演唱摇滚乐、新潮的宗教音乐,在各地演唱,并和「披头四」(Beatles)及「滚石」(Rolling Stones)等合制唱片。 他拥有私人飞机和豪华轿车,超级的生活享乐使他走上了毁灭之途。 为了使他的演出能达颠峰,他染上了毒品。 三年后,有一次他在吸毒时,随手拿起了一本圣经,神的话语在迷雾中透露一线曙光。 这些年来,他第一次省思,他知道神的同在,但抵不住毒瘾。 他又过了七年放荡的生活。
1980年,娄斐然身心跌入了谷底。 在亲友的鼓励下,他终于跪下向神忏悔,承认在每日生命中,不可一日无主。 他愿真正地为主而活,在布道会中他接受宣召,在千万人前见证他的过去罪恶和重生。 然而一切似乎太迟了,由于他多年的吸毒和体力的透支,虽尚未四十岁,医生却告诉他,他三分之二的心脏已损坏,不可能做旅行传道的工作。 娄斐然恳切求神,再给他一次机会,去世界各地为祂作见证。 当他再次检查时,医生无法解释他如何能康复,祗能说这是神迹。 这首他在十七岁时写的诗歌,曾感动千万人,但作者却在廿多年后,蹉跎了半生岁月,才真正地体会到神的大能。

日子如何力量如何
Your Days are Your Strength
日子如何力量如何,这是真神的话语,不怕密云,狂风暴雨,只要抓住此应许。
日子乐,感谢多;日子苦,赞美主!试探虽大,有主开路,终必得胜而有余。
日子如何力量如何,这是信徒的安慰,因主之故,有所不为,主必赐给好机会。
日子乐,感谢多;日子苦,赞美主!欲免此心,愁烦缠累,只有让主居首位。
日子如何力量如何,天天讨主的欢喜,手勿扶犁,向后看齐,也不为明日着急。
日子乐,感谢多;日子苦,赞美主!不问今日,遭遇损益,惟知我在主手里。

这首诗是寇世远监督(S.Y. Kou,1920-1993)所作,引用魏尔(Silas J. Vail,1818-1884)的「靠近主」(Close To Thee)曲调。
寇世远监督原籍沈阳出生在福州,幼年失怙,由两位母亲抚养长大;大妈是才女,授以孔孟之道,奠定他国学基础,生母领他信主,成主忠仆。 1940年,寇世远在闽清师范学校执教,与学生何荔璇发生轰动全校的师生恋爱,他们排除众议后订婚,适逢战乱,全校师生奉命徒步内迁,途中为起居方便,乃登报声明旅行结婚。 寇师母出身书香门第,又是家中娇宠的独生女,一直以未能有隆重婚礼为憾。 直到他们五十年金婚纪念时,两人穿了礼服,由八对儿女婿媳担任傧相,孙儿女为花童,步入教堂重誓婚约。多年宿愿终于得偿。
战时,寇世远任中央社新闻记者。 1946年台湾光复后,他被聘任台湾省训练团讲师。 1947年二二八事变后,寇世远被捕,三周后,无罪释放。 省训结束后,他先在台北建国中学教书,后进入一文化事业机构担任编辑组长。 1951年,因一同事涉嫌匪谍,而被牵连,再次入狱,被关了126天才获释放。 1952年5月30日夫妇同时受洗归主。
1957年,寇世远放下国营事业的要职,走上全时间奉献的道路,正式成为台北灵粮堂的传道人。 他对监狱与医院的布道工作特别有负担,因为那是他受过苦的地方,领会那里人们心中的需要。 同时他又在神学院授课,并兼任文化大学「基督教研究所」所长达十年之久。 多年来,他为信义会几个教堂,每周查经一次,因此1968年代表信义会出席挪威的国际会议。 回国后不久,因与灵粮堂董事意见有异,乃辞别了工作十五年的灵粮堂。 1969年一月开始成立 「基督之家」,当时圣经由信徒自己带来。 没有诗本,寇监督自己作词,油印后,人手一张。 汇辑成册,即今日的「口唱口和集」及「心被恩感集」。
寇监督因有入狱的记录,每次出国布道申请护照时,倍费周章。 因此当他儿子为他申请绿卡时,他在1978年二月来美领取。 在等候绿卡期间,他作了一个月的巡回布道。 有人建议成立查经班, 嗣后因参加人数递增,在旧金山湾区先后成立四所教会。 寇监督体弱多病,早年患有肺疾,中年患腹膜炎,肝炎,晚年有心脏病,都蒙神保守得医治。他为圣工辛勤,长时间透支体力,于1993年安息主怀。

主恩典够我用
His Grace Is Sufficient       
当我受特殊试炼和痛苦的时候,
主耶稣就告诉我:「恩典够用」。
每当我灰心失望,完全无助的时候,
主耶稣就告诉我:「恩典够用」。
恩典够用信息进入我心中,
圣灵在指引我。
在百般试炼中,当大喜乐。
因为祂已告诉我:祂的恩典够我用,
只要信祂恩典是够我用。

这首诗歌曾荣获1981年台湾圣乐促进会的“圣乐创作奖”,是台湾山地青年作曲家庄春荣(Chuang Chuen-Yuang1954 - )所作。
庄春荣出生在台湾花莲太鲁阁的一个淳朴的山村,父亲是牧师。 他在七个孩子中,排行老四,自幼受父母良好严谨的熏陶。 家中常有家庭礼拜,乐于以主居首位。 庄牧师在小教会所得薪俸菲薄,一家在克服万难中,过着主恩典够用的生活。 七个孩子都受到中等以上的教育,这在山地是难得的现象。
庄春荣在童年时常随父亲在山上探访各村落,归途中藉干竹当火把引导前行,因此他体会到事奉的道路虽崎岖,然而有神的亮光指引,当无畏惧。 他在工业专科学校毕业后,就决定全时间奉献。 他进了一所专门训练山地传道人的玉山神学院。
庄春荣自幼就被圣诗吸引,非常喜欢唱歌,尤其仰慕诗歌的作者。 中学时,每逢暑假,他就替一位老作曲家刻钢板。 在这刻写之中,他开始研究和声,对位的技巧,慢慢地也尝试作曲。 他作曲的目的有二:一是表达他对信仰的感受,二是为了山地青年有好的诗歌可唱。 他以圣经的话做作曲的中心点,而灵感得自每日灵修时的体会,当他心中火热时,灵感也汹涌而来。
这首诗歌写在他刚考入神学院时。 那时他受到感情上的挫折,使他一时心情纷乱,神不守舍,无法平复,几乎不能入学。 幸而他仍祷告灵修,有一次读荒漠甘泉时,自当日的经文:「我的恩典够你用」(林后12:9)得到了极大安慰,于是就写了这首歌鼓励自己。 日后这首诗也成了许多人的祝福和安慰。
过去台湾山地各族,常因祭人头的丰年祭而互相残杀,现在基督福音已遍传山地,各族和睦相处,玉山神学院中,有十族的青年一同受造就,一同传福音。 许多山地民谣纷纷被谱成赞美诗歌。 庄春雄曾在电视台唱一首泰雅族的民谣,而得“五灯奖”,后来他把它改成赞美诗「赞美主」。

“你是否肯?”救主问道
“Are Ye Able”Said the Master
“你是否肯?”救主问道,“与我钉十字架同死?”
无知的人坚定回答,“我愿跟从祢到底。”
“你是否肯?”愿你记得,同钉十架一罪犯,
向主举目求祂赦免,主应许祂进乐园。
“你是否肯?”救主问道,主仍微声呼召你,
愿拋一切勇敢随主,如昔日在加利利。
副歌
“哦,主啊,我肯”我灵已属祢;
重造我心灵,圣洁像祢,
求主赐恩光照耀引导我,
使我更爱祢,向祢忠贞到底。

神常考验我们能否经得起试炼。 这首诗歌的作者马莱特(Earl B. Marlatt, 1892-1976)曾名它为「挑战」(Challenge)。
马莱特出生在美国印第安纳州,父亲是卫理公会的传道人。 他大学毕业后,继入哈佛、牛津、柏林大学深造。 曾办报一年,离职后参加美国陆军,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任炮兵队少尉。 1925-1945年间在波士顿大学神学院教授哲学、文学、和宗教教育,嗣后升为教务长。 1945-1957,任德州达拉斯神学院宗教哲学教授。
马莱特是诗人,也是散文作家,参加许多学术团体,是波士顿作家协会的荣誉会长 。
这首诗是1926年为波士顿大学的宗教教育研究所的奉献礼而作。 嗣后波士顿大学的神学院将它用作校歌。 据作者自述,这首歌在他心中酝酿已久,在他求学时(1919-1922),一位教授描绘耶稣经常受挑战,当雅各和约翰的母亲为他们求在神的国度位居左右时,耶稣对他们说:「我所喝的杯,你们能喝么?我所受的洗,你们能受么?」(可10:38),给他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两年后,他看受难剧时,那个十架上的强盗转脸对耶稣说:「你的国降的时候,求你记念我。」耶稣自他眼中看到信心和悔改之情后回答说:「今日你要同我在乐园里了。」这些话使他顿悟永生是如此实在,无事可动摇他的信心。 当他被邀写这首献身的诗时,前尘涌现心头,为要配合梅海利(Harry S. Mason, 1881- 1964)已有的曲谱,晚上他在峰火山漫步,边走边唱完成此诗。
1924年春,梅海利为一友人谱此曲,参加一项诗歌比赛,不幸落选。 当时马莱特和梅海利住同一宿舍,听到他在音乐室谱曲,很欣赏那旋律,因此当他写这首诗时,决定用这个曲调。 梅海利大学毕业后,赴波士顿神学院深造。 他是圣公会会友,在纽约奥本神学院任教职员廿五年。 在各圣公会教会任司琴五十四年。

robine 2008-01-24 23:51
日落之那边
Beyond the Sunset
日落之那边,赐福之早晨,在天堂乐境,与主相亲;
劳碌尽完毕,荣耀之黎明,日落之那边,永远欢欣。
日落之那边,云雾尽消去,无风暴威胁,无忧无虑;
荣耀快乐日,永远快乐日,日落之那边,欢乐不息。
日落之那边,主亲手引领,到父宝座前,见父荣面;
同在荣耀中,主伸手相迎,美丽的那边,直到万年。
日落之那边,故人乐团圆,亲爱者久别,欢喜相见;
在天家美地,不再有别离,日落之那边,欢乐永远!
 
博乐克(Virgil P. Brock,1887-1978)和妻子博佩兰(Blanche M. Kerr Brock, 1888-1958)是福音诗歌和歌唱研习会的先驱者。 博乐克出生在俄亥俄州的一个荒僻的乡间,父母是贵格会会友,家教严紧,自幼他就信主。 十六岁时,他决志献身,就读于贵格会神学院,十九岁开始在小教会牧会。
博佩兰是医生的女儿,也是当地的社交名媛。 她毕业于音乐院,主修钢琴和声学。 在教会,她教主日学,指挥诗班和教会乐队。 他们志同道合,为教会的布道会和音乐事工付出很多。博乐克自称不谙乐理,他一共作了五百多首圣诗,其中大部分由博佩兰谱曲。博乐克领会众唱诗时活泼热情,变化多端,使会众情绪激奋;他能把一首古板的老调,变成配合讲题的新曲,令人赞赏不已。
1936年,美国面临经济的大衰退,许多家庭失去一切财富,百万富翁在街头贩卖水果,比比皆是;许多人因破产而失去信心。 在这灰暗的时代,个性乐观的博乐克也难免消沉。 那年夏天博乐克夫妇应指挥家罗德夫(Homer Rodeheaver)之邀,去温诺湖的彩虹角作客,他那生来盲目的表兄弟包尔(Horace B. Burr)夫妇也是宾客。 湖东的宾馆景色秀丽。 一日傍晚,两对夫妇隔水西望,坐观落日,灿烂的晚霞,在湖面上相映争辉,变幻万千,充满了神荣耀的光芒,令他们叹为奇观。 晚餐时博乐克提起他刚才看到这毕生难忘的奇景,他表兄也接着说:「我也从未看到如此美的落日。」他一语惊四座;接着他又说:「我是藉别人的眼睛看到的,甚至看到日落之那边更美。」他虽盲,但心眼却明亮。 这句话给了博乐克灵感,他旋即哼吟,而博佩兰立刻走到琴旁和奏。 在主客不知不觉中完成了这首词曲幽美的诗歌的第一节。 那晚他们经历了一场骇人的暴风雨,于是他写第二节;当想到包尔的妻子携手引领她的盲夫前行的情景,完成了第三节,主亲手引领,直到见父荣面。 第四节是在天家与所爱的亲友团聚。 这首诗发表时,他们指定献给包尔夫妇。 但数月后就流传全美,给生活在未来茫茫、生死难测的众人,带来了无限的慰藉。 无论对会众或个人,它的信息都是那么地独特。
一切献上
I Surrender All
主啊,我今完全献上,一切所有归于祢,
一生行事尽依靠祢,日日与祢不分离。
主啊,我将所有献上,在祢脚前俯伏拜,
世上荣华已经离开,因蒙救主召我来。
一切所有全归耶稣,心灵身体全献上,
但愿圣灵时刻感化,免得我将主恩忘。
副歌
一切全献上,
一切全献上,
我将所有全归耶稣,
一切全献上。

这是一首奉献时常用的诗歌,可是每逢唱它时,笔者内心都会有挣扎,我真的将一切全献上,还是献上我那可舍的部份? 我敢不说谎地唱吗?
范德(Judson W. Van De Venter, 1865-1939)出生在美国密西根州的农庄。 他酷爱艺术,早年就立志专心研究美术,大学毕业后在公立学校教美术与书法。 范德是一位圣公会会友,热心参与布道事工,尤擅陪谈,因此许多友人劝他放弃教职,奉献传道。 他犹豫不决,经过五年的挣扎,终于全心献主。 这首诗是他在俄亥俄州东巴勒斯坦领会,客居友人家时所写。 他说:「我此生决定的时刻终于来到,我完全的降服。 新的日子进入我的生命,我成为传道人,而发现我内心深处蕴藏着前所未测的恩赐。 神将一首诗歌藏在我心中,拨动那柔纤的心弦,使我唱出心声。」这首诗描述他起初内心的争战和最后灵里的顺服。
这首诗由温敦(Winfield S. Weeden,1847-1908)谱曲。 温敦是音乐教员,他有嘹亮的歌喉,常在布道会领唱。 他和范德是好友,范德奉献后,他们一同四出领会。 范德讲道,温敦领唱,足迹遍及美国,英国和苏格兰各地,直到晚年,他才定居在佛罗里达州。
廿世纪名布道家葛理翰曾提到,范德是一位对他影向至大的布道家。 三十年代末,他就读于佛州的三一圣经学校,范德常赴该校讲道,学生们深爱这位慈祥又属灵的长者,常三五成群地晚上去他家中,唱诗和交通,获益良多。
这首圣诗的正歌适合男女二重唱,副歌则是混声四部合唱。

更近家庭歌
One Sweetly Solemn Thought
甜密庄严思想,变回向我重临,
今天我比以前时候,更加接近家庭。
更近天父家庭,美丽堂皇之宅,
更近洁白光明宝位,更近水晶之海。
更近生活之终,能将重担放松,
快会脱离沉重苦架,更近冠冕光荣。
但有大河当前,滚滚波涛幽暗,
深愿能够稳渡此河,达到光明彼岸。
求父坚我信心,使我*主大能,
虽到后来临终之顷,立足依然稳定。

这首诗的作者卡斐比(Pheobe Cary,1824-1871)和她的姊姊卡爱理(Alice Cary)都是诗人。 她们生长在俄亥俄州的一个小村庄,早年生活清苦。 1850年姊妹两人迁居纽约,希望有光明的前途。 她们寄居在好友家,两年过去,毫无进展,1852年秋,某一主日晚,卡斐比自教会归来,走入三楼潻黑的阁楼,想到来此两年,连房租也付不出,深悔多此一举,不如归去。 那天牧师的信息是,天堂是一个大家庭,我们在地上要像一家人。 当晚卡斐比翻阅启示录有关永生的章节,问她姊姊说:「我们每天在此工作,为的是实行一个梦想,拥有地上的家。 若是我们能为神而活,岂不是更能接近天上的家?」卡爱理深思后,亦以为然。 于是卡斐比就作此诗来描绘。这诗的本名是「靠近家乡」(Nearer Home)。 若干年后,她们有了地上的家,在文学界享有盛名。
有一位康威上校(Col.Russell H. Conwell)在中国澳门的赌场,看到两个美国人在赌。 那年轻的把钱都输给了年长的, 口中却不经意地哼着这首诗歌。 年长的赌徒听了倏然变色问道:「海瑞(Harry)你从那里学到这首歌?」海瑞回答说:「在主日学学的。」年长者听了,把牌丢在地上说:「这是我最后一次赌博,这些牌将在那里直到世界的末日,我绝不再去捡它。」他又把赢来的钱还给年轻人说:「海瑞,我很抱歉引你误入岐途,请答应我断绝此恶习。」海瑞戒了赌博,那老者也彻底更新,成为基督徒。嗣后康威上校在费城成了牧师。
这首诗有两个曲调,国语诗本都用安普路(Robert Steele Ambrose,1824-1908)的曲谱。安普路出生在英国,随父母移民加拿大。 他历任数大教堂司琴,并任女子学院的音乐指挥。 他作有各类歌曲及圣乐,但最著名的是本曲。
另一曲调是费列浦(Philip Phillips,1834-1895)所作,台语诗本则选用此调。 费列浦是出生纽约郡的农家子弟,有音乐天赋,五岁就登台唱诗,十六岁进音乐学校,十九岁授课并在一农场工作。 1860年开设费列浦公司,销售钢琴,风琴,出版主日学诗歌等。 伦敦主日学协会邀请他去伦敦唱一百晚圣诗,自此展开他歌唱的新页,他在欧洲,美国、埃及、印度、澳洲、加拿大等地举行了四千五百多场演唱会。

愿主旨意成全
My Jesus, As Thou Wilt
愿主旨意成全!祢旨即我意见!
在祢慈爱手中,我将一切奉献;
不论喜乐愁苦,领我随祢所愿,
恳求使我常说:‘愿祢旨意成全!’
愿主旨意成全!虽常泪痕满面,
我那希望星光,莫教隐藏不现;
昔日我主在世,既曾忧伤困倦,
若须与主同泣,愿主旨意成全!
愿主旨意成全!一切对我皆美,
前途光景如何,均愿信靠遵随;
向着天家直跑,稳步前进不变,
或生或死皆唱,‘愿祢旨意成全!’

耶稣在被钉十架前,独自在客西马尼园祷告:「我父阿,倘若可行,求你叫这杯离开我,然而不要照我的意思,只要照你的意思。」(太26:39)。 当祂清楚神的旨意后,叫彼得不要伤害捉拿祂的人,对他说:「我父所给我那杯,我岂可不喝呢?」。许多时候我们也不愿意接受神赐给我们的杯。
这首诗的原作者席慕渴(Benjamin Schmolck, 1672-1737)是德国有名的牧师、诗人、及圣诗作家。 他的父亲是一位信义会的牧师。 席慕渴是天才儿童,从私人教师学古代的语文,他在他父亲的感化下,也决志献身。 当他十五岁,正要就读大学时,有一次他在父亲的教会讲道,会众及教会的领袖觉得他有讲道的恩赐,予他神学院全额奖学金。 他毕业后,就被按牧,助他年迈的父亲牧会。 1702年,他于婚后被调往他地为牧师。
当年有许多反宗教改革的规定,信义会处处受限制,困难重重,很难发展教务,城内祇容许设一座礼拜堂,席慕渴领导同工向乡间发展,成立了三十六所布道所,他自己四出布道、写诗歌教人诵唱、不计辛劳。 席慕渴因操劳过度,晚年中风,半身不遂,而二子也相继死亡,又遭火灾,可是在他坎坷的余生中,他仍写了不少感人的圣诗流传迄今。
这首诗歌写于1704年,是席慕渴在苦难煎熬下的作品,感人至深。 出于神的旨意都是美好的。这首诗有许多英译,但以编印入信义会圣诗集中卜薇珂(Jane L. Borthwick, 1813-1897)1854年的译文最为切实。
本歌的曲调是1862年,何柏乐(Joseph P. Holbrook, 1822-1888)将韦伯(Carl Maria von Weber, 1786-1826)在1820年所完成的歌剧「魔弹射手」(Der Freischutz)的前奏曲改编而成。 韦伯花了三年的时间作此歌剧,他在离世前曾说:「让我回到自己的家,然后愿神的旨意成就。」和这首歌歌词不谋而合。

神极爱世人
God So Loved the World
神极爱世人,神极爱世人,
甚至将祂独生子赐给他们,
凡信靠祂的人,信靠祂的人,
不至灭亡,不至灭亡,
反得着永远生命。
因神差祂爱子降世不是定世人的罪,
神差祂爱子降世不是定世人的罪,
乃是叫世人因祂得拯救。
神极爱世人,神极爱世人,
甚至将祂独生子赐给他们,
凡信靠祂的人,信靠祂的人,
不至灭亡,不至灭亡,
反得着永远生命。
得永远生命,永远生命,得永远生命。
神极爱世人,神极爱世人,神极爱世人。

这首诗歌的词是约翰3:16「神爱世人,甚至将他的独生子赐给他们,叫一切信他的,不至灭亡,反得永生。」
作者史丹纳(John Stainer, 1840-1901)出生在英国伦敦,七岁开始学音乐,参加教堂诗班。 十四岁起在数个大教堂担任司琴,十七岁任著名音乐院风琴教师。 他在牛津大学专攻音乐,获文学、音乐学位。 毕业后,出任伦敦圣保罗堂风琴师,指挥诗班。 他以独特的风格,增加崇拜中敬虔的气氛,也带动了会众对圣乐的兴趣。 许多大学聘请他教授。 最后他被委任为英国国立音乐训练所所长。
1888年,史丹纳因双目失明而不得已辞去圣保罗堂风琴师一职,但继续指挥诗班及教学。 维多利亚女王册封他为爵士。 他在牛津大学执教至逝世,遗体葬于校内的墓园。
史丹纳作了150多首圣诗,包括「四叠阿们」及「七叠阿们」。 清唱剧有「基甸」、「抹大拉的马利亚」,他最著名的清唱剧是「受难曲」(Crucifixion)作于1887年,本歌是其中的一首合唱。 此外尚有风琴教本,音乐辞典、教会圣诗史等。 他被誉为英国维多利亚时代最卓越的圣乐家.。

robine 2008-01-24 23:55
成圣须用工夫
Take Time to Be Holy
成圣须用工夫,常儆醒祷告;
常与恩主交通,常领受主道。
与神儿女为友,帮助软弱人。
无论所做何事,莫忘求主恩。
成圣须用工夫,世人何忙碌;
在密室朝见主,领受主恩福。
注目仰望耶稣,你就必像主,
亲友从你行为,能看见耶稣。
成圣须用工夫,让主引你路;
一路与主同走,主手常扶助。
不论是福或苦,仍要跟随主,
定睛仰望耶稣,坚信我救主。

做一个讨神喜悦的基督徒,必须经过长时间的操练。 彼得前书1:16「你们要圣洁,因为我是圣洁的。」
诗的作者朗诗甫(William Dunn Longstaff, 1822-1894)出生在英国北海的申达兰(Sunderland),父亲是船业巨子,拥有广大的土地。 朗诗甫生长在富裕的环境中,却有慈悲谦和的心。 他是一位虔诚的基督徒,慷慨乐善好施。 当李斯牧师(Rev. Arthur Rees)退出国教时,朗诗甫资助他另建教堂,并担任司库。 当时的许多宗教领袖都是朗诗甫的好友。 慕迪和孙基每次来英布道时,都是他的上宾。
有一次朗诗甫在一教会中听到牧师引用上述的经文,讲到圣洁是灵命的中心,基督徒应结出的果子,圣洁是人的生命中因有神的生命,而在生活中表达出来。朗诗甫听后觉得合理而切实。 不久有一位自中国归来的宣教士以「成圣须用工夫」(Take Time and Be Holy)为题,在教会中传讲信息。朗诗甫再次受感动,他想到许多人只想勉强神成全他们的心意,而不耐等候神的启示,因此他把“ and ”改为“ to ”。一共写了四节。
嗣后,慕迪和孙基来他们的教会布道,当时英国教会祗有会众合唱,崇拜时没有独唱。 为证明独唱和讲章一样可被主所用,于是聚会前,孙基在朗诗甫的家中为李斯牧师试唱。 牧师听后大为赞赏,同意他们在聚会中唱。 在朗诗甫的家中,孙基看到了这首诗,很欢喜,把它收集在他的圣诗集中,但将歌名改为「用工夫来成圣」(Make Time to Be Holy)。
1890年春,史涤平(George Stebbins, 见 p.13)的一个朋友,在杂志上读到这首诗,就剪下寄给他。史涤平把诗夹在文件中遗忘了,那年整个冬天,史涤平都在印度,协助一位布道家推展圣工。 有一天想到了这首诗,正巧它在随身的公文包中,于是即刻谱成曲,寄给远在纽约的孙基。
献己于主
Take My Life and Let It Be
我一生求主管理,愿献身心为活祭,
光阴全归主用,还不够报主思宠。
我双手为主作工,因被主慈爱感动,
使我脚为主行路,快如飞从主吩咐。
使我口时常颂扬,赞美我荣耀君王,
使我口满有主言,各处宣讲在人前。
愿虔诚献上金银,不为自己留分文,
我智能并我才能,办主事赤胆忠诚。
愿将志愿献给祢,凡事听凭主旨意,
使我心做主圣殿,有圣灵住在中间。
使我爱如火烧焚,全献给我主我神,
我愿献心灵百体,因本来都属于祢。
副歌
在救主宝贝血内洗净,使我从血泉能得成圣,
主我命、我心,一切都归于祢,从今日直到永远。

海雯格(Frances R. Havergal, 1836-1879, 见p.52)自述作这首诗的起源:『1873年12月,我去友人家作客五天。 他们一家十人,其中有人虽认识主很久,但尚未接受救恩;有些是基督徒,但没有喜乐。 于是我向神祷告:「主阿!求祢将这屋里所有的人都赐给我!」神成就了我的愿望,在我离开之前,所有的人都决志奉献。 最后一晚,我们大部份时间是在赞美和献身心为活祭,求主管理一生;我自己也再次得以更新。 那晚,我过于兴奋,以致无法入眠;这首诗在我心中涌出,一句接一句,直到「完全属主到永远。」』许多诗本,在这首诗歌前,都引用罗马书12:1「…将身体献上,当作活祭..」。
四年后,她受圣灵感动,要奉献金银,把所有的首饰送交教会,为宣道奉献;然后在义卖时,再购回了她父母留给她作纪念的胸针,和一个镶有她心爱侄女遗像的金盒。 在她四十二岁时,医生告诉她,她将不久于世。 她回答说:「如果这是真的,那将是美好无比。」。在她床头放着她最爱的经文「基督耶稣的宝血洗我众罪愆」。
这首诗一共有四个曲调,最常用的是寇伯克(William J. Kirkpatrick,见p.42)谱曲,和马兰(Henri A. Cesar Malan, 1787-1864)在1827年所作的一个名为Hendon的曲调。
马兰出生在瑞士日内瓦,1810年被按牧,他讲道热诚有力,吸引广大会众,但因坦率批评当地改革会祇重空洞形式,而教友灵性衰退,以致遭受强烈反对而被迫辞职。 他在自己的花园中,另建教堂传道达四十三年之久。 他又赴法国、比利时、英国等地传扬福音;他在旅途中,随时随地与所接触的人进行个人传道。 他一共作了一千多首圣诗,而被称为法国圣诗史上最伟大的作者。

那双看不见的手
The Invisible Hands       
虽不见祢,触不到祢,
但是我知,祢正在对我低语。
哦!主耶稣,哦!主耶稣,
我深知道祢一直就在这里。
是祢的手,钉痕的手,
重新抚慰我那破碎的心田。
是祢声音,温柔话语,
再度填满我心灵中的饥渴。

许多时候我们信心不足,一再要求神给我们凭据,使我们可以清楚祂的旨意。 但是我们祇要信赖神的话语,确信那双看不见的手一直扶持着,就该没有疑惧了。
自1998年夏,寇顺举牧师(David S.J.Kou,1929 -  )率领台湾六龟山地育幼院少年儿童合唱团来美巡回演唱后,这首歌就不胫而走,传遍了华人教会与团契,成为许多人的至爱。 试想我们一生中不知有多少时,被那双看不见的手抚慰,扶持?!
这首诗歌的作者无法考证,祇知它是台湾原住民的诗歌,由余锦福译成国语。 词句和旋律虽很简单,却是那么地撼人心弦。
六龟山地育幼院座落在台湾高雄县六龟乡偏僻山区。 四十多年前,杨煦牧师师母本乎基督的爱,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在这深山中为原住民的孤儿创立了这个家。这些年来,筚路蓝缕,山中纷纷传出了许多传奇。 诸如无手的杨恩典成了一位卓越的脚画家,院童中也有成为体育选手,也有在电视上歌唱比赛夺魁。 组成这合唱团则是在神安排下的一件美事。
寇牧师和杨牧师在神学院时是同班同学。 寇牧师酷爱音乐,除会奏小提琴外,谙声乐及乐理,曾师向誉满国际的伍伯就教授学意大利美声发音法。 寇牧师牧会之余,训练中学合唱团,曾连续两年获合唱比赛冠军。 1998年春,寇牧师由南非返美途经台湾,顺道探访杨牧师。 原住民儿童的纯真的天性及他们嘹亮的歌喉,深深地感动了他。 在杨牧师恳请下,他挑选具有潜力的儿童,以美声发音法,予以密集训练三个月。 同年暑寒假时,往台湾各原住民教会演唱,获得良好回响。
1998年及1999年夏,六龟山地育幼院少年儿童合唱团两度来美国西岸巡回演唱,首次共演唱十五场,第二次共有三十八场。 除了献唱圣诗、为主作见证外,也有艺术歌曲及布农族民谣。 其中许多词曲,都是寇牧师编作。

在主里的时刻
In His Time
在主里的时刻,
在神时刻祂使万物美好。
求主每天提醒我,
求主每天教导我,
一切事物都有神的时刻。
在主里的时刻,
在神时刻祢使万物美好。
主愿我所献生命,
主愿我所唱诗歌,
都能蒙我亲爱主所喜悦。

1975年夏,一个星期六的早晨,包黛安(Diane Ball)一家兴奋地准备出发去南卡罗来纳州渡假。 一家人对这假期企盼已久,真是好不容易才等到了这天。包黛安是北卡罗来纳州一个基督教聚会营地「活水」的负责人,整个夏天各项活动接二连三,不断地举行。 包黛安的丈夫比她更忙,他在营地负责一切修理保养,随时要紧急抢修那些陈旧的设备。
那天早上他们预备十时出发。 时间一到,包黛安一早已将行装准备妥当,车上挤满了行李。 三个男孩,十岁至十四岁,更早已在车座上蠕动不停。 正要出发时,有人召包先生抢修。他可弃之不顾,但他宅心仁厚,乐于助人,他说:「我不能在他人有困难时,自己 安心去渡假。」于是他下车去应急。 包黛安听了怒气冲天,失去了忍耐和自制;再者,那天中午,她被九十哩外的一个妇女会邀请出席主领她们的午宴,因此时间上是分秒必争,刻不容缓。他们坐在车上,无可奈何地等着。包黛安把车开到营地会场前,让孩子下车活动一下,但嘱咐他们不可走远,因包先生随时会回来。 她烦燥不安地等着,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到包先生走出会场时已过了11:00。 待车子上路已逾11:15, 包黛安是不可能准时赴约了,她火冒地告诉包先生她心中的感受。 包先生忍气吞声地回答:「我也是不得已的,难道你要我对他们置之不理吗?」虽然他言之有理,但当包黛安想到一大群妇女在等她时,心中激怒烦燥,她只有向神祈求安宁。 这时她似乎听到一声音「祂的时刻」,她心中稍为平静、继而她又听到「按祂时候能成就美好的事。」;于是在公路上,她继续祷告「主,求祢每日指示,教我明白祢心意,我愿遵行你旨意,等候祢!」当他赶到午餐地点,包黛安正想如何道歉时,主席迎面而来,她告诉包黛安,她们有些要务急待处理,因此延迟了餐宴的时间,现在正要开始。
神出人意外地证明了祂的时候,不但影向了包黛安的一生,也影向了许多与会的妇女。 那天包黛安分享了她的见证,并请司琴奏出曲调,使这首歌深印会众的心。 包黛安说:「人的时间并不代表一切,祇有神的时候才是最完美的。」
这首诗歌在1977年,由真道音乐公司刊印在《主再来Maranatha Music》中,1978年才按上歌名,它是现代崇拜赞美诗歌中最受欢迎之一。     

稳当根基
How Firm a Foundation
耶稣的门徒,有极稳当根基,是神的言语,在圣经有所记!
救主已应许,赐你永远的福,投靠你救主,祂必定要保护。
请听救主说:「不要惧怕惊慌,因为我是神,我必赐你力量;
我必帮助你,使你站立得住,用我全能手,时常将你扶助。
虽然有患难,经过水火试炼,我必赐给你,丰富足够恩典;
患难与试炼,无法将你伤害,你必成精金,必永远不杇坏。
靠近我的人,灵魂必享安息,在我怀中的,我永远不丢弃;
仇敌无法侵,灾害也不能临,我必常保护,一直到无穷尽!」

这是一首浸信会热爱的圣诗。 1787年伦敦浸信会牧师吕本(John Rippon)将它编印在「圣诗精选」(A Selection of Hymns from the Best Authors),计七节各四行,歌名为「又极大又宝贵的应许」(Exceeding Great and Precious Promises),作者署名仅以『K』代表。 1822年及1844年的再版本,则以『Kn』及『Keen』为署名,改为四节。 后人推敲,Keen 应为金罗伯(Robert Keene),他是吕本的至友,1776-1793年间是该教会的音乐主任。 这首诗歌有二个曲调,其一引用英国人韦特(John Wade,1710-1786)所谱的曲调 Adeste Fidels。 但也有许多诗本引用美国一古调。
这是一首安慰和劝勉的诗,全诗如一篇讲章。
第一节:基督徒信仰建立在神的话语。
第二节:取自以赛亚书41:10「你不要害怕,因为我与你同在。不要惊惶,因为我是你的神。我必坚固你,我必帮助你,我必用我公义的右手扶持你。」
第三节:以赛亚书43:2「你从水中经过,我必与你同在。你涉过江河,水必不漫过你.你从火中行过,必不被烧,火焰也不灼在你身上。」
第四节:希伯来书13:5「…主曾说,『我总不撇下你,也不丢弃你。』」
美国罗斯福总统(President Theodore Roosevelt),杰克逊总统(President Andrew Jackson),和李罗拔将军(General Robert Lee)都喜爱此诗,嘱咐在他们的葬礼时,要唱此诗,以表示完全依靠天上的父。
有一次在芝加哥召开基督徒奋兴大会,许多东部代表取道圣劳伦斯河回家,途遇飓风,情况危急,幸而在他们登陆后,飓风才袭击海滩。 大风过后,全体高唱此歌,如此经历,他们终身难忘。

robine 2008-01-24 23:56
机遇
Fleeting Opportunities
像天空繁星忽现忽隐,
像水面浮萍飘流不停,
人生的机遇稍纵即逝,
切莫等待切莫迟延切莫因循。
像晴空白云连绵不尽,
像江上帆影迎向光明,
美妙的人生永无穷尽,
我心向往我灵渴羡我愿追寻。
在尘世旅途中,多少时候我们坐失良机,正如这首诗歌所言;「人生的机遇稍纵即逝」,圣灵的感动稍缓即消灭。 这首词曲都是赵蔚然牧师(David W. Chao)所作。 赵牧师原籍福建,出生在湖北汉口。 抗战时逃难入川。 中学就读教会学校,接受耶稣基督但不甚解。 他性喜音乐,爱听圣诗而深受其影响,后正式领洗。 1949年,赵牧师高中毕业后,只身流亡台湾。 曾从事社教戏剧宣传工作。 1952年信义会在高雄创办圣经学院,赵牧师乃入学受造,二年后在冈山传道。 1955年被派往香港信义会神学院深造。 他发觉基督教传入中国已逾百年,所唱圣诗几乎全为外国作品;而国人似乎未觉察圣乐的重要性,及如何以自己的音乐来歌颂、荣耀神。 他极力主张加强中国风格圣乐之创作,因此决志从事圣乐事工。 赵牧师在名声乐家胡然教授指导下,获益良多,并获英国皇家音乐院证书。
1958年赵牧师回台湾,在板桥信义会牧会,曾试作圣诗。 1961年开始参与「信义之声」广播工作。 1963年奉派赴美国学习,在俄亥俄州威登堡大学进修二年。 威登堡大学位于小山冈上,风景宜人,学校教堂的建筑尤为典雅,每当薄暮,教堂敲出的钟声,极能发人幽思。 赵牧师客居异乡,闻钟有感,用小型手提竖琴(harpsichord)信手弹奏,谱成「晚钟」一曲。 在中国韵味盎然中,充满游子怀乡,仰慕救主的情意。 其歌词如下:
晚钟敲响了山岗,
也振动了我的心房;
犹如救主呼唤属祂小羊,
归回吧羔羊,为何仍然灭亡。
人生虚幻若梦,
世事艰辛劳碌苦痛;
回首仰望救主十架圣容,
顿时蒙恩宠,我心称颂无穷。
1966年赵牧师学成回国,主持信义之声广播节目,继而开创《星期剧院》电视节目。 当时急需一主题曲,赵牧师乃将留美修习「对位法」(Counterpoint)时之课业,填入新词,作成「机遇」此曲。 《星期剧院》取材于社会百态,利用机会教育方法,劝观众随时把握神的祝福,勿坐失良机。 令他始所未料,这首洋教授并不欣赏的曲调,在此不胫而走,广受大众的欢迎,嗣后被灌制在唱片中。    赵牧师曾先后执教于香港浸信会学院和中文大学新闻传播系。 自1985年起,他是美国「开路者国际传播会」的负责人。

[pre]祂救我
He Touched Me
罪的重担将我捆住,
满心羞愧与忧愁,
幸有耶稣向我伸手,
祂释放我,使我得拯救。
自从我认识主耶稣,
祂洗我一切罪污,
我愿永远赞美救主,
高声称颂,到天家见主。
副歌
祂救我,祂拯救我,
天上喜乐今充满我;
救主使我生命改变,
祂救我,使我得完全。
1963年,一个周末的晚上,有一远地的教会请比尔(Bill Gaither, 1936 - ,见p.37)前往司琴,他原想拒绝,因他难得有机会在家陪伴妻女,但他还是去了。 那晚圣灵作工,许多人决志。 在牧师送他回家的途中,他们谈到当晚的信息有圣灵动工,他们自己也蒙福被感动。 抵达家门时已是凌晨,牧师对比尔说:「你该作一首歌祂救我。」 那晚他澈夜不眠,写了这首感人的诗歌。 比尔认为许多诗歌的词句生涩,他希望能把福音的精粹口语化。这是一首现代美国信徒最爱唱的圣诗之一。
1971年,这首圣诗使比尔盖瑟一举成名,获得第二届最佳福音歌曲作家的「圣鸽奖」(Dove),同年美国作曲家协会SESAC也颁发给他一座「国际奖」。当年猫王普莱斯里(Elvis Presley)经常在教会及电台献唱此诗。 1969将它灌入他的唱片而荣获葛莱美奖(Grammy Award),更使此歌名噪一时,非基督徒也常吟哼,可是中国教会很少吟唱此诗歌。1973年,盖瑟夫妇和弟弟盖丹尼组成了「盖瑟三重唱」。 比尔司琴又是男低音,葛莉亚是女高音,盖丹尼是男高音,他们唱自己的作品,荣膺圣鸽奖和葛莱美奖的最佳混声合唱。 1975-1976年间,他们演唱时,一万四千座位的会场,座无虚席,而听众还是不断地蜂涌前来。
有一位年轻的女医生患了乳癌,切除和化疗时,饱受痛苦。 两年后复发,她不想再受苦,但三个孩子尚年幼,而父母又年迈,在家人苦劝下,她答应再次接受手术。 这时她丈夫因心脏病突发而先她入院,手术前夕,她的兄嫂前来带走三个孩子,而幼儿依母泣而不舍。 好不容易送走家人,她独自坐在窗前,远观山景夜色是那么地美丽,环顾室内一桌一物都是她悉心的布置,一切都是那么地美好,然而这一切都可能随时失去;一下子她的心灵掉入谷底,不禁悲从衷来,向 神哭问为什么? 这时隔街的教堂中远远传来了「祂救我」的歌声。 轻柔的词句:「祂救我,祂拯救我,天上喜乐今充满我;救主使我生命改变,祂救我,使我得完全。」她随手打开圣经读到以赛亚书54:10「大山可以挪开,小山可以迁移,但主的慈爱永不离开你。」她心中大得安慰,知道神的慈爱永不离开, 神能救她,于是她把自己交托给 神而安然入睡。

当点名时
When the Roll Is Called Up Yonder
主耶稣再临那日号筒必要高声吹起,那早晨永远光明华丽无比;
凡世上得救的人一同相会在主明宫,在那边点名我亦必在其中。
凡信主而死的人那日早晨必要复活,与我主同享复活荣耀快乐;
凡蒙召得胜的人都与救主相会天空,在那边点名我亦必在其中。
我们应从早到晚为主殷勤作工等待,我们应传扬耶稣奇妙大爱;
当世上路程跑尽派我职事已作完工,在那边点名我亦必在其中。
副歌
在那边点名的时候,在那边点名的时候;
在那边点名的时候,在那边点名我亦必在其中。

这首感情丰富、说服力强的诗歌,是近代福音诗歌的作者巴莱克(James M. Black, 1856-1938)所作。 他是美国宾州卫理公会的诗班指挥及青年辅导,曾被委为全美卫理公会圣诗委员会委员,编纂「卫理圣诗」。
有一天巴莱克赴邮局时,走一条快捷方式,经过一陋巷时,看到一个十三四岁的女孩在打扫阳台,她是一个贫穷的女孩,父亲是个醉鬼,靠母亲替人缝洗衣服维生。巴莱克邀她参加少年团契,女孩表示想去,但无合适的衣服,自惭形秽。 于是巴太太和两位朋友,替她置备了一些衣帽鞋袜。 自此那女孩成了教会团契契友,并热心参与各项事工。 该团契每次聚会时循例点名,每一契友被点到时,就要背诵一节经句。 有一次点到那女孩时,三次无人响应,一个念头闪过巴莱克的脑海,莫非她生病了?要是她死了,永远不能应声! 他感慨地想:「人生最遗憾的事,就是当羔羊生命册被展开点名时,我的名字不在其中。」于是他祷告说:「主啊!在那点名的时候,求你让我也在其中,听见自己的名字。」 巴莱克习惯在团契散会时,唱一首切合当天主题的歌。 那天却偏找不着,他在归途中一直思索着,抵达家门时,突然兴起一个念头,为什么不自己写一首? 词句开始涌出,十五分钟内,写了三节,接着他抚琴以弹,音符也如行云流水而来!他深信这是神自己在动工,因此毫未更改,词曲就一直流传至今。随后,巴莱克得悉该女孩患了急性肺炎不治而逝。 但这首因她而引起灵感的诗歌,却传诵不衰。
有一位牧师见证说:有一次布道会结束时唱这首歌后,有一位衣着华贵的妇人前来对他说:「刚才唱歌时,我一直在反省自己的一生,似乎一无可取。 廿年来祇是一个有名无实的基督徒。 从今天起,我决志全心奉献为主,但愿当那边点名的时候,我也必在其中。」
1915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时,英国威尔斯军队出征开赴前线时,在路途中有人率先唱起这首歌来,于是一传十,十传百,大伙纷纷加入,众口一声,步伐一致地勇往迈进。 这些勇士们虽知很多人会一去不回,但他们已准备妥当;不单准备了部队的点名,也准备好了天堂的点名。 无论何往,他们都要在其中。

荣耀大君王
O Worship the King
齐当俯伏拜,荣耀大君王!主权能慈爱,须同心颂扬!
主亘古如盾牌,护我免灾害,荣光罩若宫闱,颂声环如带。
主权能慈爱,我等当颂赞!光辉是主袍,穹苍是主幔;
我主若发义怒,雷云当车乘,狂风追逐暴雨,主在其中行。
人舌何能述,我主关切心,主使风吹拂,主使光生明;
主使高山泉源,下注遍平壤,主使甘霖时雨,润泽各地方。
我原是微尘,懦弱无力量,专心依靠主,必能获健康,
因主慈爱覆育,永远无变更!至尊造化主宰,我救主大君。

在宗教改革初期,教会崇拜仪式,一律祇许唱诗篇或圣经章句,并无乐谱,全凭指挥领唱。 在英国形成了自创一格的「苏格兰诗篇」(Scottish Psalter)。 1553-58年间,英国玛丽女王宗教大逼迫时,许多新教徒亡命他国。 纪思(William Kethe)也是其中一人,他先去德国,继往瑞士,他在这段时期作圣经英译的工作,并将诗篇写成韵文诗篇,其中有廿五首被收集在苏格兰诗篇集中。
葛莱特(Robert Grant, 1779-1838)生在印度也逝于印度。 他被称为印度诗人。葛莱特的父亲是英国人,在印度经商致富,任东印度公司董事长,回国后,被选为国会议员。 他是一个热心的平信徒,政治家及慈善家。 葛莱特是律师及诗人,1831年被任命为枢密院委员,三年后被封为爵士,奉派印度,任孟买省长。他乐善好施,深得民心。 印度人以其名命名一医学院,以资纪念.
1833年葛莱特读纪思翻译的诗篇104篇,启发了他写这首诗。 许多权威称它为敬拜神的模范圣诗,它赞美神的大能,恩典,眷顾和信实,全诗的韵律优美。 他歌颂神为王,是造物主,是保护者,而人仅是微尘而已。
这首诗歌有两个曲调,英国人喜欢郭夫特(William Croft, 1678-1727)所作的曲调,认为它在旋律,和声,节奏上,配合得天衣无缝。 美国人则喜欢梅逊(Lowell Mason)所选用的海顿(Johann M. Haydn)曲谱。
郭夫特是一位杰出的作曲家及司琴,他在英国的圣乐方面占重要的一席,因他始创英国诗篇,以别于日内瓦体式的韵文诗篇。 他是皇家教堂的司琴,经常奉召为国家节庆作曲。他所作的曲,韵律庄严,和声完善,曲调力求配合词意。 1713年,牛津大学赠予音乐博士学位。

在我心里常吟赞美歌
In My Heart There Rings a Melody
主耶稣赐我一首诗歌,这诗由天赐给我;
从未有此美妙绝伦音乐,真是奇妙恩爱歌。
我爱耶稣因祂为我死,赦罪恩白白赐我;
我真快乐因祂在我心里,今后要唱凯旋歌。
耶稣再来掌权的时候,我与天使同唱和;
这时确有美妙音乐伴奏,同在宝座前唱歌。
副歌
在我心里常吟赞美歌,
时常吟奇妙歌,有天使唱和;
在我心里常吟赞美歌,
时常吟奇妙恩爱歌。

每当我心中忧烦,甚至有时祈祷也不能纾解内心的困扰时,但一首赞美的诗歌可以使我化烦恼为喜乐,在歌声中把我的忧虑交给主,让祂的平安喜乐充满我心。
诗歌为我们的心声,愿每一个人的心中都有一首主所赐的乐歌,使我们周遭的人都能感受到基督徒在生活中见证神的大爱,喜乐和平安。
这首歌的作者罗琥(Elton M. Roth, 1891-1951)出生在美国印第安纳州。 十四岁时,他就开始在教会指挥诗班。 他先后毕业于慕迪圣经学院及印州的福惠(Fort Wayne)圣经学校,从师于数字欧州知名的音乐家,接受严格的音乐训练。
罗琥曾任数字巡回布道家的诗班指挥及领唱。 他也在大学,圣经学院及纽约宣教士训练中心执教多年。
罗琥迁居洛杉矶后,更享盛名,集教会音乐家、歌唱家、作曲家、和指挥家于一身。 1930年,他组织了一个专业的诗班,在全美各地演唱。 他作有一百多首圣诗,而这首是最著名的。
1923年夏,他参与在德州举行的一个布道会。 在一个炎热的下午,他在城外的一个棉织厂散步,由于暑气逼人,他信步走入了一个小教堂,堂内寂静无人,在肃静神圣的气氛中,他在走道上踱步,不由唱起心底涌出的这首歌。 于是他匆匆地走入牧师书房,找一张纸迅速地写下曲谱,在一小时内完成了这首歌。 当天晚上,在一个露天的聚会中,他向二百多青年介绍了这首歌。 当他与会众同唱时,他深为激动,觉得身心与歌已完全融为一体。
这首诗歌的主题来自以弗所书5:19:「当用诗章,颂词,灵歌,彼此对说,口唱心和的赞美主。」
[/pre]

robine 2008-01-24 23:58
[pre]耶稣大爱深不可测
O the Deep, Deep Love of Jesus
耶稣大爱深不可测,广不可量宽无边!
滚滚尤如辽阔海洋,如众水将我身淹!
在上遮盖四周环绕,在主爱中得安祥;
引导前行走向天家,安息在荣耀天上!
耶稣大爱深不可测,走遍四方去传扬!
祂有慈爱长久的爱,永不改变亘古长!
主眼看顾祂的儿女,舍身向他们呼召;
亲自代祷时常关照,从宝座上显荣耀!
耶稣大爱深不可测,爱中之爱爱无量!
赐福众多大过海洋,是避难所有安祥!
耶稣大爱深不可测,远超太空天上天;
将我高举在荣耀中,歌颂赞美到永远!

耶稣大爱深不可测,我们在地上所受的一切苦难,无非是要把我们造成祂可用的器皿。
福锡斯(Samuel T. Francis, 1834-1925)的父亲是一位艺术家。 福锡斯原属英国教会,后来加入兄弟会。 他们是一群虔诚的基督徒,经常一同祷告交通。特别重视圣经的预言。 福锡斯迁居伦敦,经商成功后,慷慨地捐献巨金给教会和慈善事业,也投入事奉的行列。 1873-75年间,慕迪在英国布道时,福锡斯在音乐上助孙基一臂之力。 这首诗歌是写于1875年。
第一节:讲述耶稣的爱广宽无穷尽。(弗3:18)
第二节:颂赞耶稣的爱永不改变。(来13:8,约13:1)
第三节:作者总结神的大爱超越诸天之上,它提升我们在荣耀中。
这首诗歌使十九世纪末英国教会会众对唱诗有新的概念。福锡斯深信「一个属灵的教会,是一个歌唱的教会。」唱圣诗的目的是使会众认清自己对神的方位,神的救赎大爱,和我们应圣洁服从主。 福锡斯到处传讲福音,讲道前先唱此歌,每当会众齐声唱这低沉的小调诗歌时,激起了庄严肃穆的气氛,圣灵敞开了会众的心门。
这首诗歌有二个曲调,最常用的是威尔斯的音乐家威廉士(Thomas J.Williams,1869-1944) 在1890年所谱的以便以谢(Ebenezer)调。 另一曲调是李奇士(Brinley Richard)将Armstrong调改编而成。
伦敦日报曾刊载一则有关此歌的传说:某次在一社交场合,有一年青人唱此歌,有人问他此曲从何而来,他戏称来自被河水冲至丽茵(Lleyn)河岸的一个瓶中。 虽是附会之说,后人却称它为「瓶中之歌」(Ton-Y-Botel)。

母亲祷告要我归家
My Mother’s Prayers Have Followed Me
每日我罪,使主担忧,但是天父仍然爱我。
世界欢乐虽要诱我,但我母亲为我祷告。
离开故乡,偏行己路,天父慈声,我不爱听。
遇见试探,无人救助,但我母亲为我祷告。
副歌
我要归家,我要归家,远离罪恶黑暗世界,
因为母亲常流眼泪,为我祷告,要我归家。

五月的第二个主日是母亲节,多少诗人颂扬母爱仅次于神的大爱,也祗有身为母亲者,才能真正体会此爱。 不论儿女年龄长幼,母亲的挂虑和祷告,永不止息。
母亲节是廿世纪初,美国贾薇丝(Anna M. Jarvis)为纪念她母亲而发起。 她的母亲是一位虔诚的基督徒,毕生在教会热心事奉,教主日学有廿六年之久。贾薇丝的母亲在1905年5月第二个主日安息。 次年五月第二主日,她为母亲举行追思礼拜,把她母亲最爱的康乃馨花分赠参加者佩戴,以示纪念。 她写了一篇「历史上的母亲」引用历代伟大母亲的事迹、世界各国名人对母亲的赞词、以及圣经上对孝亲的教训,呼吁订立母亲节,来纪念母亲的爱心和劬劳。 她建议订在五月第二个主日,并在胸前佩带康乃馨象征纪念。 她将该文分寄总统和社会名流,引起热烈回响;1908年费城首先响应,1912年德州,1913年宾州先后订为州纪念日。 1914年5月8日,美国参众两议通过订母亲节纪念日。 其后由教会的推广,全球有一百多个国家订五月的第二个主日为国际母亲节,在这一天大家都佩带康乃馨,母亲健在者佩红花,表示母爱温暖和热情;母亲已离世者佩白花,表示母爱纯洁和无私。
这首诗歌的作者戴安茉(Lissie DeArmond)是美国宾州长老教会的主日学老师,班上有一位青年学生矢志要离家闯天下。 戴安茉和他的母亲是好友,深知他缺少历练,尚需家庭和母亲的熏陶,她尽力劝导,都无法更改他顽梗的心意。戴安茉写下了这首诗,希望能劝服游子回到母亲的身旁和归回神的座前。 戴安茉信心坚强,自年青时即任主日学教师,直到年老步履维艰时才止。 她毕生以无比的信心面对贫病和死亡。当瘟疫盛行,女儿病危时,她说:「如果我必须在此说晚安,我知道必有人在天上说早安。」 她丈夫去世后,她独力负担家计,有时几近断炊,但她安之若素,毫无怨言。 她总是说:「主必供应,若你心正直,每片云霞都带有一道彩虹。」
这首诗歌的作曲者是钢琴家艾本敦(Bentley D. Ackley, 1872-1958,见p.122)。 早年在他父亲的十四人乐队巡回演奏。 除钢琴、风琴外,他也擅奏多种乐器。

宝架清影
Beneath the Cross of Jesus
在主宝架清影中,欢然立定脚跟,
好象盛暑远行辛苦,投进盘石荫影;
又像旷野欣逢居处,长途喜见凉亭,
到此得息肩头重负,养力奔赴前程。
神圣庄严的十架,我常抬头仰望,
双眼如见宝血流下,为我舍身景象;
热泪满眶寸心将裂,仔细反复思量,
思量我本不配蒙恩,思量主爱非常。
愿在宝架清影中,事主爱人行道,
我不寻求旭日光华,因有慈光引照;
世界虚荣无可贪图,得失无关重要,
但将罪恶看为羞辱,宝架看为荣耀。

在十八至廿世纪中,神特别重用了好些女诗人,写下了许多感人的圣诗。 许多圣诗史家认为这是十字架的圣诗中最好的一首。
这首诗的作者柯荔芬(Elizabeth C. Clephane, 1830-1869)是长老会信徒,父亲是苏格兰的警长,母亲系出名门。 双亲早逝,但留给三个女儿足够的财产生活。柯荔芬自幼好学娴静,整天埋首在书堆中,她热爱创作,但生前从未发表任何写作,她的作品,祗用来和好友分享。
柯荔芬虽身体虚弱,但个性开朗,乐于助人,经常资助贫孤,深获当地居民的爱戴。 他们称她为阳光,有人喻她进入房时,宛如一支照明的蜡烛,使人觉得满室生辉,而她离去时,似乎烛光熄灭了。
这首诗作于1868年夏天,当时柯荔芬正在研读「万古盘石」作者涂来德(Augustus Toplady,见p.45)的生平。 原诗共有五节,犹如五幅连环的画,逼真动人,但现今诗集仅采用其中三节。
柯荔芬一共作了八首圣诗,都取材自圣经经文。 在她去世后三年,她的作品被刊登在苏格兰长老会的杂志「家庭宝藏」(Family Treasury)上,其中有一篇「九十九羊」(The Ninety and Nine)后登载于报上。 1874年,孙基在火车上读到此诗,很喜欢其词句,撕下放入口袋中,那天晚上慕迪在布道会上的讲题是「好牧人」,当他讲完道后,请孙基独唱一曲。 圣灵感动孙基拿出口袋中的诗,走到风琴旁即兴而奏唱。 慕迪和会众都被感动泪下。 这首时歌成为孙基作曲中最有名的诗歌之一,也是他常唱的诗歌。
这首诗歌由梅格(Federick C. Maker,1844-1927)谱曲。 他是十九世纪英国著名的风琴师,终生在各教会司琴,并指导诗班。 他作有大合唱曲及许多圣诗曲谱。

华美天宫
Ivory Palaces   
我主衣袍极珍贵华美,发出没药馨香;
阵阵香气直透我心房,使我快乐欢畅。
我主一生曾饱尝忧患,有如沉香研碎;
当我想到主被钉十架,不禁使我流泪。
我主衣袍满肉桂香气,病人一摸得治;
每次当我被罪恶绊倒,主总把我拉起。
我主要穿荣耀袍再来,快将心门大开;
我将进入极荣美天家,永远与主同在。
副歌
从极富丽极华美天宫,主降尘世受害;
是那伟大永远的爱,使主甘愿来。

这是长老会信徒所爱的一首圣诗,谢伯伟也常在葛理翰布道大会时唱此诗歌。 作者巴乐珂(Henry Barraclough, 1891- )出生在英国。 他是一保险公司的业务员和一位国会议员的私人秘书。
1914年,巴乐珂加入查普曼(J. Wilbur Chapman)三人布道团,担任司琴。 当年夏天,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他们来到了美国。 翌年夏天,他们被邀主领北卡罗来纳州蓝岭山的长老会夏令会,有二千多人参加。 有一天晚上,查普曼以诗篇45篇为讲题。 第8节:「你的衣服,都有没药沉香肉桂的香气。 象牙宫中有丝弦乐器的声音,使你欢喜。」查普曼讲解:这些东方的香料有多种用途,洒在衣服上,发出沁人心脾的香气。 没药豫表基督有喜乐完美的身份;沉香带有苦味,象征基督在世一生的苦难;肉桂有医治的功能,凡悔改信主的人,罪和创伤得蒙医治。 神的儿子原居华美天宫,降世为人受苦,以完成救赎世人众罪的恩典。
那晚在归途中,年轻的巴乐珂反复回想着刚才的信息,随手取出一张探访用的名片,写下了四句副歌。 回到旅舍后,就将当晚的信息大纲分写成三节并谱成曲。 第二天。 在会场上,由二位男女合唱,大受欢迎。 嗣后,在巴乐珂和查普曼商讨之下,又写了第四节,提示我们有一天基督将穿上荣袍再来,而我们将进入此华美天宫与主永居一起。
大战结束后,巴乐珂留居美国,出任查普曼的长老会秘书,不久擢升任办公室经理,1923-1953年间,任长老会大会管理处经理。 1958年美国联合长老会成立,他担任副秘书一职,前后一共事奉了五十年。
巴乐珂并不是一个多产的作曲家。 「华美天宫」是他惟一的圣诗,但流传至全世界各地。
[/pre][pre]主耶稣,我爱祢
My Jesus, I Love Thee
主耶稣,我爱祢,深知我属祢,世上诸般乐趣,为祢全丢弃;
祢是我的救主,为我还罪债;若我曾爱救主,如今更亲爱。
主耶稣,我爱祢,因祢先爱我,为我十架钉死,赦我众罪过;
祢戴荆棘冠冕,为羞辱苦害;若我曾爱救主,如今更亲爱。
无论生死祸福,我必爱我主,当我一息尚存,仍要赞美主;
临终声虽微弱,仍向主示爱;若我曾爱救主,如今更亲爱。
救主来迎接我,永住荣耀中,我必时时颂扬救主的恩宠;
戴荣耀的冠冕,与主永同在;若我曾爱救主,如今更亲爱。

这首诗的作者费司通(William Ralph Featherston, 1842-1878)是加拿大人。 在他得救信主时,为了表示他对主的感恩和爱忱,写下了这首诗歌,当时他仅十六岁。他将原稿寄给姑母,经她鼓励后发表。 嗣后,圣诗的编辑曾去信向作者的姑母求证,她告知当年的手稿已为家族珍藏,当作传家宝。
一位圣公会的会督曾作以下的见证:『有一位年轻著名的女伶,有一次她在一大城市中经过一门户半开的房屋时,看到门旁榻上躺着一个脸色苍白患病的少女,她心怀怜恤,就上前慰问她;想不到她反而被那病人劝慰。 那少女是一个虔诚的基督徒,她对病痛的忍耐和对神的顺服,使她灵里得到满足。 在交谈下,女伶发现她自己所拥有的是暂时的,虚浮的,因此内心常感空虚和苦闷;而这个少女虽为疾病所缠,却从主得到喜乐和平安。 那少女力劝女伶接受耶稣为她的救主,结果她竟然接纳了,而且生命也有了改变。 她意识到灵命与生活有关,而戏剧生涯使她不配成为一个虔诚的基督徒,因此决定改行。 她父亲是戏院经理,而她又是众人羡慕的熠熠红星,她的离去会影向整个票房和营业。 父亲对她的请求竭力反对。 她深爱她父亲,也不愿弃之不顾,可是她更爱主。 最后她答应父亲作当晚的演出,那晚戏院满座,开幕后,她悄悄地走到台前,当掌声停止,灯光照在她美丽的脸上,她开始唱:「主耶稣我爱祢……」观众震惊而受感动。 从此她走出了舞台,她父亲在她的感化下,不久也信主。 父女同工,他们带领了很多人信主。』
高登(Adoniram Judson Gordon, 1826-1895)是美国浸信会的牧师。 1870年,他在伦敦一本圣诗集上看到这首诗歌,对原来的配曲不甚满意,经不断的祷告和默想,作了今日各诗集一致采用的曲谱。在一长途火车上,疲倦的旅客中,有一对年青的夫妇忽然唱起这首歌来,唱完四节,大家请他们再唱,继而有人和唱,最后全车旅客都歌唱而忘却了旅途的劳顿。
[/pre]

robine 2008-01-24 23:59
主永活在我心
Christ Lives in My Heart
不要想天色常晴朗,
有时遇暴风巨浪,
虽然前路崎岖不平,
有我主与我同行。
再也没有孤单悲伤,
主用圣手扶持我。
纵然乌云遮盖前路,
我只有欢乐歌唱。
副歌
我要永远永远赞美我的主,
因救主居在我心房,
我要永远永远赞美我的主,
今救主永活在我心,

世上最大的哀痛莫过于父母丧失子女之椎心之痛。 儿女是父母生命的延续,未来的希望,许多自己无法达成的愿望,期望由儿女来完成。 因此失去儿女,不单是骨肉离散之痛,且陷于绝望的深渊。 保罗告诉我们死亡不能隔绝我们与神的爱(罗8:38,39)。 约伯在丧失子女时说:「赏赐的是耶和华,收取的也是耶和华。 耶和华的名是应当称颂的。」(伯1:21)
这首诗歌是山地牧师周裕丰(ChouYu-Feng)痛失爱女时所作。 在他女儿去世的那一天,他哀恸逾常,难以平息,深夜他面对黑暗的大地,人生变化无常,感慨万千。 他悟到惟主爱永存不变,也惟有主爱能抚慰他的伤痛。 于是他化悲哀为颂赞,写下了这首感人的诗歌,这也是他自己最喜爱的一首。
台湾的山地原住民,族类很多,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性,特别具有音乐的天赋无论什么歌曲,不须经过太多的训练,他们都能唱得圆润自如,真切动人;尤其是在节奏和表情,给人一种浑然一体,毫无矫作的感觉。
周牧师出生在花莲崇德一个基督化的山地家庭。 父母早年受「山地教会之母」芝苑的带领,经常协助山地传道的工作。 他自幼深受福音的熏陶。 周牧师性喜音乐,在小学五六年级就开始习作山地歌谣。他进入中台神学院花莲分校后,因成绩优异,获美籍院长任教士赏识,刻意培植,亲授乐理及和声乐等,奠定他作词配曲的基础。 四年神学训练后,开始在花莲圣教会牧会,六年后转入原属的长老会,牧会迄今。
他第一首的作品「不要走迷路」是进入神学院后所填的词。 当时有感于山胞多数嗜酒如命,不知创业,如能悔改信主,必可走上光明的大道。 这是一首轮唱诗,常在同乐会上选唱。 他的唱片「太光歌选」和「神秘谷之声」,其中有几首用太鲁阁语唱,因此山胞听了倍觉亲切。 许多山胞来到大城市后,贪恋虚荣而堕落,乡音使他们回想到早年在山地所听到的福音,一时被圣灵感动,迷途知返,就回到自己的老家。

坚固盘石
The Solid Rock
我心所望别无根基,只有救主流血公义;
除此以外,空虚无凭,只靠耶稣救主圣名。
有时黑云遮蔽主面,主恩可靠,永无改变;
或有风浪,不怕震移,因望如锚拋在海里。
救主宝血立下恩约,拯我免为洪流吞灭;
虽然良友尽都离开,我*救主得慰心怀。
末日听见号筒声起,我同众圣在基督里;
穿上救主雪白义袍,圣洁无污同受荣耀。
副歌
立在基督盘石坚固,
其余根基全是沙土,
其余根基全是沙土。

我们的信仰必须建立在坚固盘石上,而基督是那盘石。 基督是教会的盘石,因此我们也必须像主是一颗坚固盘石,以免教会倾倒。
穆特(Edward Mote, 1797-1874)出生在英国伦敦,成长在贫寒,无宗教信仰的家庭。 少年时,他星期天都消磨在街头游荡,与不良少年为伍。 当他在一家俱店做学徒时,就开始去教会,听了海德(John Hyatt)牧师的讲道后,悔改信主,成了一个虔诚的基督徒而参与事奉。 穆特靠着他的勤奋和努力,成年后,自己开设一间家俱店,并且开始为刊物写稿。 1852年,穆特在55岁时,实现了他毕生的愿望,他放弃了经商,而成为浸信会的牧师。他在英国Sus***的 Horsham 建立了一间大教堂,建筑费大多出自他的私囊。 在他事奉廿一年后,教友拟赠送教堂的产权以表谢意,但他婉谢了。 他说:「这是属于基督的产业,我不要教堂,我祗要讲台;一旦我停止传扬基督,就该叫我离开。」
1834年,有一天早上穆特去一山上的教会交换讲台,路上想作一首「基督徒蒙恩经历」的诗。 从路旁的石头,他得到了灵感,先有副歌的词句,回家后作了四节诗。 下一个主日,有一位弟兄告诉他妻子病重,请他去探望。 到他家后,主人告诉穆特,他们通常先唱诗,然后读经祷告,一时他找不到一首合适的诗歌。穆特取出口袋中的草稿说:「我这里有几节,如果你愿意,我们可以试唱。」病人听了,十分喜爱。 回家后,穆特又写了两节,描绘出垂死者的心情。 事后印了一千份分发。 1836年这首歌被收集在圣诗集中,当时的歌名是「我心所望别无根基」(My Hope Is Built on Nothing Less)。 今日仍有若干诗本引用此歌首句作索引。
目前我们所用的曲谱是1863年白瑞德(William B. Bradbury,见 p.12)的配曲。
祂爱我到底
He Loves Me Forever
祂爱我到底,坚定不移,因祂曾舍己表明爱意。
我诸多罪迹当被丢弃,唯我主爱惜,宝血清洗。
如浪子回头穿上新衣,如寻回迷羊,皆大欢喜。
基督里新造,见者惊奇,主,我若负祢,不容天地。
是信的实底,望的凭依,是爱的本体,生命归依。
是恸者慰藉,病的护理,是难的解迷,生的意义。
安息的草地,爱的怀搋,是烈日荫蔽,沙漠水溪。
是战的能力,胜的旌旗,是我的称义,我的安息。
主我今属祢,永不相离,祢爱的印记,在我心里。
祢恩典提携,常怀心底,祢灵的戟记,我必珍惜。
遇恶者攻击,我不馁气,祢对我美意,我不犹疑。
愿为义仆役,求祢不弃,荣耀中被提,喜极而泣。
一家有数人奉献者稀有,且七兄弟中有五人是牧师, 则古今中外罕见。 唐约翰(John Tong, 1936 - )牧师,本名唐崇枢,原籍福建厦门,父亲经商于印尼。 唐牧师是三子,生下十天时,有一看相士说,此子不得长命,他父亲由于迷信将他赠送其弟,由婶母抚养长大。 婶母去世后,他才返家与众兄弟团聚。 某日有一位女传道去他家传福音,被他驱逐出门,当时女传道含泪对他说:「我将为你祷告。」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956年,他离开大陆,在香港过半工半读的流亡学生生涯,心灵空虚寂寞。 一天他在街头被一位老太太请去听赵世光牧师的布道会,深受感动,决志信主。 他加入灵粮堂后,在诗班及团契事奉多年。 嗣后他在鲍会园牧师的培灵会中,受圣灵感动,矢志奉献,于是进香港建道神学院就读,他助院长翻译圣诗,因此对诗歌颇有心得,院长为他改名唐约翰,就此沿用迄今。 毕业后,在澳门牧会,二年后,澳门政治动乱,教会撤离。 唐牧师赴台湾,与其兄唐祟平牧师主持基督教改革宗教会的广播节目「真道之声」,有六家电台交替播出。 同时他在加尔文神学院延伸制进修,三年半后,唐牧师返回香港,在中国布道会牧会。 赵世光牧师去世后,唐牧师在香港灵粮堂担任主任牧师两年。 1976年唐牧师赴美国加州洛杉矶定居,并继续在加州神学院深造,目前他是基督教改革宗教会蒙恩堂的牧师。唐牧师说写圣诗必须要有圣灵感动,这首诗歌词曲都是他所作,也是他最心爱的一首。 另一首「心愿」由林云郎谱曲。 词曲并茂,很受欢迎,其歌词如下:
或是生命明彰,或是爱的分享,或因主所托付,或为将来交帐;
得时或不得时,务把福音传扬,传至南北西东,传至地极四方。
或见世风日下,或遇顽硬敌挡,或遭藐视讽讥,或觉果效不张;
默默流泪撒种,惟主叫他生长,来日欢呼收割,金禾堆积满仓。
或见争名夺利,或见不良动机,或遭排斥异己,或遭饱受凌欺;
望主头戴荆棘,心中安慰无比,乃是主的美意,与主一同经历。
副歌
虽然满途荆棘,虽然眼泪滴滴,这是十架道路,主知我心爱祢;
我是祢的忠仆,至死我也愿意,仰望我主显现,接我在荣耀里。

洁心爱主
Love Him Whole Heartily
求主洁净我的心灵,使我心意常更新;我今完完全全归祢,决不再心怀二意,
为祢放下属世情爱,不让主苦苦等待;时时引领保守我,过有意义的生活。
求主鉴察我的心意,甚愿终身服事祢;容我全心全意爱祢,任遭何事情不渝,
引导我走得胜路途,处处引领人归主;直到安息主怀里,决不为劳苦叹息。
求主开启我的心窍,使我通达祢言语;一生宣扬祢的真理,引领罪人来归义,
辩明主福音的奥秘,表彰十架大能力;直到众海岛听闻,我主救恩好信息。
求主加添我的心力,赐我浩然的正气;展开基督得胜旌旗,使仇敌主前披靡,
行事为人圣洁公义,叫世人闭口无语;我虽软弱主刚强,荣耀全然归于祢。

「洁心爱主」是唐崇明牧师(Caleb Tong, 1938-  )在1983年所作,以求主洁净心灵,鉴察心意,开启心窍,增添心力之求,以冀更新事奉;藉浩然之无,过一个荣神救灵之生活,愿主恩手保守使用终身,以福音为荣的圣洁器皿,表彰基督救恩十架之大能。 然而我们不单是要洁心爱主,也要做合神心意的人,否则一切的事奉都是徒然,因此唐牧师又作了一首诗歌「合神心意」,其歌词如下:
我不愿再虚度此生,毕生一事无成,
多少机会已流失,于今不能再空等。
我怎能再辜负主恩,在虚空中徒奔,
金银宝石的工程,总要靠主恩作成。
靠恩我今献上一生,为主分别为圣,
只求爱主更真诚,与人同得主救恩。
副歌
合神心意,合神心意,这是我心所求,
愿主坚定我心志,使我合神心意。
唐崇明牧师是唐祟平牧师和唐约翰牧师之弟,唐崇荣牧师和唐祟怀牧师之兄。他出生于福建省厦门鼓浪屿,童年随母旅居印尼。1961年毕业于圣道神学院,应聘印尼万隆福音堂。1964年膺任牧职,该教会成人会友近三千,热心差传、兴办学校、诊所及圣经夜校等。1992年,唐牧师获美国RTS神学院教牧学博士学位,乃创办万隆神学院及福音协会。现为该堂终身属灵领袖及神学院院长。
唐牧师是一位有属灵恩赐的名牧,经常在国内外证道领会,培灵布道,尤有写作圣乐的恩赐,巳出版的有「舒展灵翼」和「合神心意」两集,共计五十首。 唐牧师把这些诗歌作为他事奉三十年的感恩祭献给神。 每一首诗所抒写的心路历程都发自内心深处,因感而生的。 这些诗,大半是在出外领会,舟车飞机上的心声,有些是沙滩晨步、会后感怀、枕上萦思的感恩流露,也是为主所爱,在生命道路上挣扎的人而写的。 他认为一首好的诗歌像讲章,不但替神说话,且能将人心里头说不出的话说出来;而他往这方向走,盼望文简意赅,深入浅出,把话说得清楚,词句平易浅白。 他作的词曲,经圣乐家黄祯茂,许路加等配上优美的和音配乐,曲意盎然,使人唱来流畅顺口。

慈爱的救主
Blessed Redeemer
各各他山上,凄凉清晨,耶稣我救主,辛苦独行;
为世上罪人,钉死十架,为要救他们免永沉沦。
主在十架上,热血纵流,仍然不忘记,为罪人求:
“父啊我求祢,赦免他们,”无人像耶稣以爱拯救。
我深爱救主,祂是我友!我愿赞美主,祂听我求!
愿在世年日,常述主恩,常赞美救主直到永久。
副歌
慈爱的救主,尊贵的救主!我彷佛见祂身悬挂十架,
受创伤流血,为罪人代求,忧痛被钉死,作我赎价!
 
有一天慕迪圣经学院的音乐教师楼斯(Harry Dixon Loes, 1892-1965)听到一篇耶稣为拯救世人,受难而死,为作众人赎价的讲章,题目是「慈爱的救主」(Blessed Redeemer)。 他回家后,受圣灵感动,作了一个曲调,寄给关馨珊(Avis B. Christiansen, 1895 - 1985)请她填上词句。 这首诗歌被刊印在浸信会1920年出版的「救赎歌集」(Songs of Redemption)上。
关馨珊出生在美国芝加哥市,在基督教家庭成长,年幼时就决志信主。 高中毕业后,先后就读于秘书学校及慕迪圣经学院夜校。 她的丈夫在慕迪圣经学院事奉将近四十年。 自1815年起,她加入芝加哥市的慕迪纪念堂,她是一位热心爱主的教友,数十年来参与无数的事奉。
关馨珊是廿世纪重要的福音诗歌作家之一,作有数百首福音诗歌及出版数册诗集。 她经常与当代的圣诗作家和圣乐作曲家交换心得和合作。 虽然她无法一一记得每首作诗的背景,但这些灵感都来自她每日与主亲近的经历和坚定的信仰。
这是一首典型的福音诗歌(gospel song),直接简明。 福音诗歌于十八世纪自美国兴起,它适用于布道会,奋兴会等;主旨是劝勉,见证,音乐节奏轻快热情,副歌位居要津;内容以耶稣的神性,被钉于十架,复活,再临,救恩为重心,有别于传统圣诗(traditional hymn)。 后者出自中世纪的欧洲,作者以英,德为主;适用于主日崇拜,主旨是荣耀神;音乐多为庄严虔敬,通常没有副歌;内容以耶稣的人性和十架道理为主。
楼斯出生在美国密西根州,曾任数教会的音乐主任,又从事了十二年布道的工作。 自1939年起,到1965年安息主怀,他任教于慕迪圣经学院音乐系,深获学生爱戴。 他谱写了无数圣诗和合唱的乐曲。

robine 2008-01-25 00:01
平安歌
Peace, Perfect Peace
邪恶尘寰,何处能得平安?主血在心中,低声诉平安。
尘事忙烦,如何能得平安?与主同工作,劳苦亦平安。
忧患交煎,如何能得平安?投入耶稣怀,我便得平安。
亲朋离散,如何能得平安?蒙耶稣照顾,大家都平安。
前途黑暗,如何能得平安?有耶稣指引,到处都平安。
生之灯残,如何能得平安?消灭死锋铓,主赐真平安。
战争将完,转瞬便登彼岸,主召我同居,永远享平安。

许多时候一首诗歌是因一篇讲章而产生的,本诗也是如此。 1875年8月,毕珂泰(Edward H. Bickersteth,1825-1906)在英国哈罗该(Harrogate)渡假。 星期天的早晨,他去崇拜,那天牧师讲以赛亚书26:3「坚心倚赖你的,你必保守他十分平安,因为他倚靠你。」他讲到依照希伯来文,「平安,平安」是叠句,意思是「完全平安」。 这信息在毕珂泰心中不断地萦回,当天下午,他去探访一位病重的长者,老人怯于面临死亡,惴惴不安。 毕珂泰将早上听到的信息安慰他,并讲解宁静与平安的区别。 宁静是被动的,属世的,指在风雨中的宁静。 平安是主动的,属天的,基督徒的心和灵都确实拥有,不是世界所能给予的。 祇要我们谨守神的诫命,亲近神,就能抵御一切来自仇敌的恐惧,而安于主内的平安和喜乐。 长者在他安慰中入睡,他随手写下了五节诗,每节的首句都是「平安,完全平安」,第一行是问,第二行是答。 毕珂泰回家后,在全家用下午茶时,读给家人听。 他将这首诗印在卡片上分赠友人。 后来有一位病人写信给他,提到这首诗没有讲到病痛和死亡,因此他又补写了两节。 1897年,毕珂泰的长子在日本逝世,他远赴东京,主持葬礼,众人在墓园唱此歌时,感人至深,此情此景令参加丧礼者难于忘怀。
毕珂泰出身英国圣公会的一个家庭,祖父是著名的外科医生,父亲是牧师也是圣公会差会的首任总干事。 亲属中多人担任神职。 1845年,毕珂泰接受圣职,在各教区牧会;1885年获剑桥三一学院神学博士后,升为主教。 毕珂泰著作有十二本,多数是诗集。 他的「祷告和圣诗良伴」(Hymnal Companion to the Book of Common Prayer)被认为圣公会诗集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杰作。 他的诗有三十首被编入英美圣诗集中。 他的诗多数达观,主题清新,韵律优美,诗意盎然,适于个人灵修。 这首诗被译成许多文字,1878年神学生柯贝克(George Thomas Caldbeck, 1852-1918)为之谱曲,这是他惟一的作品。柯贝克在学术上颇有成就,但性情孤僻。他在神学院时欲受海外宣教的训练,但因健康未能如愿。 他教书多年后,开始独立传福音工作,在街头露天讲道。 目前圣诗集中的歌谱是经范笙(Charles J. Vincent, 1852-1934)修订。 这首诗,有些教会用启应方式对答轮唱。

奇妙平安由神而来
Sweet Peace, the Gift of God’s Love
有一美意入我心灵;不禁流露快乐歌声;
使我欢呼不住歌颂;平安由神恩赐来。
平安由主宝架而成;主代我死罪债还清;
再无根基能坚稳定;因此平安由神来。
当我承认耶稣救主;我心充满安慰丰足;
由主,我受无限恩福;平安由神恩赐来。
我今居在主平安中;时常倚近救主身旁;
除主平安别无指望;平安由神恩赐来。
副歌
平安,平安,奇妙平安由神而来,
奇妙平安由神而来,奇妙平安由神而来。

这首诗歌的词曲 作者都是毕翰(Peter P. Bilhorn, 1865-1936)。 他出生在美国伊利诺州,是巴伐利亚人的后裔,原姓为博洪(Pulhorn),林肯总统在伊州当法官时,将该姓改为毕翰(Bilhorn)。 他的父亲以造车为业,死于内战,时毕翰出生才三个月。 1876年举家迁芝加哥,毕翰助其兄开设修车厂。
毕翰歌声洪亮,常在芝加哥的音乐会上演唱,颇有名望。 1883年,他在奋兴会中受感动而信主,决志从事圣乐事奉。 于是,修车厂由其兄独自经营,他师从史涤平(George C. Stebbins)及其它圣乐家,同时随数字布道家去各地布道。 为着便于街头布道,他自创了一折叠小风琴,仅十六磅重,便于携带,很受欢迎。 1887年,毕翰折叠风琴公司正式成立,他的风琴畅销世界各地,而他将利润奉献作布道事工。 毕翰在布道会领唱声誉卓著,1900年,在伦敦水晶宫的世界基督徒奋兴大会,四千人的大合唱团由毕翰指挥。 他所作的福音诗歌有2000余首,这是他最佳的福音诗歌之一。
某次毕翰被邀在新泽西州一营地聚会独唱,他唱「我要唱奇妙的故事」( I Will Sing the Wondrous Story)并说明写那首诗的经过。 会后他的一位友人对他说:「我希望你能为我作一首适合我声音的诗歌,正如这首歌是那么地适合你。」毕翰问她要甚么主题,她说任何「甜美小品」(Sweet Piece)。毕翰把它记在手册上,改为「甜美平安」(Sweet Peace)。 当晚完成了曲调,翌年冬才写成歌词。 那时他协助韦特(Major Whittle,见p.82)和慕迪(Dwight L. Moody)在美国中西部举行一连串的布道会,途中见一老妇人因闯铁轨,而遭火车辗毙的惨状。 她的血使他联想到救主宝血为我们而流,我们因而得平安。 他就在火车上,写成了这首歌词。
晨曦破晓
Morning Has Broken         
破晓的晨曦,充满了希望,小鸟儿清歌,一曲高唱。
每日要欢欣,每日要颂扬,每日的丰富,主恩无量!
新雨淋大地,彩虹飞天上,青草儿得着,滋养生长。
每日要欢欣,每日要颂扬,天父的大爱,有热有光。
我拥有晨曦,我拥有朝阳,运行在伊甸,太初之光!
每日要欢欣,每日要颂扬,生命与能力,越久越长。

经过一夜的休息,早晨是一日之始,空气最新鲜,人的头脑最清醒,精神最充沛,体力最旺盛的时刻。 能将这最宝贵的时刻献给主,是一件美事,它将带给我们欢乐成功的一日。
这首颂赞清晨的诗歌听来清新憩美,令人如沐于晨曦中。 作者范琼安(Eleanor Farjeon, 1881-1965),英国人,生于伦敦。 她出身于文学戏剧的家庭,由私人家庭教师授课。 她的著作有八十多本,包括诗,小说,剧本,音乐及儿童读本,其中最著名的是童谣。 她是安徒生奖(Hans Christian Andersen Award)的首位得主,此外她也获卡内基奖(Carnegie Medal)等奖。 中年后,她加入天主教,视信仰为其心路历程。
当年英国圣诗的编辑寻找一首感恩的诗来配合这曲调,而范琼安的诗正巧符合它的音节。 她明亮的词句,赞美神赐人每一个清新的早晨。 这首诗歌在70年代初,经名歌星史蒂文(Cat Stevens)录成唱片后,在美国大为流行。
曲调原用苏格兰高地盖尔人的民调(Gaelic Melody),后经艾文思(David Evans, 1874-1948)改编。
艾文思是近代威尔斯杰出的音乐家。 他在牛津大学先后获音乐学士和博士学位。 自1903年起,他在南威尔斯大学担任音乐系主任达三十六年之久,也是英国皇家音乐院的荣誉会员。 在威尔斯诗人,音乐家,文学界年会上,他是主要的评判员。 艾文思热心地推动音乐节,促进教会会众和社会群众的音乐水准。 在他逝世的前夕,尚指挥四千人的合唱团,庆祝该地的音乐节。 艾文思作有许多合唱曲、管弦乐曲,圣诗,为英国,澳州,纽西兰及南非各地长老会所采用。
在香港的外岛中,有一个晨曦岛,是福音戒毒中心,那里的戒毒者最爱用吉他伴奏唱这首他们的「招牌诗歌」。

我乃属耶稣
I Am Thine, O Lord
我乃属耶稣,己闻主声音,道主爱我何等深;
今求赐大信,向天路直奔,常与主相近相亲。
今归主为圣,专归主所用,望日蒙新赐天恩,
信、望、爱日增,口不住称颂,恒近主洁净心身。
恩座前祈祷,与我主亲近,似良友亲密相交;
心喜乐难言,真得福无尽,胜华筵美味佳肴。
何其深主爱,何其大天乐,直到来世全知明;
靠于主心怀,罪恶全消失,得与主欢聚天庭。
副歌
亲之近之,日日近乎主,到主受死宝架前,
亲之近之,日日近乎主,来到主流血身边。

许多神重用的仆人都经历到完全破碎的光景。 若是我们不经过绝望,很难甘心顺服神的带领。 1875年某日,芬妮克罗斯比(Fanny Crosby,见p. 4)走访杜恩(William D. Doane,见 p.62),当天谈论到亲近主的喜乐与蒙福,芬妮灵感倏忽而生,写下了这首歌词,而杜恩旋即为之谱曲。
芬妮克罗斯比虽双目失明,但嗅觉、听觉和触觉敏锐。 童年时常爬到树上,听鸟鸣,风吹树叶,发出不同的声音。 她曾求告神使她能看见,她母亲也带她到处走访名医,最后决定去纽约看一位眼科权威,希望能藉手术恢复视觉。 她们满怀希望搭船前往,但医生检查后宣布没有复明的希望。 归途中,母女都心碎了,芬妮祷告神说:「上帝啊,像我这么一个瞎子,没有事可做,主啊,我是属祢的,如果祢肯给我一点事做,不论什么样的事,我答应祢,我一定会全心全意地去做。」海水拍打船舷,犹如浪花在歌唱,鼓励她不要丧胆。 突然她的心眼开了,她心中听到一个歌声:「我会给你一个工作,你往后的日子是光明的。」于是她不再自怜自悲,因为她知道那是上帝的安慰和勉励。
芬妮的父亲早逝,她常与祖父母为伴。祖母常为她讲解圣经故事,有一次,讲到彩虹,是神人立约表记时,试图解释那些彩色。芬妮的心眼以音乐来代替彩色,淡的是高音,浓的是低音,彩色间之阴影则是高半音和低半音。她有过人的记忆,能记下诗班所唱的诗歌。十岁时,靠记忆力,能引用新约四福音,旧约首四卷,诗篇和箴言。十五岁时进盲人学校,除了数学,各门学课都成绩优异,尤擅写诗。有一天,国会议员邀请优秀盲生列席议会,芬妮也是其中之一。他们选芬妮朗诵她的诗,她抖擞地走到台上,在总统和政坛要人面前背她的诗,声音抖颤,她求神扶持,声音就有力起来。背诵完,爆出热烈的掌声,全场起立。回旅馆后,她感谢神给她的荣誉远超她所想所求。芬妮获蒙美国历任总统的关爱,她的圣诗成为亿万人的祝福。如果她没有失明,也许她祗是一个普通的女子。神加倍地祝福了这个残而不废,不埋怨,顺服把自己交给主的芬妮,使她比健全的人做得更多。

将你的重担卸给主
Cast Thy Burden upon the Lord 
将你的重担都卸给主,
祂必定抚养你,
祂必保守你,
使你永不动摇,
祂常在你右边。
我主慈爱无边,
深远超过诸天,
在你面前等候的,
必永不蒙羞。

尘世旅途中,各样重担累累,常把人压得喘不过气来。 基督徒明知主可代我们背负,却又往往无法释手。 圣经一再提示我们要卸下重担,让我们铭记。 这不单是一个信心的操练,也是拒绝忧虑,心灵喜乐的良方。
这首诗歌选自神剧「以利亚」(Elijah)。 歌词取自诗篇55:22「你要把你的重担卸给耶和华…」。 该剧是孟德尔颂(Felix Mendelssohn,1809-1847)短暂的一生中最伟大的作品。
孟德尔颂出生在德国汉堡(Hamburg)。 他的祖父是德国最著名的哲学大师孟摩西(Moses Mendelssohn),外祖父和父亲都是银行家,母亲是才女,谙德、法、英、意等国文字,是艺术家也是音乐家。孟德尔颂的父母是信义会的基督徒,虽然家境富裕,生活却朴实。 他母亲悉心调教四个儿女,并请多位名师作家庭教师;孩子们清晨五时起身,早餐后,就开始一日的作业。 孟德尔颂和他姊姊学钢琴和作曲,妹妹学声乐,弟弟学低音大提琴。
孟德尔颂在九岁时就以神童之名公开演奏钢琴,十岁时加入成人合唱团的男高音,而唱他的作曲诗篇第十九篇。 十二岁时已完成五部交响曲,十七岁时作成「仲夏夜之梦」(Midsummer Night’s Dream)的序曲,举世闻名的「婚礼进行曲」(Wedding March)即出自该剧。孟德尔颂以「每日一行」(No day without a line)为座右铭。 他的作品共有四十四巨册,原稿都保存在柏林的国家图书馆。 他的佳作,多数是圣乐。 「以利亚」完成于1846年,同年八月在音乐节时公演,他亲自指挥,因而积劳成疾;但他扶病继续创作一歌剧和一神剧。 翌年夏,接获姊姊去世的噩耗,伤心过度,不久也相继而逝 。
孟德尔颂在柏林组织一全德国教会中最杰出的诗班。 他又创办了规模宏大的来比锡音乐院。 他曾访问英国十一次,备受欢迎,当地的音乐家,维多利亚女王和民众一齐向他喝采致敬。

robine 2008-01-25 00:03
我的眼睛已经看见
Mine Eyes Have Seen the Glory
我的眼睛已经看见主降临的大荣光,
祂正踏尽一切不良葡萄使公义显彰;
祂已抽出祂的怒剑发出闪闪的光芒,祂真理在进行。
我曾在营地里围绕的夜火中看见主,
夜间露水湿润中有祭坛是为祂建筑;
祂公义的字句出现藉微光我能读出,祂日子在进行。
救主号角声已吹响要我们继续前进,
祂正坐在荣耀宝座上审判世人的心;
我的灵速回答主我心在祂面前欢欣!真神正在进行。
副歌
荣耀!荣耀!哈利路亚!
荣耀!荣耀!哈利路亚!
荣耀!荣耀!哈利路亚!
祂真理在进行!
这首诗歌的作者郝裘丽(Julia Ward Howe, 1819-1910)出生美国纽约市。 她的先祖是美国独立战争的名将。 她成长在一个保守的圣公会家庭,却是信仰自由派。 郝裘丽自幼聪慧,廿一岁时就有诗与散文集出版。 她是诗人,演说家、社会改革家和慈善家;也是美国妇女参政运动的倡导人,反对奴隶制度,呼吁国际间,结束所有战争。 她到处演讲,为和平、公义、慈善运动,坚强奋斗。 她的丈夫郝尔博士,曾参加希腊独立战争。   
1861年秋郝尔夫妇与麻省州长及柯拉克(James F. Clarke)牧师,应邀赴华盛顿近郊联邦政府军营,参观校阅,不意敌人突袭,秩序大乱。 归途中遇见沿路士兵高唱北军进行曲「布朗身体虽在坟中日渐朽腐,精神却继续前进!」柯拉克牧师听了那动人歌声,建议郝裘丽另作较好的歌词。 那天因长途跋涉,郝裘丽十分疲倦,回家即酣睡,清晨醒来,在曙光中完成了这首诗,题名为「共和国战歌」,翌年二月在「大西洋月刊」发表。 最初未受人注目,后经军中牧师麦卡白(Chaplain C. C. McCabe)在各兵团部队推介,战俘也在狱中唱此歌,从而流传北美各州,成为一首爱国圣诗。
林肯总统有一次听到游 行的群众唱此歌时,被感动得落泪,要求他们再唱一次。巴顿将军(General George S. Patton, Jr.)特别喜欢这首诗歌,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每当军队出征,他都要乐队奏此歌以振军心。 1965年詹逊总统(President Lyndon B. Johnson)就职典礼也选用此曲。 1968年夏,甘乃迪总统追思礼拜时,由名歌星安迪威廉斯(Andy Williams)独唱此曲,纽约管弦乐团伴奏。
本歌曲调原作者,相传是史蒂斐(John W. Steffe, ? -1911)在1855年为一消防队所作。 原名是「布朗之歌」(John Brown Song)。 布朗是一位虔诚的清教徒,为废奴隶制,在1859年10月16日,带十八人攻占一港口的军火库。 翌日美国海军部队反攻,布朗受伤被俘,被控叛国通谍罪而受绞刑。 北军尊他为殉难的圣人。   

坚守阵地
Hold the Fort
我众弟兄,看那旗号在天空招展!
救援军兵经已出动,胜利在目前。
看那魔军大队来攻,撒但作先锋,
四围勇士经已动摇,勇气几全消。
搏斗猛烈,长期苦战,援军已出现,
基督元帅亲临统领,弟兄快振兴。
荣耀旗帜随风飘扬,号角今吹响,
藉我救主统帅威名,必大大得胜。
副歌
“我快再来,坚守阵地!”这是主命令。
我愿向主坚定响应:“必靠恩尽忠!”
白利士(Philip P. Bliss, 1838-1876, 见p. 11, 31, ,52)写的福音诗歌有许多是由真实故事而启发成的,这首诗也是其中之一。 有一次布道家韦特少校(Maj. Daniel W. Whittle, 见 p.82)在青年会的聚会中讲解启示录2:25「…但你们…总要持守,直等到我来。」时,引用了一个南北战争时的真实故事。 1864年十月,北军总司令修曼(Sherman)从亚特兰大向东海岸出发,进驻乔治亚城附近,南方的吴特(Wood)将军抄越北军右翼,突击包围,破坏沿途铁路,焚毁碉堡,供应北军五十万人补给的基地是在山谷中,专靠一条铁路运输。 该基地由一位将军带领一千五百名士兵守御。 南军派六千名士兵猛攻,北军寡不敌众,被逼退至山顶一小碉堡,誓不投降,正在危急之际,有一军官遥见二十哩外一个山头,有一面白旗在打旗号:「守住阵地,我即至,修曼」(Hold the fort, I’m coming, W. T. Sherman),于是士气大振,守军继续苦战三小时,总司令和援军终于来到,转危为安。 那面旗由联邦通讯队的信号兵保存作纪念。
白利士深被这故事感动,当晚难以成眠,于是连夜完成词曲。 次日他悄悄地把这首歌写在青年会礼堂的黑板上。 那晚韦特少校重讲这故事,而白利士即席唱此歌,在座的会众至为兴奋,随声附和,这首诗歌也就此传遍天下。 虽然白利士自己不认为这是他最好的作品,但在他身后,亲友们却在他的墓碑上刻着『白利士 -「坚守阵地」的作者』。
另有一首「基督亲兵」(Two Opposing Forces Struggle)用同一曲谱,但词句则根据以弗所书6:11「要穿戴神所赐的全副军装,就能抵挡魔鬼的诡计。」据传是英国来华的传教士李斯(John Lees, 1835-1904)所作。 歌词如下:
世间似有两军对敌,即是恶与善;我们必须立定主意,归从那一边。
主已示我许多号令,明写圣书内;求主使我守此恩命,永远不违背。
仁义诚实是我盔甲,圣道是我剑;信德是我坚固藤牌,能御魔鬼箭。
从前主已自己得胜,靠主我必赢;此后主必赐我冠冕,永住主天庭。
副歌
我是耶稣基督亲兵,必随我元帅,仇敌虽恶主能保护,有胜必无败。
一轮明月
The Moon and Stars of Christmas Eve
一轮明月,数点寒星,映照羊身色如银,
数字牧人,和蔼可亲,围坐草地叙寒温;
奇光灿烂,歌声绵蛮,牧人俯伏愕且惊!
云中天使,报告同声,神子已生伯利恒。
歌声完毕,奇光渐敛,牧人跃起同欣然,
拋弃羊群,向前飞奔,寻觅圣婴去拜参;
人声鼎沸,佳报频传,满城欢乐齐颂赞,
农工良友,平民救星,今日降生人世间。
旅店数椽,兀立古城;几度沧桑废与兴!
今日何幸,圣母投宿,降生救主在其中;
东方学者,不远千里,来献礼物丰且隆,
博爱救主,和平真神,今日降生伯利恒。

这是一首中国人作的圣诞诗歌。 词的作者田景福(Tien Ching-Fu, 1911 - )出生于山西省汾阳县,在该地公理会的神道学院毕业,曾任教师,校长,布道员等职。 他自幼爱好文学,十五岁就开始撰写小说,并在杂志上发表;内容多数是描写当时贫苦乡民的生活及悲惨的经历。 1932年,田景福就读于燕京大学,并担任基督教青年会学生干事。 他发起太原青年文学研究会,被选为主席。 抗日战争开始,他参加青年会军人服务部,在潼关,宝鸡等地从事抗日宣传与支持前线的工作,编印两本抗战歌曲集。 抗战胜利后,他在西安任青年会总干事。
这首诗写于1933年的圣诞节,它像一幅优美的图画,描绘当年天使报佳音,牧人寻访圣婴,东方博士远来朝拜敬献礼物。 田景福写这首诗时正在燕京上学,校园内充满了庆祝圣诞节的气氛,学生们按传统在校园内唱圣诞歌及报佳音。 他独自回到宿舍,从「缅想当年时方夜半,忽来荣耀歌声..」歌声中得到灵感,在两小时内完成了此歌词,随后他将歌词交给教授刘廷芳博士。 刘博士正巧在编纂「普天颂赞」,对此歌词颇为欣赏,就请音乐系主任范天祥(Bliss Wiant, 1895-1975)谱上中国风格的曲调,并编入「普天颂赞」。范天祥先后在北京,香港及东南亚的基督教大学和神学院教授音乐。 他能奏多种中国乐器,并以「中国音乐之特色和功能」 作为他的博士论文。 他毕生难忘的事,是任国父孙中山先生追思礼拜的司琴。
1985年,田景福参加中国基督教代表团访问印度时,发现印度的赞美诗集也有这首诗歌。 当印度的信徒知道田景福在代表团中时,十分兴奋,请代表团唱这首诗作为纪念。 本诗歌有四种不同的英文译词。

明星灿烂
Midnight, Sleeping Bethlehem
明星灿烂夜未央,伯利恒城在睡乡,野外牧人见异象,天上皎然发大光;
天使列队同歌唱,牧人见之咸惊惶;忽闻纶音颁九霄,宣言圣子降下方:
至高荣耀归上帝!全地人民福无疆!
明星灿烂夜未央,孤灯荧荧照客窗;取来旧布作襁褓,马槽权当育儿床;
为欲救世拯陷溺,道成人身真理彰,纔离帝座临下界,人世艰辛已备尝:
至高荣耀归上帝!全地人民福无疆!
望道乃有三博士,仰瞻异星发光芒,从知救主生犹太,一觐为荣诚意长,
借彼明驼千里足,跋涉荒漠朝君王,携来礼物敬献上,黄金没药与乳香:
至高荣耀归上帝!全地人民福无疆!
天人悬隔由罪障,罪心潜滋道心亡;我亦魔国投降者,徘徊歧路无主张,
神已为我立善牧,我岂依旧作亡羊!愿洁我心成圣殿,毋若客店无地方;
愿洁我心成圣殿,毋若客店无地方;

这是另一首中国调的圣诞歌,曲调名「浣纱溪」,是燕京大学的学生梁季芳(Liang Chi-Fang,)所谱的曲。该乐曲完全用汉族五声音阶,即祇有1,2,3,5,6五声,是单声曲调,此乃30 - 40年代的典型中国创作曲调,这首歌,以后配以和声,祗有最后两句是四部合唱。
歌词的作者杨镜秋(Yang Ching-Ts’iu, 1897-1984)牧师,江苏武进人,是位教员。 少年时勤恳苦读,文学根基扎实。 他信主重生后,矢志事奉主,进南京金陵神学院就读。 毕业后,曾任乐恩堂,慕尔堂等牧师。 1929年中华圣公会统一赞美诗委员会征赞美诗创作,杨牧师的作品荣获首选。 1936年「普天颂赞」出版,其中也有三首杨牧师的诗被选入,本诗歌即其中之一。
这首诗歌有三个特点:将圣经所记载耶稣降生的事迹,用合乎情理的丰富想象,客观有程序地逐步描写,引人入胜。 最后一节,作者坦称自己也是徘徊歧途亡羊,求主洁净他心殿。
用我国古典词句来表达圣经内容,词藻严谨而华丽,且有音韵。 如「夜未央」,是古人描述夜无穷尽,在此则指午夜时分。 「纶音颁九霄」,纶音是帝王诏令,九霄是天的至高处,在此乃指高天传下上帝的声音。 用古诗词咏唱时,另有一番亲切的意境。
由圣经史实引伸到自己,如「毋若客店无地方」;又扩及普世,如「全地人民福无疆」。 在圣诗中实不多见。

求主教我如何祷告
Lord, Teach Me to Pray
施恩座前向主求告,所有己意让主清扫,
爱的声音已在呼召,要我向祂顺服投靠。
疾病困苦忧伤患难,不必求主叫它离散,
因有恩爱天上力量,把我保守把我眷看。
窄路崎岖本非我要,却有恩主榜样奇妙,
亲手领我奔走主道,不日与主同享荣耀。
副歌
求主教我如何祷告;天父旨意行在地上,
祭坛上面把我焚烧,心志一定不再他向。

祷告是神与人之间构通的桥梁。 有时我们的祷告是求神成就我们的意愿,而且多数是为一己之私。 「求主教我如何祷告」是香港名歌唱家陈供生作词,黄桢茂(Huang Chen-Mou, 1910- ,见p. 44)谱曲。
黄桢茂生长在教会音乐世家,他的祖父是牧师,父亲是名医,母亲执教于教会学校。 他自幼酷爱音乐,参加教会诗班,勤习钢琴。 高中毕业后在协和大学主修生物,课余专注音乐,苦修理论作曲;曾以「小夜曲」一曲,向上海国立音专教授萧友梅,黄自,韦瀚章主编的「音乐杂志」投搞而被刊登,使他获得莫大的鼓励与信心。 廿二岁时,黄桢茂进菲律宾大学音乐院,攻读理论作曲,又习配器乐及管弦乐法,成绩优异。 但因半工半读,过于疲劳,体力不支,而不得不中途辍学。 他转入银行界工作,业余潜心研究作曲,继续创作。 在中日战争时写作了许多悲壮的爱国歌曲。 他在菲律宾指挥教会诗班及华侨合唱团凡数十年。 抗战胜利后他创办美联保险公司,业余推广圣乐,促进中菲文化交流不遗余力。 他为人谦和诚恳,不求名利,数度自费出版自己的作品,赠送国内外教会演唱,爱主爱人的热忱,令人钦佩。
黄桢茂作曲的风格具有中华民族的特色韵味。 丰富雄伟之优美的曲调,令人感受到乡土的亲切,特别表露出他离乡背井中爱民、爱乡、爱国及力图重整家园的情怀。 他被称为「华人圣乐瑰宝」,其作品曾数度荣获国内外奖赏。1985年,他在马尼拉公演的歌剧「中华魂」,曾动员台湾知名的导演黄以功及其它戏剧专业人才前往助阵。 嗣后该剧又在台湾公演,盛况空前,轰动一时。
黄桢茂和陈明勋教授曾多次合作词曲,「人生交响曲」(Life Symphony in B Minor)是其中之一。 该曲是以诗篇90篇摩西的祈祷为经,追求和平大同的理想为纬,描绘人生的坎坷和平坦,冲击和平衡,对比交错,激起共鸣。 全曲共分四乐章,哀怨低诉、慷慨激昂、阴晦明朗、豪迈雄壮。 另有清唱剧「智能之歌」描写「人」生来无知,渴望主赐下智能。

robine 2008-01-25 00:05
收成乐歌
Come, Ye Thankful People, Come
齐来感谢主恩多,同来唱收成乐歌;今美谷已入仓中,及此时尚非严冬;
造物主预备丰富,足够我用何等福;同聚集主圣殿中,收成歌齐声高颂。
普世皆是主禾田,当结果实献主前;稗与麦同撒田里,长出时有忧有喜;
先发幼苗后吐穗,终必显良苗可贵;收割求主赐我福,使我作洁净佳谷。
主将来必再降临,将谷收入天库中;到那日主必扫净,田中污秽全除清;
祂必命令众天使,用火烧灭恶稗子;惟嘉谷是主所爱,存入天库永不坏。
我深愿主早来临,将嘉禾末次收清;召齐你民同聚会。再无忧愁再无罪;
使他永远得清洁,在主面前得基业;求主与天使同来,同颂主恩同敬拜。

1620年十二月,在狂风呼啸中,一艘仅三十五公尺长的小船「五月花号」(Mayflower)满载着102名的清教徒和他们的家畜、器具,经过六十六天在大西洋中的漂流,终于停靠在美国麻省的普里茅茨(Plymouth),开启了美国独立建国的历史。 十七世纪时,英国的清教徒受到宗教的迫害,他们希望在海外找到一个新大陆,能在宗教信仰自由的环境中建立家园。 他们在普里茅茨和印第安人和睦相处,印第安人教导他们种玉米、捕野鹿等。 1621年秋,有90个印第安人带来了食物和玉米和他们同庆了第一个感恩宴。 1623年总督布莱福(William Bradford)率民求雨,同年11月23日庆祝收成,举行第一个感恩聚会。 1863年林肯总统在感恩文告中定每年十一月的最后一个星期四为感恩节。 1911年美国国会通过定十一月的第四个星期四为国定感恩假日。
在英国,收割节等于美国的感恩节,祗是庆祝的日期因各地收割季节而异,届时农夫将最好的产物呈献教会。 本诗歌写于1844年,原为丰收庆典而作,现被各诗集选为感恩节诗歌。 作者艾福达(Henry Alford, 1810-1871)出生于伦敦,祖先五代均为牧师。他是剑桥三一学院的荣誉毕业生。 艾福达集神学家,诗人,学者,艺术家,音乐家于一身。 六岁开始写作,共着有五十多种诗书。 他的新约注释共计四册,是一本重要的文献。 他的评论客观,温和,立场公正,使他在当时的国教徒和非国教徒间同孚众望。 在他六十岁生日时,他在圣经的扉页上写着:「我今天在神和我灵间重新立约,慎重的决志,今后完全属祂,愿竭尽全力为祂工作。」 他最大的愿望是朝访圣地耶路撒冷,但以未能成行为憾。 因此在他墓碑上刻着:「耶路撒冷朝圣者的旅店」。
本曲调是艾维(George Job Elvey, 1816-1893)在1858年为另一首诗歌所谱;三年后,伦敦圣诗本将此曲调配上艾福达的这首诗,自此就成一体。 艾维是牛津大学的音乐博士。 他任温莎堡的皇家教堂司琴达四十七年之久。 1871年维多利亚女王封他为爵士。 他作有许多清唱剧和圣乐,最著名是「来拥戴主为王 」(Crown Him with Many Crowns)。
求主扶持
Yield Not to Temptation
切莫顺从试探,免落入罪中,
你每次能抵挡,下次更易胜,
勇敢向前争战,将罪欲压制,
常仰望主耶稣,主必助你到底。
远避不良同伴,慎勿出恶言,
勿妄称主名字,要心存敬虔,
要同情,要热诚,要慈爱真实,
常仰望主耶稣,主必助你到底。
凡最后胜利者,得冠冕赏赐,
你虽屡受挫折,要凭信克敌,
基督是你救主,必加你能力,
常仰望主耶稣,主必助你到底。
副歌
求主耶稣来扶持,安慰保护赐能力。
主乐意来照顾你,主必助你到底。

基督徒信主后,过去的罪,靠主宝血洗净,但往后的路程更艰辛,因为要抵御更多的试探和引诱。 人的意志力薄弱,若无主的扶持,很难战胜这世界。 让我们仰望主耶稣,祂必助我们到底。 林前10:13 「你们所遇见的试探,无非是人所能受的。 神是信实的,必不叫你们受试探过于所能受的。 在受试探的时候,总要给你们开一条出路,叫你们能忍受得住。」
这首歌的词曲都是鲍茂(Horatio Richmond Palmer, 1834-1907)所作。 他出生在美国纽约,两岁多时丧母,由姨母抚养长大,九岁时开始在他父亲的诗班唱诗,十七岁时在教会司琴。 他曾赴德国和意大利专攻音乐,回国后在纽约音乐院执教并指挥教会的诗班。
自1865年开始,鲍茂主编音乐月刊,举办音乐会,音乐师资训练班,足迹遍美国北部和加拿大。 他三度赴欧洲,在各国的音乐重镇观摩学习教学方法,并参加世界名师指导下所举办的演奏会,这些经历使他成为当代美国最佳的音乐教师。 1881年,他在纽约市组织教会联合圣乐团,有二百二十间教会参加,团员逾四千人,在麦迪逊广场花园举行盛大的演唱会。 嗣后其它大城市也纷纷请他协组圣乐团。 1887年起,他出任Chautauqua音乐院院长,达十四年之久。 他经常训练与指挥由四百到一千人的优秀诗班。
这首诗歌最早酝酿在他和友人去巴勒斯坦的旅途,他们谈到目前青年常被试探所包围。 有一天,他在研究枯燥无味的理论时,灵感突发,想到了当初的概念,即刻撇下工作,将词谱一气呵成。 事后他请友人品评,仅将第三节略为修改,并将A降调的原谱改为B降调;但今日多数圣诗仍采用A降调。 他的名诗有「沙仑的玫瑰」(The Rose of Sharon),「蓝色的加利利」(Galilee, Blue Galilee)等。 鲍茂编着的音乐书籍有五十多种,为各音乐学校的标准参考书。

交托祂
Leave It There
倘若世途多艰辛,缺少财物与金银,
以致生活极其简朴与穷困,
请勿忘圣经所记,神如何看顾小鸟,
将你重担带到主前,交托祂。
若身体痛苦难当,甚至失去了健康,
心灵日渐消沉几乎要绝望,
耶稣知道你苦况,拯救医治你无恙,
将你重担带到主前,交托祂。
当仇敌四面攻击,内心恐惧不能敌,
莫忘天上父神垂听你祷告,
祂必为你开出路,领你平安走坦途,
将你重担带到主前,交托祂。
副歌
交托祂,交托祂,将你重担带到主前交托祂;
你若笃信不怀疑,祂必使你得胜利,
将你重担带到主前,交托祂。

丁德理(Charles A. Tindley,1851-1933, 见p.146)是非裔美国牧师中的巨人,他身高六尺四寸,体重逾二百磅,身材魁梧,不论站在讲台上或走在街上都予人器宇轩昂、威仪难忘的印象。
1885-1902年间,他在美国东岸数教会牧会,他有讲道和歌唱的恩赐,最后被费城他当年曾做清洁工的教会聘请为牧师。 在他的领导下,三十年中该教会会友增至一万名。 当年非裔在美国处境低人一等,丁德理有力的讲坛和他生活的见证使费城的非裔团结一致。 丁德理的事奉超越教堂的门墙,他组织机构,帮助贫苦人,求职,贷款,就学等;劝募大众捐赠衣服,食物;为无家可归的人,找寻居所,并在教会的地下室,设厨房施汤 。 他对社区的关怀,使人对这奴隶之子刮目相看,当时无人能似他那么地超越种族的藩篱。 经常听他讲道的会众有半数以上是白人,若干著名的白人神学院,也差派学生在主日去他教会聆听他的讲道。丁德理的讲道不全靠讲章,他用音乐先把会众带到主前,将古典圣诗,福音诗歌及灵歌与讲题配合,以准备会众的心。 他自己也写诗歌,作为讲章的重点。
丁德理知道身为奴隶,受贫穷的捆缚,在社会上被欺压与歧视。 他们伤心地接受自己是次等公民,难获平权,无法致富的事实。 可是丁德理不甘屈服,力求上游,他的成就给当代的黑奴一丝希望,安慰和喜乐。丁德理的歌和信息,教导会众,神有特定的旨意,令祂儿女经试炼成精金,虽在世上被排斥,但仍要振臂助人。 他爱在讲台上讲「桃树」。 他说:「我们从未见到一棵桃树在吃它的桃子,但你常见它桃子累累下坠,小孩随手可采取。 我们的生命也要像桃树,并不是为一己之私,而是使他人受惠,正如神将儿子给世人一样。 我愿做棵桃树,为他人而结果,把自己与他人分享。」他著名的诗歌「为我后援」(Stand by Me)是为这篇讲章而写。 神是我们的后援,他向基督徒挑战,当他人有需要时,让我们也予以援助。

福音遍传中华
Proclaiming Gospel Throughout China
从东北黑龙江岸,至台湾阿里山,从西藏世界之脊,遍及长江流域,
从黄河两岸沃田,远抵戈壁大漠,万千同胞在呼唤,渴求福音真光。
阳光普照着神州,和风吹送花香,国人未见主真光,心灵呻吟悲怆,
天父救赎大宏恩,同胞竟未亲尝,恳求上主赐怜悯,宽恕无知迷羊。
弹痕累累古宁头,台海风云诡谲,心悬亲友的安危,恳赐和平之光,
愿枪矛化为鎌刀,戾气变为安祥,松树长出代荆棘,番石榴飘花香。
愿福音遍传中华,万国尊主为王。信靠耶稣得平安,天国降临地上。
公义如大水滚滚,公平江河淘淘,主内四海皆一家,共享天国盼望。

这首诗歌的词是钟世豪牧师(Peter Chung,1940 - )为教会的宣道周所作,爱国爱同胞之心,溢于字间行里。 曲调寄用梅逊(Lowell Mason,见p.6)的宣道圣诗(Missionary Hymn)。
钟牧师的父亲是印尼的殷实华侨,他生长在家境优渥,手足众多,亲情温馨的大家庭。 在荷警战乱时,他父亲的商店全被焚毁,幸其双亲勇敢坚毅,克苦耐劳,再度重振家业。 钟牧师自幼聪颖过人,学业成绩优异,深得父母宠爱。 中学时,就读于计志文牧师创办的圣道中学,因此六年的学生生活中,经常听到名牧来校讲道。 最初,他对师友祷告崇拜之生活嗤之以鼻,讥称基督教为逃避现实者之象牙塔,极尽诋毁之能事。 有一次赵世光牧师来校布道,圣灵动工,他深受感动,不顾同学讪笑,认罪悔改,决心信主,继而热心探讨真理。 高中毕业前,钟牧师在青年进修会时,听计牧师讲述祖国抗战之苦况,及感慨千万同胞乏人传扬福音。 他爱人爱神之心油然而生,拟攻读神学,但他的双亲则寄望他将来做医生或从政。 毕业前夕,他踌躇莫定,在夏令退修会中,被圣灵感召,毅然矢志奉献,进神学院就读。 1966年,钟牧师赴美国攻读心理学学位。 1970年,他学成返回印尼,身兼三职,中学校长,牧师及神学院教授。
1976年是钟牧师人生途中的转折点,在神的带领下,他出任美国洛杉矶国语浸信会的牧师。 廿五年来,该教会会众已增长到千余人,每周日有四堂崇拜。 钟牧师是一位感性的牧师,他以教会为家,教友为家人。 钟牧师温文儒雅,为人谦和,平易近人,处事慎密,讲章有独到之处,深获教友爱戴。钟牧师好阅读,爱音乐,促创浸信会儿童合唱团;他也关怀社区及中国大陆的慈惠工作,更勉励教友参加宣教及短宣事工。 钟牧师认为:「基督徒灵命的成长,需要靠神不断的塑造,和生活中点点滴滴的操练,以及有一颗愿意受塑造和操练的心;此外还要肯在主内谦卑、信靠和顺服。 做一个合神心意的人,要听神的话语,多读圣经,不住祷告,靠主喜乐,顺服神的带领,与神同工,而完成祂的旨意。」。有神赐给钟牧师一位温和良善的妻子和四个爱主的孩子。钟师母是他属灵的良伴,事奉上的好帮手,她贤淑娴静,默默地为家庭与教友付出一切。

普世欢腾
Joy to the World!
普世欢腾!救主下降,大地接她君王;
惟愿众心预备地方,诸天万物歌唱。
普世欢腾!主治万方,民众都当歌唱;
沃野洪涛山石平原,响应歌声嘹亮。
罪恶忧愁,不容再长,世途荆棘消亡;
化诅为恩无远弗达,到处主泽流长。
主藉真理,恩治万方,要使万邦证明,
我主公义无限光荣,主爱奇妙莫明。

这是一首最有圣诞节欢欣气氛的诗歌。 正如其歌名,全世界各地各民族因救主的降临而欢腾振奋。
本诗的作者华兹(Isaac Watts, 1674-1748,见 p.5)是推动教会音乐的发起人。他因当时教会所唱的诗篇都是十分沉闷,使会众情绪低落,因此开始创作新诗。 这首诗歌是以热诚兴奋的方式来表达,在当时实属难能可贵。 1707年,第一本英文的圣诗集问世,由华兹收集210首诗歌出版,书名「圣诗灵歌」(Hymns and Spiritual Songs)。 1719年,华兹根据诗篇所作的「大卫的诗」(Psalms of David)出版,他希望其中有一首圣诞诗,于是根据诗篇98:4-9写下了这首不朽的圣诞诗。
这首诗歌原用霍伟斯(T. Howies)的曲谱,但今日都用1830年梅逊(Lowell Mason)重编的曲调。 有许多圣诗集都注明梅逊改编自韩德尔(George Frederick Handel,1685-1759)的神剧「弥赛亚」(Messiah)中的Comfort Ye 和 Lift Up Your Heads。 但也有人对此说存疑。
韩德尔是最伟大的宗教音乐作家,他是德国人,父亲是外科医生,虽知儿子有音乐天赋却反对他从事音乐,力促他学法律。 韩德尔在父亲逝世后,放弃法律,专心攻音乐,并参加剧院的管弦乐团拉小提琴。 他廿岁时,发表第一部歌剧。1706-1709年间,他在意大利随从多位音乐大师,他的天份被众赏识,被聘为汉诺威(Hanover)宫廷乐队指挥。汉诺威皇族与英国关系密切,因此自1713年起,韩德尔定居英国。 1715年,他的汉诺威故主成为英皇乔治一世,他作「水上音乐」(Water Music)祝贺。 1719年,他创办皇家音乐院,上演意大利式歌剧。 1720年,他第一部神剧「以斯帖」(Esther)完成。 1737年,韩德尔因与多年的对手竞争而破产,他瘫痪数月,健康稍佳后,转写圣乐。 1741年,他以廿四天时间完成了「弥赛亚」。 1752年,他双目失明,以后的作品由他友人协助完成。 韩德尔写了三十五年歌剧,但令他流芳百世的却是他的圣乐。

robine 2008-01-25 00:07
同聚美地
Sweet By and By
有一地比日中更光耀,虽遥远,我因信望得见;
我天父在那地常等候,早为我备安宅于里面。
到美地齐歌咏而颂赞,同众圣徒喜乐到万年;
真快乐有永远之生命,无惧怕,无忧愁,无挂念。
我圣父在高天何慈爱,将至尊独生子降于世;
开福源一直流至万代,主恩惠要赞美主不止。
副歌
到日期,乐无比,与众圣徒聚会在美地;
到日期,乐无比,与众圣徒聚会在美地。       

美国南北战争结束后,曾任志愿兵少尉的班纳特(Sanford F. Bennett, 1836 – 1898)解甲回乡,他在威斯康辛州的Elkhorn开了一间药房。 1867年秋的某日,他的好友,小提琴手及作曲家韦斯德(Joseph P. Webster, 1819-1875)走访。 他们两人时常合作诗歌印成单张,供人歌唱。 那日韦斯德又面带愁容,情绪低落地走入药房。 班纳特经常给他开一处方,就是作首新诗,叫他配曲。 那天医生问他的病人:「你又怎么了?」病人回答说:「没甚么,过一会(by and by)就好了。」班纳特笑道:「何不作一首Sweet By and By 的诗歌?」韦斯德思索一下就说:「那你来作诗,我就谱曲。」 班纳特就回到他办公桌上埋首疾书,作成了三节及副歌。 韦斯德读后,就拿起随带的小提琴拉奏,不到半小时,这首圣诗就完成了。正巧有两个善歌的友人来访,他们当即用四部试唱。这时班纳特的妻舅走入说:「我在对街经过,听到这美妙的歌声,不得不进来。 我从未听过如此动人的诗歌,它一定会永垂不朽。」嗣后班纳特在Rush医学院攻读,1874年毕业后,行医达廿二年之久。
这是一首基督徒的叙事诗(Christian Ballad),当初曾遭出版商拒绝,他们把它编印在主日学歌集中,不久儿童就在街歌唱。 1873年,梅恩(Hubert P. Main, 1839-1925)将它改编,配上钢琴伴奏,这歌才开始流行。 后Walter C. Stier将它作成一首钢琴变奏曲,是廿世纪初,最受欢迎的圣诗钢琴变奏曲。
梅恩的父亲是一位旧式的音乐老师,他自幼随父亲习音乐。 少年时在教会弹手风琴。 他先后任职于数音乐出版公司,因此许多诗集都由他经手编辑和校对。 其间他曾从师数著名音乐家学和声和作曲。 梅恩收藏有七千余本古代音乐书籍,音乐家的自传与原稿。 他记忆力极强,对曲名,作者生平,无论是古代教会音乐或现代的美国教会音乐,都能历历如数家珍。 他是音乐出版界的活动字典。 他衷心相信大众音乐及福音诗歌的功效,并竭尽其力地促它发展。
主名至宝
How Sweet the Name of Jesus Sounds
耶稣圣名,何等甜美,属主圣徒爱听;
医治痛伤,安慰悲苦,消除心中忧惊。
主名能医破碎心灵,安定烦恼心情;
饥渴的人得到饱足,疲倦的人安宁。
主名是我坚固盘石,是避难所,盾牌;
也是丰富无量宝藏,充满恩典慈爱
主是良友,善牧,佳偶,祭司,先知,君王,
也是救主,生命,道路,求纳我们颂扬。
愿趁今天气息尚存,宣扬主爱不停;
面临死亡,愿主美名,使我心得安宁。

这首诗是约翰牛顿(John Newton, 1725 –1807, 见p.2)所作。 他的妻子玛丽是一位信心坚定,虔诚爱主的基督徒。 她深爱约翰,一直祷告求神使他脱离颠沛的海洋生活。 1754年,他们终于在利物浦定居下来。约翰每日记录潮汐的起落,船只货物的进出, 他的生活平淡恬静。 三年来,约翰渐渐地关心他的灵命,并感到神的呼召。 他开始研读各种圣经注释,属灵书籍;并学习希伯来文,及希腊文。 1758年,约翰牛顿开始传道,英国国教的主教因他没有受过大学教育,而不愿将他封牧。 六年后,他被圣公会按立,奉派在一小村庄牧会,他和玛丽却安之若素。 有一富豪在该村的附近有一片土地及房屋,愿供他们使用。 约翰牛顿就在此开始设立成人及儿童的查经班。 他想教他们一些新歌,和好友顾柏(William Cowper, 见p.2)合编了一本供平民使用圣诗集。 在当时,这是创举,因为圣公会还认为唱诗不合经训,在教义上视为危险的事。
本诗歌是以雅歌1:3 为根据:「你的名如同倒出来的香膏」。 诗中列举耶稣诸名及其香甜,他自己与罪争战的经历,深知耶稣的尊名,可使创伤的灵得完全,烦恼的心享安宁。
这首诗歌有四个曲调。 本调是海斯汀(Thomas Hastings, 1784-1872)所谱。 他和梅逊(Lowell Mason)是美国宗教音乐的改革者。 海斯汀的父亲是兽医,在乡村工作,海斯汀每天上学要走六哩路。 他有深度的近视,仍孜孜不倦勤习乐理;十八岁时开始领导乡村教会的诗班。 1823-32年间任一杂志编辑,极力鼓促改进教会音乐的观念。 1832年,应纽约市十二个教会之请,领导他们的诗班达四十年之久。 因此有人说:「他的纪念碑就是他的音乐。」
另一常用的是芮耐格(Alexander R. Reinagle, 1799-1877)的曲谱。 他是奥地利人,出生在英国,是一位卓越的大提琴家,任圣彼得教堂司琴三十一年。这首曲谱原为诗篇118篇而作。
还有两首曲谱的作者是郝华(Cuthbert Howard)和陶高尔(Neil Dougall)。

何处若有圣灵同在
Where the Spirit of the Lord Is
何处若有圣灵同在–有平安;
何处若有圣灵同在–有爱心。
黑暗笼罩主赐你亮光,
生命有希望,
圣灵同在有安慰和力量,
圣灵同在–有平安。

艾登司(Stephen R. Adams, 1943 - )在七岁时就开始想写作福音诗歌。 他的钢琴教师丽泰是一位牧师的遗孀,她因丈夫骤逝,需要维持一家生计而授琴。 艾登司的父亲也是一位牧师,他将家中的客室及钢琴让她每周使用一日作授课之用。丽泰每周三来他们家,课后与他们一家同进晚餐参加祷告会。 她藉写诗歌来纾解内心的忧伤,每当她带来一首诗歌时,他们就试唱。 这启迪了艾登司的童心,也希望自己有此恩赐。 艾登司十三岁时,有一次参加夏令会,在营地的钢琴上,作了第一首诗歌。 他在少年期间所作诗歌并不多,但他想用音乐传福音的心志日益强烈。 他经常在教会及退休会中司琴及歌唱,但他完全献身于主是在十七岁那年的一个主日早上。那年夏天,他高中毕业,双亲正巧迁居印第安纳州牧会。 他因获得一份「大众传播」的奖学金,独自到举目无亲的麻省,在那城市中,他四处寻找教会。 第二个主日,他看到了一个新英格兰式建筑的教堂,就走了进去。 在聚会前有三位女士献诗,司琴在一架破风琴上伴奏。 她们唱得普通,但歌词却深深地打动了他心。 她们唱的是:
主耶稣我曾应许事奉祢到永久,
求主常与我亲近,作我良师密友;
若主常与我同在,我必不怕战场;
若主常领我行路,我必不至迷亡。
(见p.38)
崇拜后,他走到街口,就对神说:「这首歌是我的委身。」
艾登司在廿六岁时获得文学硕士,哲学学士学位。 周一至周五,他在一初中教英文,每个周末,他随福音诗歌歌唱家白莱恩(Gene Braun)到处举行音乐会。 二年后,他感到该在教书和福音音乐中作一个抉择。 一天课后,他在擦去黑板上所写的讲义时,他感到主在对他说:「我要你写些不会擦去的东西。」于是他真诚地开始了廿年来酝酿的心愿。 他的诗歌多数是信心的体验,是他对神在他生命中作为的响应。 1974年四月,他驶车去俄亥俄州时作音乐传道人时,半途中见一团黑云迎面而来,他知道他躲不过这旋风,于是急速停车,奔入一家俱店,他蹲在地上,将一沙发倒覆在身上。 旋风吹毁了这幢房屋,风停之后,他费了好大的劲,才自瓦砾中爬出来。 这个经验使他写了「风暴中的平安」(Peace in the Midst of the Storm)。 本诗歌是他和白莱恩在一个奋兴会中,圣灵特别动工,在决志时,有十多对夫妇走向讲台,他在祷告时轻轻伴奏,这首诗歌自然流出,于是他左手弹奏,右手写下歌词。 他感到这是他最蒙祝福的时刻。

橄榄山头
’Tis Midnight, and on Olive’s Brow
时已夜半,橄榄山头,晚星已经幽暗不明;
静寂客西马尼园内,孤单救主,恳祷不停。
时已夜半,冷冷清清,救主孤单抵挡忧惊;
便是救主所爱门徒,也不顾主伤痛之情。
时已夜半,为人罪孽,救主痛哭,血泪下滴;
但是悲伤跪祷之主,并未被祂圣父遗弃。
时已夜半,天使飞临,称颂赞美,歌唱入云;
传来圣父嘉慰之音,安抚圣子忧苦之心。

这一首诗歌原名「客西马尼」(Gethsemane),它把路加福音22:39-44 耶稣独自上山祷告的情景描绘得真切如画。
橄榄山是一条南北长一英哩的石灰石山脊,面对耶路撒冷山头,两山之间,中隔汲沦溪。 自公元二世纪起,橄榄山成为基督教的名胜,它使人回想到基督在客西马尼及被钉十架的情景。 希腊人视橄榄为博爱的象征,祗有对国家有重大贡献的人,才配戴以橄榄枝编织的冠冕。
这首诗是戴盼(William B. Tappan, 1794 - 1849)在1822年所作。 他原是波士顿的一个钟表匠,以后迁居费城,最初仍以修理钟表为业,同时参与主日学事工,后来任全美主日协会总干事。 1840年,被公理会按立为牧师。 他大部时间巡回各地,训练主日学的教育人才。
这首歌由白德瑞(William B. Bradbury, 见p.12)谱曲。 白德瑞自幼就继承了他双亲的音乐禀赋。 随名音乐家梅逊(Lowell Mason)学成后,以教授音乐、作曲,编辑诗歌为终身职责。 他的作品,结构简明,顺口易唱,适应时代的需要。他与同期作家配合呼应,将福音诗歌由布道会的引发,流传全美国,进而遍及全球,成为当代教会音乐的主流。
白德瑞共编了59本诗歌集。 他将所教的学生组成千人大诗班,从而发动主日学音乐事工;并举办大规模的儿童音乐活动,促成音乐进入公立学校,成为课程之一。 他又发起教会音乐工作人员的全国性会议,使许多知名音乐家共聚一堂,互相切磋。 他对圣乐的贡献至钜至深。

信徒奋兴
O Zion, Haste
信徒奋兴!快将福音广宣传,普告天下,惟有真神是光;
万族之主,不愿世人坠罪渊,不愿有一人,黑暗里沦亡。
多少人民,依旧罪海中浮沉,黑暗重重,不见一线生望;
无从知道,救主舍命的救恩;谁向波涛上,擎举救世光!
告诉天下,无论种族和国邦,真神是爱,人在爱中生存;
祂为拯救坠落世界免沦亡,降世捐圣躯,使人进天门。
差遣子女,去传荣耀的福音,捐献金钱,差他们到远方;
恒切代祷,助他们得胜,荣神,你一切奉献,必蒙主恩赏。
副歌
传好信息,和平福音,
宣传主耶稣已经救赎罪人。

本诗作者汤舜(Mary Ann Thomson,1834-1923)英国人,父亲是牧师。 她婚后在美国宾州费城定居,任职于图书馆。 1868年,她的女儿佩蒂得了伤寒,发烧卧病在床,她在旁照料。 那天下午,她为佩蒂讲解耶稣的故事,佩蒂问她为什么许多孩子都不晓得耶稣?她告诉佩蒂,因为没有人告诉他们这好消息和耶稣的爱。佩蒂问:「那么他们生病时向谁祷告呢?」「如果他们不认识耶稣和神,就无法祷告,也无圣经可读。」小女孩听了,思索了片刻,然后说:「没有神可祈求,没有圣经可读,那生病时该怎么办?多可怕呀!……我长大了,要去海外传道,告诉孩子们,爱耶稣多可贵。我要告诉他们,生病时,耶稣会差天使站在他们床旁,直到康复;耶稣是世上的光,他们就不再怕黑暗了。」汤舜听后很受感动。 她走到隔室为佩蒂弹奏圣诗使她入眠。 当她弹奏「如有所闻歌」(Hark, Hark, My Soul)时,她一连唱了几节,她告诉佩蒂,这是她心爱的曲调,佩蒂说,她也喜欢听这曲调,请她多弹几遍。汤舜一直弹到女儿睡着,她心中惦记着和女儿刚才的一席话,于是就按此曲调,在女儿床旁,写下了六节歌词。其中第四节,她向神表达,如女儿蒙医治,她甘心献她为主所用。 她的丈夫听了这首诗歌后说:「这是一首优美的海外宣道诗歌,即使佩蒂自己不能前去的话,这首因她感动而作的诗,也将感动他人去传扬那喜乐的信息。」过了三年,汤舜才加上了副歌。
八年后,在英国有二位音乐家在作曲家华虚(James Walch, 1837-1901)家中聚首。 华虚拿出新作的曲谱弹给他们听,他想将此曲调作「如有所闻歌」的另一配曲。 他的朋友说,该歌已有谱,这是一首极好的曲调,作为后补太可惜,它应与一首第一流的圣诗相配才不屈没。 华虚说:「那我祗有等天上的吗哪降下来了。」这个吗哪没有直接降在华虚的衣兜中,而是有一本圣诗集的编辑将华虚的曲谱取代了汤舜原用的司马忒(Henry Smart)曲调。 汤舜和华虚从未会面,但当牧师告诉她有此新谱时,她很感激能有一首令人振奋的曲调。 这首诗歌被认为十九世纪最优美的圣诗之一。

robine 2008-01-25 00:09
感谢主恩歌
Now Mine Eye Seeth Thee
主啊,我从前风闻有祢,现在我亲眼看见了祢。
因此我更觉自己卑微,不配在祢面前站立。
主啊,祢恩典漫过我身,祢大爱何等长阔高深。
祢的恩典我述说不完,我心赞美感谢主恩。
主啊,祢为我流尽宝血,洗净我身心一切罪孽。
我愿今后多为祢发光,见证祢名,得祢喜悦。
 
许多基督徒在历经苦难后,才真实地体验到神无比的大爱。正如约伯所言:「我从前风闻有你,现在亲眼看见你。」伯42:5。
这首诗歌的作者戚庆才(Qi Qing-Cai, 1909-1990)牧师,是山东黄县人,少年时就信主。 毕业于上海沪江大学及黄县浸信会神学院。 1947年在美国获荣誉神学博士学位。 自1946年起,他在上海怀恩堂任主任牧师长达54年。 除负责本堂工作外,他曾任全国浸联会主席,沪江大学副董事长等职。 戚牧师讲道深入浅出,生动有力,激励信徒追求灵命长进,积极为主作见证。 他着有「主祷文灵训」,「灵魂的锚」等。
在中国大陆文化大革命时,戚牧师受到很大的冲击,他被批斗,扣发薪水并被逐出教堂。 他虽屈居陋室,但信心未减,觉得神仍与他同在。 拨乱反正后,1980年圣诞节,他看到所创立的怀恩堂复堂,不禁雀跃欢欣万分,更感到神恩浩瀚无比。 他虽传道数十年,至此神再次开启了他灵性的眼目,看到神奇妙的大能,他体会了约伯所言。 1981年,他应邀担任中国基督教圣诗委员会委员,应编辑同工之请,他写了二首诗。 这是其中一首,由他的儿子戚长毅(Qi Chang-Yi,1938 - )配曲。 他另一首「颂主歌」也是表达赞美感谢主恩。
戚长毅毕业于体育学院后,在中学任体育老师。 他虽未修读音乐,但自幼在家中受到音乐熏陶,神又赐给他一副好歌喉,他经常在教会唱诗和领唱。 这是他第一次配曲,当时他考虑到这是一首数算神恩,且愿在神面前谦卑顺服的诗歌,因此宜采用柔和缓慢的曲调,他把脑中所有赞美诗的曲调揉合起来作成此曲。 自此他努力学习音乐。 1985年起他改任音乐教师,并在教育学院进修乐理。 他指挥诗班,写经文短歌。 1990年,戚庆才牧师去世后,他追随父亲脚踪,全心奉献,在教会专职事奉。

心泉歌
The Grace of God Unbounded Is
主恩深广,无量无边,在主爱中,又过一年;
我今觐主,心存感谢,猛省主爱,永铭心间。
晨鸟歌唱,宣扬主恩,天上三光,主命惟遵;
世人忘恩,易于流水,我唱新诗,颂主欢欣。
灵光如火,洁净我心,导我前行,前途光明;
我灵喜乐,我心坚定,终身事主,时刻自新。
古今圣徒,不忧不惊,大勇无惑,举世南针;
真光万丈,天国明灯,引导人心,不致迷津。
仰瞻圣颜,我怀恭谦,恳求主灵,居我心间;
满怀快乐,消除艰险,我心涌起,活水源泉。

这首歌词的作者蒋翼振(Chiang Yi-Tseng, 1900-1983)是浙江诸暨人,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文学院。 他曾在数中学教书,后在芜湖做传道。 1931年,他在燕京大学神学院进修,当时正值刘廷芳博士编纂「普天颂赞」,征中国人创作的圣诗。蒋翼振根据诗篇65:11「你以恩典为年岁的冠冕,你的路径都滴下脂油。」写了这首感恩和献心的诗歌,其中第三、四节是他自己的灵性经验和生活的阅历。蒋翼振注重青年工作,他任教中学时,曾努力推广童子军。 1933年,被全国青年会聘为办理全国实验夏令营工作。 1937年,他应聘到南京金陵神学院任教,不久南京沦陷,他带了全家九口,旅途经350天,辗转一万八千余里,抵达成都,他有感而言:「人生的悲欢离合,世事的祸福变迁,都是神借着痛苦来鍜炼我们成为主更合用的工人。 我们在诸般危难中,神赐给我们出人意外的平安,怎能不令人感奋!」 嗣后,他率领华西大学的学生赴前线,为负伤将士,修筑工路的工人和难民服务。 抗战胜利后,他回燕京协和神学院任教。
本诗歌的曲调是杨荫浏(Ernest Y. L.Yang,1899-1984)所谱。 他自幼喜欢音乐,六岁时随邻居的小道士学习中国乐器。 十岁时,他随美国圣公会女传教士郝路义(L.S.Hammond)学英文、钢琴、乐理、和声和对位;而以教她中国诗词、音韵和昆曲作为交换。 他廿岁时学琵琶及三弦,廿一岁受洗加入圣公会,1923年进上海圣约翰大学攻读经济系。 1925年五卅惨案时,他和数百位同学因参加爱国运动而离校。 1929年,他应圣公会之聘,负责编印「颂主诗集」。 1932年赴燕京大学音乐系旁听作曲与西洋音乐史时,与刘廷芳博士共同编纂「普天颂赞」,并在宗教刊物上撰写「圣歌与圣乐」专栏。 他在1936年任哈佛燕京学社研究员,继而任中央音乐院教授,中国音乐研究所所长等职。 杨荫浏一生对中国民族音乐及教会圣诗贡献至钜,是少有的中国音乐学者。 美国音乐界曾多次邀请他出国讲学,但他皆以中国音乐宝库在民间而婉谢。 他在作曲,编曲和译词方面都有卓著的成就。
事主蒙福
It Pays to Serve Jesus
事奉耶稣得真快乐心满足,主里的喜乐纯一不庸俗;
依靠相信主应许就是天堂,天天事奉主必蒙福。
无论何环境都事奉主耶稣,无论作何事忠心便蒙福;
住在主里享受主爱的丰富,天天事奉主必蒙福。
虽然有时黑云遮蔽我前路,忧患使我们更向往天府;
一切劳苦主必报偿不亏负,天天事奉主必蒙福。
副歌
天天事奉耶稣,天天必蒙福,在世每一步都蒙福。
有时走天堂窄路或会有困苦,忠心事主一生都蒙福。

这是哈世敦(Frank C. Huston,1871-196?)最著名的一首圣诗。 1909年春,哈世敦在美国宾州一教会,为一位布道家所举行的一连串聚会领唱,他住艾德华夫妇家,他们是教会的诗班指挥及司琴。 有一天,哈世敦在他们的钢琴上即兴弹奏,他觉得这曲调不错,就记在他的笔记本上。 回家后,他曾向家人提及这首新曲,事后就忘了。 过不久,他去探访一位八十二岁的老友迈克,他是一位虔诚的基督徒。 在闲谈时,迈克对哈世敦说:「你作了很多诗歌,能否为我作一首? 就是我们刚才所讨论的,事奉主必蒙福。」哈世敦告诉迈克,已经有人以此题作诗歌。迈克说:「我想你可作一首更好的,你试一试好吗?」基于他们深挚的友谊,哈世敦允诺了,但迟迟未动笔。
事过数月,哈世敦又去宾州另一城市,助另一位布道家领唱。 他在客居家休息时,忆起迈克的请求,拿出笔记本上的曲调,就在琴上,不知不觉地自弹自唱起来。 十五分钟内完成三节,当晚他就在聚会中独唱此歌,虽然他的原作是一首二重唱。 哈世敦自评以词曲而论,这首诗歌并不是他最佳的作品,但它是今世的真理,信徒履行后能证实。
哈世敦作了十九年成功的「歌唱布道家」,他曾随同44位不同的布道家举行187次大会,足迹遍全美。 1915年,他被按牧。 在此后的廿六年,他共在八个教会牧养。哈世敦被称为诗人牧师,他以音乐荣耀神。 他的诗歌向未信者见证神,使已信者生命得充实。他在八十七岁时,还予人愉快亮丽、精神满饱的印象。 他鼓励后进,博乐克(Virgil Brock, 见p.154)声称,他写诗歌,完全出诸哈世敦的鼓励与持助。
弟兄姊妹们,你有没有事主蒙福的经验?笔者有,而且是远超过我所配得的。 深愿你们也同享此福份!

耶稣的宝血和公义
Jesus, Thy Blood and Righteousness
耶稣的宝血和公义,作我荣美圣洁之衣;
如此装饰有何能比,昂首前行我心欢喜。
审判之日我无所惧,谁能指控我为不义?
宝血洗净我的罪情,使我脱离一切罪刑.
主祢宝血我深相信,在祢施恩宝座之前,
祢为罪人长远代求,靠祢宝血我灵得救。
主我相信罪人虽多,如海边散沙之深厚,
但祢已付救赎代价,完备救恩功效无涯。

这是一首德国的圣诗,原作者是辛善铎(Nicolaus Ludwig von Zinzendorf, 1700-1760),写于1739年,他在西印度群岛圣多马士岛传福音后,坐船离去时,想到主的救赎何其伟大,能供全世界罪人的需要,为众人赢得公义的白袍,就以此作为这首诗的主题。 原诗有三十三节,后由约翰卫斯理英译其中的廿四节。
辛善铎是奥地利的后裔,祖先迁居德国后,在宫庭任职成为贵族。辛善铎出生六周时,父亲病危,临终时,抱着他为他祝福,并将他献给神。 辛善铎由他姑母抚养长大,她是一位神学家,为他树立了敬虔圣徒的榜样而影响他终生。 辛善铎在十岁时向主矢志奉献,从此他开始与神有五十年亲密的交通,他把「往普天下传福音」作为他终身的目标。 他在中学时,曾和五个同学组织了一个「芥菜种团契」,彼此誓约:领人归主,传福音到偏僻地区,和善待人,及为众人谋福利。 后来这个芥菜种运动深入了七个教会。 辛善铎在大学攻读法津时,认识了莫拉维亚弟兄会(Moravian Brethren),他热烈地响应他们传福音的热诚。 1734年,他获讲道许可证。 1737年,他出任该会柏林的主教,在他的领导下,莫拉维亚弟兄们活出彼此相爱合一的见证来。 直到1900年前,该会是国外宣教的主要教会之一。 他们金钱上的奉献是其它教会的四倍;每五十八位信徒中,就有一位被差遣往国外布道。 他们传福音的脚踪东至美洲西印度群岛,北至爱斯基摩,西至荷属盖亚那,南至非洲的土著部落。 辛善铎以基督为一切的中心,被誉为「使徒保罗的传人」。
辛善铎是伯爵,他在波兰和莫拉维亚间有一块地。 1722年,在德国北部,有一群基督徒遭逼迫,以致无处容身,他们希望能到辛善铎的封地避难。辛善铎对他们的领袖说:「你们谁愿意,都可来,我会给他一块地建屋,基督会将一切需要的赐给你们。」这是实行他在芥菜种团契时与主所立的约,帮助世人。 这个避难所名「主的避难所」(Herrnhut),十年后,已有六百人居此。 由于不同宗派的基督徒纷纷涌入,彼此间常因不同的敬拜仪式而起争辩,令辛善铎左右为难,而外界的权势也予以压力,责他窝藏异端。他屡次受打击而心灰意懒,但他一直在基督的爱和忍耐中,承受一切,他知道「不是与地上属血气的争战,乃是与空中的恶魔争战」,因此不能用自己的能力来对付,要忍心等待主的旨意显明,他屹立在坚固的信心上,不动摇和退却。 风波后,神的祝福开始,这块地成为当代教会复兴的中心。

莫把我弃掉
Pass Me Not
恳求救主格外垂怜,请听我祷告;
既有别人蒙主恩召,莫把我弃掉。
让我进到恩主座前,永远不相离;
一心仰望恳求怜悯,笃信而不疑。
只有依靠救赎功劳,才敢寻主面;
心灵悲伤求主医治,显出大恩典。
救主是我平安根源,比生命更宝;
天上地下除主以外,无别名可靠。
副歌
救主,救主,请听我祷告,
既有别人蒙主恩召,莫把我弃掉。

这首圣诗是芬妮克罗斯比(Fanny J. Crosby, 见p. 4)和杜恩(William H. Doane, 见p. 61, 62)早期的作品;也是芬妮克罗斯比的诗歌中,第一首引起全球注目的诗歌。
这首诗的首句是杜恩想起的歌题,他请芬妮填词,但她迟迟未想到合适的词句。 1868年春,芬妮的诗渐为人知,经常有教会,青年会等团体请她演讲。 某日她应邀赴监狱的宗教团契,她唱了一些自己的诗歌并呼召犯人归主。 骤然间,她听到哀哭声:「良善的主啊!莫把我弃掉。」这呼声触动了芬妮的心弦,她马上想到了杜恩的歌题,回家后即刻完成了这首诗歌的歌词。 杜恩也即谱上了感人的曲谱,在1870年被刊印在圣诗集上。
1874年,慕迪(Dwight L. Moody)和孙基(Ira D. Sankey)在英国伦敦皇家戏院开布道会,每天都唱这首当时最受欢迎的诗歌。 数年后,孙基在瑞士阿尔卑士山渡假,窗外传来有人用德文在唱此歌,孙基听了,感动不已。
数十年后,在美国新泽西州一个盛大的宴会中,有一位成功的基督徒商人前来对芬妮说,他在伦敦见过她和慕迪及孙基。 芬妮听了很诧异地告诉他,她从未远渡大西洋去过英国。 那商人说:「我虽没有见到你,但自「求主垂怜」的歌中认识了你,而这首歌改变了我整个的生命。 当年我嗜酒如命,无法自拔。 有一晚,我在慕迪布道会中,听到了这首歌,心中自忖:「但愿主不把我弃掉。」第二天晚上,我再去布道会,他们又在唱这首歌。我深受感动,终于将自己交在神的手中,将这首歌当作我的祷告,而戒除了酒瘾。翌年我来美国经商顺利。 数十年来,我习惯地每日都带一首你的诗歌在身上。」
芬妮最爱的五首圣诗是:「赶快救灭亡人」(Rescue the Perishing),「有福的确据」(Blessed Assurance, Jesus Is Mine),「守信歌」(Faith of Fathers),「伟大的爱」(O Love That Will Not Let Me Go)和「日日祈求」(Saviour, More than Life to Me)。

robine 2008-01-25 00:10
我不敢稍微失败
I Dare Not Be Defeated
我不敢稍微失败,因有加略在望;耶稣在彼曾奏凯,胜过黑暗君王。
求主赐给我异象,我纔临阵奋兴;使我作个得胜者,靠着祢的大名。
我不敢稍微失败,因为基督我主召我进到前线来,与祂一同追逐
求主赐给我胆量,使我刚强有力;使我作个得胜者,里面充满了祢。
副歌
得胜,得胜者,都因着髑髅地。使我作个得胜者,
因着祢,因着祢能得胜。

和受恩教士(Margaret Elizabeth Barber, 1866-1930)是英国人,1899年到中国的福州宣教,并在一教会女子中学教书。 1909年她被人诬告而被召回英国,风波平反后,她拟再度来华,但为主教劝阻。 有一位主内的姊妹对她说:「如果你去中国是主的差遣,你就不用怕,因为祂必为你豫备一切。」 于是她回到福州,在附近的白牙潭和另一位女宣教士向当地的妇女分发单张传道。 她们感到中国地广人众,靠西方来的宣教士,起不了多大作用,必需有中国的青年兴起为主所用。 她们为中国教会的复兴恒切祷告有十年之久。主垂听了她的祷告,1920年代是中国教会大复兴时期:山东大复兴及宋尚节博士在各地燃起的福音复兴火焰。 1921年,有一群青年人随她学习,倪柝声弟兄也是其中之一,她介绍给他们许多属灵的书籍。
和受恩的诗分成五类:信心生活,与主交通,属灵争战,顺服主和主的再来。这首诗是顺服主。她常对人说:「当你实在顺服不来时,你要祷告主帮助你,直到你顺服。」这句话后来成了倪柝声诗歌中的名句:「求祢不要让步,等我顺服。」
有一次,和受恩有急需,约一百五十元。那天是星期六,下星期一她需此款应急。当时她身边仅二元。她就祷告神。神对她说:「你尚有二元,等用完再说。」她顺服神,先给了清洁工一元工资。她出去布道时,在桥畔碰见一个乞丐,向她要钱,她想只有一元了,就把它换成零钱,给了他五角。 可是主在她里面对她说:「全部给他。」她对主说;「不行,全给了他,我就没有了。」主说;「那么你是靠我呢!还是靠这一元钱?」她说:「当然靠祢。」主说:「既然靠我,把所有的先给出去。」她内心挣扎了良久,在桥上踱来踱去,最后她顺服了主,把剩下的五角也给了出去。当她给出去时,觉得无比轻松愉快,神会照顾她的。晚上一无挂虑地安睡,主日照常事奉。星期一早上她收到英国来的电汇,正巧是一百五十元,是神感动一位弟兄送赠她的。
和受恩病逝在中国,没有留下财物,只有一本圣经遗赠倪柝声,经上题有两则祷告词:「哦!神啊!赐给我一个毫无遮蔽而完全的启示,使我看清我的本相。」「为我无所求,为主求一切。」这两句话成了倪柝声一生服事主的准绳。

我灵之光
Sun of My Soul, Thou Saviour Dear
亲爱救主,我灵之光,有主在旁,黑夜亦亮;
莫容世务如云遮掩,使我时刻能见主面。
从朝到暮求主同住,若没有主,便无生趣;
求主夜间也常在此,若没有主,我必畏死。
由主丰盛恩典之库,救助贫穷,安慰孤独;
更求抚慰忧闷之人,如同婴孩酣睡安稳。
清早醒来救主赐福,助我在世力行正路;
求主领我直到天庭,在主爱中永享安宁。

本诗的作者祁柏(John Keble, 1792-1866)是英国人,他生性谨慎沉静,为人真诚谦和。 他父亲是圣公会的牧师,学识渊博,祁柏童年时,由他父亲亲自授课。他聪颖过人,十四岁时,获牛津学院奖学金,廿一岁获硕士学位,廿三岁被按立为牧师。 祁柏爱顾家人,他在母亲去世后,辞去高薪要职,在一个仅1500居民的贫穷小村Hursley牧会三十年,以便就近照顾他的父亲和两个姊姊。
1831年,他被牛津大学选任诗学教授有十年之久,该职祗需每学期用拉丁文演讲一次,故他仍可居留家乡。 1833—1845年间,英国圣公会中,有一些人士反对教会内有自由主义的倾向,发起「牛津运动」主张恢复教会的传统与尊重礼仪。 因领导该运动的人士都与牛津有关,故名之。 祁柏也是发起人之一,他以一篇「国家叛教」为题的讲道,开始了此运动,祗是以后他没有随同他人退出圣公会而加入天主教。
祁柏总共写了七百多首诗,本诗歌是摘自他在1820年所作的长诗「夜晚」(Evening),原诗有十四节。 他根据路加福音24:29,在以马忤斯的途中,两位门徒在夕阳西沉时,求主留下与他们同住的情景,写成的一首诗歌。 1827年,他将历年所写的圣诗集成一册,定名为「基督徒年历」(The Christian Year)。 他按基督教年历编排,每一节日都有一首诗歌,本诗歌首次在该诗集中发表,这诗集出版后轰动一时,五年内多次再版,在他有生之年,一共再版了105次,销售达三十万册,是宗教诗歌中最畅销的一本。祁柏将版权所得,悉数充作小村建堂之用,绰绰有余,后成为Hursley教会之特别基金。 1869年,牛津大学在祁柏为Poor Man’s College 所置的土地上,创办了一所「祁柏学院」,以资纪念。
在一个暴风雨的深夜,有一艘满载旅客的轮船在大海中飘荡,他们发出紧急求援的信号,岸上的救难者因天黑伸手不见五指,找不到船在那里。 后来听到船上有一女声在唱「亲爱救主,我灵之光」。 他们顺着歌声的方向,找到了船,拯救了全船旅客。
祂悄悄踏过
Quietly He Walked Through Me
深夜仰在床上,
翻腾的意念不可抑止,
哦我轻呼一声,耶稣!
祂便悄悄地踏过了我。
深夜仰在床上,
翻腾的意念不可抑止,
哦我轻呼一声,耶稣!
我顿时一片安宁。
我感到祂衣衫褴褛,
却气势磅礡地踏过来,
脚步像风一样,覆盖了我的身心,
Hm……Hm……我的身心。
那卑微就烫平了我;那荣光就慑服了我;
那温情就感化了我;那生命就安息了我。
那生命就安息了我。那生命就安息了我。
深夜仰在床上,耶稣悄悄地踏过了我。
远志明弟兄(Zhiming Yuan,1955 - )出生在中国北京,是中国人民大学的哲学系马克斯主义哲学的博士研究生。1987年,他参加电视政论片「河殇」的撰稿,该片引起了强烈的反响。1989年,在民主学潮中,他参与发起组织「北京知识界联合会」和六四游 行。事后他被开除党籍和学籍,遭政府通缉;先后逃亡至香港和巴黎。 有一段时期他常感「得了天空,失了大地」。 自由的代价是何其大!失去祖国,故乡,远离家人,没有根,没有理想和生活的支点,他白天忙着民主阵线的成立和起草文件,深夜安静下来,失落感屡屡侵上心头,心灵空虚彷徨。 1990年春,远志明弟兄应邀至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做访问学者。 他参加了当地的查经班,向往那温馨气氛。他被他们对神的真诚,和人与人间的关爱吸引住了。 为了寻找这真诚爱的源头,他开始认真的读圣经。他发现过去他所崇拜的大哲学家和思想家是人的智能,他们高深的道理,随着时日而被后人取代。 耶稣的比喻浅显,但他的智能超人,他的话语亘古不变。 同时他体会到要用心灵去读神的话,只有心灵与神相通后,才能明白其中的奥秘。 1991年4月28日,是他父亲逝世的周年,他受洗成为基督徒,一年前,他失去了地上的父亲,一年后,他投入了天上父亲的怀抱。
远志明弟兄信主后,他的思想被神光照,无法再接受世俗的哲学。 在神的感召下,1992年6月,他毅然放弃普林斯顿大学安定的生活,而去密西西比州进修神学,过着生活没有保障,凭信心的生活。 他对这个决定从不后悔,心中更有前所未有的喜乐;靠着神的大能,他能积极地面对艰难的生活,学习和事业。 他切实地感到在对神的信赖和与圣灵的交通中,他的灵魂世界在升华,人生境界在提高。 目前他经常在各地为主作见证,并任神州传播总编导。
这首诗歌的词是远弟兄在日本传福音时,在一位传道人家中,深夜入睡前的心灵经历。卲家菁师母在「信仰随笔」中发现这首诗后,就为它配曲。

合神心意
Whatever He Wants for Me       
降服在神完美的旨意中,不敢稍违主令。
虽然祂带领我远去他方,愿祂旨意成我祝福。
我不能违祂美旨而前行,为祂心意我活。
我一切言行愿合祂计划,因我是祂重价所赎。
副歌
主命何事我必作,祂的旨意我当知。
主领何方我必往,祂的道路我必循。
我必定要听从主的话语,
我立定以祂的旨意为我的抉择。
主命何事我必作,祂的旨意我必行。

这是一首基督徒向神委身的诗歌。 作者是廿世纪特别有恩赐布道家李沐恩(Louis Paul Lehman, 1914-1986)。 他出生在美国芝加哥,六岁时在主日学接受主,九岁开始传扬主福音,十二岁时,已是有名的少年讲员。十五岁时,他父亲在宾州福兰克林成立教会,他担任总务及音乐主任,同时他开始了福音广播的工作,前后达四十年之久。 他有创意的节目和他洪亮悦耳的嗓音,每日传播世界各地。 1941年春,他在百忙中抽暇成婚;妻子的音乐恩赐,是他布道工作上的得力助手。 李沐恩虽然祇受八年教育,但在1952及1954年,他先后荣获两间著名神学院的博士学位。 他的口才流利,讲章有力,因此许多教会及圣经研习会都邀他主领。
1942年国际青年归主运动成立,李沐恩是四十二位发起人之一。 1946年,他接受俄勒冈州波特兰市一刚成立的小教会聘牧,在五年半内,该教会成长迅速,会友增至五百人,拥有自建的教堂,且有庞大的宣教计策。 1952年,李沐恩赴密西根州,牧会田瀚(Dr. M. R. DeHaan)所创立的各各他教会,并展开他的福音广播工作,使主日的崇拜的人数,不久就增至一千五百余人。 1964年,李沐恩迁居加州,在门诺会教会牧会,并参与该会在电视上的事工。 1984年,他因心脏病需养息而退休。
这首诗歌是他在波特兰牧会时,参加一个宣教士会议,与会者热烈讨论有关「神的旨意」。 当时的概念是「知道神的心意,继而遵行之」,但必须先对神委身,才能明白神的旨意。 这个意念不断地盘旋在他心中,直到「合神心意」脱口而出,于是他写下「祇要祂说,我愿聆听;我已决定,祂的旨意是我的决择。」他作了曲,由妻子配上和声。 这首歌当时并未付印,祇在他的广播节目中播放。 数年后,他在密州的教会时,有一福音影片公司,要制作一部歌唱布道家方登(Tony Fontane)的影片,并由方登独唱。 方登抵达影片场时,原订的作曲家尚未将新歌寄到。 李沐恩的妻子是方登的伴奏,影片公司问她可有尚未出版的诗歌,主题是「对神的委身」;于是她想到了这首诗歌,方登看了甚喜,就采用在影片中,后来有十六位男歌唱家都把它灌制在唱片中,风靡一时。

赞父奇爱
Father, Long Before Creation
父啊,远在创世以前,祢选我们爱无限!
这爱甘美激励深厚,吸引我们亲耶稣。
还要保守,还要保守,坚立主里永稳固。
虽然宇宙逐渐改迁,但是神却总不变,
神的爱心,同祂话语,向着我们永坚定;
神的儿女,神的儿女,当永颂赞祂圣名。
神的怜悯,是我诗歌,我口所夸心所乐,
从始到终,惟有白恩,能救我命感我心。
神爱我们,神爱我们,牺牲爱子都不吝!
爱的神啊,我们现在同心歌颂祢奇爱,
直到天上远离尘嚣,我们仍是要称扬;
但愿荣耀,但愿荣耀,永远归神和羔羊。

本诗作者谭克(James George Deck, 1807-1884)是英国人。他自幼就信主,他有一位敬虔的母亲,她每天晚为她的孩子们在主前祷告一小时。 晚年时,她每天用一段时期带领孙儿们亲近主。
谭克少年时,自伦敦去巴黎,当时法国强盛,巴黎是世界政局的中心。 他进了陆军军校,在拿破仑的一员大将麾下,过了几年军旅的生涯。 在这段日子中,他看到战争的残酷,人心的脆弱和堕落,使他过去对军人崇敬的梦想幻灭了。 嗣后,他加入东印度公司,被派去印度担任步兵军官。 他经历了人性黑暗的一面,欺压诡诈的罪恶生活,使他的良心大受责备而痛苦万分。 1826年,他因健康欠佳而回到英国,当时他心力交瘁。有一天,他的姊姊带他去聚会,那天讲台的信息深深地感动了他,他再次回到主前,愿将余生完全奉献给神。
谭克重生后,与一位传道人的女儿结婚,他们重返印度,一有机会就为主作见证,并在他的同事中传讲福音,带领了许多人信主。 1835年,他蒙主呼召专一事奉,于是辞职返英。经过一段时间,英国国教按立他为牧师。 后来他发觉国教的一些制度和教训有违圣经,其中他最不能接受的教义是「受浸即重生」。 若是脱离国教就要付上莫大的代价,一切要凭信心而生活。 他犹豫挣扎不已,这时他的妻子对他说:「无论你作何决定,你若相信这是神的旨意,你就该不惜任何代价去遵行。」 谭克终于放弃不易得着的国教圣职和生活的保障。
1838年,他受戴比(John Nelson Darby)的影响,而加入「普里茅斯弟兄会」(Plymouth Brethren)。 该会无正式信条和组织,但以圣经为信仰。 他到乡村传福音。 他所写的诗歌都以基督为中心,这首诗歌是根据以弗所书1:4「 神从创立世界以前,在基督里拣选了我们,使我们在他面前成为圣洁,无有瑕疵。」

robine 2008-01-25 00:13
宣教的中国
China’s Mission
有一种爱像那夏虫永长鸣,
春蚕吐丝吐不尽。
有一个声音,
催促我要勇敢前行,
圣灵在前引导我的心。
迈开步伐向耶路撒冷,
风霜雪雨意志更坚定。
我要传扬传扬主的名,
誓要得胜在神的国度里。
我带着使命向前走,
要唤醒沉睡的中国,
纵然流血的时候,
我也永远不回头。
我带着异象向前走,
要看到宣教的中国,
将福音传遍世界每个角落。

在普世华人基督教会中,这是一首热门的宣教诗歌。 作者是坐在轮椅上,怀抱吉他,歌颂主的林和成(Lin Ho-Chen)。
林和成出身在台湾一个富裕的家庭,童年时受祖母宠爱,在家中,学校和邻居间,成了小霸王。 少年时他是运动健将,曾赢得排球,田径奖状;可是在学校,他逃课,打架,抽烟。 进入社会后,他动刀动枪,成了流氓,开了四家赌场。
有一天,他撞见未婚妻遭她兄长叱骂殴打,便上前和他大打了一场。 次日,他在阳台浇花时,背后遭人袭击,自五楼跌至一楼。 从此那他引以为傲的双腿瘫痪了。 他在医院住了三个月,那年的除夕也是情人节前夕,他未婚妻前往医院探望他,不幸途中发生车祸身亡。 出院后,他想要活下去维生,必需学得一技之长。 虽然过去他没有好好地念书,但他潜心努力,很快地学会了计算机排版,于是他自己开设了公司。 在这段时期,他接触到基督教;怀着火热之心,无师自通地,弹着吉他,作了这首「宣教的中国」。
不久,林和成再次恋爱了,可是遭女方的家长阻止。 这个打击使他再次坠入谷底,他怨恨自身的残疾,愤慨婚姻的美梦一再幻灭.。 有二、三年之久,他远离神,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甚至否认自己是这首歌的作者。 教会的弟兄姊妹锲而不舍的关爱,把他再次带回来,他的生命又一次地更新。 现在他到海外各地为主作见证,他坐着轮椅到监狱,医院去鼓励失意人。
林和成说:「过去当流氓时,拿刀拿枪,一条人命,根本算不得什么;现在觉得,一条人命,是一个灵魂,十分宝贵。」
祂名称为奇妙
His Name Is Wonderful
祂名称为奇妙,祂名称为奇妙,
祂名称为奇妙,耶稣我主;
祂是全能君王,祂是万有之主,
祂名称为奇妙,耶稣我主。
祂是好牧者,是万古的盘石,
祂是全能的神;
当伏在主前,敬爱崇拜祂,
祂名称为奇妙,耶稣我主。

巧逢星期天的圣诞节不多,这首歌是诞生在这罕有的日子。 那天茂奥珏(Audrey Mieir, 1916 - 1996)去加州杜瓦提市的一个小教堂敬拜,她的姐夫是该教会的牧师。 有一个少女扮马利亚,一个男孩扮天使,他们用洋娃娃作婴孩耶稣。 整个教堂用棕叶布置,它的香味改变了教堂的气氛,茂奥珏身感有神的使者同在。 当风琴奏起柔和的圣乐时, 她环顾周遭,老人们,拭泪缅怀以往的圣诞节,小孩们都张口聆听。 牧师站在讲台上,双手渐举向天而言:「祂名称为奇妙!」这句话如闪电地进了她的脑海。 她即刻在她圣经的扉页记下来。 当晚她和一群年轻人相聚时,她就自弹自唱这首新歌,他们即刻和唱。 这首歌能流传世界各地译成多国文字,是她始所未料的。
茂奥珏出生在美国的宾州。 十六岁时,就开始了她作曲的生涯。 1970年,宾州基督教书展时,她应邀为读者签名。 在开始前五分钟,她就位时,看到一个衣冠整齐的老妇人向她走来拥抱她说:『当我知道你会在这里时,我必须前来告诉你一些事。 我快要八十岁了,我丈夫和我一生在一起合唱,他是优美的男高音,我唱主调。 年轻时我们在各大场所演唱,但年老声量减退后,我们祇能在医院和疗养院献唱。 我们深爱主,乐于为祂去任何地方歌唱。 我丈夫体格魁梧,从不生病。 一日他突感奇痛难忍,进医院后,因为检查费时,我被遣送回家。 回家后,我面对泠寂的四壁,我的世界几乎崩溃了。 过了一阵子,医院来电说我丈夫要见我。 当我步入病房,看到他的情形时,我差一点昏倒。 他张眼对我说:「我要你来是想我们再能合唱一次」我说:「在此时此地唱歌?」他说:「是的,唱我们心爱的歌“祂名称为奇妙!”,你起音吧。」于是我们握手闭上了眼开始唱,他的男高音还是那么地美,但声音渐渐远去,最后只剩我一人独唱。 他在唱歌中随主而去。 我要谢谢你作这首歌带领我丈夫回天家。』茂奥珏听后深受感动,待她定神过来时,那老妇人已悄然离去。
茂奥珏的诗歌活泼轻快,如「我真快乐」(I’m So Happy),「我永不再寂寞孤单」(I’ll Never Be Lonely Again),「当你求」(When You Pray)等。 在60年代,曾广受年青人喜爱。

神掌权
Our God Reigns
何等佳美,那传主福音的脚踪,
传扬福音,福音,宣扬平安,
传报真喜乐的信息,神掌权,神掌权!
祂无佳形美容,我们可羡慕祂,
常经忧患,痛苦,祂被藐视,
被人厌弃不受尊重,但如今祂为至高者。
得胜死亡,满有恩典与大权能,
祂今活着,祂今活着,为爱我们,
被钉十架流血舍命,我深信,祂今活着。
副歌
神掌权!神掌权!神掌权!神掌权!
哈利路亚!赞美全能主,因祂已掌权!

史理纳(Leonard Smith,1942 - )原是公立学校的教员,他热心传教,以教文学的方式来传授圣经。他带领了许多年轻人信主,在就近的河里施浸。 校长对这些宗教活动颇不以为然。 三年内,史理纳被三所学校解聘,甚至不再被聘任。六十年代中,史理纳在神学院攻读神学及英国文学的硕士学位,受到现代音乐的影响。他发觉自己也有写作诗歌的恩赐,作曲能倾吐他对 神的爱,和记下 神爱他的感受,于是他开始创作。正如狄更士在「双城记」所说:「这是最好的时刻,也是最坏的时刻。」史理纳热衷于读经崇拜 神,但生活上也有许多困难。 他要维持一个在成长中家庭的生计,从一个高中教师变成油漆工人,而油漆房屋没有固定的工作和收入。
1973年某晚,史理纳在读以赛亚书52章时,茅塞顿开。 他明白神知道他所需,而祂是掌管万有的,于是心中有了新的平安。 在短短五分钟之内,他写下了这首诗。 他说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我们的天父使我们脱离死亡而有生命,将失败变为成功,由试炼中锻练品德,自苦难中养成忍耐、使一粒种子变成一颗雄伟的大树。 神对我们说,有谁能比那和我荣居的耶稣受到更大的不公平和凌辱? 靠近我,记住,我在这里。」
这首诗最初曾遭数家出版商拒绝付印,但经布道家孟福(Bob Mumford)在布道会中教唱后,流传美国、欧洲及澳洲各地,当时只有第一节。 这是最早的赞美诗歌之一。 七十年代,许多教会对赞美诗歌随意加减词句。 1978年,史理纳补加了四节。 这首诗歌被改编成器乐及舞蹈。史理纳说:「有人把这首歌唱得幽怨是错误的。 这是一首宣告的歌,许多人唱,祇相信它的一半, 神掌管大事,如国之兴亡。 真正的信息是: 神也掌管小的琐事,祂允许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事,都有完美的旨意…而这一切都是与我们有益。」

都归耶稣
All for Jesus
愿我全心才智工夫,都归耶稣我救主;
既由罪恶已蒙救出,理当完全归耶稣。
愿我双手为主服务,愿我双足跟主行,
愿我双目仰望耶稣,愿我口舌颂主名。
任凭世人贪爱世福,寻求今生虚荣耀,
并且夸赞物质丰富,我惟以主为至宝。
自我眼睛注定耶稣,世界富贵愿丢弃,
每逢想到十架救赎,我心真是乐无比。
何等希奇何等奥妙,救主耶稣永生王,
竟肯认我为祂所宝,用祂慈爱作保障。
副歌
都归耶稣,都归耶稣,都归耶稣我救主;
都归耶稣,都归耶稣,都归耶稣我救主。

詹玫蕊(Mary D. James, 1810 – 1883)出生时,她的母亲想到路加福音10:42而祈祷:求 神让这小女孩能像马利亚一样,选择上好的福分,坐在耶稣的脚前。 这个祷告预言了玫蕊的一生。 她终身敬爱她的救赎主,无论在教主日学,向人传福音或写圣诗都高举主圣名。
玫蕊在十岁时参加一个奋兴会,被圣灵感动,讲员呼召时,她无法挤入拥挤的人潮。 有一位弟兄看到了,就将她带到台前,她就在那里专注地向主祷告。 回家后,她的母亲鼓励她继续为自己的灵魂祷告。 三天后,她在一祷告会中决志信主。 二年后,她在另一个祷告会中,经历了众罪被宝血洗净,内心一片清纯的经验。 她在十三岁时,主日学校长邀请她教课,带领六个6-9岁的小女孩。 当时她很惶恐,自忖年幼学浅何以为师? 但在牧师和主日学校长的鼓励下,她祇好勉为其难。玫蕊认真地教主日学,不久她的班上,已增到十二个学生。 她关心每一个学生,经常邀请她们来她家中。 如果其中有人病了,她就带礼物前往探访,她更把握住每一个带领她们信主的机会。 在以后的六十年中,她一直关怀儿童的信仰。她担任主日学教师及校长许多年。
玫蕊和潘菲比(Pheobe Palmer)是好友,她们是十九世纪美国圣洁运动(Holiness Movement)的推动者。 她经常参加圣洁营的聚会,有时也领会。1870年年终,玫蕊回顾这一年来 神的特别恩赐和带领,深感要过得胜的生活,必需完全委身,因此她写了这首她最著名的圣诗,作为1871年的新年的立志。正如罗马书6:12-13「所以不要容罪在你们必死的身上作王,使你们顺从身子的私欲。也不要将你们的肢体献给罪作不义的器具,倒要像从死里复活的人,将自己献给 神,并将肢体作义的器具献给 神。」 这首诗歌有三个曲调,最常用的是史涤平(George C. Stebbins, 见p.13)的谱曲 。 拿撒勒教会的创立人 Phineas Bresee 认为这是当代最有感性的圣诗,是基督徒的典范。

爱使我们合一
The Bond of Love
主的爱使我们合一,
主的爱使我们合一;
主的圣灵充满在我们的心里,
主的爱使我们合一。
让我们同声欢唱,
主的爱彼此分享;
让我们携手同心向世人证明,
主的爱使我们合一。

施杰林(Otis Skillings, 1935 - )出身在美国俄亥俄州牧师的家庭。 当年牧师是专业者,他们有自己的生活方式。 他的父亲认为牧师的责职始于其家庭。施杰林五岁的那一年,有一晚母亲有事外出,他父亲在厨房的餐桌上向他传说基督是每个人的救主。 他随父亲跪在椅旁接受主。数月后,他和一群人在河畔受浸,因为他们的教会没有浸池的设备。
他父亲的教友们鼓励他灵命的成长,他们在奋兴会上追求心灵更新。施杰林在这激励下全心向主。 每年有五千人自各地教会来此参加为期两周的营会,这是交谊和交通的良机。 这营会扩展了施杰林的音乐视野。司琴能奏难奏曲调,领唱者用伸缩喇叭伸向高空带领会众,赞美歌声震天,令他惊讶不已。施杰林的父母谙音乐,但没有受过训练,他的父亲在男声四重唱中担任男低音,他的母亲不会看琴谱,但她能弹降b调的圣诗。 他在四年级时,在班上,老师教了一些钢琴简奏;六年级时,在学校的乐队吹伸缩喇叭;初中时参加了合唱团,又学了一年钢琴。 当时没有人会预测到他的未来会是一位钢琴演奏家和作曲家。
在他高中二年级的那一年,有一天,他接到当地「青年归主运动」负责人的电话,告诉他,他们要举办一个青年才艺比赛,问他可愿参加? 他告诉他乐意参加钢琴比赛,演奏「圣城」(The Holy City)。 一个月后,当他走入青年归主运动的会场,看到有一千多个年青人在场,吓得他目瞪口呆。 当时牧师诙谐生动的讲台,深获年轻人的欢心。自此以后,他就参加青年归主运动的各项活动。高中毕业后,他进圣经学院就读,并在当地青年归主运动任职。 一年后,他去加州圣地亚哥为青年归主运动工作有九年之久。
施杰林所作的诗歌多数是简单浅显易唱,使会众能即刻咏唱。这首诗歌作于1971年,经常在团契的聚会和布道会时选唱。 廿五年后,施杰林赴菲律宾作短期宣教,有一群神学生在机场迎迓,当他步出机舱,看到走道上悬着「爱使我们合一」的标志。 在他走入人群时,大家齐唱「主的爱使我们合一」,先用英文,继用菲语,令他感动不已 。

robine 2008-01-25 00:15
小山上的居所
Mansion Over the Hilltop
我已经知足,虽居住小茅屋,金银虽缺少,平安是福;
将来在天上,进入荣美天乡,居住黄金屋,华美非常。
在世多烦愁,经痛苦与引诱,又像古先知,以石枕头;
我虽在世上,没有永久居所,我知主在天,有屋为我。
我并不贫穷,我不孤单惶恐,盼望在天上,我不胆丧;
在世为客旅,寻找更美天城,我需一居所,华丽光明。
副歌
我有一居所,在那小山冈上,光明的美地,生命永滋长。
那日在彼处,永不再飘泊流荡,走在金街上,华美天乡。

做一个喜乐的基督徒有一个秘诀,即是要有一颗知足感恩的心。「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足为典范。这是一首史丹斐(Ira F. Stanphill, 见p.32)有名的诗歌。
1945年,第二次大战结束后,几家欢乐几家愁,多少人涌向机场和火车站,期望能迎接亲人归来。 有人接到伤残的丈夫、父子、兄弟;有人祗拿到一张褪色的相片和心碎的记忆。 那年夏末,史丹斐参加在德州达拉斯市一个为战后重建家庭的培灵会。 有一晚,有一位商业巨子上台作见证:『在1929年股市惨跌前,他是商场的天之骄子;三十年代的经济衰退,使他的业务一落千丈。 他不断的紧缩,也无济于事。面临日减的营业,逐增的债务,他坠入绝望的谷底。 他是基督徒,不知 神为何允许这事临到他。 他一向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一时也难以适应过拮据的日子。 有一天,为了要纾解内心的郁闷,他开车驶向郊外,渐渐地远离城市而往荒凉的乡野。 在一门窗破旧的老屋前,他看到一个小女孩坐着在玩一个破残的洋娃娃,面上却露着知足的笑容。 他好奇地趋前问她:「你住在这样的破房子,你的娃娃破得绵絮都掉出来了,你怎么还这样快乐呢?」她睁大了眼睛,满脸喜乐地对他说:「你可知道,有一天,我爸爸会在对面的山冈上盖大厦?」她的回答深深地感动了他。 他领会到地上的事业虽面临困境,但他天上的父亲却为他储备一切。 他彷佛听到 神在对他说;「孩子,你不知道我在这云天之上已为你准备居所吗?」回家后,他决定从此为主而活,把他的事业交给主,追求永远的福分。 经过数年的奋斗,他终于重振前业。』 会众听了他的见证同应「阿们」!
这个见证深印史丹斐心,翌晨一早,他趁着记忆犹新,就在琴上作了这首诗歌,成为千万人的祝福。哥林多前书2:9「 神为爱他的人所豫备的,是眼睛未曾看见,耳朵未曾听见,人心也未曾想到的。」
助我进深
Deeper, Deeper
进深!进深!入主仁爱深渊,每日更进深;
登高!登高!效主智能完全,更知主恩深。
进深!进深!直趋保慰恩师,时刻受启示;
必要生命与主合而为一,实行祂旨意。
进深!进深!虽经艰难试炼,还向标竿行;
根深蒂固在主圣洁中坚,结果好收成。
进深!登高!每日跟主脚步,行走得胜路;
全身满有耶稣荣耀形状,真为基督徒。
副歌
求主助我进深!我愿登峰造极!
赐我悟性更新,领我进入真理。

仲斯(Charles P. Jones, 1865-1949)出生的那年,正值美国宪法通过第十三次修订,废止奴隶制度;但非裔美人仍需面对贫穷,被歧视等残酷无情的现实。 他母亲早逝,仲斯体弱多病,一切靠自己照料。 十七岁时,他离开乔治亚州的家乡,一路旅经田纳西州,到阿肯色州。 仲斯在1884年信主,翌年开始传讲福音,不久成为出色的布道家。 他受人欢迎,也遭人排挤。 1887年,在他讲道时,有人持枪袭击,有五人受伤。 数月后,他在另一城市讲以赛亚书32:1-2「看哪,必有一王凭公义行政.必有首领藉公平掌权。必有一人像避风所,和避暴雨的隐密处,又像河流在干旱之地,像大盘石的影子在疲乏之地。」当他邀请决志者来台前跪下祷告时,有一白人一连对他开了六枪,幸未受伤,次日,那狙击者遭人暗杀。 仲斯牧会一个有1200会友的教会,他们在山的斜坡上造一教堂,但被一群暴徒纵火焚毁,后由白人及黑人捐款重建。
仲斯不但在身体的安全上常受威胁,在灵命上也倍受挑战。 他觉得自己需要有进一步的属灵经验,以得更大的能力。 他禁食祷告了三天,感到被 神的大爱洁净,真实地与圣灵同在,自己更感不配受此祝福,他的灵里充满了属天的喜乐,觉得他的每一日都是奇异的恩典。 因此他鼓励教友们追求这属灵的确据,让圣灵的火来炼纯心田。 1897年,他成立了一个有色人种的圣洁研习会,有八州人士前来参加,以后每年开会时,有各不同宗派的人参与。 有一次他在祷告时,一再受圣灵感动嘱他写圣诗,他推辞了五、六次,最后他走到琴旁写下了他第一首诗歌「赞美主」(Praise the Lord)。 嗣后,他一共写了一千多首圣诗。 这首诗歌是他在默想约翰14:12「我实实在在的告诉你们,我所作的事,信我的人也要作,并且要作比这更大的事。」他领会到自己才干的有限,必需有更大的恩典,更深的智能,更完全顺服 神的旨意。 于是他矢志向 神求灵命增长,而 神赐给了他这首诗歌。

听主微声
Dear Lord and Father of Mankind
亲爱的主,人类的父,
恕我愚昧顽梗,重新赐我正直心灵,
事奉殷勤,生活圣洁,更深颂赞崇敬。
从前在加利利海滨,
恩主呼召渔人,我愿立志仿效门徒,
充满信心,毫不犹豫,立刻跟从救主。
求主赐下宁静甘露,
解我愁烦困苦,消除心灵一切重负,
让主作王,一生顺服,得享甜美安舒。
每当欲念如火焚烧,
求主平息散消,逃避私欲,攻克己身,
在狂风,烈火,地震中,听主宁静微声。

蔚提尔(John Greenleaf Whittier, 1807-1892)是十九世纪美国著名的诗人和散文家之一,他出生在俄勒冈州波特兰的一个贫农家中。 童年时因家贫无力上学,他在农场帮助家人耕作。 他的父母是贵格会信徒,教导他读圣经,他由读经开始识字,以后涉猎其它文学作品。 他最爱读苏格兰诗人柏恩斯(Robert Burns)的田园诗,渐渐地他也试作短诗。因他自幼熟读圣经,这奠定了他信仰和道德的基础。 在他十九岁时,他的姊姊将他的作品寄给杂志社,编辑赏识他的才华,特登门走访,鼓励他入学进修。 他的邻居知道他无力缴付昂贵的学费,授其缝制女装手艺,他在半工半读下,修读了二年新闻编辑。 日后他却成为美国东岸各大城市的名记者和编辑,他以文字力陈黑奴制度的弊端,鼓吹废除之,以致在当时文坛中被孤立。他在苦斗中,从事文艺活动达六十年之久。。
这首歌摘自蔚提尔在1872年所写的一首长诗「索麻汁的酿造」(The Brewing of Soma)。全诗共十七节,每节五行。 前十一节,描述饮汁后的兴奋与骚动。 传说索麻汁是印度的祭司用牛奶与蜜酿造而成,喝后人会迷幻与众神合一,狂歌欢舞。后六节诗是强烈的对比,颂赞宁静的与 神灵交。 当时有些基督徒认为喝些祭坛上留下酒,有助与 神灵交,但蔚提尔意在破除这迷信,他认为祗有在宁静中才能与 神亲密的交通,因为在喧哗时,听不到 神的声音。 这首长诗的寓意是:在当今的世代中,人们追逐名利,世俗欢乐,而不留片刻沉思默想自己与 神的关系。
蔚提尔对圣诗知道得不多,因为当年贵格会重视安静,聚会时不准唱诗。 他一共写了七十五首诗歌,他的诗音调优美。 蔚提尔自谦地说:「我不是一个真正的圣诗作者,因为我不懂得音乐,因此我的诗适合歌唱的不多。 一首好的圣诗必须能裨益人的心灵,我不敢说我写过一首成功的诗。」
这首诗歌由梅格(Frederick C. Maker, 1844-1927, 见p.171)谱曲。

万口欢唱
O for a Thousand Tongues to Sing
哦,千万口舌齐歌唱,赞美救主我神,
赞美我主荣耀的王,赞美救主恩深。
哦,我的神慈爱的主,赐我力量传扬,
走遍地上世界各处,宣扬主名荣光。
耶稣圣名能除畏惧,能安慰我愁烦,
罪人听见好象音乐,主是生命平安。
耶稣能消灭罪权势,使罪人得自由;
主宝血能洗清罪债,主宝血为我流。
耳聋的人来听主言,哑吧赞美主名;
瞎眼的能看见主面,瘸腿跳跃欢欣。

查理卫斯理(Charles Wesley, 1707-1788, 见p.18)和华兹(Isaac Watts, 见p.5)是英国教会中最伟大的圣诗作者。 前者被称为「诗中之圣」,后者被尊为「圣诗之父」。 每一个诗人的诗歌,都有他独特点。 查理的圣诗是表达他个人在主前的属灵经历和灵感。 他一共写了六千多首圣诗,是福音圣诗的先锋。
1738年5月21日,查理为庆祝他属灵生日周岁纪念,作了这首十八节的诗,命名为「归主周年」,同年他遇到一位莫拉维亚(Moravian)宣教士浦彼得(Peter Bohler),他对查理说:「如果我有一千个舌头,我都要用它们来赞美主。」因此查理就把这首诗名改为「万口欢唱」(O for a Thousand Tongues to Sing),并由其兄将它改为十一节。 这是卫理宗派第一首流行的圣诗。
另有一个传说关于这首诗名,有一天查理看完英国一场盛大的足球比赛后,当球员们列队经过街道时,万人空巷向他们喝采,当时他心中有深刻的感触,这些人向世上的虚荣喝采,而救主却少有人赞美,于是写了这首「愿我有千万口舌来赞美主!」
查理著名的圣诗有:「神圣主爱」(Love Divine, All Loves Excelling),「天使报信」(Hark!the Herald Angels Sing),「基督耶稣今复生」(Christ the Lord is Risen Today),「奇异的爱」(And Can It Be That I Should Gain)等。
这首圣诗有三个曲调,最常用的是德国人葛拉撒(Carl Gotthelf Glaser,1784-1829)所谱,他是一位钢琴、小提琴、及声乐教师,也是数合唱团的指挥。 1839年梅逊(Lowell Mason,见 p. 6)将此曲调重编。

敬畏耶和华
The Fear of the Lord         
敬畏耶和华是知识的开端。
远离罪恶,便能得到聪明智能。
父母生我养我,父母生我养我,
兄姐爱我护我,师友教我育我,
我们都在天父的照顾下成熟长大。
哈哈哈!我们无忧无虑,用欢笑安慰亲情似海
我们口唱心和,
用歌声赞美主恩无涯!

诗篇111:10 「敬畏耶和华是智能的开端.凡遵行他命令的,是聪明人。 耶和华是永远当赞美的。」 「智能之歌」是作曲家黄桢茂(Huang Chen-Mou,见p.44和p.188)和剧作家陈明勋(Chen Bing-Sun, 1914 - 1988)在1974年合作的清唱剧,全曲共有六首:「不知道」,「敬畏耶和华」,「祝福」,「远离罪恶」,「安息」和「智能之歌」。 作者以轻松的语法和诗意的词句描述「人」生来幼稚无知,若非万能上主在暗中保守、祝福和带领,实无法生存;以虔敬的心,渴望主赐下智能。 全曲长二十三分钟,以独唱,儿童合唱,成人合唱联合演唱。
陈明勋教授早年在上海的影剧界是画家,剧作家和歌词作家。 1949年初他率「明星剧团」赴菲律宾表演,在厦门等待签证二个月期间,他和唱红「香格里拉」,名噪一时的影歌星欧阳飞莺结婚。 他们在菲表演完毕后,因中国大陆政权转移而留居马尼拉。 陈明勋在报社工作,并设计广告,生活安定。
欧阳飞莺本名吴静娟,婚后洗尽铅华,成为贤淑的家庭主妇。 她酷爱音乐,进圣多马斯大学攻读声乐及钢琴。 毕业后,夫妇两人开设「艺术班」,教授绘画,话剧和音乐,中外桃李盈门,为当地造就无数人才。 他们经由学生带领信主后,吴静娟生命改变,决志奉献自己的歌喉唱圣诗歌。 陈明勋夫妇虔诚爱主,他们忠心教会事工,热心领人归主,推行中华文化也不遗余力,协助筹建灵惠学校,并和黄桢茂等创办「雅歌团契」,举办无数的音乐会和中文歌剧,深受中外人士敬慕。
1988年陈教授逝世后,陈夫人迁往美国,定居洛杉矶。 她依旧殷勤事奉,今已八十高龄,仍常奔走各地,见证主爱,歌颂主恩。 她最爱背诵诗篇103篇「2.我的心哪,你要称颂耶和华,不可忘记他的一切恩惠。3.他赦免你的一切罪孽,医治你的一切疾病。4. 他救赎你的命脱离死亡,以仁爱和慈悲为你的冠冕。 …… 8.耶和华有怜悯,有恩典,不轻易发怒,且有丰盛的慈爱。 9. 他不长久责备,也不永远怀怒。10.他没有按我们的罪过待我们,也没有照我们的罪孽报应我们。11. 天离地何等的高,他的慈爱向敬畏他的人,也是何等的大。12.东离西有多远,他叫我们的过犯,离我们也有多远。13.父亲怎样怜恤他的儿女,耶和华也怎样怜恤敬畏他的人。……17.但耶和华的慈爱,归于敬畏他的人,从亘古到永远。……22.你们一切被他造的、在他所治理的各处、都要称颂耶和华;我的心哪、你要称颂耶和华。」

主啊!我愿住祢里面
Lord, I Want to Dwell in Thee
主啊,我愿住祢里面,
如同树枝和葡萄树相联。
愿我作祢身上新的树枝,
彰显祢生命结果子。
主啊,我愿住祢里面,
如同树枝和葡萄树相联。
愿我作祢身上新的树枝,
彰显祢生命结果子。
住在祢里面,得知祢心意,
祢的话语作我能力,
平安和喜乐,充满我心灵。
我若常常和主同行,心中快乐无比。

这首诗歌是杨旺顺(Yang Wang-Shun,1932 - )在1993年所作,根据约翰福音15:4-5「你们要常在我里面,我也常在你们里面。枝子若不常在葡萄树上,自己就不能结果子.你们若不常在我里面,也是这样。 我是葡萄树,你们是枝子.常在我里面的,我也常在他里面,这人就多结果子。因为离了我,你们就不能作甚么。」这是一首旋律优美,词意生动的女声二重唱或独唱曲。 前半部抒情,旋律稍慢;自「平安和喜乐」开始,速度加快,活泼有力,以极有信心和愉快的声音来表达。
杨旺顺原籍福建,出生在台湾台北,曾在台北师范学院音乐科学习钢琴及声学,继在国立艺专进修理论作曲。在长老教会指挥诗班有数十年之久,他对诗班训练有素,指导有方,指挥诗班演唱,发音正确,和声谐和。 根据他的多年经验,深觉一般所有的诗歌,如非使用原文,译文歌词常生涩拗口,因为编译者不一定有音乐素养。
杨旺顺的作品,含有强烈的中国韵味。他认为要加强中国圣诗的流行,由于教会百余年来习惯于西洋音乐的和声,尚需一段时期,才能完全接受中国风格的圣诗。他特别强调音乐是国际性的,不应受国界的限制。 有人以为中国音乐只用五音阶,难以适用于西洋音乐的和声与乐理。 其实苏格兰音乐也是五音阶,他们的风笛(bag-pipe)和我国的唢吶相似。 音乐要绝对分清中外是很困难的;对基督徒而言,万事万物只要赞美神,不宜强予划分取舍。
廿余年来杨旺顺为教会诗班创作了廿多集赞美诗歌集,而且全部自己出资印发。 他是台湾少数专职教会音乐创作者。 他的诗歌平易近人,意境深长,且具实用性,他是一位脚踏实地的耕耘者。 他所作的词曲包罗万象,有一般教会诗歌,圣诞节和复活节的清唱剧,婚丧礼曲,妇女和儿童诗歌,序曲和殿乐等等。 目前他的诗歌已传唱于东南亚及北美的华人教会中。

robine 2008-01-25 00:17
我已找到快乐的途径
I’ve Discovered the Way of Gladness
人类每天切心寻求,日光下的新事,
但我已寻到生命路,正确愉快完美。
我已找到无价真珠,永远长存美好;
借着救主伟大牺牲,我得着这珍宝。
副歌
我已找到快乐的途径,我已找到欢欣之路,
我已找到如何除忧伤,这是完美纯真的喜乐。
我已找到赐福的泉源,我已找到生命之道;
当我找到耶稣为我救主,这是我一生至宝。

在星期天的早上,有千万个家庭收看电视节目「发现之日」(Day of Discovery),银幕上映出一群年轻人,愉快地唱他们的主题歌「我已找到快乐的途径」。
这首诗歌的作者是郝京士(Floyd W. Hawkins, 1904 - ),他出生在美国华盛顿州, 父母都是诗班班员。 郝京士自幼成长在音乐的环境中,他们居住的小镇经常有世界闻名的音乐家来此举行音乐会。 他在高中时,参加合唱团,管乐队,经常在各场合演出。 每星期天,他自早到晚,在三个教会的管弦乐队事奉。 他虽经常参加教会的各种聚会,但在成年后,才有真正的属灵经验。 1926年,在一次为期两周的培灵会的最后一日,他首次领悟到信仰是完全接受 神的话,相信和遵行祂所说的一切真理。 当他觉悟后,内心充满了喜乐。 于是他写了第一首诗歌「他不再是陌生人」(He Is No Stranger to Me)。
他在灵程中也时常有低潮,但是他觉得基督徒不该脸带愁容,悲苦示人,因为在主内是喜乐的。 约翰福音15:11「……要叫我的喜乐,存在你们心里,并叫你们的喜乐可以满足。」因此他写了这首歌。 神的话语使我们将惧怕变为信心,疑虑变为遵行,失败转为成功,胆怯变为自信,消沉变为振作。 不久这首诗歌流传全国,在1937年时,无线电台经常播放此歌,而教会也常用它作为特别聚会的主题歌。 他在廿四岁时,才正式开始写作诗歌,共作约五百首,其中多数是他属灵的经验,而这首诗歌被誉为最佳之作。
郝京士婚后与他妻子及岳父母组成了四重唱,五年中在各地旅行布道。 嗣后,他在俄勒冈州和加州牧会廿年。 1957年,他开始在李理纳(Haldor Lillenas, 见p.74)出版公司任职编审圣诗,达十八年之久。
弟兄姊妹们,你我都已找到这快乐的途径,让基督的荣光和喜乐在我们脸上彰显出来,使我们能带领更多的人来分享这份喜乐。
[pre]爱的转变
O the Bitter Shame and Sorrow
我懊悔已往太卑鄙,抵挡主高抬自己,
我内心常向主怀疑,拒绝主恩爱情义;
还骄傲的对主说:“专爱己郄不爱祢,”
我还骄傲的对主说:“专爱己郄不爱祢。”
主慈悲实在太希奇;始终不将我丢弃,
使我见祂流血身体,听祂为敌人祷祈;
于是我就对主说:“虽爱己但也爱祢,”
于是我低声对主说:“虽爱己但也爱祢。”
主又领我进入真理,将我愚心渐开启,
使我在祂慈爱怀里,时刻享受祂自己;
我谦卑的对主说:“少爱己更多爱祢,”
我就谦卑的对主说:“少爱己更多爱祢。”
主恩爱广大无可比,至终克服“我自己 ”
我愿全心向祂归依,随时表彰祂荣美;
靠恩我愿对主说:“不爱己专一爱祢,”
靠恩我诚心对主说:“不爱己专一爱祢。”

这首认罪悔改的诗是法国改革宗教会牧师莫诺德(Theodore Monod, 1836-1921)所作。 莫诺德在获得巴黎大学理学士及文学硕士后,改读法律;嗣后,又在英美两国修读神学,并被按立为牧师。 1864年,他返回法国任改革宗教会牧师,但他自己认为是福音派的牧师,超越宗派的范围。
1874年7月,莫诺德在英国蒙邓普爵士(Lord Mount-Temple)家主领献身聚会,他写了这首诗,送给主人。 后者很喜欢它,视为悔改者的箴言。 同年十月,蒙邓普爵士在牛津举行一连串献身聚会时,就将它印在秩序单的底页上,众人咸认为这是一首个人灵修的好诗。但莫诺德当时没有想到日后它会成为一首圣诗。 每节的最后一句,表达了信徒灵程的进深。诗的意境合乎逻辑而切实,完美而平衡。 由“专爱己郄不爱祢”进到“虽爱己但也爱祢”,再到“少爱己更多爱祢”,最后“ 不爱己专一爱祢”。 它表明了从自私的爱到完全奉献的过程,也是「祂必兴旺,我必衰微」的写照。
这首诗歌的曲谱,最早由范笙(Charles J. Vincent, 1852-1934)在1877年配曲。其后慕迪(Dwight L. Moody)和孙基(Ira D. Sankey, 见p.13)在巴黎布道时,听到这首歌,深受感动。 布道团的男高音麦格翰(James McGranaham, 1840-1907, 见 p.83)另谱一曲调,即今日各诗集中常用之谱。 1939年,纽约的圣派屈克(St. Patrick)天主教堂的风琴师荣恩(Pietro A. Yon, 1886-1943)另为此诗配曲,曲名是「圣奥古司丁」(St. Augustine),因该诗内容宛似圣奥古司丁的心路历程。

再相会歌
God Be with You Till We Meet Again
愿主同在直到再相会,主为良师常指导你,
主为牧人常养护你,愿主同在直到再相会。
愿主同在直到再相会,主展全能羽翼护你,
主赐日用粮食养你,愿主同在直到再相会。
愿主同在直到再相会,生活危机虽侵扰你,
仁爱圣臂必卫护你,愿主同在直到再相会。
愿主同在直到再相会,爱的旌旗常率引你,
死的冷波不能伤你,愿主同在直到再相会。
副歌
再相会,再相会,靠主恩得再相会,
再相会,再相会,愿主同在直到再相会。

作者栾勤(Jeremiah E. Rankin, 1828-1904)出生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 1885年,神学院毕业后,由公理会按牧。 他先后出任美国东岸几个著名的公理教会为牧师。 1899年,他出任华盛顿霍华大学Howard University 为校长。该著名的黑人高等学府是以霍华将军命名。
栾勤编辑过许多福音圣诗集,「再相会歌」是他最有名的圣诗。 1882年某日,他在书房查考资料作成笔记,他对「再见」的英文Farewell,Good-bye,和So long的字义细心研究。 他从使徒行传15:29及23:30「愿你们平安」(Farewell)的希腊原文发现有更广泛的含意:「神使你强壮、坚定,享有健康、喜乐。」于是他写下了这首诗的第一节,寄给二位音乐家谱曲。 这两位作曲家,一位是已享盛名的音乐家,另一位是未受过音乐专业训练的小学教员,但后者所谱的曲与词意配合无间。栾勤听后大喜,完成了八节十六行的诗,其中一半词句是「愿主同在直到再相会」。 今日诗集选用的是第一、二、四、七节。
陶默(William Gould Tomer,1833-1896)出生于德国,移居美国。 他曾在霍华将军麾下,参加美国的南北战争,复员后在银行任职。 1896年,在陶默的安息礼拜中,也用此诗歌。
慕迪与孙基时常在布道会结束时唱这首诗,因而传遍欧美,译成多国文字。 嗣后,全世界基督徒在送别时,都爱唱此歌作为祝颂。 它也成了许多礼拜结束和基督徒会议闭幕时的祝福诗歌。 几乎在每一本圣诗集上都有这首诗歌
[/pre]

robine 2008-01-25 00:19
传送完毕

W大家可以

陈仁艳 2008-01-28 00:09
姐妹辛苦你啦,求神纪念。

徐新杰 2008-01-28 01:27
好多啊!不知道能不能看完。

陈仁艳 2008-01-30 00:17
可以选一篇篇看啊


查看完整版本: [-- ▲▲▲▲圣诗漫谈▲▲▲▲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6.0 Code © 2003-05 PHPWind
Time 0.300172 second(s),query:6 Gzip enabled

You can contact us